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逆光飛翔》、《勝利人生》、《打字夢女神》不約而同講夢想與人生目標,新上映的《小小超人夢》也不例外,只是後者所謂的夢想其實不切實際。
由伊拉克裔導演卡贊加達(Karzan Kader)執導的《小小超人夢》(Bekas),是半自傳式電影,以1990年伊拉克戰爭作時代背景,時值美國老布殊派兵攻打薩達姆。電影講述庫爾德小兄弟,父母在戰爭中雙亡,他們依靠擦鞋維生。一天,戲院上映超人電影,吸引小朋友捧場,小兄弟身無分文,只得爬上戲院屋頂,隔著細小窗口偷看。他們相信,只要前往美國找到超人,便能夠令他們父母起死回生。於是他們坐言起行,用僅有的身家,買下驢子代步,離鄉別井前往美國。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成功越過邊境。可是在途中,十歲的哥哥阿丹(沙華化錫Sarwar Fazil飾演)不慎踩中地雷,七歲的弟弟阿贊(薩曼塔Zamand Taha飾演)趕赴附近市集找人救助,結果....
《小小超人夢》注重生活實感,清新可喜,也不乏笑料,無疑地這本來是一齣輕鬆喜劇,然而,觀眾難以開懷大笑,笑聲背後,其實隱藏了導演對戰爭無情與殘酷的大控訴。導演刻意沒有提到戰爭,乍看還以為庫爾德十分和平,但其實電影間接地揭露了戰爭的可怕,兩兄弟的父母在戰爭中死去,以及電影尾聲,哥哥不慎踩中地雷,都很清楚告訴觀眾。
兩兄弟的身世十分可憐,父母雙亡,只靠擦鞋來賺取微薄收入,相依為命。他們迷信只要去到美國,找到超人,父母便能重生,那怕是長途跋涉,也不惜離鄉;明知力有不逮,也要去嘗試。反正兩兄弟一無所有,家鄉又沒有親人,連照顧他們的長老也不幸過世,因此,他們才能有勇氣,毅然放下一切,離鄉遠走他方,藉此來逃避現實。
電影沒有提及兩兄弟的居所與上課,有理由相信他們無家可歸,因沖涼這樣簡單的生活習慣,都要問鄰居借水沖涼。兩兄弟肯定交不起學費,淪為失學兒童,當弟弟問哥哥美國在何方,哥哥竟然在一張簡陋的世界地圖上,亂指一通,將「Europe」當作「America」,不禁令人失笑。
兩兄弟外型討好,哥哥略欠神采,不及弟弟搶鏡。兩兄弟之間的兄弟情誼深厚,他們的說話方式很像吵架,可憐弟弟常常被哥哥摑一巴掌,但其實這是他們特有的溝通方式,從疑似吵架的行為之中,流露了兩兄弟彼此相愛、關懷與信任。哥哥情竇初開,為了女友,多次拋下弟弟去約會,甚至不惜冒險跳進湖中替女友執拾頸鍊,差點遇溺喪命,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若不幸因此斃命,留下弟弟一人在世上,情何以堪?在愛情與親情之間,哥哥最後選擇了後者,與弟弟共同進退,向夢想進發。哥哥不慎踩中地雷,弟弟不肯離開,那情境十分感人,也令人心酸,戰爭遺禍所造成的傷害,差點令兩兄弟永遠分開。
導演卡贊加達是八十後,在庫爾德出生,後來舉家移居瑞典,電影改編其兒時經歷。《小小超人夢》值得推薦,始終伊拉克對香港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國度,電影有助我們了解這國家的生活概況。電影有不少鏡頭的設計別出心裁,兩兄弟所騎的驢子,被命名「米高積遜」,十分抵死有趣。他們抵達邊境關卡,士兵與兩兄弟對望,那情境更是怪誕。偷渡出境一幕更是驚險萬分,令觀眾捏了一把汗。
電影給人反思,美國明明是伊拉克的死對頭,但故事人物卻流露崇美情緒,美國成為庫爾德人的夢想國度。再細看弟弟的「壞蛋名單」,自己國家總統竟佔一席位,可見當權者不得民心,成為國民仇恨的對象,這是何等諷刺,也值得從政者警惕。
2013/06/29
2013/06/27
長氣崑劇戲寶 - 《琵琶記》
「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體…」趙五娘感懷身世時所唱的開首,已幾近五分鐘,看元末明初南戲《琵琶記》便需要莫大的耐性。
應香港「中國戲曲節2013」的邀請,上海崑劇團來港上演《琵琶記》。《琵琶記》主要講述蔡伯喈上京趕考,留下父母與妻子趙五娘。他中了狀元後,被丞相硬招為婿,礙於權貴,他未敢向丞相道明實情。適逢饑荒,趙五娘自咽糟糠,省下糧食供養公公婆婆。婆婆以為媳婦薄待兩老,得知實情後,羞愧搶吃糟糠而哽死,公公也病重而亡。五娘安葬兩老後便攜著琵琶上京尋夫。蔡伯喈終日嗟嘆,丞相千金牛氏得知真相後,向父親說明,丞相也為女婿孝感所動,批准他回鄉探親。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趙五娘被邀請在牛丞相府演奏琵琶,因而得與夫婿相認。
《琵琶記》全劇共四十二齣,今次折子串演,只選了其中五齣(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包括《吃糠》、《遺囑》、《盤夫》、《描容》、《別墳》,每一齣長約半小時,若全戲搬演,則要二十一個小時,幾乎一整天,完全考驗觀眾的耐性。
《琵琶記》的故事是很典型的上京赴考中狀元的戲曲,蔡伯喈與趙五娘的角色,代表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在當時社會是如何根深蒂固。蔡伯喈被迫娶二奶,反映了古時社會一夫多妻制度甚為普遍。狀元對家鄉雙親的牽掛,對元配的思念,以及對權貴的畏懼,可能就是元末明初大部份讀書人的現實處境吧。至於趙五娘一角,雖是平凡小人物,但她三從四德,對夫家父母視如親爹親娘般,侍奉至孝,表面上歌頌當時婦女守節,實際上反映女性在禮教下受盡無數冤屈,道出令人心酸的控訴。《琵琶記》改編自民間故事《趙貞女》及《蔡伯喈》,原故事中的蔡伯喈是陳世美,背親棄婦,只是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先生改編成忠孝兩全的好男人。順帶一提,陳世美本是好官,後來得罪權貴,遭人「唱衰」,成為今天家傳戶曉的「賤男人」。
我不懂崑劇劇曲,唱功造手更加不懂,不過,有些動作其實十分明顯,不用畫公仔畫出腸,譬如蔡母錯怪五娘,羞而搶吃糟糠,不慎哽喉窒息,那個表情便十分戲劇化。《琵琶記》吸引了不少洋人及年青觀眾入場,然而,這齣悠久歷史的崑劇,真的很冗長,單是《別墳》一齣,便拖足半小時,五娘與鄰居張大公離別,也依依不捨得拖泥帶水,最終趕走部份觀眾。不過這也是戲曲的特色,這種演繹手法能夠將故事人物內心感情緩緩唱出來,令角色個性更加鮮明突出,有血有肉。
相較之下,前年崑劇《西廂記》故事節奏便明快得多,舞台佈景也豐富多變,不像《琵琶記》的單調佈景那麼沉悶。兩劇唱腔也稍有不同,《西廂記》唱得較為溫柔婉轉,反而《琵琶記》則帶有粗獷硬朗。《西廂記》是元代雜戲北曲之首,而《琵琶記》則是明代南曲之首,由此可見兩劇的藝術上崇高的地位。
《琵琶記》是崑劇戲寶之一,藝術成就毋庸置疑,配合新時代,這齣戲寶可以嘗試改編縮短,將全劇濃縮至三小時,讓故事更為緊湊,相信觀眾更大為受落。
應香港「中國戲曲節2013」的邀請,上海崑劇團來港上演《琵琶記》。《琵琶記》主要講述蔡伯喈上京趕考,留下父母與妻子趙五娘。他中了狀元後,被丞相硬招為婿,礙於權貴,他未敢向丞相道明實情。適逢饑荒,趙五娘自咽糟糠,省下糧食供養公公婆婆。婆婆以為媳婦薄待兩老,得知實情後,羞愧搶吃糟糠而哽死,公公也病重而亡。五娘安葬兩老後便攜著琵琶上京尋夫。蔡伯喈終日嗟嘆,丞相千金牛氏得知真相後,向父親說明,丞相也為女婿孝感所動,批准他回鄉探親。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趙五娘被邀請在牛丞相府演奏琵琶,因而得與夫婿相認。
《琵琶記》全劇共四十二齣,今次折子串演,只選了其中五齣(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包括《吃糠》、《遺囑》、《盤夫》、《描容》、《別墳》,每一齣長約半小時,若全戲搬演,則要二十一個小時,幾乎一整天,完全考驗觀眾的耐性。
《琵琶記》的故事是很典型的上京赴考中狀元的戲曲,蔡伯喈與趙五娘的角色,代表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在當時社會是如何根深蒂固。蔡伯喈被迫娶二奶,反映了古時社會一夫多妻制度甚為普遍。狀元對家鄉雙親的牽掛,對元配的思念,以及對權貴的畏懼,可能就是元末明初大部份讀書人的現實處境吧。至於趙五娘一角,雖是平凡小人物,但她三從四德,對夫家父母視如親爹親娘般,侍奉至孝,表面上歌頌當時婦女守節,實際上反映女性在禮教下受盡無數冤屈,道出令人心酸的控訴。《琵琶記》改編自民間故事《趙貞女》及《蔡伯喈》,原故事中的蔡伯喈是陳世美,背親棄婦,只是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先生改編成忠孝兩全的好男人。順帶一提,陳世美本是好官,後來得罪權貴,遭人「唱衰」,成為今天家傳戶曉的「賤男人」。
我不懂崑劇劇曲,唱功造手更加不懂,不過,有些動作其實十分明顯,不用畫公仔畫出腸,譬如蔡母錯怪五娘,羞而搶吃糟糠,不慎哽喉窒息,那個表情便十分戲劇化。《琵琶記》吸引了不少洋人及年青觀眾入場,然而,這齣悠久歷史的崑劇,真的很冗長,單是《別墳》一齣,便拖足半小時,五娘與鄰居張大公離別,也依依不捨得拖泥帶水,最終趕走部份觀眾。不過這也是戲曲的特色,這種演繹手法能夠將故事人物內心感情緩緩唱出來,令角色個性更加鮮明突出,有血有肉。
相較之下,前年崑劇《西廂記》故事節奏便明快得多,舞台佈景也豐富多變,不像《琵琶記》的單調佈景那麼沉悶。兩劇唱腔也稍有不同,《西廂記》唱得較為溫柔婉轉,反而《琵琶記》則帶有粗獷硬朗。《西廂記》是元代雜戲北曲之首,而《琵琶記》則是明代南曲之首,由此可見兩劇的藝術上崇高的地位。
《琵琶記》是崑劇戲寶之一,藝術成就毋庸置疑,配合新時代,這齣戲寶可以嘗試改編縮短,將全劇濃縮至三小時,讓故事更為緊湊,相信觀眾更大為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