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7

地質旅遊淺談

前晚我與華哥跑去上「地質旅遊專業證書」第一課,那是一個嶄新的專題課程,不僅是全港第一個以地質旅遊為主的課程,也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個類似課程,加上受香港學術評審局認可,使課程的專業認受性大大提高。

「地質旅遊」是一個嶄新的專業名詞,英文名為Geotourism,現在字典還未收錄。世界各地關於「地質旅遊」的定義也不相同,課程導師兼地質學者吳振揚老師便綜合了地質旅遊與生態旅遊之原則及特性,在地質學術與旅遊實踐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將地質旅遊重新定義為:「在旅遊觀賞過程中,認識地球的非生物元素,例如天然地貌、地質、岩石、礦物及化石等之特性、形態及形成過程...了解地質保育、地質資源可持續性...給當地居民或整體地區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等實際好處」。

因火山爆發、斷層、接曲、海浪侵蝕等自然現象影響,使香港岩石地貌既獨特又多樣性,尤其新界東北及西貢一帶遍佈各種沉積岩與火山岩,佔全港面積約五分之一。今年二月,有學者及地區組織便建議香港政府向聯合國申報為「世界地質公園」,以加強地質保育和發展生態旅遊。身兼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地質公園顧問專家的中國地質科學院趙遜教授視察後認為香港有條件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他還指出,成立地質公園有以下用途:

1. 保護有地質特色的環境;
2. 將地質學知識普及化,教育人民居住地演變史;及
3. 推動本土經濟,發展旅遊品牌。

但是,有學者大唱反調,認為香港無需要成立地質公園。他們指出,內地的地質公園往往變得體無完膚,例如張家界安裝巨型觀光電梯,完全違背了展現原址面貌的精神;黃山也因為過度開發而使地下水流失嚴重,使獨特地標「迎客松」枯萎;美國大峽合也建立了玻璃天橋,以吸引遊客觀光。因此,香港學者們擔心一旦成立地質公園後,會淪為賺錢工具。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英國北愛爾蘭召開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公佈了十二個新一批世界地質公園名單,而中國獲得其中六個,包括:

1. 山東省泰山
2. 河南省王屋山、黛眉山
3. 橫跨廣東及海南二省的雷瓊
4. 橫跨北京市及河北省的房山
5. 黑龍江省的鏡泊湖
6. 河南省的伏牛山

其實,地質公園有其正面意義與生存價值,但大前提是必須透過教育來提高大眾市民對環境之受護與認識,因為岩石地貌經過了億萬年的長時間慢慢演變而形成,一旦破壞了便無法復原。同時也必須像《海岸公園條例》般,透過立法建立有關地質的法例,去保護香港變化萬千的獨特岩石地貌,讓我們,甚至下一代都有機會欣賞歷史遺留下來的自然遺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