2010/05/27

鏡頭下的獅城風光

趁著佛誕假期,我去了新加坡玩了三天。

雖然行程短暫,走馬看花,談不上對新加坡有深刻的生活體驗,但也能感受到國際級城市應有的的文明與魅力。

魚尾獅不僅是新加坡的品牌,更是新加坡人的精神象徵,塑像自從在1972年轟立在新加坡河口,多年來深受遊客歡迎。反觀香港飛龍,竟要花一千萬元(前後合計,包括最新修改的費用)設計出來,試問有多少國際遊客能認識?再看飛龍與魚尾獅的設計,不難看出一些共通點,都是巨型獸頭與不成比例的身體,但魚尾獅漂亮得多,而且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內涵並非香港飛龍能夠刻意營造與模仿的。

無論城市歷史背景還是經濟成就,新加坡與香港都十分相似,就像兩兄弟,兩者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十分尊重自身歷史,就算城市不斷填海發展,她仍保留了不少維多利亞式建築物,並加以保育及活化,這方面新加坡政府做得較香港更好。牛車水更值得一讚,這原本是髒亂破舊的地方,但政府不將整區清拆重建,反而將該地段的舊建築完整地保留下來,並重新改造,發展成今天遊客必遊的旅遊熱點;若換了香港,恐怕只會只保留一兩幢,其餘清拆重建成六十層高的屏風式住宅大廈。

若說香港是多民族的城市,我認為新加坡更多元更複雜,隨處可見印度人、馬來人、華人及洋人,而華人佔新加坡人口接近80%。牛車水是華人的聚集社區,居民說的是廣東話,倍感親切。位於Smith Road的牛車水大廈,更令我以為置身於觀塘或深水埗,那天經過便聽到一首熟識的歌曲:「...朦朧纏著那份愛萬縷,明晨離別盼望愛仍留,共你常一對,相愛結伴隨,卻總怕醒覺隨夢走...」真懷疑自己是否身處新加坡。不過有點落後的是,牛車水大廈的公廁竟然要徵收S$0.1,不符現代城市的文明。距牛車水三個地鐵站之遙,便是著名的小印度,若只看照片,並告訴你這是印度其中一個城鎮,恐怕你會信以為真。

跟香港一樣,新加坡從前的住屋環境惡劣,自從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制定了「居者有其屋」的房屋政策,在不同社區興建了很多公共組屋,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新加坡沒有高山,平地較多,組屋四周環境也很清新,甚少出現「屏風樓」現象。新加坡綠化政策值得香港政府借鏡,每一條街道都種滿高大樹木,行人道有足夠空間,馬路也很寬闊,當地居民富有清潔意識,不會隨處亂拋垃圾,因此市容清潔衛生。

新加坡這地方,本來不是華人居住地,在十九世紀,新加坡需要大量勞動力參與國家生產與建設,而且當時中國處於亂世,生活貧困艱苦,不少中國人離鄉別井,到南洋謀生,有些更在獅城落地生根。大部分土生華人已忘記祖父輩那一代的辛酸歷史,他們已視新加坡為家鄉,對自己所屬籍貫恐怕所知無幾。大部分新加坡青年人不諳華語,這與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有關,因為新加坡是多民族的國家,為使各族能融洽相處,政府便以英語為國家的共通語言,因此在新加坡常常聽到當地人民以英語交談。我在Singapore Flyer購票,問華裔售票員:「Can you speak Chinese?」對方一臉靦腆稱只懂少許,由此可見一斑。

早年香港政府建議增設銷售稅,市民反應強烈,最終都被否決了。新加坡是小國家,為了維持國庫收入,便有一項名為「消費稅」(GCT)的稅收,每次消費都要被徵收7%,因此在新加坡消費便不廉宜。另一方面,新加坡積極發展旅遊業,年初落成的名勝世界及環球片場,便吸引了大批遊客到訪,其中賭場更廣受大陸同胞歡迎,看來中國人好賭的劣根性真的根深蒂固,不易改變。

在新加坡逗留三天,真的熱足三天,只要一外出,必會汗流浹背。在老巴剎熟食廣場,內有超過六十檔食肆,售賣不同特色美食,可是天氣酷熱,這裡又沒有冷氣,根本很難安定坐著吃一頓晚飯。看到咖喱魚頭或辣蟹,已大為抗拒,食慾全消,後來點了一款著名的沙爹串燒及娘惹菜,才勉強充饑。老巴剎熟食廣場像香港常見的熟食中心,令我眼界大開的是,每一間食店都有電腦售票系統,十分先進,更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樂隊唱Live。

人生路不熟,單是街名已頭昏腦脹,因此一本最update的旅遊工具書是十分重要,尤其是自遊行。不幸地,我用了2008年由台灣出版的新加坡旅遊書,竟然將「林志源」豬肉乾店寫到別處,累我走了不少冤枉路。為了吃當地馳名海南雞,找到了店址卻原來已遷了他處,真是氣人!後來走到文慶公共組屋社區,才找到了「文東記」飯店,那裡的海南雞果真不同凡響,用筷子一夾便皮肉分離,而且雞肉嫩滑,十分好味,真是走得辛苦也值得。

新加坡的交通十分便,但捷運SMRT的單程票售票模式則有點繁複,票價包含$1按金,當用完後,必須將綠色的單程票置入售卡機才可退回按金,這有點多此一舉,簡直浪費時間,相較之下,香港地鐵便簡便得多。至於路面交通工具,無論巴士與的士,跟香港一模一樣,都是右軚車,而新加坡的巴士有點舊但不殘,分雙層及單層兩種。坐過了台北與新加坡的交通工具,我發覺,香港的集體運輸系統真的十分優秀,值得令港人自豪的。

以觀光來說,三天行程已足夠了,因為新加坡不少購物區其實與香港幾乎一樣,若下次有機會重臨,我希望能夠加深了解新加坡各方面的概況與發展,而不是僅限於風景觀光。

以下是我拍回來的照片,依拍攝次序排列:































































































































































































































































































































































































































































































































































































































































































































































































































































































































































2010/05/18

再看《阿凡達》















最近在航空探知館看了《阿凡達》3D版,效果較2D版更立體,有置身現場之迫真感。

這次重看《阿凡達》,對電影帶出的訊息有更深的體會,當中包括:(1) 鋤強扶弱的反英雄模式;(2) 尊重及維護原始土著;(3) 反諷人類貪婪的侵略行為;(4) 現實與虛擬;(5) 領袖的認同。

第一,《阿凡達》跟《羅賓漢》相似,都是鋤強扶弱的俠義行徑,主角帶領弱勢蟻民反抗暴政,但不同的是,《阿凡達》主角是藍色外星人英雄,人類竟然是邪惡入侵者,與《天煞 - 地球反擊戰》的正邪位置對調,的確是一個大諷刺。

第二,電影十分維護原始土著的生存權利,也尊重他們的信仰與文化,Na'vi族人對聖樹與女神的崇拜,不僅是精神之寄托,更是一代傳一代的龐大連繫,就像新界圍村村民一樣,每逢過年過節都會聚首一堂,充份顯示他們對故鄉的強烈認同感。

第三,《阿凡達》反抗暴政的故事,令人聯想起印弟安人被歐洲入侵的悲慘歷史,或者是香港菜園村被蹂躪的事件。若細心一看,《阿凡達》描寫的是非洲黑人抵抗歐美白人,無論人物造型、輪廓、行為,藍色外星人Na'vi族明顯是非洲黑人的模樣,在電影幕後製作花絮中,都看到Na'vi公主Neytiri其實是以一名黑人女性作藍本的。不過,我認為電影最重要的訊息是反映人類貪婪的可怕,為了利益竟然不斷伐木,踐踏珍貴雨林,使大量生物無家可歸,那種迫害行為真是「針不刺肉不知痛」,我們感受《阿凡達》刺激震撼效果之同時,有沒反思人類的所作所為?

第四,主角是一名殘廢的退伍軍人,進入Na'vi軀殼就像脫離現實,使他得到心靈上滿足。電影以人類與外星異族作強烈對比,主角原是人類臥底,派往Na'vi族群說服他們遷移,漸漸地他被外星異族的純樸民風感化,使他對殘酷現實中的身不由己更為不滿,也更嚮往不受束縛的自由。後來主角棄暗投明,除了協助Na'vi抵抗人類入侵,更索性轉化為Na'vi族人,由此可見主角心路的轉變。

第五,由於臥底身份敗露,為了得到族人的重新認同,主角馴服一隻飛行猛獸Toruk,以行動去證明自己對Na'vi忠心,獲取族民的徹底信任,這是象徵領袖勇士的身份認同,現實中領袖就需要這種懾人的魅力。

有關我對《阿凡達》的其他意見,可參看我早前發表的網誌:《阿凡達》觀後感

《阿凡達》的3D果然非同凡響,在靜態畫面完全感受到立體感覺,如同置身其中,反而動態畫面的3D效果不大明顯,總的來說,荷李活的特技(包括3D技術)已冠絕全球,中港台電影根本望塵莫及,不過我仍希望有朝一日,華人能拍出3D感強烈的特技鉅製。

2010/05/02

海陸空地質保育探索之旅

自從香港地質公園成立後,坊間多了很多地質旅遊活動,這是一件好事,起碼讓普羅大眾加深認識香港珍貴地貌與岩石,同時亦學懂珍惜,不要隨便破壞(包括塗鴉),否則損壞了便不能復原,這將是香港的大損失。

應PolyU舊同學邀請,我首次擔任國際獅子總會中國港澳303區香港特區中央獅子會所舉辦之「香港海陸空地質保育探索之旅」的攝影義工,負責活動的拍攝工作,當天參加的嘉賓、會員、家長、學生近一千人,場面盛大。

















「香港海陸空地質保育探索之旅」的開步禮儀式在西頁蕉坑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舉行,今次我見識到大型國際性組織的團結性,他們互相之間尊稱「獅兄」與「獅姐」,對長輩更尊稱「獅伯」與「獅叔」。獅子會的凝聚性也很強,看著眾人一齊合唱會歌,感受到他們對機構那種深厚的歸屬感,眾人渾身發出了一種他們引以為傲的光芒 - Lion Spirit,以下是他們唱出來的會歌其中一段歌詞:

I've got that Lion spirit up in my head,
right in my heart, down in my feet.
I've got that Lion spirit all over me,
all over me, to stay.




















開步禮儀式完成後,便分海、陸、空三路進行香港地質的探索活動,本來我獲安排負責陸路的拍攝,後來臨時安排我負責空路的拍攝,可惜我沒有機會坐直升機,只是拍攝嘉賓登上直升機及機前留影,不然我必會把握機會去拍攝西貢美景。

其實進行地質探索,我認為直升機不是最好的觀賞方式,一來直升機在空中飛翔約十五分鐘,加上機廂限坐四位乘客,容不下地質導賞員即場講解,參加者若對香港地貌認識有限,在空中根本不知要欣賞甚麼。

















無論如何,今次活動富有意義,至少大家認識香港地質的獨特性與罕有性,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是一處綜合性的自然教育園地,內有貝殼館、漁業館、昆蟲館、蜻蜓池、農作物園、美果園、中草藥園、標本林、礦石角、岩石學園等,園內還有一所餐廳由聾人打理的,名叫聰鳴茶座,是遊累了休息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