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7

灣仔街市的命運是好還是壞?

曾幾何時,每天下班都在灣仔街市門外巴士站候車,從來也料不到,這座以淺灰色為主的建築物竟會被建築工人圍封起來,我這才意識到,灣仔街市今後已不再是「街市」。

















一天途經灣仔街市舊址,建築物雖然被評為三級歷史古蹟,但亦逃不過清拆的命運,雖不致於整體拆卸,但這種「保皮換骨」的方式,已完全失去了建築的歷史價值與內涵,留下只是冰冷的軀殼。
























灣仔街市於1937年建成,外形獨特,完全體現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建築風格,外牆以流線形設計,大窗和雨篷所組成的弧形線條,具有通風和透光的效果。

灣仔街市的命運,不禁使人懷疑政府保護古蹟的決心。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將這些建築物好好地活化再利用,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一同享用」,但原來所謂「活化再利用」措施是保留街市大樓的流線形外牆的前半部樓面,後半部則被清拆,在街市上蓋興建一幢46層高住宅大廈,街市頂樓將被改成居民專用的私人休憩用地。

















古蹟保育(Heritage Conservation)為何那麼重要?因為古蹟是過去人類生活文化歷史的證據,不僅是普羅大眾共同生活的集體回憶,更讓我們認同本土歷史與文化根源,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加深對成長地方的歸屬感。

















香港政府的文物保育政策曾這樣強調,「以適切及可持續的方式,因應實際情況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及地點加以保護、保存和活化更新,讓我們這一代和子孫後代均可受惠共享。」2007年3月出版的《文化研究@嶺南》,便刊載堵建偉先生一篇題為《美利樓的懷舊與殖民空間》的文章,作者已指出「古蹟保育包含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含義,其中牽涉對過去的回顧與再造。物質性的古蹟不單表述其外表,也形塑記憶、歷史和身份。」
























可是,灣仔街市的「處境」,似乎不符合上述兩項「古蹟保育」的主張。灣仔街市的歷史價值在於整體建築與街坊生活息息相關,現在拆剩軀殼,淪為新式住宅大廈的一部份,完全失去了原有意義,更遑論重塑記憶、歷史和身份。

灣仔街市的改建,反映了政府對保存古蹟的短視,社會急速變遷、土地供應不足、城市規劃發展、法律保障欠周、保育資源缺乏、公眾認識不夠等因素,都令政府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未能將歷史建築好好保護,作出可持續性的發展。
























灣仔的舊區歷史及特色一點也不亞於中上環,但政府的文物保育工作,完全流於被動,猶如敗家子變賣祖屋,毫不珍惜。古蹟建築已買少見少,我們希望政府不要為了城市發展而妄顧古蹟的存在價值,畢竟這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好一句「如敗家子變賣祖屋」!政府對古蹟保育一向「濶佬懶理」,若有市民提出反對意見,又會做下「秀」,將古蹟「活化」(究竟何謂「活化」,程度與深度是怎樣,就無從稽考了)...這街市的處置應該難逃宿命~
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