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3

南北果洲地質深度行(後記)

在夏天參加戶外活動,最怕遇上惡劣天氣,若活動不幸延期或取消,那將是十分掃興的事。上週六(8月8日,適逢京奧開幕一週年),由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辦的「南北果洲地質深度行」便差點受颱風「天鵝」所帶來的連串暴雨所影響,幸好到了出發當天,天氣轉晴,活動才得以順利舉行。不過天氣實在悶熱難當,由於「藤原效應」的影響,香港夾在雙颱風「天鵝」與「莫拉克」中間,颱風外圍下沉氣流使香港風勢較弱,吹和緩偏西風,煙霞籠罩大部份地區。

今次旅程最開心的是,由星級地質保育專家Young Sir親自導賞,他擅於將深奧難明的地質知識化繁為簡,以輕鬆活潑的手法講解六角柱岩石的形成,參加者聽得津津有味。

香港以前有火山,很多人都難以置信,距今一億四千多萬年前,西貢萬宜至果洲一帶範圍是破火山口所在,而果洲群島正是破火山口的中央位置。當時發生多次強烈火山爆發,地底巨大岩漿庫的熔岩連同火山灰、碎石全部噴湧而出,岩漿庫因此變得空洞,火山口缺乏支撐而下陷,形成巨大凹位,猶如大碗。大量夾雜熔岩的火山灰注入其中,冷卻後急速向內收縮,產生六角形節理,形成含有酸性的六角柱狀流紋質凝灰岩(Rhyolitic Ash Tuff)。

香港的六角柱岩石群(Hexagonal Columns)堪稱世界之最,論規模,六角柱岩石群分佈廣泛,從果洲群島到西貢糧船灣,覆蓋範圍超過100平方里;論石質,六角柱岩石屬淺黃色的酸性流紋質凝灰岩,與世界各地深灰色的玄武岩不同;論體積,北果洲的巨型六角柱石直徑長達3米,遠遠超過北愛爾蘭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 at Northern Ireland)僅0.5米直徑的六角柱岩。

















果洲群島位處香港東隅,地點偏遠,雖然無人居住,但島上蘊含著珍貴的六角柱岩石宏偉景觀,被認為是世界級的地質遺產。果洲群島一般指東果洲、南果洲、北果洲,三島呈品字形排列,當中以南果洲、北果洲為遊覽熱點,每年吸引無數市民坐船前往。夏天是登島的最佳季節,冬天雖然氣候清涼,但風高浪急,船隻根本不能泊岸,強行登島是十分危險的。

關於果洲群島的名字,傳說英國人初來香港時,經過此處,見島上山丘起落有序,狀如群柱,那時英國人思鄉情切,覺得群柱與英式撞球遊戲的柱形障礙物甚為相似,故命名Ninepins,後人卻誤譯為「九針」,沿用至今,因此果洲群島又稱為「九針群島」。














從南果洲望出去,一片無際的汪洋大海,如此浩瀚的景觀卻面臨破壞的危機,電力公司計劃耗資超過一百億港元,在世界級的地質遺址興建海上風力發電場,意外地獲得環境保護署大開綠燈,批准有關工程,這將會對古地質遺址造成永久的損害,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冰島的旅遊勝地Gullfoss瀑布,是全歐洲流量最大的瀑布,曾經有財團計劃在此處興建水力發電廠,幸好當地居民極力反對,瀑布的天然美景才得以保留。香港的大眾市民,為了香港社會,為了我們下一代,都應該積極向政府反映不滿,極力爭取保護香港最後一個美麗的後花園。

果洲群島自古以來是一處荒島,無人居住,但南果洲卻有全島唯一一座建築物。從果洲灣海傍眺望,便會留意到石拱門的山頂上,有一紅色物體,旁邊彩旗飄揚,原來這是迷你天后廟,也是全港境內最細的一座寺廟,供奉著天后娘娘神祇,一直以來保佑漁民出海平安作業。










在陸地與海面接觸的地方,經常受到海浪的沖蝕、磨蝕與溶蝕,形成向陸凹進的洞穴和凹槽,稱為「海蝕洞」。










當懸崖上的石縫與海岸線成直角,海浪便會沿著節理不斷拍打和侵蝕,使裂縫擴大,形成海蝕洞。當島兩端的海蝕洞不斷受到海浪侵蝕,最終使兩洞打通,形成海蝕拱,也就是南果洲「石拱門」的由來。





























石室的形成與海蝕洞相同,由於急速冷縮而形成的六角柱岩石群具有明顯的節理,雨水的滲入與風浪的衝擊帶來破壞,使岩石加速被侵蝕和風化,因此形成了南果洲的天然石室。











無論在香港任何一處遠足,只要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岩石上往往有一條或多條形如人體根脈的白色凸線,摸上去的凸感十分明顯,若用硬幣磨擦,完全絲毫無損,因為這是最堅硬的礦物之一,名為「石英脈」。約一億多年以前,在火山爆發後期,地底溫度過熱,溶解岩石內的石英物質,其後湧上地面或攝入岩石隙縫,冷卻而成。













玄武岩亦以相同方式侵入凝灰岩,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另一次火山爆發,地底的玄武岩岩漿湧出,侵入凝灰岩岩石的裂隙,形成岩牆,顏色深淺有別的兩種不同岩石,從此融為一體。













在北果洲,由小渡頭沿小路走上山腰處,月球崖的震撼景像便映入眼簾,只見一幅斜度達45度的平滑大岩坡,就像被削平一樣,與四周滿佈六角形岩柱群的凹凸山坡形成強烈的對比,詭秘景像有若異域,「月球崖」因而得名。大斜坡本來也跟四周一樣滿佈六角形岩柱,但是岩石出現傾斜節理,長年累月的風浪侵蝕,使大片柱石群崩塌。









由於果洲群島位處東海最當風位置,島上的六角柱岩石群長年累月受到海浪強風的持續侵蝕,堅硬的石頭也變得脆弱,最終抵受不了壓力而倒塌,橫臥在月球崖低淺水處的深灰色六角柱石便是其中一例。這是全港最巨型的六角柱石,直徑長達3米,外形宛如西式棺材,因而被稱為「西式棺材石」。










在頂端位置,有一六角柱石橫伸出來,看上去如同超級艦砲,因此被稱為「大砲石」。一直以來,大砲石吸引愛好歷險的遊人攀登,一顯身手,站在其上拍照更是威風凜凜。但是近年來,岩石似有不穩跡象,數年前更發生遊人墮崖的慘劇,畢竟這是天然石頭,任由風吹雨打,不像市區混凝土建築般有專人定期維修,故此大家還是遠觀為宜。










觀察岩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每一件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所經歷的不是十年八載的時間,而是超過六千萬年以上的不斷演變,只要細心觀察石頭表面的特徵,總能告訴你它們精彩萬分的一生傳奇。

在南果洲通往山頂的沿途上,很容易發現地上有不少既像波紋又像磨擦的線條,原來那是熔岩流動的痕跡。









有些石頭像被嵌入地面上,那是熔岩流動時會遇到一些像石頭般的障礙物所致。













有不少地方像龜殼龜板般的裂紋與圖案,原來風浪沿著地上節理侵蝕,形成球狀的岩石,我們稱之為「球狀風化」。









在北果洲,見到有些呈圓形的泥黃色石頭開了花,十分有趣,原來岩石易吸熱,內外受熱程度有別,使岩石外層像洋蔥般一片片剝落,宛如含苞待放之態,「石中花」之名便由此而來,而剝落的過程則稱之為「頁狀剝落」。










有些石頭像蜂巢般滿佈洞孔,原來那是「蜂窩狀風化」現象,雨水將石頭上的礦物溶解及沖走,形成小孔,慢慢會形成蜂窩般的洞孔。










當岩石與空氣中的氧氣產生化學作用,便會呈現一片粉紅色或啡色的鐵氧化現象,而這些鐵氧化物被雨水滲透岩石內,形成了有趣的圓紋圖案。













另一種常見的風化現象是,當雨水稀釋植物內的酸性物質,形成黑色液體,會慢慢滲入岩石節理,加速岩石的風化侵蝕。













除了南果洲的迷你天后廟外,北果洲也有全島唯一一座建築物,編號200的白色燈塔轟立在島北盡頭,至今仍為航行船隻導航。













燈塔下方便是銀瓶頭,走近懸崖,忽聞轟隆聲,一波接一波傳來,震耳欲聾,駭人非常,膽小畏高者切勿走近,以免嚇破膽囊。





















南北果洲滿佈奇岩異石,但並非完全光禿至寸草不生,島上最普遍的植物便是草海桐(Scaevola hainanensis),為昆蟲提供了安身之所及所需養份。草海桐呈球形放射狀,內有白色小花及果實。草海桐屬類紅樹品種,多生長在鹽份較高的岩岸,跟生長在鹹淡水交界的紅樹完全不同。













岩石無價,它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從遠古火山爆發至今,經歷了億億萬萬年的天氣與自然變化而形成今天地質景觀,彌足珍貴。但是,人類往往都很自私,為了貪圖一時方便,竟然市區垃圾隨手拋棄在荒島上,這些未經過處理的垃圾,釋放有毒物質,會對地質造成損害,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因此請大家三思,珍惜我們的地方。









香港地方雖小,但世界級的大型地質遺產原來近在咫尺。香港岩石地貌的獨特性及多樣性,完全符合「世界地質公園」的申辦條件。成立地質公園,可以大大加強地質保育和發展生態旅遊,亦迫使政府採取一切有效措施保護有地質特色的環境,並將地質學知識普及化,教育市民居住地的演變史,長遠來說,更可推動本土經濟,發展旅遊品牌。

5 則留言:

  1. When u go hiking agin, can u let me know??

    Jessie

    回覆刪除
  2. 多謝分享, 上了一課地理課!!!

    Jennifer

    回覆刪除
  3. 很懷念和你、蘭等義工行山的日子,好想、好想在跟你們行山呀!那份滿足感超正,我愛大自然,我愛海,我愛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Catherine

    回覆刪除
  4. Totally agree with Catherine!! I love God's creations!!!

    Jessie

    回覆刪除
  5. 你已得到Young Sir的真傳了,恭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