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1

才子佳人的經典 - 崑劇《西廂記》

中國地方戲曲源遠流長,地域及方言的差異,使中國戲曲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但是,很多人都視戲曲乃老土舊物,我的朋友知道我去看北方崑曲劇院來港演出的新版《西廂記》,大表驚訝,而城市售票網女服務員還以為我替長者購票,問我是否買長者優惠票。藝術既要傳承,也要創新,若因老土守舊而慢慢式微,日後追悔莫及,那是十分可惜。崑曲曾經面臨這樣的處境,幸得有心人堅持保留,使之發揚光大,十年前還得到聯合國「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我不是戲曲迷,只是出於中華文化的熱愛,若不嘗試了解它,不去認識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還去談甚麼國民身份認同呢?當晚現場所見,全院滿座,除了長者外,不乏年青人與外籍人士,可見藝術無分年齡國家界限。


說回折子戲《西廂記》,第一次看,的確有新鮮感,說實話,劇情節奏緩慢,幸好三個半小時沒有打瞌睡,由頭看到尾,坐在我旁邊的大嬸抵不住飯氣攻心,看到第二析便「釣魚」了。

《西廂記》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全劇共十一折(尚未包括二個楔子),分別是驚艷、詠月、圍寺、悔婚、聽琴、回簡、賴簡、問藥、酬簡、拷紅、送別。劇情主要講述23歲書生張君瑞上京赴考,途中經過普救寺,邂逅前朝相國千金崔鶯鶯,一見鍾情。張生寄居寺內西廂,與鶯鶯一牆之隔,互相傾慕,但礙於當時禮教而無法相見。突然某一天,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擄鶯鶯為妻,崔夫人迫於無奈,許下「能退賊兵者,願以女妻之」的條件,尋求退兵之計。張生獻計,寫信向結拜之交白馬將軍杜確求助,為普救寺及崔氏一家解圍。


誰料崔夫人賴婚,嫌棄張生出身寒微,僅讓張生與鶯鶯以兄妹相稱,而且鶯鶯與表哥鄭恆有婚約,崔夫人一直想盡早了結這心事。張生與鶯鶯二人情根已種,幸得鶯鶯丫環紅娘穿針引線,擔當二人的信差,後來鶯鶯更與張生幽會,私訂終身。崔夫人發現此事,大發雷霆,拷問紅娘,幸好紅娘機智應變,能言善辯,指責崔夫人的過錯,使崔夫人迫於無奈,答允張生與鶯鶯二人的婚事,但要求張生立即趕京赴考,狀元及弟,獲取功名,否則休想回來迎娶佳人。張生無奈,惟有跟愛人依依惜別,鶯鶯一家送行到十里長亭。

原著《西廂記》還有快樂結尾,張生不負眾望,終考取功名,衣錦還鄉,但此時鄭恆出現搶婚,還詆毀張生已另娶他人,幸好張生及時回來,當面對質,鄭恆羞愧離開,張生與鶯鶯大團圓,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新版折子戲《西廂記》卻沒有這一段,可能片長關係,刪掉了。

《西廂記》故事結構嚴密,情節峰迴路轉,人物形象鮮明,曲辭典雅華麗,語言流暢生動,滲出喜劇色彩。《西廂記》善於營造矛盾處境,使後來情節發展更引人入勝,例如賊圍普救寺,突出了張生的才智;又例如鶯鶯臨時變卦,使張生相思成疾,為後來兩人瘋狂熱戀埋下伏筆。

起初以為新版《西廂記》跟電視上看到的粵劇一樣,只有簡單的舞台擺設與背景,但意外地,此劇運用了大量現代舞台的燈光視覺效果,跟傳統大相逕庭,其中第三析《圍寺》,講述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雖然只得九個演員,但在燈光效果及激昂配樂的襯托下,帶出懾人心魄的強烈效果。此外,舞台也運用燈光來映照劇中人的心情,例如張生得悉崔夫人賴婚的一刻,如同墮入深淵,此時頭頂光射下來,加強張生難過的心情。除了傳統樂器,此劇還大量加插現代音樂伴奏,使整劇充滿詩情畫意的氣氛,華麗精裝,難怪吸引了很多年青的觀眾入場。

崑劇演員的唱腔與粵劇不同,流於嬌柔婉轉,每唱到「也、麼」尾句便拖長尾音,甚覺刺耳,例如「這相思索是害也」一句便是。扮演小生張君瑞的王振義,是國家一級演員,也是崑曲教師,扮相俊俏,唱腔韻味醇厚,嗓音清脆圓潤;至於飾演花旦崔鶯鶯的魏春榮,也是國家一級演員,扮相優美,唱腔委婉細緻,嗓子柔絲百轉。兩人不約而同曾經榮獲全國優秀演員獎,其舞台功力之深厚可見一斑。


《西廂記》詞藻華麗,採用大量古文,有時我看不懂,幸好有英文字幕輔助,才明白意思。歌唱對白艱澀難明,也難不到演員,一字不漏全唱出來,真佩服他們記憶力,翌晚他們分別上演另一套折子戲,可見他們背得如何滾瓜難熟。功架方面,我不太懂得,但對魏春榮卻留下深刻印象,她飾演的花旦,小步小步地走,加上身穿長裙披肩,走起來竟像飄移。戲服也很精彩,每一析子更換一套,色彩也跟劇情配合,使花旦更顯楚楚動人。

《西廂記》最大膽之處,在於崔鶯鶯對愛情自由的追求,那時候還是盲婚啞嫁的封建年代,她敢於突破禮教的枷鎖,與張生私訂終生。在一千年前的封建社會,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反映到當時社會裡,不少盲目婚姻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使當時女子對自由戀愛的無限嚮往與反封建的強烈控訴,因此,《西廂記》深受人們喜愛,其藝術魅力也永垂不朽。到了第九析《酬簡》,導演處理張生與鶯鶯幽會的一幕,雖然沒有具體露骨地描述性愛,但婉轉地道出了男女主角的雲雨之歡。從現代眼光看,這是十分普通的場面,但換在一千年前的社會,卻是大膽露骨的。

北方崑曲劇院的新版《西廂記》,忠於元代雜劇名家王實甫的原著《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而唱腔則依據清代著名曲家葉懷庭的《納書楹西廂記曲譜》。《西廂記》有多種地方戲劇版本,京劇的《西廂記》以張生、鶯鶯私奔作結局,而崑劇的《西廂記》以長亭送別收尾。元代雜劇《西廂記》,源自唐代傳奇小說《鶯鶯傳》,小說形容張生是自私的負心漢,不敢對鶯鶯之愛作出承擔,但王實甫將張生人格平反改寫,才成為了家傳戶曉的大情人。

崑劇流行於蘇州崑山地區,是中國地方戲曲之首,其藝術價值深深影響各地戲曲,包括廣東省的粵劇,值得保留傳世。我第一次看地方戲劇,雖然談不上喜歡,但被華麗詞藻深深吸引。難道看開了頭,我竟然期待十一月下旬上演的上海越劇。

圖片來源:宣傳單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