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此乃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大家對於端午節的起源,自然耳熟能詳,相傳公元前戰國時代,時任楚國左徒的屈原因被奸臣誣陷,楚懷王亦剛愎自用,將他二度放逐。公元前277年,秦國軍隊攻破了楚國郢都,眼見亡國在即,加上仕途不得志,62歲的愛國詩人屈原於同年五月初五,抱石投進汨羅江,憂憤中以死殉國。
當時老百姓為免屈原屍體被海裡大魚吃掉,紛紛包粽子拋入江裡餵魚,因此粽子便成為端午節的習俗。至於划龍舟,則是紀念當年楚國人民打撈屈原屍體的情景。包粽子與賽龍舟,其實都寄託了民間對屈原的哀思和懷念,而屈原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用傳統節日來紀念的人物,可見他的愛國形象是那麼深入民心。
司馬遷在《史記》便讚賞屈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詩仙李白亦這樣歌頌屈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愛國精神,亦感染了後世不少詩人,包括杜甫、柳宗元、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人,由此可見,屈原得到後世認同與讚頌,其愛國精神亦深深烙印在中國人心坎中,成為民族奮鬥的象徵。
著名保育工作者何耀生先生在其著作《香港風俗及節令文化》提到,端午節的起源另有一種說法,吳越民族崇尚龍,認為牠是一種有神靈的動物,能保佑族人平安,因此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便會舉行大型的圖騰祭典,將獨木舟刻成龍的模樣,在水上競渡,亦會將各種食物放在竹筒或用樹葉包好,投入水中,祭祀水中圖騰神靈(參考書本第95頁)。
無論起源如何,端午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源遠流長,隨著時代變遷,我們更應世代相傳,將習俗文化保留,以免消失於時代巨輪裡,不然,後世只能在文字書本或錄像記錄中緬懷歷史。
上週日,我在赤柱正灘拍攝龍舟競渡的熱鬧盛況,有關圖片可請看以下網址:
http://szetogary.blogspot.com/2008/06/dragon-boat-festival-on-8-june-2008.html
有關5月1日的龍舟預賽的圖片,請看:
http://szetogary.blogspot.com/2008/05/2008.html
有關去年端午節的圖片,請看:
http://szetogary.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19.html
Would like to find who's SZETO, could contact pingtak@netvigator. com, thank yo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