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7

長氣崑劇戲寶 - 《琵琶記》

「亂荒荒不豐稔的年歲,遠迢迢不回來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煩的二親,軟怯怯不濟事的孤身體…」趙五娘感懷身世時所唱的開首,已幾近五分鐘,看元末明初南戲《琵琶記》便需要莫大的耐性。

應香港「中國戲曲節2013」的邀請,上海崑劇團來港上演《琵琶記》。《琵琶記》主要講述蔡伯喈上京趕考,留下父母與妻子趙五娘。他中了狀元後,被丞相硬招為婿,礙於權貴,他未敢向丞相道明實情。適逢饑荒,趙五娘自咽糟糠,省下糧食供養公公婆婆。婆婆以為媳婦薄待兩老,得知實情後,羞愧搶吃糟糠而哽死,公公也病重而亡。五娘安葬兩老後便攜著琵琶上京尋夫。蔡伯喈終日嗟嘆,丞相千金牛氏得知真相後,向父親說明,丞相也為女婿孝感所動,批准他回鄉探親。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趙五娘被邀請在牛丞相府演奏琵琶,因而得與夫婿相認。


《琵琶記》全劇共四十二齣,今次折子串演,只選了其中五齣(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包括《吃糠》、《遺囑》、《盤夫》、《描容》、《別墳》,每一齣長約半小時,若全戲搬演,則要二十一個小時,幾乎一整天,完全考驗觀眾的耐性。

《琵琶記》的故事是很典型的上京赴考中狀元的戲曲,蔡伯喈與趙五娘的角色,代表著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在當時社會是如何根深蒂固。蔡伯喈被迫娶二奶,反映了古時社會一夫多妻制度甚為普遍。狀元對家鄉雙親的牽掛,對元配的思念,以及對權貴的畏懼,可能就是元末明初大部份讀書人的現實處境吧。至於趙五娘一角,雖是平凡小人物,但她三從四德,對夫家父母視如親爹親娘般,侍奉至孝,表面上歌頌當時婦女守節,實際上反映女性在禮教下受盡無數冤屈,道出令人心酸的控訴。《琵琶記》改編自民間故事《趙貞女》及《蔡伯喈》,原故事中的蔡伯喈是陳世美,背親棄婦,只是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先生改編成忠孝兩全的好男人。順帶一提,陳世美本是好官,後來得罪權貴,遭人「唱衰」,成為今天家傳戶曉的「賤男人」。

我不懂崑劇劇曲,唱功造手更加不懂,不過,有些動作其實十分明顯,不用畫公仔畫出腸,譬如蔡母錯怪五娘,羞而搶吃糟糠,不慎哽喉窒息,那個表情便十分戲劇化。《琵琶記》吸引了不少洋人及年青觀眾入場,然而,這齣悠久歷史的崑劇,真的很冗長,單是《別墳》一齣,便拖足半小時,五娘與鄰居張大公離別,也依依不捨得拖泥帶水,最終趕走部份觀眾。不過這也是戲曲的特色,這種演繹手法能夠將故事人物內心感情緩緩唱出來,令角色個性更加鮮明突出,有血有肉。

相較之下,前年崑劇《西廂記》故事節奏便明快得多,舞台佈景也豐富多變,不像《琵琶記》的單調佈景那麼沉悶。兩劇唱腔也稍有不同,《西廂記》唱得較為溫柔婉轉,反而《琵琶記》則帶有粗獷硬朗。《西廂記》是元代雜戲北曲之首,而《琵琶記》則是明代南曲之首,由此可見兩劇的藝術上崇高的地位。

《琵琶記》是崑劇戲寶之一,藝術成就毋庸置疑,配合新時代,這齣戲寶可以嘗試改編縮短,將全劇濃縮至三小時,讓故事更為緊湊,相信觀眾更大為受落。

1 則留言:

  1. 十分同意!今次琵琶記的演出與期望有些出入,一則時間冗長,節奏緩慢,二則怖景行當似乎較樸素,視覺效果一般,但唱功是無容置疑。劇團要想想傳統戲寶要如何融入現代社會,去蕪存菁,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欣賞。W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