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2

《萍縱俠影錄》與《書劍恩仇錄》的相似之處

前一陣子,一口氣閱讀了梁羽生的武俠著作《廣陵劍》、《萍縱俠影錄》及金庸首部武俠著作《書劍恩仇錄》,二位大師的小說風格竟然有些相似,初閱《廣陵劍》時,還以為錯取金庸小說閱讀。

《萍縱俠影錄》講的是張士誠跟朱元璋爭帝失敗後,其後人如何從密謀東山再起,轉變為協助大明臣民共禦外侮的故事,並出現歷史上著名事件「土木堡之變」。

《廣陵劍》是《萍縱俠影錄》的延續篇,也是抵禦瓦刺入侵的故事,比較特別的是提及到失傳已久的琴譜《廣陵散》尚在世間,這是晉人嵇康臨刑之際思念良友的作品,曲中充滿生離死別的感情。書中雖然沒有言明「廣陵劍」是甚麼,其實只不過借用失傳之《廣陵散》來打個比喻而已,陳石星獲得張丹楓所傳的「無名劍法」,後來遭逢意外,連劍法都未找到傳人便身故了。

《書劍恩仇錄》的內容圍繞著反清復漢(書內沒提及反清復明)的故事,紅花會作為反清幫會,最終起義失敗,避走回疆,書內更爆出乾隆的秘密身世。

看畢《萍縱俠影錄》與《書劍恩仇錄》,發現二部小說有不少相似之處,我將《廣陵劍》納入《萍縱俠影錄》,以便一併比較,反正《廣陵劍》都是《萍縱俠影錄》的延續篇。就小說背景而言,雖然朝代不同,但都是與當朝皇帝有關,無論《萍縱俠影錄》的明英宗、《廣陵劍》的明憲宗抑或《書劍恩仇錄》的乾隆皇,都受過小說男主角威脅,皇帝遭受如此奇恥大辱,龍顏如何不怒。

三部小說的地理更相似,北京城、江南、塞外都是主要場景,《萍縱俠影錄》講述江南是元末群雄之一的大周皇帝張士誠藏寶之地;在《書劍恩仇錄》中,江南是紅花會的總舵地,而附近的浙江海寧,更被金庸虛構為乾隆皇的祖藉。

二部小說都十分敬老,且看《萍縱俠影錄》上官天野、蕭韻蘭、玄機逸士,與《書劍恩仇錄》的天池怪俠袁士霄、天山雙鷹陳正德關明梅夫婦,二男一女的組合是何其相似,他們之間的心結,同樣源於血氣方剛之年由愛生怨,直至在小說男女主角的協調下,得以和解。

至於男主角獲得上乘武功的奇遇,同樣發生在困境之中,《萍縱俠影錄》的張丹楓在江南張士誠藏寶洞內習得《玄功要訣》,而《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則在西域廢城中,從骸骨拿著的散落竹簡中,發現了《莊子》第三篇《養生主》中《庖丁解牛》一文,每個字旁加了密密圈點,原來竟是空手殺敵之秘技。另外,二部小說都分別提及到一種上乘武學,名為「沾衣十八跌」,這是一種借力打力的功夫,估計梁羽生與金庸創作期間互相切磋武藝也說不定。

武器方面,《萍縱俠影錄》有一雙削鐵如泥的寶劍,張丹楓所使的白虹寶劍與雲蕾的青冥寶劍,配合得妙到毫巔,他們的劍法更神奇,男的稱為「萬流朝海元元劍法」,女的則是「百變陰陽玄機劍法」,雙劍合璧的威力與金庸另一名著《神鵰俠侶》楊過及小龍女用君子淑女劍使出的「玉女劍法」可謂旗鼓相當。

《廣陵劍》雖然延續《萍縱俠影錄》的部份故事,但二部作品的風格不一,《廣陵劍》人物眾多,部份角色重複而又不鮮明,單是年輕的情侶英俠便有八對,除了主角陳石星與雲瑚外,還有段劍平與韓芷、葛南威與杜素素、江南雙俠郭英揚與鐘敏。連剛正不阿的大俠便有二位,無論「鐵掌金刀」單拔群抑或「一柱擎天」雷震岳,簡直沒甚麼分別。

說起中國武俠小說,由來已久,要數最早的武俠故事,可能是史記的《刺客列傳》,後來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傳》也有武俠元素,但若說最著名的章回小說,非明代施耐庵的《水滸傳》莫屬,而且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可見其文學地位何等重要。至於近代武俠小說,則以還珠樓主(本名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最著名。而瘋魔全球武俠小說迷的,帶起追看熱潮的,流行了半個世紀,至今仍歷久不衰的,便是梁羽生、金庸這二位小武俠小說大師了。

梁羽生與金庸齊名,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影響後世不少武俠小說家,但後輩所寫的武俠小說,其流行程度卻顯著不及梁金二位前輩了。梁羽生與金庸曾經在同一報館任職,傳說1954年香港太極及白鶴二派武師對擂比武,成為城中熱門話題,因而使梁羽生萌生寫武俠小說的念頭,同年在《新晚報》連載其首部作品《龍虎鬥京華》,大受讀者歡迎,而金庸則於翌年同在《新晚報》連載其首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二者的受歡迎程度不分高下,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瑜亮」。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廣西蒙山縣人,共寫了35部武俠小說作品;而金庸與梁羽生同年出生,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僅寫了15部作品,但卻是影視最常改編的武俠小說,即使他封筆多年,至今仍是最受歡迎的小說作家之一,影響力至今不衰。

梁金二位的武俠小說各有千秋,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離不開中國歷史,小說背景多是憂患動盪的年代,而小說主角多是為國為民的英雄豪傑,因此,他們小說裡充滿俠義精神。梁羽生曾經說過,《萍縱俠影錄》主角張丹楓最能體現俠義精神,也具有儒家精神及道德觀念。金庸也透過《射鵰英雄傳》主角郭靖強調「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由此可見,「俠義」是武俠小說的重要元素,也是英雄的使命。姑勿論「武俠」在現代社會有沒有存在價值及現實意義,我們只視之為減壓的消閒娛樂,一讀起來幾乎廢寢忘餐地追看下去,直至讀畢方休,可見其魅力所在。

梁羽生小說特別之處,便是採用章回小說的格局,每一章的尾段必會這樣寫:「正是XXXXXXX,XXXXXXX(七言或五言詩句)。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作者有深厚的文學根底,書中大量引用詩詞歌賦,加上他是廣西人,用上了我們熟悉的諺語,譬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但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偷雞不著蝕把米」之類,易於引起讀者共鳴。

金庸曾這樣評價梁羽生的小說:「(梁羽生)開創出新派武俠小說的寫作,我只是跟在他後面。自己寫作只是馬馬虎虎,對方則有民族大義,文學同歷史根底都高許多,小說滿是一股俠氣。」其實他過分謙虛了,金庸小說結構嚴謹緊湊,並以戲劇與電影的表達手法,豐富了小說內容,藝術成就非凡,更呈現了「金學研究」的熱潮,奠定了小說在世界文壇及學術文化界的至尊地位,成就絕不下於梁羽生。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