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9

《聰鳴蜜語》宣揚聾健共融

健聽人士如何放下成見,與聽障人士與共融起來,一直以來都是不易改善的深層次問題。音樂劇《聰鳴蜜語》並無提出很深入的改善方法,但作為給普通市民看的音樂劇,卻能帶出了聽障人士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困難與歧視,有助市民了解多些。


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與Theatre Noir聯合製作的《聰鳴蜜語》(Love in Silence),繼2012年9月演出大獲好評後,再次於2013年10月上演,座無虛席,全場掌聲不斷。今次重演《聰鳴蜜語》的劇情與首演不同,人物與故事也重新創作。劇情講述文聰有一個聽障妹妹而不開心,他不懂如何跟她相處,感到這個世界「不正常」,因而選擇離家出走逃避。在郊外,星夜燦爛,他讚嘆之際,竟吸引到一班不發聲的精靈,文聰很害怕,原來他無意中進入了「無聲之城」。此時精靈公主出現,送他三道門,幫他實現三個願望。文聰在這三道門的背後,遇到三個聽障人士:一個渴望組織家庭但被質疑照顧BB能力的爸爸;一個努力工作卻遭受歧視的工廠青年;一個渴望結識朋友但不知怎樣開始的少女。這三個聽障人士因為聽覺缺陷,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與困難,亦飽受歧視,文聰有見及此,使用精靈公主給他的三個願望,助他們解決困難。不過,幫過人後的文聰,依然感到不高興,原來他的親妹因發燒而導致聽障,作為哥哥的文聰接受不了事實,才會感到這個世界「不正常」。

《聰鳴蜜語》將聽障人士日常在生活、工作、學習、社交上所遇到的困難,透過話劇形式,淺白地告訴觀眾,在投入話劇歡樂之同時,亦有助了解聽障人士需要的是甚麼,如何幫助他們。「聾健共融」是社會大趨勢,也是《聰鳴蜜語》的中心思想。關於聽障人士的種種,要全部濃縮在僅得75分鐘的音樂劇裡是很困難的,《聰鳴蜜語》的聰明之處,就是避免流於說教,在載歌載舞的包裝下,觀眾更易接受,至少不會因過分「hard sell」而產生負面反應。

《聰鳴蜜語》的劇情其實很老土,透過三道願望門(也即三個不同故事)的串連,來支撐整齣戲劇,這個故事結構在影視上屢見不鮮,美國暢銷書《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便是這類故事。《聰鳴蜜語》雖然有豐富歌舞,又有手語歌表演,演員們也很落力演出,然而三道願望門的故事卻略嫌沉悶,氣氛平平,反而結尾廖啟智客串出場的一幕是全劇感動位。這一幕講述文聰回家,聽到父母安慰聽障女兒,得悉妹妹原來很想親近哥哥,但文聰卻接受不了妹妹聽障的現實,還因此疏遠她。經過三道願望門的經歷後,文聰省悟,深感後悔,重新接納妹妹。羅鈞滿、廖啓智、吳麗英、程冬瑤這一家人,有可喜的演出,沒有演戲的感覺,流露出平常人家的溫馨。

毫無疑問,《聰鳴蜜語》是誠意之作,參演的演員並不是專業演員,他們全是健聽與聽障義工,部分還是第一次參與。他們經過近五個月的密集排練,即使在台上表現有些生硬,但他們卻完全克服了自己,勇敢地踏上舞台,牢記台詞與走位,隨著音樂起舞,手起手落演繹手語歌,這才是令人動容的表演,他們的努力完全沒有白廢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