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跟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的義工朋友出海後,晚上拖著疲倦的身軀出席「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講座,題目是「貝多芬:C小調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 – 作曲家心底密語」。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其作品影響後世不少作曲家。講座選播的名曲是貝多芬的C小調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這是一首節奏輕快流暢並以提琴樂器為主的迴旋曲(Rondo),迴旋曲的結構跟變奏曲相似,以一個簡單的主題不斷重複,而且四位提琴樂器演奏家必須具有音樂方面的默契,不然,音樂變得不協調一致。
根據講者周凡夫先生的解釋,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以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所組成,具備了完整高中低的音色結構,可奏出完滿的和聲效果,而且很多作曲家用弦樂四重奏來表達其內心世界,抒發情感。提琴樂器的音色會因演奏方法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和效果,所以弦樂四重奏看似簡單,但卻是作曲家作曲的基本功。
我的好友福仔跟貝多芬一樣失去聽覺,但他樂天知命,從不自怨自艾,反而勤奮好學,無論攝影、電腦還是語文上,他都努力鑽研,因此深得上司同事與老師朋友的愛戴欣賞,模範殘疾僱員獎與國際展能節攝影比賽冠軍便是福仔努力不懈的最佳回報。雖然他聽不到,但我還是將貝多芬的C小調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點播送給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 則留言:
你變了,咁有詩意聽古典樂,可見她有文化氣質。
不敢當,厲害過我的臥虎藏龍有大把在,尤其是你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