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1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第5樂章《女巫安息日之夢》

昨晚不知何故,老是坐立不安,又要呼呼大睡,真的十分失禮。這一晚,是「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第六輯《情是何物》篇系列講座的第一講,題目是「白遼士:《幻想》交響曲第5樂章《女巫安息日之夢》」。

我不曾聽過白遼士的名字,雖然他的名氣亦不夠大師貝多芬及莫札特那麼響,但他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卻深得李斯特喜愛,影響深遠,現在聽來一點也不過時,還十分現代魔幻。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969),是法國浪漫派作曲家,18歲時入讀巴黎醫科學校,但因害怕解剖而放棄,轉讀音樂。白遼士少年時曾學習長笛、豎笛及結他,但卻從來沒有學習過鋼琴。

根據周凡夫先生的介紹,《幻想交響曲》在結構上不屬交響曲,實為交響詩(Symphonic Poem),亦即是標題音樂(Programme Music),交響詩的特色是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內容大多是敘事及描述性,包括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英雄傳奇、風土人情、家國情懷等等,從《幻想交響曲》的副題「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便充份反映這是作曲家自傳性質的標題音樂。

《幻想交響曲》的創作過程十分傳奇,據說白遼士於1827年12月5日觀賞莎士比亞戲劇時愛上女主角演員Harriet Smithson(如圖),但遭到拒絕,經過甜蜜、拒絕、失落、沮喪、絕望,痛苦後,寫成了《幻想交響曲》。《幻想交響曲》於1830年首演時,感動了Smithson,並共偕連理,可惜婚姻維持七年便告終。後來他跟一位女歌唱家同居13年,並育有一子,不幸分別離世,使白遼士受到打擊,以致精神崩潰,因此作的作品大多感情氾濫,樂曲效果雖然過於嘈雜,但在今天看來,正好發揮了管弦樂團的豐富表現力,甚至把各種樂器配搭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境界。

《幻想交響曲》另一特別之處,便是引入了「固定樂念」(Idee fixe)的概念,以一個音型來代表一個人物或事物,後來的「主導動機」便是基於「固定樂念」引伸而來,它指的是一個貫穿整部音樂作品的動機,且多是音樂語匯的短小構成,通常的長度維持一至兩個小結。

我不太喜歡《幻想交響曲》,但相對傳統的交響曲來說,《幻想交響曲》無疑十分創新,透過各種樂器的配搭,玩出陰森魔幻、色彩豐富多變的戲劇效果,充份發揮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難怪影響了後世著名音樂家,包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馬勒等。時至今天,《幻想交響曲》仍是受樂團歡迎的演奏作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則留言:

  1. 《女巫安息日之夢》算不上是我喜愛的類型,但它的曲式卻有一定代表性,也由此讓我認識「交響詩」的特性。這曲富有自傳性的音樂,結合時而幽深,時而澎湃的演奏,充分表現出魔幻的藝術境地!w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