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5

有趣的CODA家庭 - 《閃亮的歌聲》

有別於一般聾人主題電影,「歐洲電影節」選映的法國新片《閃亮的歌聲》(The Belier Family)以CODA作主題,甚麼是CODA?這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簡稱,即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他們是近年才開始為社會注意的一個群體。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十六歲健聽少女Paula(Louane Emera飾演),她的父母與弟弟是聾人,手語就是他們一家四口的主要溝通方式。他們一家和睦,感情要好,Paula是家庭的重要角色,是父母弟弟與外界的溝通橋樑,每天都要替作手語和口語的翻譯,課餘時間還要協助父母管理農場,餵飼乳牛,開檔售賣芝士。一天,她在學校被音樂老師發掘其唱歌天分,遂推薦她往巴黎試音,她躍躍欲試,卻擔心家人沒有她協助,生活會造成不便。在追夢與家人之間,所形成的矛盾與壓力,使Paula左右為難,也突出了聾人群體與健聽人之間的衝突與不諒解。


導演Eric Lartigau似乎很了解聾人文化與特質,現在的聾人,不再局限於生理上的缺陷,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形成了獨特的聾人文化,在電影裡,聾爸爸就是這樣說:「聾不是缺憾,是身份!」因此,電影中包含了很多聾人元素,聾人文化、手語溝通、手語歌都一一觸及。令人驚喜的是,女主角在學校演唱時,畫面音樂與歌聲漸漸消失,聾父母看著身旁觀眾感動流淚,自己卻聽不到,相當無奈,這一幕沒有聲音的畫面,是導演刻意讓觀眾對失去聽覺有更深刻的感受。聾爸爸摸著女兒的氣管位置去感受唱歌的震動,嘗試了解女兒的天分,後來女兒在巴黎試音時為家人唱出手語歌《I am flying》,都令人感動得眼濕濕,一家人的深厚感情,就在這些微妙的舉動中表露無遺。

電影沒有過分強調聾人的不幸,反而凸顯出聾人獨立自主的性格,電影聾爸爸很有本事,經營農場芝士生意,能夠自食其力,他沒有以聾為恥,反而認為是一種身份,這與近年香港社會興起的「聾人文化」不謀而合。聾爸爸夠膽參選市長,片尾還暗示當選,未知有朝一天,香港聾人會否參選區議員、立法會議員?

電影也用了數幕描寫聾人說話不會轉彎抹角的溝通風格,市長候選人與聾爸爸交手時,聾爸爸不斷用上粗言穢語「問候」對方,只是女兒翻譯時替他「修改措辭」。聾爸爸參選市長,向村民介紹政綱時,竟可以罵他們「廢柴」,完全不怕得罪。聾媽媽反對女兒赴巴黎學唱歌,竟偏激說出「女兒健聽是不幸」的妄語!雖然電影聾父母有時候不理會對方感受,難免給人一種不斯文欠禮貌的感覺,但他們卻是一對很可愛又搞笑的夫妻,扮演聾爸爸的François Damiens與聾媽媽的Karin Viard,現實中不是聾人,但他們打手語有板有眼,連模仿聾人打手語的動作表情也維妙維肖,不過,電影為何不找真正的聾人演員扮演呢?

《閃亮的歌聲》題材新穎,拍法清新,在法國凱撒獎獲得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共6項提名,可見電影得到很好的評價。電影以CODA作題材,拍出了賞心悅目又溫馨的家庭電影,女主角追夢之餘又能顧及家人感受。CODA是近年較為人注意的一個群體,《閃》片透過喜劇化處理,讓香港觀眾體會到CODA夾在健聾之間的困難與壓力,也關注他們如何在資源及支援均匱乏之下適應與生存,因此,《閃亮的歌聲》的確有助香港觀眾對CODA加深認識,也期望香港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幫助他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