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小故事 (75) - 人生好比一場賽馬,競爭才有進步
2012/11/30
2012/11/29
2012/11/28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下)
德國「浪漫之路」風景美絕,瑞士也不遑多讓,世外桃源的美麗,釋放了石屎森林的壓迫感,抹去了世俗煩惱的不安感,洗滌了都市人的煩躁心靈,得到平靜。瑞士,不愧是「現代塵世美」。
日本與南韓的紅葉清秀脫俗,帶有一種禪意,德國與瑞士的紅葉卻給人截然不同的觀感。從德國到瑞士,沿途楓林處處,紅的、橙的、黃的、青的、綠的,色彩之艷麗,令人目不暇給,帶來活潑跳躍的生命力。
歐洲人熱愛自然,山坡與草地,似經過悉心保養,沒有雜草叢生的凌亂,看得眼睛舒暢,身心愉快。
草坪上,農舍凌星散佈四周,馬路延綿穿越其中,牛群只顧低頭嚼草,馬羊慢條斯理散步,好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圖畫。
總覺得,歐洲郊外環境,較中國原野更舒適怡人,真想躺在綠油草氈上睡上一覺。這種感覺,相信與小時候看卡通片《飄零燕》大有關係,這套經典卡通片的背景,正是瑞士的曼恩菲(Maienfeld)。
山巒腳下,樹叢前面,青蔥大草坡上,仿佛聽到從遠處傳來小凱迪純真的笑聲,真的讓人短暫消除心頭上的煩惱。
從德國進入瑞士,景色雖然差不多,但還是有些分別,除了國旗,最先看出兩國差異的就是瑞士牛隻,因為每隻瑞士牛牛都掛上銅鈴,當牠們低頭、舉頭、搖頭,銅鈴便噹噹作響,噹噹聲並不刺耳,聽起來很柔和。可憐的瑞士牛牛,整天,整年,甚至終其一生,都得受銅鈴繫緊頸項之苦,那種束縛滋味不用說也知道不好受了。
德國南部大多是平坦草地,沒甚麼高山,但進入瑞士後,高山峻嶺便映入眼簾,遠觀更可見到雪山。
瑞士的大自然風光舉世知名,世外桃源的景色,更讓人一見難忘,而幾座著名大雪山更是終年積雪,與山腳綠野田園,相映成趣,配合得絕美,成為風景水彩畫的永恆題材。
16年前,我曾登上鐵力士峰,那時候天氣欠佳,大風雪下,雪山頂上,四周白濛濛,分不清方向,拍出來的照片,就幾同一張白紙。今次重臨瑞士,便登上了南部的少女峰。登山當天,多雲陰沉,心想這次雪山觀光也是白紙一張。
然而,隨遇而安,往往會帶來驚喜的,當登山火車攀到山腰,穿出叢林之際,突然一道金光從葉縫中射穿出來,四周頓時豁然開朗,原本白濛濛的天空被飄散一空,換上藍色大布,映襯之下,遠處雪山披上婚紗般的衣裳,顯得格外高貴迷人。不過,這次一親芳澤,竟然帶來全身體驗,頭痛作悶,真的始料不及。
少女峰(Jungfrau),海拔1萬1千多呎,被譽為「歐洲之巔」。從山腳小鎮英特勒根(Interlaken)往山頂,登山觀光火車只花了超過一個多小時便抵達,十分方便。這條鐵路1912年通車,用了16年時間建成,全長約7年公里,有四分三路段在冰岩底下,由此可想而知鐵路工程開鑿之艱鉅。
在山頂上,空氣稀薄冰涼,無雲無霞,我從未與穹蒼如此接近。整座山峰,披上一層純潔雪白衣裳,陽光下映照得令人為之目眩。地上積雪很滑,一個不留神,便會滑一跤,或許,這「少女」愛跟到訪遊人開個小玩笑吧。
難得親近少女峰,我自然不惜大殺菲林,為她大拍寫真,這此狂熱舉動,竟然使我對她產生奇異感覺 - 高山反應。
高山反應非同小可,令我頭痛欲裂,食慾不振。在雪山餐廳午膳,根本食不下嚥,舉動遲緩,這癥狀一直持續到山腳,才稍為舒緩。這個少女雖然美麗,但要親近她,竟要付出這樣代價,實非事前所料。
山腳小鎮英特勒根,跟瑞士其他城鎮相比,她沒有風格,欠缺特色,只是一個為遊客(特別是中國人)而設的小鎮,人家說他鄉遇故知,但在街上見到成群中國同胞,完全沒有驚喜之感。當地商店餐廳聘用不少中國人,感覺上,只是在中國境內某個模仿瑞士風格的旅遊景區而已。
琉森(Lucerne)是瑞士其中一個古色古香的美麗城市,16年前,我初到琉森,為之著迷,她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古老而不落伍。
在琉森河兩岸,古雅建築滲出歷史沉澱下來的味道,卻又不失活潑朝氣,因此這多年來,我時常懷念她的美麗。
到了今天再到琉森,環境依舊,卻增添喧嘩,為這恬靜古城帶來庸俗,我驚訝她的變化。
在琉森湖旁,有一個嘉年華場地,巨型摩天輪、空中搖搖、旋轉木馬等機動遊戲,吸引青年人玩樂,只是,霓虹燈的閃爍與遊樂者的嘈吵,破壞了我對琉森中古世紀浪漫的美好感覺。
13世紀,琉森曾經是聯邦首都,今天的首都已改在伯恩。伯恩自1848年起便成為瑞士首都,她的吉祥物是熊,由於熊的緩慢步伐,與伯恩這古城的悠閒生活節奏相似,而伯恩的名字Bern,字義本來就是熊的意思,所以伯恩與熊的關係十分密切。香港的吉祥物是甚麼?不就是香港國寶中華白海豚囉,人怕出名豬怕肥,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不知不覺被海上繁忙交通及「朝聖」遊人滋擾所破壞了,數目正大幅減少,情況堪憂。
伯恩古城被阿爾河(Aare)圍繞,清一色的紅瓦磚屋頂,外觀精巧,風格統一。橫過拱橋,便是古城老街,每隔100公尺便有一座精巧別緻的噴泉,沿途街道充滿17世紀的建築特色。
老街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跡,包括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我跟隨他的腳步,漫步其中,心靈一片寧靜祥和。盡頭處是13世紀的大鐘塔,中午12時的時候,塔頂的金色人偶會敲鐘,似在提醒路過人群,午餐到了。
瑞士風景優美,湖光山色跟香港郊區大自然完全兩回事,跟中國山水風光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從風景圖畫的表現方式,亦看出歐洲與中國的分別,如果用水墨方式繪畫歐洲阿爾卑斯山風光,又或者用水彩油畫將中國張家界那種霧氣迴繞的意境表現出來,看官們你認為適合嗎?
瑞士主要賣點,就是秀麗怡人的大自然風景,看得令人心情愉快平靜,有助淨化都巿人疲憊心靈的功效。中國哲學向來主張「天人合一」,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易受周遭環境所影響,惡劣環境惹人煩躁不安,美好環境使人舒暢愉快。
在基督教觀點中,神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人類得以在美麗大自然生存,是神的恩典。我的老師曾經說過,美麗風景使人心裡感到平靜,因為聖經《詩篇》19章有這樣一段文字:「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篇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無論是否信徒,這段文字值得細味思索。
在德瑞兩國逗留十天,時間過得真快。返回工作崗位後,工作如排山倒海湧來,壓力驟然而至,每天都拖著疲倦的身軀返家,這時候,我便開始懷念在歐洲逍遙快活的日子了。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上)
日本與南韓的紅葉清秀脫俗,帶有一種禪意,德國與瑞士的紅葉卻給人截然不同的觀感。從德國到瑞士,沿途楓林處處,紅的、橙的、黃的、青的、綠的,色彩之艷麗,令人目不暇給,帶來活潑跳躍的生命力。
草坪上,農舍凌星散佈四周,馬路延綿穿越其中,牛群只顧低頭嚼草,馬羊慢條斯理散步,好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圖畫。
總覺得,歐洲郊外環境,較中國原野更舒適怡人,真想躺在綠油草氈上睡上一覺。這種感覺,相信與小時候看卡通片《飄零燕》大有關係,這套經典卡通片的背景,正是瑞士的曼恩菲(Maienfeld)。
山巒腳下,樹叢前面,青蔥大草坡上,仿佛聽到從遠處傳來小凱迪純真的笑聲,真的讓人短暫消除心頭上的煩惱。
從德國進入瑞士,景色雖然差不多,但還是有些分別,除了國旗,最先看出兩國差異的就是瑞士牛隻,因為每隻瑞士牛牛都掛上銅鈴,當牠們低頭、舉頭、搖頭,銅鈴便噹噹作響,噹噹聲並不刺耳,聽起來很柔和。可憐的瑞士牛牛,整天,整年,甚至終其一生,都得受銅鈴繫緊頸項之苦,那種束縛滋味不用說也知道不好受了。
德國南部大多是平坦草地,沒甚麼高山,但進入瑞士後,高山峻嶺便映入眼簾,遠觀更可見到雪山。
16年前,我曾登上鐵力士峰,那時候天氣欠佳,大風雪下,雪山頂上,四周白濛濛,分不清方向,拍出來的照片,就幾同一張白紙。今次重臨瑞士,便登上了南部的少女峰。登山當天,多雲陰沉,心想這次雪山觀光也是白紙一張。
然而,隨遇而安,往往會帶來驚喜的,當登山火車攀到山腰,穿出叢林之際,突然一道金光從葉縫中射穿出來,四周頓時豁然開朗,原本白濛濛的天空被飄散一空,換上藍色大布,映襯之下,遠處雪山披上婚紗般的衣裳,顯得格外高貴迷人。不過,這次一親芳澤,竟然帶來全身體驗,頭痛作悶,真的始料不及。
少女峰(Jungfrau),海拔1萬1千多呎,被譽為「歐洲之巔」。從山腳小鎮英特勒根(Interlaken)往山頂,登山觀光火車只花了超過一個多小時便抵達,十分方便。這條鐵路1912年通車,用了16年時間建成,全長約7年公里,有四分三路段在冰岩底下,由此可想而知鐵路工程開鑿之艱鉅。
在山頂上,空氣稀薄冰涼,無雲無霞,我從未與穹蒼如此接近。整座山峰,披上一層純潔雪白衣裳,陽光下映照得令人為之目眩。地上積雪很滑,一個不留神,便會滑一跤,或許,這「少女」愛跟到訪遊人開個小玩笑吧。
難得親近少女峰,我自然不惜大殺菲林,為她大拍寫真,這此狂熱舉動,竟然使我對她產生奇異感覺 - 高山反應。
高山反應非同小可,令我頭痛欲裂,食慾不振。在雪山餐廳午膳,根本食不下嚥,舉動遲緩,這癥狀一直持續到山腳,才稍為舒緩。這個少女雖然美麗,但要親近她,竟要付出這樣代價,實非事前所料。
山腳小鎮英特勒根,跟瑞士其他城鎮相比,她沒有風格,欠缺特色,只是一個為遊客(特別是中國人)而設的小鎮,人家說他鄉遇故知,但在街上見到成群中國同胞,完全沒有驚喜之感。當地商店餐廳聘用不少中國人,感覺上,只是在中國境內某個模仿瑞士風格的旅遊景區而已。
在琉森河兩岸,古雅建築滲出歷史沉澱下來的味道,卻又不失活潑朝氣,因此這多年來,我時常懷念她的美麗。
到了今天再到琉森,環境依舊,卻增添喧嘩,為這恬靜古城帶來庸俗,我驚訝她的變化。
在琉森湖旁,有一個嘉年華場地,巨型摩天輪、空中搖搖、旋轉木馬等機動遊戲,吸引青年人玩樂,只是,霓虹燈的閃爍與遊樂者的嘈吵,破壞了我對琉森中古世紀浪漫的美好感覺。
13世紀,琉森曾經是聯邦首都,今天的首都已改在伯恩。伯恩自1848年起便成為瑞士首都,她的吉祥物是熊,由於熊的緩慢步伐,與伯恩這古城的悠閒生活節奏相似,而伯恩的名字Bern,字義本來就是熊的意思,所以伯恩與熊的關係十分密切。香港的吉祥物是甚麼?不就是香港國寶中華白海豚囉,人怕出名豬怕肥,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不知不覺被海上繁忙交通及「朝聖」遊人滋擾所破壞了,數目正大幅減少,情況堪憂。
伯恩古城被阿爾河(Aare)圍繞,清一色的紅瓦磚屋頂,外觀精巧,風格統一。橫過拱橋,便是古城老街,每隔100公尺便有一座精巧別緻的噴泉,沿途街道充滿17世紀的建築特色。
老街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跡,包括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我跟隨他的腳步,漫步其中,心靈一片寧靜祥和。盡頭處是13世紀的大鐘塔,中午12時的時候,塔頂的金色人偶會敲鐘,似在提醒路過人群,午餐到了。
瑞士風景優美,湖光山色跟香港郊區大自然完全兩回事,跟中國山水風光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從風景圖畫的表現方式,亦看出歐洲與中國的分別,如果用水墨方式繪畫歐洲阿爾卑斯山風光,又或者用水彩油畫將中國張家界那種霧氣迴繞的意境表現出來,看官們你認為適合嗎?
瑞士主要賣點,就是秀麗怡人的大自然風景,看得令人心情愉快平靜,有助淨化都巿人疲憊心靈的功效。中國哲學向來主張「天人合一」,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易受周遭環境所影響,惡劣環境惹人煩躁不安,美好環境使人舒暢愉快。
在基督教觀點中,神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人類得以在美麗大自然生存,是神的恩典。我的老師曾經說過,美麗風景使人心裡感到平靜,因為聖經《詩篇》19章有這樣一段文字:「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篇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無論是否信徒,這段文字值得細味思索。
在德瑞兩國逗留十天,時間過得真快。返回工作崗位後,工作如排山倒海湧來,壓力驟然而至,每天都拖著疲倦的身軀返家,這時候,我便開始懷念在歐洲逍遙快活的日子了。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上)
2012/11/26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上)
旅行,本來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喘息的機會,可是,出發前夕竟不幸被工作煩得眉心打結,度假心情也大受影響。上機的一刻,更一度產生放棄旅行的傻念頭,為何我不能學習放下一切,總要被煩惱纏得心煩意亂呢?我想,這是性格使然吧。
在旅行的頭兩天,心裡還記掛著香港的工作煩事,久久不得開懷。但原來,醉人美景真的可以舒緩心中鬱結,慢慢地忘卻煩擾,沐浴在浪漫迷人的景色裡,印證了田園詩人的名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在德國南部,有一條浪漫之路,從符茲堡一直南下到德國最南端的富山,沿途風光不斷變化,河谷、農田、森林、草地、山巒盡收眼底,所經的城鎮,都是建於中世紀時期的古雅半木結構式建築,亦有夢幻般的宮殿,集自然、歷史、文化於一身,美不勝收,給人時光倒流之感。
在符茲堡(又譯作烏茲堡,Wurzburg)的小街穿梭,緩慢的節奏,都教人不得不放慢腳步,慢慢地感受,緩緩地呼吸。鎮上的居民,似乎懂得「慢活」的生活哲學,在他們臉上,找不到任何匆忙的痕跡,他們樂得悠閒,就連橫過馬路都不會急步奔跑,只是輕快地走過。若說香港的馬路是老虎,那麼符茲堡的小鎮馬路,溫順得猶如綿羊,人與車和平共處,穿梭有序,沒有出現爭路的驚險場面,十分和諧。
無論小城市如符茲堡、紐倫堡,還是大城市如法蘭克福、慕尼黑,到處都是環保巴士與輕便鐵路,採用電能,棄用柴油,減少廢氣排放。當地居民也多用自行車外出,馬路更設有專道給自行車使用,歐洲人民真的愛護大自然,願為環保付出一點綿力。
反觀香港,現在政府每推行新政策總遇上阻力,亦偏聽民間訴求,市區設置單車徑問題,討論多年仍不得要領,現在不時見到單車汽車爭路的驚險場面,在歐洲哪裡見到?
又例如膠袋收費問題,香港人要付五毫,政策推行之初,不少人嫌貴,但在瑞士一間超級市場,膠袋要付三毛瑞士法郎,等如二元半港幣。這樣比較下,作為香港人,還有何話可理直氣壯地大聲說?究竟這是市民問題,還是政府問題,值得深思。
話題扯遠了,我帶你遊覽德國符茲堡吧。你可曾想像到,國家主教的地位猶如皇帝?他的行宮豪華得不符合現代人對神職人員的期望,但在三百年前,當時德國主教似乎擁有無上權威,這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主教宮(Residenz)初看還以為是皇帝宮殿,富麗堂皇得叫人咋舌,走進內殿更被天花頂巨幅華麗壁畫壓得透不過氣,腓德烈國王的婚禮和主教宣誓圖,繪得栩栩如生,瑰麗非凡。四周大理石柱子,天頂四壁的雕刻裝飾充滿曲線,有對稱美感。內側廳堂的氣派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信奉基督也包容希臘諸神,這些大理石雕刻品堪稱無價藝術品,叫人嘆為觀止,也愛不惜手。
主教宮與鄰近符茲堡,是美麗寧靜的中古小城, 地位於萊茵河畔,景色如畫。但是,半世紀前,由於盟軍向德國報復,這小城曾經被無情戰火波及,幾乎毀於一旦,今天所見的面貌,都是戰後慢慢修復的,完好得看不見戰爭的痕跡。
戰爭,往往源於一己私心,都跟個人甚至國家的利益有關,像第二次世界大戰,若不是德國與日本統治者的私慾與野心,怎會發動如此慘絕人寰的大規模侵略戰?再回看近十年的重要戰事,莫過於美國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但細心一想,這個「恐」的根源是怎樣造成的,就算彼此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的差異,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嗎?說到底,還不是種族歧視與石油資源有關?
距符茲堡不遠,有一個媲美威尼斯的美麗水鄉小鎮,名叫班貝格(Bamberg)。
雷格尼茨河的兩岸,大紅屋頂錯落有致地排列成行,格外搶眼,它們已積存了幾個世紀的歷史與故事,沒有一絲老態,瀰漫著精緻可愛的童話感覺。
轟立在半山上的,有一座雙尖塔的建築物,這是班貝格大教堂,仿如德高望重長者居高臨下看守著整個中古名城,大教堂今天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外觀古老莊嚴,內貌暗沉陰森。
教堂對面的宮殿建築,原來是公爵主教宮,跟符茲堡主教宮有點相似,但感覺上比較平實一些。
華燈初上後,小巷裡的酒吧餐廳聚滿不少遊人,儼如嘉年華會的熾熱氣氛。若說威尼斯是熱鬧,那麼班貝格便是寧靜,遊人再多,也不覺喧鬧,在河邊,還是橋邊,德國人三五知已的,一邊喝著樽裝啤酒,一邊談笑風生,好不寫意。
另一個中世紀古城羅滕堡(Rothenburg),較班貝格更似童話小鎮,走入古城,猶如置身格林童話世界。這個古城小鎮,四面有古城牆圍繞,依著地勢起伏的山地而建,城內有不少塔樓建築,其他建築大多保持初建時的模樣。
在廣場上,擺了不少濕貨攤檔,時值中午12時,陽光猛辣,不少遊客不惜汗流浹背聚集,為的是甚麼呢?不就是鐘塔報鐘囉!當鐘塔時針搭正12時正,時鐘旁邊的玩偶便伸出來「轉圈」報鐘,似在提醒途人。
無論遊客還是途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其實是一對新人!廣場停泊一架勞斯萊斯,市政廳的門口分排站著伴郎,他們穿著一身黑色的足球員運動服裝,這十分明顯告訴了大家,新郎是甚麼人了。
等了一會兒,頸也長了,千呼萬喚之下,新郎新娘終於從市政廳的黑暗中徐徐步出,他們接受伴郎們的祝福,勞斯萊斯司機送上香檳,這對新婚夫婦接過,報以微笑,途人、遊客、親友紛紛拍掌。新娘婚紗簡約風格,穿在高佻身上,恰到好處。
令我更欣賞的,新娘架上眼鏡,略施脂粉,樸素無華,她跟新郎十分合襯。相較之下,香港新娘多是濃妝艷抹,不戴眼鏡,黏上假眼睫毛,完全判若兩人。德國新娘的樸素打扮,香港新娘敢如此反樸歸真嗎?
德國南部之所以被冠為「浪漫之路」,只要在羅騰堡逗留一個上午,便會深深感受到這裡跟石屎森林的現實分別,也許童話故事的美好結果太深入民心,怡人風景、歐陸小鎮、異國風情、動人音樂…這些元素都給我們對歐洲賦予浪漫想像。
「浪漫之路」的終點,就是富山(或譯富森,Fussen),聞名全球的新天鵝堡就是位於此地。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是浪漫的象徵,迪士尼樂園的睡公主城堡就是以此作藍本的。
城堡立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深山中,四季有不同天氣景色變化,夏天風光明媚,冬天白雪皚皚,我到訪時值深秋,山上天氣寒冷,城堡掩在濃霧中,羞於見人,難以一見真面目,成為我今次歐遊的小小遺憾。
單是聽「新天鵝堡」之名,已有無限浪漫想像,以為是國王為心愛妃人而建築,就像印度泰姬陵一樣。但原來興建目的十分現實,約150年前,當時四座天鵝堡,均已是一片殘垣斷壁,巴伐利亞王路易二世決定炸毀其中兩座,原地重建。
後來路易二世於1886年被軟禁,到同年逝世時,城堡還未建成。雖然如此,城堡內部裝潢令人嘆為觀止,天花頂部及四側牆壁繪畫了不少聖經及中古世紀鐵騎時代的故事,栩栩如生。原來這位國王是一位「鵝癡」,鍾情白天鵝,城堡有不少與白天鵝有關的擺設與飾品,這樣以單一動物作主題的建築物,世界上也真罕見。
甚麼叫「難忘」呢?不是將漂亮風景攝進照相機裡帶回家重複地看,看得多始終會生厭。我認為,乘車途經的風景才叫人難忘,因為來不及取出照相機進行定影,只能在腦袋裡留下殘餘記憶,較照片更難以忘記。今次重臨德國,雖然只逗留了短短四天,但在旅途上,實在有太多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這不是照相機能夠一一記錄的。
瑞士毗鄰德國,基本上兩國景色差異不大,但在瑞士,真的有「天人合一」的感覺,尤其是身處歐洲之巔的時候。想知道我在瑞士有何全新體驗,且看下回分解。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下)
在旅行的頭兩天,心裡還記掛著香港的工作煩事,久久不得開懷。但原來,醉人美景真的可以舒緩心中鬱結,慢慢地忘卻煩擾,沐浴在浪漫迷人的景色裡,印證了田園詩人的名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在德國南部,有一條浪漫之路,從符茲堡一直南下到德國最南端的富山,沿途風光不斷變化,河谷、農田、森林、草地、山巒盡收眼底,所經的城鎮,都是建於中世紀時期的古雅半木結構式建築,亦有夢幻般的宮殿,集自然、歷史、文化於一身,美不勝收,給人時光倒流之感。
在符茲堡(又譯作烏茲堡,Wurzburg)的小街穿梭,緩慢的節奏,都教人不得不放慢腳步,慢慢地感受,緩緩地呼吸。鎮上的居民,似乎懂得「慢活」的生活哲學,在他們臉上,找不到任何匆忙的痕跡,他們樂得悠閒,就連橫過馬路都不會急步奔跑,只是輕快地走過。若說香港的馬路是老虎,那麼符茲堡的小鎮馬路,溫順得猶如綿羊,人與車和平共處,穿梭有序,沒有出現爭路的驚險場面,十分和諧。
無論小城市如符茲堡、紐倫堡,還是大城市如法蘭克福、慕尼黑,到處都是環保巴士與輕便鐵路,採用電能,棄用柴油,減少廢氣排放。當地居民也多用自行車外出,馬路更設有專道給自行車使用,歐洲人民真的愛護大自然,願為環保付出一點綿力。
反觀香港,現在政府每推行新政策總遇上阻力,亦偏聽民間訴求,市區設置單車徑問題,討論多年仍不得要領,現在不時見到單車汽車爭路的驚險場面,在歐洲哪裡見到?
又例如膠袋收費問題,香港人要付五毫,政策推行之初,不少人嫌貴,但在瑞士一間超級市場,膠袋要付三毛瑞士法郎,等如二元半港幣。這樣比較下,作為香港人,還有何話可理直氣壯地大聲說?究竟這是市民問題,還是政府問題,值得深思。
話題扯遠了,我帶你遊覽德國符茲堡吧。你可曾想像到,國家主教的地位猶如皇帝?他的行宮豪華得不符合現代人對神職人員的期望,但在三百年前,當時德國主教似乎擁有無上權威,這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主教宮(Residenz)初看還以為是皇帝宮殿,富麗堂皇得叫人咋舌,走進內殿更被天花頂巨幅華麗壁畫壓得透不過氣,腓德烈國王的婚禮和主教宣誓圖,繪得栩栩如生,瑰麗非凡。四周大理石柱子,天頂四壁的雕刻裝飾充滿曲線,有對稱美感。內側廳堂的氣派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信奉基督也包容希臘諸神,這些大理石雕刻品堪稱無價藝術品,叫人嘆為觀止,也愛不惜手。
主教宮與鄰近符茲堡,是美麗寧靜的中古小城, 地位於萊茵河畔,景色如畫。但是,半世紀前,由於盟軍向德國報復,這小城曾經被無情戰火波及,幾乎毀於一旦,今天所見的面貌,都是戰後慢慢修復的,完好得看不見戰爭的痕跡。
戰爭,往往源於一己私心,都跟個人甚至國家的利益有關,像第二次世界大戰,若不是德國與日本統治者的私慾與野心,怎會發動如此慘絕人寰的大規模侵略戰?再回看近十年的重要戰事,莫過於美國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但細心一想,這個「恐」的根源是怎樣造成的,就算彼此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的差異,難道就不能和平共處嗎?說到底,還不是種族歧視與石油資源有關?
距符茲堡不遠,有一個媲美威尼斯的美麗水鄉小鎮,名叫班貝格(Bamberg)。
雷格尼茨河的兩岸,大紅屋頂錯落有致地排列成行,格外搶眼,它們已積存了幾個世紀的歷史與故事,沒有一絲老態,瀰漫著精緻可愛的童話感覺。
轟立在半山上的,有一座雙尖塔的建築物,這是班貝格大教堂,仿如德高望重長者居高臨下看守著整個中古名城,大教堂今天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外觀古老莊嚴,內貌暗沉陰森。
教堂對面的宮殿建築,原來是公爵主教宮,跟符茲堡主教宮有點相似,但感覺上比較平實一些。
華燈初上後,小巷裡的酒吧餐廳聚滿不少遊人,儼如嘉年華會的熾熱氣氛。若說威尼斯是熱鬧,那麼班貝格便是寧靜,遊人再多,也不覺喧鬧,在河邊,還是橋邊,德國人三五知已的,一邊喝著樽裝啤酒,一邊談笑風生,好不寫意。
另一個中世紀古城羅滕堡(Rothenburg),較班貝格更似童話小鎮,走入古城,猶如置身格林童話世界。這個古城小鎮,四面有古城牆圍繞,依著地勢起伏的山地而建,城內有不少塔樓建築,其他建築大多保持初建時的模樣。
在廣場上,擺了不少濕貨攤檔,時值中午12時,陽光猛辣,不少遊客不惜汗流浹背聚集,為的是甚麼呢?不就是鐘塔報鐘囉!當鐘塔時針搭正12時正,時鐘旁邊的玩偶便伸出來「轉圈」報鐘,似在提醒途人。
無論遊客還是途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目的其實是一對新人!廣場停泊一架勞斯萊斯,市政廳的門口分排站著伴郎,他們穿著一身黑色的足球員運動服裝,這十分明顯告訴了大家,新郎是甚麼人了。
等了一會兒,頸也長了,千呼萬喚之下,新郎新娘終於從市政廳的黑暗中徐徐步出,他們接受伴郎們的祝福,勞斯萊斯司機送上香檳,這對新婚夫婦接過,報以微笑,途人、遊客、親友紛紛拍掌。新娘婚紗簡約風格,穿在高佻身上,恰到好處。
令我更欣賞的,新娘架上眼鏡,略施脂粉,樸素無華,她跟新郎十分合襯。相較之下,香港新娘多是濃妝艷抹,不戴眼鏡,黏上假眼睫毛,完全判若兩人。德國新娘的樸素打扮,香港新娘敢如此反樸歸真嗎?
德國南部之所以被冠為「浪漫之路」,只要在羅騰堡逗留一個上午,便會深深感受到這裡跟石屎森林的現實分別,也許童話故事的美好結果太深入民心,怡人風景、歐陸小鎮、異國風情、動人音樂…這些元素都給我們對歐洲賦予浪漫想像。
「浪漫之路」的終點,就是富山(或譯富森,Fussen),聞名全球的新天鵝堡就是位於此地。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是浪漫的象徵,迪士尼樂園的睡公主城堡就是以此作藍本的。
城堡立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深山中,四季有不同天氣景色變化,夏天風光明媚,冬天白雪皚皚,我到訪時值深秋,山上天氣寒冷,城堡掩在濃霧中,羞於見人,難以一見真面目,成為我今次歐遊的小小遺憾。
單是聽「新天鵝堡」之名,已有無限浪漫想像,以為是國王為心愛妃人而建築,就像印度泰姬陵一樣。但原來興建目的十分現實,約150年前,當時四座天鵝堡,均已是一片殘垣斷壁,巴伐利亞王路易二世決定炸毀其中兩座,原地重建。
後來路易二世於1886年被軟禁,到同年逝世時,城堡還未建成。雖然如此,城堡內部裝潢令人嘆為觀止,天花頂部及四側牆壁繪畫了不少聖經及中古世紀鐵騎時代的故事,栩栩如生。原來這位國王是一位「鵝癡」,鍾情白天鵝,城堡有不少與白天鵝有關的擺設與飾品,這樣以單一動物作主題的建築物,世界上也真罕見。
甚麼叫「難忘」呢?不是將漂亮風景攝進照相機裡帶回家重複地看,看得多始終會生厭。我認為,乘車途經的風景才叫人難忘,因為來不及取出照相機進行定影,只能在腦袋裡留下殘餘記憶,較照片更難以忘記。今次重臨德國,雖然只逗留了短短四天,但在旅途上,實在有太多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這不是照相機能夠一一記錄的。
瑞士毗鄰德國,基本上兩國景色差異不大,但在瑞士,真的有「天人合一」的感覺,尤其是身處歐洲之巔的時候。想知道我在瑞士有何全新體驗,且看下回分解。
帶著工作煩惱去旅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