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香港歷史文化遊蹤攝影導賞團
日期: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行程:吉慶圍→元朗舊墟→屏山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大埔大王爺廟
主辦:民政事務總署
協辦:東華三院、香港攝影學會
2010/11/27
我的半聽世界
自從某一天,醫生證實我的聽力失去了一半,我的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在半聽的世界裡,我彷彿置身一座圍城內,四周一片死寂,聽不到半點聲音,我感到十分害怕。
無論在外表還是溝通上,我一點也不似弱聽人士,因為我對周遭聲音有反應,只不過稍為遲鈍了些。那時候,我還在讀小四,同學嘻嘻哈哈的談得興高采烈,我卻無動於衷,以為自己忍笑能力特別強,還引以為傲。我的讀唇能力好像與生俱來,不用特別訓練,便能觀察別人的唇型而知道說話內容,同學紛紛投以羨慕目光。
不過,讀唇能力也有失靈的時候,中文默書對我而言便是一場惡夢。中文老師最愛叫同學默寫生字詞語,她讀一個詞語,同學便默寫出來,我自問認字不差,但二十個詞語中僅默寫出五六個,還要顛倒次序。老師十分奇怪,板著臉孔質問,嚇得我哇哇大哭,回家跟媽媽說了,她彷彿感到不安,立即帶我看醫生。經過二年的排期、檢查、測驗、診症,才證實我的弱聽,這時候,我已是中一學生了。
測驗默書不合格都不及失去聽覺那麼晴天霹靂,那一刻我感到徬徨不知所措,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迷失了方向,霎時之間世界全都褪了色,變得灰暗一片。如果說聾人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聲音的電視畫面,那麼,弱聽的世界便是有少許聲音的電視畫面,沒有字幕的輔助,根本不知電視的旁白內容,就算畫面如何豐富生動、燦爛繽紛,也是不知其所以然。
中一下學期,我獲安排配戴助聽器,那是一款肉色外殼的小型儀器,呈蕉形,掛在耳背上,連接塞在耳內的耳模。這部助聽器是一部小型擴音器,不論外面聲音是嘈吵或微弱,都一一收集及擴大,再傳送到耳內,這可不是舒適的生活體驗,真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助聽器加上眼鏡,已令頭部不勝負荷,在汗流浹背的大熱天,更是苦不堪言。
助聽器掛在耳上實在有點礙眼,時常被同學取笑,令我感到自卑及抗拒。但是,隨著聽力日漸衰退,我對助聽器的依賴也增加了,無論在學業或日後工作上,沒有了助聽器輔助,就像失去了耳朵,使自己活在自修室般的寧靜環境裡。
當我們談話的時候,若你見到我緊鎖眉頭,請不要見怪,那是我正在專心「看」你說話的緣故。我所聽到的聲音,僅是一半,或少於一半,別人所說的十句話,我或只聽到四五句;一句說話裡,我或只聽到一半。這樣斷斷續續且毫不連貫的說話,聽得我一頭霧水,這時候我便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想那些聽不到的空白。有時我因此會錯意而鬧出笑話,有時誤會了意思而答非所問,不過有時卻樂得耳根清靜,同事曾笑說,讚美說話我多數聽得到,但批評聲音卻總是聽不到,名副其實是「偏聽」。
有人說:「助聽器讓聽障人士重拾聽覺,聽見所有聲音。」我卻認為這是一般人的誤解,就算科技發展如何一日千里,助聽器如何先進數碼化,都有其限制,它的確能夠提升聽覺能力,但卻不能使弱聽一下子提升至正常水平。若有朝一日,助聽器能夠讓極度嚴重失聰人士的聽力提升至正常人一樣,這才是科技上的大突破,聾人界的大喜訊,如此發明足以夠格領取諾貝爾獎。
你知道弱聽在生活上是怎樣不便嗎?環顧四周,很多公共設施未能照顧我們的生活需要,以公立醫院診所為例,現時電話預約服務對我們而言,真是有耳難聽、有口難言;就算約到了,在候診室門外,由於欠缺號碼指示訊號,根本不知自己名字被喚,只能坐著乾等,不得其門而入;諷刺的是,耳科診所的醫護人員戴著口罩,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需要看說話者的嘴型,試問這樣如何溝通呢?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始終欠缺同理心,未有深刻切膚體會我們的無助處境,現在仍不時發生殘疾歧視與不平等待遇。其實,與弱聽人士溝通並不困難,只要耐心聆聽,放慢說話速度,大家必定溝通無礙。無耐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見你說話緩慢、口齒不清、反應遲鈍,早已顯得不耐煩,殘疾歧視便由此而生。「你聾0架?」或許是無心快語,但對我們而言卻是一把具有殺傷力的利刃,足以摧折其心,自尊受損。有些弱聽朋友由於溝通障礙,在生活上顯得孤立,導致行為及心理出現問題,變得憤世嫉俗,嚴重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不幸失去聽覺,怨恨蒼天也無補於事,但諷刺的是,時下年輕人毫不潔身自愛,還自甘「殘廢」,隨著iPod與MP3機的流行,他們幾乎機不離手,每天無時無刻享受強勁音樂節奏,卻不知自己聽覺因此受損,導致弱聽。如此極端反常的行為,不禁令人慨嘆,若不加以教育認識聽覺的珍貴,恐怕有朝一天,助聽器的市場需求將會大幅上升。
我被上天奪去了珍貴的聽覺,今生注定前路難行,但我不會就此自怨自艾,身處人生低潮時,我相信這是上天給我的考驗。在那座圍城內,我已不再害怕,皆因沿途有你相伴,一路伸出援手,使我不會孤單,更感人間有情。我不會悲觀,因我還能聽得見,只要戴上助聽器,四周到處生氣盎然。我決心衝出圍城,化悲憤為力量,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陷,積極開創自己的路向,樂觀邁向自己的人生。
無論在外表還是溝通上,我一點也不似弱聽人士,因為我對周遭聲音有反應,只不過稍為遲鈍了些。那時候,我還在讀小四,同學嘻嘻哈哈的談得興高采烈,我卻無動於衷,以為自己忍笑能力特別強,還引以為傲。我的讀唇能力好像與生俱來,不用特別訓練,便能觀察別人的唇型而知道說話內容,同學紛紛投以羨慕目光。
不過,讀唇能力也有失靈的時候,中文默書對我而言便是一場惡夢。中文老師最愛叫同學默寫生字詞語,她讀一個詞語,同學便默寫出來,我自問認字不差,但二十個詞語中僅默寫出五六個,還要顛倒次序。老師十分奇怪,板著臉孔質問,嚇得我哇哇大哭,回家跟媽媽說了,她彷彿感到不安,立即帶我看醫生。經過二年的排期、檢查、測驗、診症,才證實我的弱聽,這時候,我已是中一學生了。
測驗默書不合格都不及失去聽覺那麼晴天霹靂,那一刻我感到徬徨不知所措,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迷失了方向,霎時之間世界全都褪了色,變得灰暗一片。如果說聾人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聲音的電視畫面,那麼,弱聽的世界便是有少許聲音的電視畫面,沒有字幕的輔助,根本不知電視的旁白內容,就算畫面如何豐富生動、燦爛繽紛,也是不知其所以然。
中一下學期,我獲安排配戴助聽器,那是一款肉色外殼的小型儀器,呈蕉形,掛在耳背上,連接塞在耳內的耳模。這部助聽器是一部小型擴音器,不論外面聲音是嘈吵或微弱,都一一收集及擴大,再傳送到耳內,這可不是舒適的生活體驗,真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助聽器加上眼鏡,已令頭部不勝負荷,在汗流浹背的大熱天,更是苦不堪言。
助聽器掛在耳上實在有點礙眼,時常被同學取笑,令我感到自卑及抗拒。但是,隨著聽力日漸衰退,我對助聽器的依賴也增加了,無論在學業或日後工作上,沒有了助聽器輔助,就像失去了耳朵,使自己活在自修室般的寧靜環境裡。
當我們談話的時候,若你見到我緊鎖眉頭,請不要見怪,那是我正在專心「看」你說話的緣故。我所聽到的聲音,僅是一半,或少於一半,別人所說的十句話,我或只聽到四五句;一句說話裡,我或只聽到一半。這樣斷斷續續且毫不連貫的說話,聽得我一頭霧水,這時候我便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想那些聽不到的空白。有時我因此會錯意而鬧出笑話,有時誤會了意思而答非所問,不過有時卻樂得耳根清靜,同事曾笑說,讚美說話我多數聽得到,但批評聲音卻總是聽不到,名副其實是「偏聽」。
有人說:「助聽器讓聽障人士重拾聽覺,聽見所有聲音。」我卻認為這是一般人的誤解,就算科技發展如何一日千里,助聽器如何先進數碼化,都有其限制,它的確能夠提升聽覺能力,但卻不能使弱聽一下子提升至正常水平。若有朝一日,助聽器能夠讓極度嚴重失聰人士的聽力提升至正常人一樣,這才是科技上的大突破,聾人界的大喜訊,如此發明足以夠格領取諾貝爾獎。
你知道弱聽在生活上是怎樣不便嗎?環顧四周,很多公共設施未能照顧我們的生活需要,以公立醫院診所為例,現時電話預約服務對我們而言,真是有耳難聽、有口難言;就算約到了,在候診室門外,由於欠缺號碼指示訊號,根本不知自己名字被喚,只能坐著乾等,不得其門而入;諷刺的是,耳科診所的醫護人員戴著口罩,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需要看說話者的嘴型,試問這樣如何溝通呢?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始終欠缺同理心,未有深刻切膚體會我們的無助處境,現在仍不時發生殘疾歧視與不平等待遇。其實,與弱聽人士溝通並不困難,只要耐心聆聽,放慢說話速度,大家必定溝通無礙。無耐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見你說話緩慢、口齒不清、反應遲鈍,早已顯得不耐煩,殘疾歧視便由此而生。「你聾0架?」或許是無心快語,但對我們而言卻是一把具有殺傷力的利刃,足以摧折其心,自尊受損。有些弱聽朋友由於溝通障礙,在生活上顯得孤立,導致行為及心理出現問題,變得憤世嫉俗,嚴重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不幸失去聽覺,怨恨蒼天也無補於事,但諷刺的是,時下年輕人毫不潔身自愛,還自甘「殘廢」,隨著iPod與MP3機的流行,他們幾乎機不離手,每天無時無刻享受強勁音樂節奏,卻不知自己聽覺因此受損,導致弱聽。如此極端反常的行為,不禁令人慨嘆,若不加以教育認識聽覺的珍貴,恐怕有朝一天,助聽器的市場需求將會大幅上升。
我被上天奪去了珍貴的聽覺,今生注定前路難行,但我不會就此自怨自艾,身處人生低潮時,我相信這是上天給我的考驗。在那座圍城內,我已不再害怕,皆因沿途有你相伴,一路伸出援手,使我不會孤單,更感人間有情。我不會悲觀,因我還能聽得見,只要戴上助聽器,四周到處生氣盎然。我決心衝出圍城,化悲憤為力量,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陷,積極開創自己的路向,樂觀邁向自己的人生。
2010/11/26
魚眼看世界:東北地質生態樂融行
活動:東北地質生態樂融行
日期: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地點:荔枝窩、吉澳、鴨洲
主辦: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出席:職員、委員、義工、領隊、會員、導賞員、手語翻譯
人數:73人
日期: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地點:荔枝窩、吉澳、鴨洲
主辦: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出席:職員、委員、義工、領隊、會員、導賞員、手語翻譯
人數: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