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伏中原與喬峰,誰更英雄?

某週六晚,電視台播映邵氏1982年拍成的電影《幫規》,乍聽戲名,還以為是現代社團的題材。《幫規》一片,看到很多在「公仔箱」久違了的演員,包括惠天賜、白彪、陳觀泰、谷峰、朱鐵和、劉雅麗(不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那一位)等等。

雖說是電影,但《幫規》卻像一套濃縮版的電視武俠劇。《幫規》講述元初時期,鎮南大將軍莽依圖南下殲滅反元的潛龍幫,此時幫內正處外憂內患,石副幫主遭暗殺,伏幫主亦告病逝,幫中元老鄺老師推舉少幫主伏中原繼任,並肩負尋找龍鳳棍的使命,龍鳳棍失落多時,並藏有反元結盟名冊,為蒙漢二族急欲爭奪。詎料舉行冊立大典之際,石副幫主夫人卻指伏中原為蒙古人,並出示信件證明,伏中原百辭莫辯,遂私下追尋身世真相。

若你是金庸小說「粉絲」,有沒覺得電影劇情似曾相識?原來徐小明編劇及導演的《幫規》,改篇自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喬峰血戰聚賢莊的一節,還將《鹿鼎記》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一角,改篇為反元聯盟總舵主的陳近南。如果你不熟悉金庸小說情節,倒可看作新故事,否則小說迷總會覺得突兀。

《幫規》與原著《天龍八部》的部分人物及背景對照如下:

伏中原(電影) → 喬峰(原著小說)
林雪兒(電影) → 阿朱(原著小說)
丐幫(電影) → 潛龍幫(原著小說)
福伯、福婆(電影) → 譚公、譚婆(原著小說)
石副幫主夫人(電影) → 馬副幫主夫人(原著小說)
鄺老師(電影) → 薜神醫(原著小說)
契丹(電影) → 蒙古(原著小說)

喬峰大聲號叫:「我不是漢人!我是契丹胡虜!」(舊版《天龍八部》第850頁)但《幫規》伏中原卻沒有大聲號叫:「我不是漢人!我是蒙古胡虜!」如果角色沒有被重新塑造的話,惠天賜飾演的伏中原便少了一分粗獷豪邁的氣概,試跟經典電視劇《天龍八部》梁家仁飾演的喬峰比較,誰更像頂天立地、一夫當關的漢子?

當年《幫規》的攝製技術,在今天看來,其實十分老套,且將之與金像獎最佳電影《投名狀》比較,真的不可同日而語。與其改篇,倒不如購買版權拍攝喬峰血戰聚賢莊,加上當今先進的攝製技術,加強實感效果,相信電影必會引人入勝。《幫規》尾聲,伏中原為救親父莽依圖,不惜以身擋劍,那個長劍穿插身體的鏡頭,竟是用手臂與身側將劍挾住,然後扮出痛苦表情,很兒戲。

今時今日,種族歧視仍然存在,如果《幫規》發生在現代社會,身為蒙古人的伏中原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出投訴,指控潛龍幫種族歧視,使其失去擔任幫主的資格。不過,潛龍幫是非法社團,警方必視其為眼中釘,除之而後快,種族歧視的指控還能成立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