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0

主僕情誼深厚的感人電影 - 《桃姐》

年紀大了,有時自己難免考慮將來年老,是否要搬進老人院安享餘生,抑或有子女伴隨終老,而且自己打工收入微薄,真的難以保障退休後有安穩生活,恐怕還得勒緊褲頭過日子。香港社會人口老化,但安老服務稍嫌不足,以安老院為例,政府宿位供不應求,長者輪候苦等,私家老人院又良莠不齊,更加令人對退休生活感到擔憂,這就是《桃姐》帶給我的主要觀感。

許鞍華執導的《桃姐》,是近年難得一見的社會現實電影,更難得是邀得天王巨星劉德華夥拍葉德嫻演出,不僅能延續他倆銀幕上的母子情,也能將長者晚年生活如實反映,讓觀眾思考安老問題,同時,電影也給機會讓做人子女的反思自己是否事親至孝,藉以改善兩代和睦。

電影故事十分簡單,根據編劇李恩霖(Roger)與他家老僕人鍾春桃(桃姐)的真摯情誼故事改篇,劇情主要講述桃姐中風後入住安老院到生命結束的晚年生活。難得電影拍法平實,沒有過度渲染大哭大悲的慘情,反而從平實中滲透出傷感,令觀眾深思細味,這才是電影成功的一個因素,也是許導演的功力所在。


主僕深厚的情誼,使電影令人感動至深,桃姐一生為李家工作,看著Roger出生到長大,起居飲食都照顧得無微不至。Roger一家並不富有,只是住在美孚新邨的中產家庭,桃姐卻為李家工作了六十年,十分忠心耿耿。難得Roger對桃姐視為乾媽,對她不離不棄,更送其最後一程,主僕情誼之深厚,已超越一般母子情,在今時今日香港社會,更屬難能可貴。

現在家庭傭工甚少像桃姐的僕人,多為菲律賓藉及印尼藉,她們就像桃姐一樣寄居主人家,照料他們起居飲食,不過,基於文化差異與語言不通,外藉傭工與本地家庭的關係發生磨擦時有所聞,有些主人對外傭施以虐待,有些外傭甚至對主人施展報復,如此欠缺互信的惡劣關係,更使兩者的隙縫更顯加深至不能彌補,尤其近來外傭爭居港權的司法覆核與早前菲狂警瘋殺港人質的事件,更使兩者處於敵對狀態,若仇恨不冰釋,中菲之間的和諧相處恐難以促進。

不過話說回來,菲傭、印傭、泰傭對香港家庭貢獻很大,這是無可否認的。我們也相信,有些港人家庭厚待外傭,視其如一家人,我也見過朋友一家與外傭和睦相處,甚至服侍已超過十年,這種中外主僕情誼,一點也不下於Roger跟桃姐,這些題材可以拍出《桃姐》的菲傭版,相信會令人感到共鳴。

談到家庭傭工,也帶出另一個社會現象,就是港孩問題,現代小朋友過份依賴傭工,生活料理能力薄弱,洗頭、穿衣、縛鞋帶等基本自我料理的事宜都不懂,更遑論打掃、洗衫、煮飯等家務了。《桃姐》開首,就是對港孩現象作出諷刺,這一幕講述桃姐中風送院後,Roger在家竟然不懂開啟洗衣機,要翻出電器說明書來細閱。今天的港孩,將來長大成為中年,恐怕就如同電影中Roger一樣了,因此,為人父母者應帶子女去看一看《桃姐》。

不得不佩服電影的資料搜集相當詳盡,《桃姐》主要場景都在私營安老院,坊間有很多私營安老院,大多由內地新移民擔任院長或負責人,電影便找來宮雪花及秦海璐扮演,滿口鄉音的語調令人會心微笑。電影深刻細膩地刻劃安老院的生活境況,諸如兩位老伯調亂假牙、某老伯問人借錢去嫖妓、中年婦人因長期腎洗而入住安老院、派月餅慈善活動的虛偽等細節,據說是真有其事,並非故亂虛構。這些細節看似有趣,但其實真的笑不出來,只感到現實充滿荒謬與可悲,人們為了甚麼生存呢?是否要證明活著的價值?長者晚年到了這種境地,其實需要尊重,即使一丁點的尊重也很重要。在戲院現場,當電影講到這個生活細節,我身後的觀眾嘻哈笑個不停,仿似在看笑料百出的喜劇,這是何其反感。

演員方面,葉德嫻將中風長者角色演得維妙維肖,從媽姐的節儉性格到中風後生活窘態,都十分神似,加上老人斑的妝容,活脫脫就是一個桃姐,難怪外國評審看了葉德嫻真人也大感意外。葉德嫻真的做到形神俱似,影后之名果是實至名歸,也令《桃姐》電影更得到社會注意。

葉德嫻與劉德華多年老友,合作無間,他倆的母子情演得真切,一點也不似做戲,在他們拖手步出戲院的一幕,即使看不見正面,從背影中已完全流露出他們兩人之間的默契,這種默契更勝上一部1985年的《法外情》系列。至於劉德華飾演Roger,的確令人產生好感,他對長輩的關懷備至,充份在身體力行上實踐出來,完全不是只得講字。不過,總覺得演慣了英雄警察的劉德華,今次扮演平凡小人物,就是欠了一點點,無論他如何遮掩,總是滲出了大明星的氣質,相對之下,張學友在《月滿軒尼詩》的平凡小人物更為突出。

電影另一意外之處,便是邀請很多演員客串,例如洪金寶、詹瑞文、黃秋生、杜汶澤等,也請來一些在銀幕上久未露面的演員客串,例如梁天、譚炳文、宮雪花、黎燕珊等,可見許鞍華與劉德華兩人的人脈很廣,深得人緣。

近年電影多是3D電影特技大製作,或警匪鬥智的奇案片,或無厘頭的談情片,社會現實電影反而買少見少,尤其現在處於港片艱難經營時期,電影製作人不願投資這類型題材,許導演還要四處籌集資金,幸得劉天王投資,不然就沒有《桃姐》的誕生,這再一次反映香港電影的現實,與年產百部的時代相差遠矣。

《桃姐》是充滿誠意的電影,對長者,特別是老傭工,更是致以無比敬意。桃姐看事情淡定隨意,順其自然,對朋友真誠交往,毫不計較,我們從桃姐身上,看到活著的直理,若要活得有意義,便得明白生有時,死有時,「蒸生瓜有時,賣鹹鴨蛋有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只要少些埋怨,做好自己本份,才是真正活著,桃姐就是表表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