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幅舊照片,原來我們已有二年沒一起外遊了,那是二年前聖誕節,我們去了清遠連南拍攝,三天二夜,大家玩得很愉快,也看到難得一見的瑤旅喪禮,趣事不少。
因此,我以那次外遊為題材,寫了一篇二千多字的散文,參加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二○○八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組比賽,可惜未能得到評判的歡心。
以下是我的參賽作品(在此多謝她替我作了一些修改):
作品題目:粵北遊歷記趣
一直以為粵北地區缺乏旅遊景點,殊不知保存了珍貴的地質資源;一直以為省內沒有少數民族聚居,殊不知瑤族已定居超逾一千年。
二年前的聖誕節,我和友人組團前往粵北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攝影活動,目的地為英西峰林及連南瑤族自治縣。 現時前往粵北的交通十分方便快捷,高速公路貫通全省全國,四通八達,但部分公路仍處於維修階段,沿途崎嶇不平,司機大部分時間抄小路,顛簸不堪。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漫長車程,我們抵達旅程的中途站 - 清遠。
初到清遠,乍看之下還以為身處台北舊區或北京王府井大街,各式建築物比鄰節次,市內名店林立,大型購物商場比比皆是,人們摩肩接踵,熱鬧紛繁,車輛絡繹不絕,川流不息,顯見這個城市已發展得頗具規模。
然而身披繡衣,內裡卻是一副瘦削身材,鄉郊地區仍然貧困、生活依然艱難。從清遠往英德沿途所見,簡陋疏落的農舍、衣著寒微的村民、挑擔趕集的騾子、沙塵滾滾的馬路,都與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沒多久我們便到達英德九龍鎮,大家旋即被一座座奇特的石灰岩山峰群所吸引,舉目四望,山巒起伏,高低不一,猶如巨人群坐,甚有氣勢。 英西峰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含有碳酸鹽的石灰岩受到溶蝕作用影響,加上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及各種不同程度的天然風化,使抗蝕力弱的岩石被沖刷掉,餘下抗蝕力較強的岩石,便形成了山石嶙峋的侵蝕地貌。其實,喀斯特地貌多為不毛之地,土壤貧瘠,並不利農業發展,因此粵北一帶並不富裕。
英西峰林有一著名景點,名為「穿天巖」,顧名思義,指的是岩內洞頂穿天。我們一行人等,坐上長形木製扁底舟,由老船家掌舵,好細細欣賞大自然這鬼斧神工的傑作。泛舟湖上,只見老船家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著悠然自得的神情,他輕輕划動船槳,使無風水面上泛泛起陣陣漣漪,好一幅天地靜穆的風景圖。
不一會兒,輕舟穿入岩洞,河道轉折而蜿蜒,河水碧綠而濃稠。翹首,只見岩內滿佈石筍,水珠滴滴不斷,洞口的鐘乳石幾乎觸手可及,稍不留神的話,必定撞個「金星亂冒」呢。時值中午,一道金光從岩洞外穿射而至,折射在黛綠河水上,形成一條「水龍」,像向我們飄動著,顯得詭異。
泛出岩洞,頓覺豁然開朗,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處於低潮時,就如身處岩洞內,四周漆黑一片,叫人迷失方向。然而岩洞總有盡頭處,人生逆境也有露出曙光的時候,所以我們該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困境,轉危為機,必有一番新天地。
舟泊岸後,我們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到了一間用竹子搭建而成的農村飯堂,享用了很道地而原始的農村風味餐,菜餚包括豆腐、臘腸、野菜、湯水、雞肉等。當地人講的是「土白話」,你猜猜「溪朝」、「溪晏」、「溪夜」是甚麼意思?原來指的是吃早飯、午飯、晚飯。
餐後往附近閒逛,當地農村住的是黃氏人家,祠堂前有一大空地,村民將蕃薯、白菜等農作物置於地上風乾及曬乾,而雞鴨則成群在空地上遊蕩。小孩子紅卜卜的臉頰,加上燦爛笑容,充滿童真,勾畫出純樸的農村風貌。
翌天清早,我們前往連南瑤族自治縣,那裡的古寨早建於宋朝時代,距今有千多年歷史,非常悠久,故稱為「千年瑤寨」。居民主要有鄧、唐、盤、房四個氏族,他們習慣聚群而居,依山建房,排排相疊,故又被稱為「瑤排」。山寨現仍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古宅及寨門、寨牆、石板道等。
我們此行遇到了難得一見的瑤族喪禮,說起來也真很可笑,原先隨團的內地導遊說瑤族正在舉行婚禮,幾位攝影發燒友聽後便匆匆忙忙跑進山寨內,打算拍攝瑤族喜慶。當跑上山頂平地便覺得勢色不對,只見瑤族村民痛哭流涕,悲不可抑。原來他們不是舉行婚禮,而是喪禮,只見一名身穿黑衣的烏臉漢子,左手拿著豬頭,右手握住割禾用的鋤刀,旁邊另有一群作祭司打扮的紅衣漢子,抓住倒吊的雞隻,口中唸唸有詞,在作法事。瑤民圍繞的中間,放置了特製的木椅,名為「靈轎」,死者「坐在」椅上,面孔被黑布遮蓋著,頭頂插上雉尾羽毛,壽衣則鑲上九塊如手掌般大小的圓形銀牌,並以九格方式整齊排列著。祭司還大放鞭炮,為死者鳴鑼開路,族人則以油紙傘遮著,以免先人身體暴曬。瑤族的葬禮,就是如此奇特而隆重。
我們還觀賞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瑤族歌舞,哥兒們俊朗,姐兒們嬌俏,「劉三姐」式的男女對唱,盡是郎情妾意,嬌柔無限,也唱出了濃厚的鄉土味道。我們聽慣了都市流行音樂,這些傳統民謠便顯得清新雋永。
傳統瑤族服飾多以黑色的粗綿布料為主,配上色彩奪目的圖案,煞是好看,衣袖與褲筒很寬,纏上單色的腰帶,也綁上燦爛的腳布,別具特色。可是隨著時代發展,那天所見,許多瑤族年輕人已改穿新潮洋服,只有老一輩的長者仍堅持瑤服打扮。聽導遊說,這一代已不太重視文化的傳承,傳統瑤服面臨淘汰的厄運,或許只在過年過節喜慶時才穿著,情況猶如日本人穿和服。
世代相傳的瑤族文化,例如習俗、信仰、服飾等,有其獨特的風格,瑤民應肩負起傳承延續的神聖使命,加以保留,並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時裝是市場滲透較廣的行業,設計師只要透過糅合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創造出一系列適於現代生活需求的潮流時裝,既可符合現代精神,也可突顯傳統特色。只有這樣,民族傳統不但不會失傳,還能加強發展,廣泛流傳。
除了衣著,城市文明的進佔,在在是多方面的,一位瑤族姑娘完成歌舞表演後,便獨個兒陶醉在MP3音樂世界裡,初看有點格格不入,但想深一層,這正是追求生活質素的表現,正如電視機與雪櫃已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總不能跟潮流脫節,不能如此落伍,應該與時並進。
今次旅程雖然短暫,但收獲相當豐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既親身看到英西峰林的山水美景,又體驗了別具特色的瑤族文化,真是大開眼界,樂也無窮,希望日後有機會再來到訪。
一直以為粵北地區缺乏旅遊景點,殊不知保存了珍貴的地質資源;一直以為省內沒有少數民族聚居,殊不知瑤族已定居超逾一千年。
二年前的聖誕節,我和友人組團前往粵北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攝影活動,目的地為英西峰林及連南瑤族自治縣。 現時前往粵北的交通十分方便快捷,高速公路貫通全省全國,四通八達,但部分公路仍處於維修階段,沿途崎嶇不平,司機大部分時間抄小路,顛簸不堪。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漫長車程,我們抵達旅程的中途站 - 清遠。
初到清遠,乍看之下還以為身處台北舊區或北京王府井大街,各式建築物比鄰節次,市內名店林立,大型購物商場比比皆是,人們摩肩接踵,熱鬧紛繁,車輛絡繹不絕,川流不息,顯見這個城市已發展得頗具規模。
然而身披繡衣,內裡卻是一副瘦削身材,鄉郊地區仍然貧困、生活依然艱難。從清遠往英德沿途所見,簡陋疏落的農舍、衣著寒微的村民、挑擔趕集的騾子、沙塵滾滾的馬路,都與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沒多久我們便到達英德九龍鎮,大家旋即被一座座奇特的石灰岩山峰群所吸引,舉目四望,山巒起伏,高低不一,猶如巨人群坐,甚有氣勢。 英西峰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含有碳酸鹽的石灰岩受到溶蝕作用影響,加上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及各種不同程度的天然風化,使抗蝕力弱的岩石被沖刷掉,餘下抗蝕力較強的岩石,便形成了山石嶙峋的侵蝕地貌。其實,喀斯特地貌多為不毛之地,土壤貧瘠,並不利農業發展,因此粵北一帶並不富裕。
英西峰林有一著名景點,名為「穿天巖」,顧名思義,指的是岩內洞頂穿天。我們一行人等,坐上長形木製扁底舟,由老船家掌舵,好細細欣賞大自然這鬼斧神工的傑作。泛舟湖上,只見老船家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著悠然自得的神情,他輕輕划動船槳,使無風水面上泛泛起陣陣漣漪,好一幅天地靜穆的風景圖。
不一會兒,輕舟穿入岩洞,河道轉折而蜿蜒,河水碧綠而濃稠。翹首,只見岩內滿佈石筍,水珠滴滴不斷,洞口的鐘乳石幾乎觸手可及,稍不留神的話,必定撞個「金星亂冒」呢。時值中午,一道金光從岩洞外穿射而至,折射在黛綠河水上,形成一條「水龍」,像向我們飄動著,顯得詭異。
泛出岩洞,頓覺豁然開朗,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處於低潮時,就如身處岩洞內,四周漆黑一片,叫人迷失方向。然而岩洞總有盡頭處,人生逆境也有露出曙光的時候,所以我們該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困境,轉危為機,必有一番新天地。
舟泊岸後,我們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到了一間用竹子搭建而成的農村飯堂,享用了很道地而原始的農村風味餐,菜餚包括豆腐、臘腸、野菜、湯水、雞肉等。當地人講的是「土白話」,你猜猜「溪朝」、「溪晏」、「溪夜」是甚麼意思?原來指的是吃早飯、午飯、晚飯。
餐後往附近閒逛,當地農村住的是黃氏人家,祠堂前有一大空地,村民將蕃薯、白菜等農作物置於地上風乾及曬乾,而雞鴨則成群在空地上遊蕩。小孩子紅卜卜的臉頰,加上燦爛笑容,充滿童真,勾畫出純樸的農村風貌。
翌天清早,我們前往連南瑤族自治縣,那裡的古寨早建於宋朝時代,距今有千多年歷史,非常悠久,故稱為「千年瑤寨」。居民主要有鄧、唐、盤、房四個氏族,他們習慣聚群而居,依山建房,排排相疊,故又被稱為「瑤排」。山寨現仍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古宅及寨門、寨牆、石板道等。
我們此行遇到了難得一見的瑤族喪禮,說起來也真很可笑,原先隨團的內地導遊說瑤族正在舉行婚禮,幾位攝影發燒友聽後便匆匆忙忙跑進山寨內,打算拍攝瑤族喜慶。當跑上山頂平地便覺得勢色不對,只見瑤族村民痛哭流涕,悲不可抑。原來他們不是舉行婚禮,而是喪禮,只見一名身穿黑衣的烏臉漢子,左手拿著豬頭,右手握住割禾用的鋤刀,旁邊另有一群作祭司打扮的紅衣漢子,抓住倒吊的雞隻,口中唸唸有詞,在作法事。瑤民圍繞的中間,放置了特製的木椅,名為「靈轎」,死者「坐在」椅上,面孔被黑布遮蓋著,頭頂插上雉尾羽毛,壽衣則鑲上九塊如手掌般大小的圓形銀牌,並以九格方式整齊排列著。祭司還大放鞭炮,為死者鳴鑼開路,族人則以油紙傘遮著,以免先人身體暴曬。瑤族的葬禮,就是如此奇特而隆重。
我們還觀賞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瑤族歌舞,哥兒們俊朗,姐兒們嬌俏,「劉三姐」式的男女對唱,盡是郎情妾意,嬌柔無限,也唱出了濃厚的鄉土味道。我們聽慣了都市流行音樂,這些傳統民謠便顯得清新雋永。
傳統瑤族服飾多以黑色的粗綿布料為主,配上色彩奪目的圖案,煞是好看,衣袖與褲筒很寬,纏上單色的腰帶,也綁上燦爛的腳布,別具特色。可是隨著時代發展,那天所見,許多瑤族年輕人已改穿新潮洋服,只有老一輩的長者仍堅持瑤服打扮。聽導遊說,這一代已不太重視文化的傳承,傳統瑤服面臨淘汰的厄運,或許只在過年過節喜慶時才穿著,情況猶如日本人穿和服。
世代相傳的瑤族文化,例如習俗、信仰、服飾等,有其獨特的風格,瑤民應肩負起傳承延續的神聖使命,加以保留,並在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時裝是市場滲透較廣的行業,設計師只要透過糅合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創造出一系列適於現代生活需求的潮流時裝,既可符合現代精神,也可突顯傳統特色。只有這樣,民族傳統不但不會失傳,還能加強發展,廣泛流傳。
除了衣著,城市文明的進佔,在在是多方面的,一位瑤族姑娘完成歌舞表演後,便獨個兒陶醉在MP3音樂世界裡,初看有點格格不入,但想深一層,這正是追求生活質素的表現,正如電視機與雪櫃已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總不能跟潮流脫節,不能如此落伍,應該與時並進。
今次旅程雖然短暫,但收獲相當豐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既親身看到英西峰林的山水美景,又體驗了別具特色的瑤族文化,真是大開眼界,樂也無窮,希望日後有機會再來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