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31
不順利的週末
事緣昨天離家出門,為免錯過開往北角的巴士班次(半小時一班),便在上斜的石屎路上奔跑趕往巴士站。由於一輛私家車駛至,我避開一旁讓其駛過後便返回原路,這時候卻失去平衡而來一個「五體投地」,哎呀,手掌只是擦傷,無甚大礙,但右膝蓋部位卻因衝力過大而受創,就像被刀子削掉一部分肉,頓時血流如注,心中不斷叫苦。幸好沒傷及筋骨,走路也無礙,只是少許疼痛。
由於一早答應參與香港中心的「萬耳長城」街頭拍攝活動,所以不便缺席,這時候一看手錶,快遲到了,趕緊返家整理傷口,更換破爛褲子,便匆匆離家。反正錯過了巴士,改為乘搭小巴再轉地鐵,總算趕及抵達。雖然不慎跌倒,幸好相機無損,否則真是欲哭無淚了。
在北角港運城對開行人路,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可是,「萬耳長城」耳朵照片收集活動反應並不熱烈,街坊看來也很抗拒,不願意給我們義工們拍攝耳朵,在街頭暴曬了三小時,僅僅收集到不足四十個耳朵照片,不禁令我們洩氣萬分,乾脆坐著等「收檔」,也懶得向街坊呼籲了。
雖然反應欠佳,但一位婆婆使我們感受到人間有情,她樂意讓我們拍攝耳朵,然後卻從銀包拿出20元紙幣作為捐獻,我們急忙拒絕並解釋這不是籌款活動,婆婆聽罷走開,不一會兒又走回來,竟送上一支檸檬茶及一包椰絲花生酥,我們不禁啞然對望,啼笑皆非。
傍晚,搭車返家途經香港大球場,只見場內一片紅海,原來「國家奧運金牌運動員大匯演」在此舉行,面對市民的熱情,金牌運動員會否受寵若驚?還是賓至如歸呢?但無可否認,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
晚上在家,揭開紗布檢查傷口,猶如五毫硬幣大小,又紅又腫,不斷流出血水,唉,真的倒楣透了。繼而一想,我的傷口跟金牌運動員相比又算得了甚麼?他們的傷痕,肯定多得令我們咋舌,下的苦功也非常人所能體會的。
2008/08/27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無偶有獨,這晚「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導賞系列「情是何物篇」的最後一講,便是《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出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或譯雪布爾,Ciboure),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西班牙色彩。
拉威爾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著稱,與Claude Debussy同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印象樂派先驅者。在1901至1903年期間,拉威爾曾三度參加羅馬大獎比賽,均無功而回。1905年,他第四次參賽的申請更遭拒絕,引發當時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極大不滿,並得到藝術家甚至音樂愛好者出來聲援,行動迫使音樂學院進行改組。拉威爾的永不言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現在大部分人十分著重於眼前得失,一旦失敗便失去再接再厲的決心,這樣便永遠不會成功。
拉威爾的早期作品大多追求着別具一格、標新立異的音樂表現,到了第一次世界戰以後,他的作品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借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拉威爾戰後創作的《波萊羅舞曲》,更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管弦樂曲,深受普羅大眾熟悉,有趣的是,拉威爾並不喜愛這作品,並形容為「沒有音樂的管弦樂曲」。根據以保障作曲家及藝術家有關權利為宗旨的法國專業組織Société des auteurs, compositeurs et éditeurs de musique(SACEM)所作的統計,拉威爾是法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至今有很多fans。
根據講座主持周凡夫先生介紹,《波萊羅舞曲》全曲長達14分鐘,有二個固定不變的主題,因此結構屬於雙主題固定旋律變奏曲式,一般變奏曲式分為裝飾變奏(例子:舒伯特的鋼琴五重奏《鱒魚》)、自由變奏、固定旋律變奏及固定低音變奏。《波萊羅舞曲》的二個主題反覆四次,由最弱開始,以小鼓的單調節奏貫穿全曲,節奏速度固定,並通過其他不同樂器伴奏,包括中提琴、大提琴、短笛、長笛、色士風、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鋼片琴、英國管、薩克管、定音鼓,樂曲由弱漸強,最後透過擊鈸將旋律轉移到E大調再轉回原來C大調,以不協和弦音響結束全曲,形成高潮。這個巧妙的編排,不但不會單調沉悶,反而有一種不斷變化的感覺。
《波萊羅舞曲》是舞蹈音樂,節奏由弱轉強,據說在西班牙一家小酒家,一群酒客圍住一張大桌子,一位舞蹈女郎在桌子上隨著波萊羅舞曲起舞,然而氣氛越來越興奮熾熱,酒客互相感染下,最終陷入毆鬥的瘋狂混亂狀態。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介紹,波萊羅(Bolero)是一種西班牙舞曲,音樂為中速三拍子,而舞蹈可作單人跳,也可雙人跳,步伐動作複雜,一隻手臂高舉,用響板伴奏。
「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導賞系列「人生篇」將於11月5日至12月17日舉行,並以左圖作曲家的名曲作導賞分析,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
考考你,認得左圖的作曲家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08/08/25
在機場看京奧閉幕禮
開幕禮那一晚,因為要出席義工每月例會,未能收看電視直播;想不到閉幕禮也一樣,不禁大嘆倒楣。也不知是倒楣還是塞翁失馬,由溫哥華起飛的國泰航班竟然延遲二小時才起飛,原本預期19:55著陸香港,需要延遲至22:10,換句話說,我還得在機場呆上兩句鐘,猶幸機場設置了超大螢幕的高清電視,讓我可跟她一起欣賞這個難得一次的體壇盛事。
閉幕禮秉承開幕禮的華麗特色,鮮艷的紅色、浩瀚的人海,配上璀璨的煙花、耀眼的燈光,從「記憶之培」仲展出來的16條長布所形成的「大紅火焰」,映照場內一群歡呼不斷的運動健兒,到處充滿喜氣洋洋,一片祥和。
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準備從國際奧委主席Jacques Rogge手上接過奧林匹克旗幟的那一刻,我竟然鬧肚痛,趕忙奔進廁所解決,以免錯過「倫敦八分鐘」表演。無奈這肚痛令我呆上一段時間,出來後已是英國歌手Leona Lewis及搖滾樂隊Led Zeppelin的主音Jimmy Page獻唱,「倫敦八分鐘」已接近尾聲,我錯過了David Beckham為下一屆倫敦奧運kick off的一幕。
聖火是如何熄滅?我看得莫名奇妙,但無論如何,這個被形容為「truely exceptional Games」的北京奧運終於不負國人期望,圓滿閉幕。
在機場,不少旅客都駐足注視著機場大電視,機場保安並沒有驅趕他們,始終這是中國實現百年夢想的國際體壇盛事。
我跟她依偎著觀賞京奧閉幕直播,溫馨甜蜜,纏綿無限。
2008/08/23
京奧隨想
北京打造了奧運史上最豪華、規模最盛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使中外人民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鳥巢與水立方是建築界的奇蹟,使國際刮目相看。開幕禮更獲英國《獨立報》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表演」。千人擊缶、超大型LED彩幕組成的卷軸、李寧「夸父逐日」燃點聖火等場面,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相信多年後仍會有人記得起。
今屆奧運不斷締造世界紀錄,無論是美國的Michael Phelps還是牙買加的Usain Bolt,更是令對手望塵莫及。參與的運動員更是歷屆奧運中最多的一屆,達205個國家或地區,共一萬多名。國家奬牌榜方面,截至8月23日為止,中國以48面金牌居首,領先美國,相信與自己地方比賽有關,而且得到同胞們吶喊助威,聲勢上已十分壯盛;但從另一角度看,美國金銀銅獎牌合共103面,領先中國,這表示美國運動員較中國優異,分佈也較平均,不像中國只集中某些體育項目。(補充:中國最終以51面金牌榮登奧運獎牌榜首,而總獎牌共獲100面,反不及美國的110面。中國與美國這兩個體壇大國,在今屆奧運各領風騷。)
運動員多年奮鬥,無非在祖國土地上奪取金牌,那是具有意義及價值的回報,因此一幕幕真情流露的場面盡數展現世人眼前。有人歡喜有人愁,令大家感到難過失落的,莫過於欄王劉翔因傷退出。其實運動員也是普通人,受傷很平常,無必要視為高度機密而刻意隱藏傷患,但這事發生在劉翔身上便不一樣。田徑項目一向都是西方及黑人的天下,自從劉翔在上一屆雅典奧運摘金後,便震驚世界,尤其對田徑弱項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喜出望外,因為這是中國歷來首位在田徑上取得優異成績,甚至突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因此,無論領導人抑或大眾市民,都對劉翔寄望甚殷,並視為今屆京奧摘金的必然人物。大眾期望、傷患困擾、衛冕荊途、競敵挑戰等因素,都對劉翔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如今他選擇退出,未嘗不是一件理智的決定,如果他勉強出賽,情形便如1986年漢城奧運時,李寧因傷而失誤頻頻,因此,我們期待劉翔他朝一日傷癒復出,為國爭光。
不得不提香港奧運代表隊,今次雖然與獎牌無緣,但始終付出了不少血汗,為己為港而努力,他們始終是香港人的驕傲。
舉辦奧運是實現百年夢想的國家大事,除了國家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外,各大傳媒也要鋪天蓋地報導奧運新聞,連有關細節花絮,甚至摘金運動員的奮鬥故事也不放過。無論報章抑或電視新聞,奧運就是要聞,是第一時間報導的新聞大事,連平時專責本港及兩岸時事新聞的記者,也要充當體育記者,可見京奧新聞與我們是如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相信今年底的十大新聞選舉中,北京奧運必定入選佔一席位。
要挑剔的是,中國女子體操隊伍的妝容老土,不及美國及俄羅斯隊,大家看看美國隊的Nastia Liuki,便知道我們國家的女運動員外表是如何給比了下去。要數運動場內最漂亮的中國女性,非禮儀小姐們莫屬了,相信大家也無異議,那是千挑萬選的佳麗,不過,她們的藍色旗袍衣著,總與運動場格格不入,如果換上一些運動便服裝束,效果會否更好?
總括今屆奧運,精彩絕倫的競賽帶給我們不少娛樂,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因此,我們要為施展渾身解數的國家運動精英們致以高度的敬意,期待他們下一屆倫敦奧運再闖高峰。
(圖片來源:明報網站)
2008/08/20
史特拉汶斯基:舞劇音樂《彼德洛希卡》第一幕《狂歡節市集》
世界大戰期間,史特拉汶斯基逃離家鄉,經過一輪探索後,他的作品趨向新古典主義,音樂大多清徹、簡潔,同時顯得理智、客觀。史特拉汶斯基與著名抽象派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交往密切,對其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進行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史特拉汶斯基對爵士樂產生了興趣,並將爵士風格融入其作品中,從而產生一種怪異、嘲諷的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史特拉汶斯基運用十二音和總體序列主義來進行創作,將兩種長期分裂的音樂潮流融合到一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TVB網頁)
2008/08/17
《茶花女》的淒美愛情
《茶花女》是世界經典文學名著,坊間有不少中譯本,我讀的是台灣陳琳秀的譯本。《茶花女》劇情雖然老套,但作品到今天依然保持一份清新感覺,其中的愛情觀點與態度一點也不過時,《茶花女》中譯本副題這樣寫:「因為愛情而飛越俗世成見,因為成全而屈服於悲苦現實,一次難以言說的誤解,造成有情終生的悔恨」,男主角那種猜忌與衝動的性格,在今天仍可找到這樣的男人,還不幸發生很多社會悲劇。
《茶花女》作者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1824-1895),原名亞歷山大‧仲馬,因與父親同名,故一般尊稱為小仲馬,父親則稱大仲馬。兩父子的小說風格迥異不同,大仲馬的「剛」與小仲馬的「柔」形成對比。小仲馬是法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著作不少,但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則只有1848年出版的成名作《茶花女》而已。
《茶花女》是一個青年與妓女的愛情故事,故事取材於小仲馬的真實故事,話說 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重視跟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見,仍和其他男人保持關係,小仲馬一氣之下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她,然後就出國旅行,回來後才知瑪麗已病逝,令小仲馬深感悔恨與思念,於是寫成《茶花女》 。
《茶花女》女主角瑪格麗特‧歌蒂耶(Marguerite Gautier)姿色迷人,不幸淪落風塵,成為一名時常出入上流社會的妓女。男主角亞蒙‧杜瓦(Armand Duval)入世未深,幼稚又衝動,多情而軟弱,是一名醋罈子,動不動便醋意大發,歇斯底里。《茶花女》著重於男女主角的心理刻劃,愛情楚楚動人,情節絲絲入扣,今天仍深受讀者鍾愛。
《茶花女》用了很多倒敘、插敘手法,內容講述亞蒙邂逅瑪格麗特,還痴痴地等她二年,令瑪格麗特感動,芳心暗許。但她是妓女,身邊有不少公子哥兒追求,這使亞蒙大為不滿。畢竟二人愛得深,瑪格麗特甘願放棄巴黎的一切,與亞蒙在郊外鄉村隱居,渡過他倆最開心的生活。但天意弄人,亞蒙父親得悉兒子跟妓人相戀,便硬生生拆散他倆。亞蒙父親杜瓦先生認為兒子與妓女相愛,玷污他家的名聲,別人不會在乎兒子跟妓女的愛情是否幸福,反而只會讓人看到的是兒子容忍一名妓女,更為了她而變賣財產。因此亞蒙父親請求瑪格麗特離開他的兒子,這卻使亞蒙以為她留戀以下夜夜笙歌的荒唐生活,而對她產生誤會,更離開巴黎往埃及遠遊。亞蒙返回巴黎時,驚悉瑪格麗特患上肺結核而病逝,他感到十分懊悔,及後得知她臨死前不斷叫著他的名字,他更感到悲痛,心如刀割。他申請遷棺,並趁揭棺驗屍時再見情人一面,還自己一個心願。
閱讀《茶花女》真令人叫難過,瑪格麗特對阿蒙一往情深,亦令人感動,無奈亞蒙猜疑心重,以致他倆的愛情一波三折,最後卻以悲劇收場。瑪格麗特是一名漂亮的女人,因她喜愛白茶花,故稱為「茶花女」。瑪格麗特之所以接受亞蒙,是因為他看到她吐血時就握住她的手,還流下眼淚,他是唯一憐惜她的男人,她說唯一的幸福就是找到一個地位高貴的男人,不會過問她的生活,而且重感情、輕肉慾,亞蒙年輕、活潑、奔放,因此令瑪格麗特覺得他就是她要尋找的男人。
但是,兩人相愛是否就已足夠?無論在當時抑或現在,都是不可能的,除了要理想化的生活之外,還要現實的生活,因此亞蒙與瑪格麗特搬離巴黎,過那種童話般的田園生活,很快便不能維持下去,終要向現實低頭,使瑪格麗特不斷變賣首飾財產套現金錢。瑪格麗特認為愛的真諦,就是懂得忍受所有的犧牲,絕不能向她的情人要錢,否則愛情就如同賣淫。可是亞蒙並不這樣想,他總是羞於接受瑪格麗特的愛,他常害怕彼此會分離,因此他常想法子賭錢替瑪格麗特還債。
瑪格麗特畢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她不會將愛情和首飾相提並論,亦不會把虛榮當作幸福,當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時,尚且可以被虛榮滿足,一旦擁有愛情時,虛榮就變得不堪一擊了。往後的日子更是一連串的災難與懊悔,這對他們而言,會被套上一條永遠無法解脫的鎖鏈。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愛情的夢想面對現實的欲求,他們的關係就會成為彼此難以越過的障礙。
作者小仲馬透過故事女主角瑪格麗特的鄰居茱莉‧迪普拉的口中,認為人類生命短暫,為了遠離人世的一切苦難,追求永恆的幸福,我們必須更加善待短暫的生命,有意義地活下去。「戀愛和婚姻最大的意義,就是要健全得保持人之真正價值,藉此而增進人類的進步。」小仲馬這種概念,使《茶花女》名垂千古。
1936年,荷李活根據小說改篇為電影《茶花女》(Camille),由著名女演員嘉寶(Greta Garbo)飾演瑪格麗特,還差點憑出色的演技而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殊榮。
2001年,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伊雲麥葵格(Ewan McGregor)主演的百老匯式電影《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其中的情節便取材於《茶花女》,女主角也是肺結核病患者,最終離開了男主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08/08/16
南丫島龍蝦海鮮餐一天遊
我跟Linda、Sylvian、Winnie及芳姐合作,帶51位聽障會員往南丫島渡週末,首先在尖沙咀公眾碼頭點名集合,然後乘坐酒家專船往索罟灣。集合點名期間,有二位女性參加者,看來是第一次參加中心活動,樣子似內地新移民,她們問我是否坐車前往南丫島,我不禁啞然失笑。
到岸後,便即往酒家享用豐富的龍蝦海鮮餐,參加者豎起大姆指大讚好味。午膳後稍為休息一會,便開始遠足,途經模達灣、石排灣、榕樹下,全程共需二小時,平坦易行,惟尾段需要拾級而上,最後返回索罟灣。
藍天白雲,視野清晰,眺望可至淺水灣一帶,如此漂亮的景色使大家不斷拍照留念呢,但始終要面對一些考驗。參加者自由選擇遠足還是留在索罟灣市集閒逛,可是,有些參加者不自量力,以為二小時的遠足輕鬆易行,殊不知由於一道高壓脊的影響,為本港帶來持續的晴朗天氣,而且十分酷熱,猶如身處烘爐,真令人吃不消,部分參加者走沒多久便因此而打退堂鼓。其中一位女參加者體力透支,在尾段梯級便顯得舉步維艱,需要友人扶持,我替她挽背囊,以便減輕身上負擔,但仍未能使她輕鬆前行,畢竟都是天氣酷熱所致。
這次遠足路線,我設了三個岩石導賞點,向參加者介紹花崗岩知識,分別是:1. 索罟灣籃球場對上山坡
2. 石排灣沙灘
3. 騎樓石
其中一位伯伯對我說,從未試過旅行附設導賞,因此覺得很新鮮,他還問我是否阿Sir。第二個導賞點是石排灣沙灘,海岸有不少巨型礫石,這是從山頂滾下來的,他們聽後顯得難以置信,由於花崗岩易受風化侵蝕,因此較為脆弱而易鬆脫。當我在介紹、Linda在手語翻譯的時候,突然有一小石頭掉下來,嚇得Linda花容失色,叫大家趕快離開,這正好印證了花崗岩是如何脆弱。
有一位參加者對岩石十分有興趣,還問我岩石有一些黑色流液是甚麼,這真考倒我,只得說這是岩石生鏽,也不知有否誤導。其實岩石的生鏽是因為岩石內含鐵質氧化後所致,因此岩石呈粉紅色,這在烏蛟騰及赤洲便可大量見到。當大家走到騎樓石,我介紹這是從山頂滾下來而停在這裡的,大家的表情也很有趣。
今次旅行十分順利,到了下午4時半回程時,卻發現少了一位參加者,但船不等人,於是我陪同Linda留在索罟灣。專船開航沒多久,才見到一位身穿深色衣服的男參加者施施而來,氣得Linda差點沒七孔生煙。
「萬耳長城」照片收集活動
請來加入,拍下你的耳朵照片,與我們共建「萬耳長城」!
主辦單位: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成立於1968年,一直致力關注改善聽障人士的生活,促進聾健共融。現時為超過5,000名會員提供多元化服務,致力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展覽:「萬耳長城」將於2008年年底舉行的「萬耳長城 聾健共融嘉年華」中作公開展覽。
(上述文字節錄自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萬耳長城」專題網頁,詳情請參考http://www.deaf.org.hk/ears/)
2008/08/14
林姆斯基-柯薩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首樂章:《海與仙巴的船》
昨晚天朗氣清,與上週三簡直是二個極端天氣,這夜講座主題是「林姆斯基-柯薩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首樂章:《海與仙巴的船》」。《一千零一夜》,又稱《天方夜譚》,為阿拉伯的文學名著,是一套於9世紀左右寫成的神話故事集。內容講述蘇丹國王殘暴不仁,他發現後宮荒淫無度,於是十分痛恨女人,並認為天下女性無一忠貞可靠,因此他每晚新婚夜後,到翌日天亮便即把新娘處死。相國千金Scheherazade不忍看到女子受害,於是不理父親反對,自願下嫁國王,並每晚給國王講故事,國王聽得津津有味,但天亮時故事還未講完,國王為了欲知故事發展而暫且留住她的性命。第二晚Scheherazade再跟國王說故事,但說到緊張處又天亮了,就這樣她憑著智慧與口材,說了一千零一夜,國王也因為受了故事的感化,回心轉意而不再殺人。
俄羅斯作曲家林姆斯基-柯薩可夫(Nikolai Andrejewitsch Rimski-Korsakow, 1844-1908)創作的《天方夜譚》交響組曲,並不是要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透過音樂講述出來,而是取材某些情節來加以創作。《天方夜譚》交響組曲由四個樂章構成,包括:
1. 廣大而莊嚴(海與仙巴的船)
2. 緩板(游子僧王子的故事)
3. 行板近乎稍快板(青年王子和公主)
4. 極快板(巴格達城的節日、海及船舶撞上有青銅騎士的岩石)
一般的奏鳴曲式結構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但《天方夜譚》交響組曲卻只得呈示部、再現部,而且不斷重複同一主題。林姆斯基-柯薩可夫是「配器法」專家,他擅長依據每一樂器的特性與音質來配搭,奏出優美的旋律,加上他早年曾作海洋航行,對大海有深切的體會,因此《天方夜譚》交響組曲首樂章《海與仙巴的船》的海洋充滿澎湃氣勢,令聽眾能夠想像仙巴與海浪的搏鬥是如斯艱辛。《天方夜譚》交響組曲的海洋寫得十分出色,至今仍無音樂家能超越他。
音樂就是如此美妙,透過不同樂器的演繹與配搭,用旋律生動地描述故事,甚至將音樂家的感情毫不掩飾地傾吐。聽眾從音樂裡,深刻地體會到樂章的高低起伏,感受到箇中的感情變化,投入交響曲的音樂世界而又產生共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08/08/11
第一次在山頂拍攝維港夜景
昨晚,長洲影藝會區源欽會長帶領一班「旅遊攝影技巧」課程的學員,往山頂拍攝夜景。太平山頂的迷人魅力,極受中外遊客歡迎,這裡也是俯瞰維多利亞港的最佳位置。乘搭天星小輪橫渡維港曾被選為人生必到五十旅遊景點之一,因此區會長提醒我們,拍攝維港夜景必須拍到一些讓人一望便知的地標,例如尖沙咀天星碼頭及國際金融中心便是了。
大家在山頂棧道擺放三腳架,忘形地拍攝。區會長曾經介紹他自創的夜景拍攝手法,我暫且稱之為「區氏光暈拍攝法」,拍攝原理十分簡單,但未經實踐始終都是紙上談兵,因此,昨晚我拍了多張才掌握了這特別拍攝手法的技巧。
以左圖為例,照片以ISO 100感光度配F.8光圈、8秒曝光來拍攝,首4秒曝光先作對焦清晰拍攝,到第5秒便將對焦調至模糊,直至完成整個曝光為止。那些光暈是刻意對焦模糊而造成的,因此形成特殊的夜景拍攝效果,以此原理加以發揮,又可玩出「爆炸法」,如下圖:
2008/08/08
《太空奇兵‧威E》觀後感
《太空奇兵‧威E》是一齣老少咸宜的合家歡電影,劇情講述七百年後的地球,充斥垃圾,一片廢墟,人類已遷往外太空,只餘下處理廢物的機械人威E,陪同它的還有一隻蟑螂。某天威E發現一株青草,珍而重之。身在外太空五星級飛船艾森號(Axiom),派出新型機械人Eve重返地球,任務是找尋具有生命跡象的植物,Eve在威E那裡發現青草,立即召來太空船返回艾森號報告,已愛上Eve的威E也跟隨前往,沿途歷險產生不少趣事,最後艾森號的地球人確認青草後,肯定了地球存在生命,並決定返回地球生活。
角色方面,《太空奇兵‧威E》的機械人十分有趣可愛,討人歡喜,無論是威E,還是負責清潔的Mo仔(Microbe Obilterator),真令人愛不釋手,連維持治安的機械人也不討厭,反而十分詼諧。更妙的是,電影將機械人擬人化,單看威E跟Eve談戀愛便令人忍俊不禁,還深受美國荷李活談情說愛的懷舊歌舞片影響。其實,七百年後的科技應該十分先進,機械人的設計亦應與人類外型一樣,屆時可能分不清真假人類。
稍為挑剔一些,便會發現電影有不少不合理之處,試想想,既然七百年後的地球一片廢墟,沒有生命跡象,蟑螂如何能夠繁殖生存?機械人有敏感神經線?因為蟑螂在威E及Eve身上走過時,它們竟會感到痕癢,奇乎?全人類遷往外太空,經過七百年的進化,以及過度依賴機器,竟變成大肥球,只會進食,而懶於走路,若真的演變至此,恐怕是人類史上的悲哀。Pixar的電影世界雖然太理想化而欠缺實感,但最重要觀眾看得開心便已足夠,何必要看得太沉重呢?
Pixar製作的動畫一向大受歡迎,除了精美畫功之外,最重要是電影題旨簡單,看看過去的動畫電影,包括《反斗奇兵》(Toy Story)、《蟻哥正傳》(A bug's life)、《怪獸公司》(Monsters, Inc.)、《海底奇兵》(Finding Nemo)、《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反斗車王》(Cars)、《五星級大鼠》(Rataouille),連同《太空奇兵‧威E》都是宣揚愛,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Pixar電影均充滿正面信息,讓觀眾看得開心之餘,也感受到人間溫暖。
《太空奇兵‧威E》的「現實」是Pixar電影中少有的,主題十分鮮明,戲中描述七百年後的地球,垃圾堆積如山,不,堆積成塔才對,威E將罐頭或鋁製容器壓縮,堆積成一幢幢超級高廈,處理了七百年還未完成,這樣的世界其實是人類自招的惡果。因此,電影雖然是動畫喜劇,但卻提醒人類要珍惜地球,保護環境。
說回電影,Pixar的動畫處理效果一流,尤其威E的變身與動作,十分流暢。日本的機械人卡通十分受歡迎,例如鐵甲萬能俠、高達戰士、黃金戰士等,如果能與Pixar合作重拍這些舊動畫電影,相信在「變身」處理上更為逼真,畫面質素亦大為改善,勢必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輩重溫兒時舊夢,揭起新一輪懷舊熱潮。
2008/08/02
《赤壁》電影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尚在上映中的《赤壁》是以三國歷史為題材的大型古裝戰爭片,導演吳宇森將戰爭場面拍得緊湊迫人,呈現逼真實感。《赤壁》的故事講述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招降劉備不成,便大舉進兵,劉備戰敗,賠了夫人又折兵。新野之戰敗退後,諸葛亮前往東吳游說孫權結盟抗曹,其時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休,諸葛亮舌戰群儒,連周瑜也加入游說,終成功說服孫權跟劉備聯盟。曹操揮軍八十萬南下討伐蜀漢及東吳,並以戰船屯兵於赤壁,大戰一觸即發。
明顯地,《赤壁》並不是以《三國演義》作藍本,從梁朝偉飾演的周瑜便可見一斑。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被描述為一個驕傲小器的男人,處處跟諸葛亮鬥氣,又妒忌諸葛亮的才華,臨死前還口出狂言:「既生瑜,何生亮?」羅貫中「唱衰」周瑜已六百多年,但距今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在名作《念奴橋‧赤壁懷古》這樣形容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而面世已超過一千七百多年又最接近史實的史書《三國志》,便有這樣的一段描寫:「周瑜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因此,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可能為了增添小說氣氛而故意醜化周瑜,而《赤壁》編劇便為周瑜平反,還原真實一面。
撇開「戰爭令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老調不談,純粹以戲而論,《赤壁》的戰爭場面拍得很震撼,血腥殘忍,二段戰爭場面分別是電影開首的「趙子龍單騎救阿斗」及尾段的八卦陣。平實而論,片中的八卦陣是否有點小題大做呢?在一處平原交戰,明知是盾牌陣,曹軍還要闖進去?未免有點不智吧。
文戲方面,電影將孫權猶豫不決的心理掙扎拍得理想,無人想打仗,尤其強弱懸殊的情況下,真的騎虎難下,現實從政者恐怕也不知所措吧。但孫權畢竟是幸運兒,知道投降對己不利,既有周瑜協助,又有劉備結盟,父兄留下的錦繡河山豈能恭手相讓?因此,促成孫劉聯盟的轉捩點,其實就是孫權的心理掙扎,這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個段落。
結尾時,八十萬大軍壓境,周瑜與諸葛亮在赤壁營寨商討戰事,然後諸葛亮拂袖一揮,白鴿從他手上飛出,配合電腦特技效果,凌空俯瞰鏡頭一take過,由蜀吳兵營為起點,經過險峻峭壁的赤壁海峽及停泊江面的龐大戰船群,以正在進行蹴鞠比賽的曹操軍營為止,這場戲十分好看。白鴿已成為吳宇森電影的icon,幾乎一看便知是他的電影。
《赤壁》講述曹操之所以揮軍南下征討,原來為了女人所致,曹操對周瑜之妻小喬念念不忘,勢要將她搶到手。據史料記載,曹操為了實現統一野心才興兵,電影的改篇明顯取材自《三國演義》裡的一段激將法,且看諸葛亮如何跟周瑜說:「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聽後勃然大怒,因此更積極備戰。
諸葛亮舌戰群儒本應更精彩,但電影處理則較簡單,嗅不出辯論的火藥味,有點失望。更神奇的是,周瑜與諸葛亮鬥琴一幕,竟然從琴音探出對方心思。
演員方面,本來周瑜與諸葛亮分別由周潤發及梁朝偉飾演,因周潤發辭演,便改為梁朝偉演周瑜,金城武演諸葛亮。諸葛亮的角色,無論由梁朝偉還是金城武飾演,一樣能勝任。反而周瑜一角,梁朝偉的演出失去了「雄姿英發」的神采,多了一分滄桑感。由於《赤壁》人物眾多,以140分鐘的電影來說,要平均分配戲分是十分困難,因此電影以梁朝偉、金城武及張豐毅佔戲較重,其次為趙薇、林志玲、張震,其餘角色則只靠形象來搶鏡,譬如巴森札布(關羽)、臧金生(張飛)、胡軍(趙子龍)便是了。日本影星中村獅童演得勇猛,但在戲中名叫甘興,《三國演義》裡並沒有這個角色,較為接近的是甘寧(字興霸)。
吳宇森導演的《赤壁》,呈現出古代實感,無論場景、戰船、兵飾,看來參考了不少典藉,這是近年罕見的大型古代戰爭片種。有些情節,可能取材自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電影中周瑜向孫權分折敵我形勢時,談及曹軍雖然八十萬,但降兵未順,實則十五萬而已,與《資治通鑑》幾乎一致,且看原文周瑜的分析:「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周瑜拜訪劉備一幕,劉備得悉周瑜只有三萬士兵而感到失望,《資治通鑑》亦有這段描述,節錄如下: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赤壁》電影結構有如夾心餅,片首與片尾都是激烈大戰,中間則以文戲為主,而且還加插一些輕鬆幽默的場面,譬如諸葛亮為雌馬接生一幕便是。無獨有偶,《三國之見龍卸甲》也是「夾心餅」的結構,該電影由李仁港導演,劉德華飾演趙子龍,片首是趙子龍單騎救阿斗,片尾則是鳳鳴山力斬五將戰役,中間文戲則交代趙子龍如何晉升將軍及生活瑣事,但篇幅甚少,反而戰爭場面佔戲較多。《三國之見龍卸甲》講述趙子龍一生的電影,他是常勝將軍,直至片尾鳯鳴山一役才受傷卸甲。這電影給人日本的感覺,因為劇中兵服跟《赤壁》不同,反而有點像日本武士。片中還加插二個虛構人物,分別是洪金寶飾演的羅平安及Maggie Q飾演的曹嬰,在《三國演義》裡,跟趙子龍大戰鳳鳴山的是夏侯懋,而非曹嬰。更好笑的是,曹嬰兒時便跟隨祖父曹操打仗,合理嗎?
三國鼎立,英雄輩出,半世紀間之群雄逐鹿,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都令不少三國迷如痴如醉,除了影響影視動漫電玩外,更受到外國人歡迎,尤其是日本人,其對三國歷史的喜愛程度,一點也不下於中國人。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