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7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誕生五十周年
西方古典音樂流行了三百多年,莫札特、貝多芬的名字早已深入世界各地民心。中國的起步雖然較遲,但也有一首享譽國際的樂曲,受到世界各地華人喜愛,這首樂曲便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何占豪與陳鋼編寫,於1959年5月首演,慶祝當時中國十周年國慶。今年適逢《梁祝》誕生五十周年,香港與內地都有不少紀念音樂會。較早前,在「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的音樂導賞講座裡,著名樂評人周凡夫先生便特別介紹及分析《梁祝》的音樂特色與藝術價值。
小提琴協奏曲顧名思義,是以小提琴為主,管弦樂伴奏,形式與交響曲相似。小提琴協奏曲主要表現出樂曲的強弱,產生濃厚激情的戲劇色彩,形成豐富感情的強烈效果。《梁祝》跟西方古典三大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不同,三大小提琴協奏曲包括貝多芬D大調、孟德爾遜E小調、布拉姆斯D小調,充滿著濃厚的心理刻劃描寫,也對人生充滿著憧憬的理想,而《梁祝》的戲劇色彩濃厚,但少了人性的心理刻劃,藝術成就較三大著名小提琴協奏曲稍為遜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題材簡單,全曲的旋律不斷反覆,略嫌單薄。據說,《梁祝》本來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習作,後來得到學院老師的鼓勵與支持,才寫成今天的版本。《梁祝》最大的特色是洋為中用,作曲家採用了越劇元素,還加插了模仿中國樂器如古箏的演奏方式,使樂曲富有濃厚中國戲曲色彩,深得平民百姓歡迎,這也是至今歷久不衰的原因。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浪漫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多年,在當時封建禮教約束下,女主角勇於反抗命運的安排,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贏得女性共鳴與尊重,因此《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便以我們熟悉的「結拜」、「同窗」、「相送」、「抗婚」、「投墳」、「化蝶」情節為主要題材,作曲家巧妙地將這些情節套入奏鳴曲式的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使樂曲帶有濃厚的故事性,讓我們產生親切的共鳴感。
樂器方面,小提琴是《梁祝》協奏曲的主角,在連接段部份還特意配上華彩樂段(Cadenza),使小提琴的美妙樂聲盡情發揮。至於伴奏的管弦樂器,則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小號、法國號、定音鼓、鈸、鑼、豎琴、鋼琴,當然少不得中提琴與大提琴,而大提琴更與小提琴作出如同戲曲中的歌唱性對話,猶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纏綿悱惻之情。
雖然《梁祝》音樂結構簡單,整體及不上西方協奏曲的宏偉,藝術成就更及不上貝多芬、孟德爾遜、布拉姆斯,甚至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但畢竟是國產音樂,加上梁祝的傳統民間故事深入民心,使中國人對《梁祝》產生共鳴與認同,因此《梁祝》可以說是中國人的「集體回憶」與「文化遺產」。
I like this music.
回覆刪除Carol
有一點傷感呢!
回覆刪除Leo
對,尤其第二、三個樂章(發展部、再現部),講的是祝英台抗婚投墳,張力很強,震人心弦。好在結尾化蝶,總算有美滿收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