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8

大澳水鄉攝影後記

河面波光粼粼,映照夕陽餘暉;
鹹魚晾曬流香,蝦香飄飄惹涎。

不見漁舟揚帆,只見遊艇穿梭;
吹來柔柔海風,翻起朵朵浪花。

潮退下淺灘現,招蟹彈魚覓食;
雀鳥翱翔天際,紅樹搖搖護岸。

棚屋緊如鈕扣,鄰里親如手足;
渡橋拉近兩岸,譜寫世代情懷。










曾幾何時,橫水渡是大澳的地標,那艘靠人力拉麻繩過河的平底木船,一直是大澳居民的交通工具,擔當著大涌河兩岸的溝通橋樑,聯繫兩岸居民的感情。要往來對岸便得支付0.5元費用,不然便要跑到老遠的木橋過河。自從政府出資興建大涌橋後,橫水渡便光榮引退,正式走進歷史,同時也使大澳褪色。













大涌行人橋的兩端範圍(永安街與街市街)是整個大澳區最繁榮熱鬧的市集,鹹魚蝦醬的香氣在四周飄溢,吸引假日遊人選購。













遠離市集,轉入寧靜的吉慶街,仿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裡沒有遊人如鯽的壓迫感,也沒有劃破寧靜的煩厭感,到處散發著懶洋洋的閒情,街坊聚首閒話家常,小孩嬉戲旁若無人,店舖開市靜候生意,麻雀耍樂此起彼落,他們奏出了人情味濃郁的旋律,這感覺是十分親切熟悉的。























曬鹹魚是大澳最常見的情景,居民先將鮮魚挖去鰓和腸臟,清洗乾淨,然後在粗鹽中埋藏約兩至四天,再將魚清洗抹乾,用報紙包裹魚頭,以防蒼蠅飛進肚內生蟲。





來大澳買手信,必買大澳三寶,除了鹹魚與蝦醬,大澳居民也愛好鹹蛋黃,製作十分簡單,只需將鴨蛋黃加少許粗鹽曬乾便可。






棚屋是大澳的主要特色,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地方文化遺產,其歷史價值不在於一間棚屋,而是棚屋之間所形成的群體,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與地方特色,見證了香港漁業從盛到衰的歷史變遷。在《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 - 大澳》一書,香港科技大學學者廖迪生與張兆和認為,「文物古蹟是那些曾與重要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發生關係的記憶和意義的載體。人們可以在文物古蹟中緬懷過去的光輝、痛苦或辛酸,而或藉著文物的過去含意來反諷和挑戰現在。」(第5頁)










大澳水鄉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美譽,但我認為這是「東施效顰」之舉,無論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大澳與威尼斯明明是兩處不同的景點,互不相似,論美觀與歷史,大澳根本不能與威尼斯相比,偏偏有人愛將兩者相提並論,用後者響噹噹的名氣,使一處寂寂無聞的地方,增加迷人的吸引力。反而,湄公河一帶水鄉與大澳十分相似,當地居民在河邊搭建棚屋,與水為鄰,以舟代步,名副其實是「生於海,長於海」。










棚屋原是漁民的住家艇,一船兩用,既可出海作業,又可屈居船艙,畢竟長期泛舟難以安宅,後來他們將漁船停泊在淺灘岸邊,用木柱加以鞏固,形成早期的簡陋棚屋。後來搭蓋成桶形木屋,鋪上葵葉和樹皮。時至今天,棚屋多是兩層高的建築物,用鐵片搭蓋,以木柱承托,搭建在最高潮汐線之上。棚屋沿河而建,相鄰而築,並擴展成Y形河道,家家戶戶以木橋相連,每間棚屋都有平台,稱之為「棚頭」。






















棚屋歷史悠久,但近十年,棚後先後遭到無情的大火肆虐與洪水蹂躪,眼看家園被毁,居民顯得無奈,嚎啕大哭也無補於事。政府為了安置棚屋原居民,在鹽田遺址附近興建龍田邨,畢竟他們一生與海為鄰,不慣住在陸上房屋,寧願在原地重建棚屋,有些更發揮創意,設計出新穎棚屋。

大澳居民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傳統,當中亦與宗教活動密不可分,而廟宇更是地方政治活動的中心。那天所見,神誕慶典的節目 - 粵劇神功戲剛剛上演完畢,工人正在拆掤。






























縱使上岸多年,大澳居民仍不脫漁民習性,只要留意一下婦女的半蹲坐姿,便會猜到這是她們在狹促漁船中長期作業累積下來的習慣。













大澳的山坡上,有一柱界石,是1902年由清兵鑑水師為了標示大嶼山以北與寶安南頭南端的分隔界址而立,界石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見,寫著:「此界石安豎在大嶼山北方,即東經線壹佰壹拾叁度伍拾貮分,自此界石正北潮漲處起點,沿大嶼山西便一帶海岸向北直至南頭陸地南角西處之平線。大英一千九百二年管帶霸林保兵艦水師總兵官力,會同本艦員并等邊明界址,共立此界石。」










大澳是歷史悠久的漁港,四周有山巒屏障,又有海灣河道,是漁船理想的天然避風塘。






















夕陽西斜,紅霞滿天;炊煙裊裊,燈火串串,好一幅大澳水鄉美景。






























雖然逗留時間不長,每次也是走馬看花,但大澳的吸引力,在於民風淳樸的的漁村文化和寧靜安逸的自然環境,值得大家一再細味與體驗。

2009/08/24

敬老的動畫電影:沖天救兵

《沖天救兵》(Up)是彼思動畫(Pixar Picture)首部全3D數碼動畫電影,立體效果顯著,畫面精緻迫真,猶如身歷其境。美國3D動畫越來越厲害,令其他國家動畫望塵莫及,惟獨2D動畫便不及日本平面單線手繪畫法那麼優美了。

彼思動畫一向有深度,前作《太空威E》有濃厚的環保意識,《沖天救兵》則罕有地以長者為主角,向長者與童軍致敬,誠意可嘉。《沖天救兵》給我的感覺,是溫情平實與妙想天開的混合體,反映現實之餘亦不忘保持一貫天馬行空的作風,一間超過半世紀歷史的雙層木屋居然會飛,而飛行動力竟然來自色彩繽紛的萬千個汽球,雖然不合常理,但我們正正需要這些奇幻異想的元素來調劑,平衡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













《沖天救兵》劇情簡單,卡叔(Carl Fredricksen)老年喪偶,性格變得孤僻,但為了實現生前跟太太Ellie的冒險夢想,用成千上萬的彩色汽球,把將房子飛往南美的仙境瀑布(Paradise Falls)。童軍小飛(Russell)為了取得足夠襟章而落力服務長者,誤打誤撞下成為卡叔的同行者。其他角色還有愛吃朱古力的奇鳥Kevin、會講人話的啡狗Dug、奸角Charles F. Muntz及一群惡狗。

《沖天救兵》集歷險、友誼、詼諧於一身,主角在患難中見真情,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影片開首便交代卡叔跟太太的半生情緣,從青梅竹馬到相戀結婚,從懷孕小產到髮白年老,從相依為命到孑然一身,短短數分鐘內完全沒有任何對白音樂,但氣氛的營造,足以令觀眾鼻酸。

卡叔一直放不下對亡妻的思念,看著她的歷險日記及照片,邊看邊滲出眼淚,如此深情真的感動觀眾。卡叔為了拯救小飛,毅然棄掉屋內所有跟太太共用過的舊東西,好讓汽球木屋的重量減輕得以重新起飛。故人已矣,沉淪在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會對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倒不如放下心理包袱,解開沉重枷鎖,不再留戀往昔,重新振作上路,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方向,也是動畫的主要題旨。另一段令卡叔覺悟的場景,便是他發現冒險英雄偶像Charles的真面目,更不惜棄掉心愛的家,公然對抗,夢想與現實往往是對立的,若非親身經歷,恐怕卡叔仍執迷不悟。

















角色設計方面,卡叔樣貌頗似Robin Williams,特別是「鞋揪」下巴;至於小飛肥嘟嘟的樣子,竟然與黎耀祥的寶貝兒子相似,相信是巧合而已。《沖天救兵》冒險的橋段、汽球木屋與汽船的設計,令我想起了宮崎駿的名作《天空之城》,同樣是飛行冒險之旅,同樣是穿過滿佈閃電的烏黑濃雲,同樣是向理想國度進發,但《天空之城》充滿人性陰險與醜惡,相較之下,《沖天救兵》的世界則比較單純與表面化,是非分明,因此電影老少咸宜。

聽覺退化是長者晚年常見的現象,《沖天救兵》的卡叔也戴著助聽器,最妙的是,他使用最新款的耳內式助聽器,與一般長者用的耳背式助聽器不同。相信《沖天救兵》是第一部如此頻密出現助聽器的動畫電影,讓聽障人士產生共鳴與親切的感覺,或許將來會有一部手語的動畫電影吧。

彼思動畫一向深得大小朋友的喜愛,以下是有關短篇:

太空威E吸塵篇

太空威E玩呼拉圈

排擠同伴

大鬥放屁

《Up》宣傳片

2009/08/18

快樂本來就是這樣簡單的

東涌有一處很有趣的人文風景,位於東薈城的露天噴泉,在大熱天下,成為小孩子忘形玩樂的消暑勝地,名副其實為「快樂泉源」。

他們玩得開心,懶理旁人注視,全心全意投入在飄忽水柱之間,他們嘻嘻哈哈的快樂笑聲,感染到站在外圍的大人旁觀者。

小孩子天真無邪,幾乎無憂無慮,他們有時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煩惱,但跟大人那些來自生活、工作等多種不同來源的壓力,便顯得微不足道。

大人為了三餐溫飽,不得不努力工作,否則手停口停,大人的壓力與愁緒,小朋友怎會明白到?更遑論有切身體驗,他們只重視快樂,他們的世界除了父母外,便是跟同齡友輩嬉戲。

我見他們玩得開心,便將他們玩樂時的忘我表情拍下來,透過照片,一樣可以將快樂感染到你們,相信你們也看得快樂。

快樂,其實很簡單,根本不需要用物質與金錢來換取的,只要保持心境開朗便可以了,我們不妨放下所有包袱,跟小朋友一樣,忘形地玩個痛快吧。



















































後記:噴泉成為小孩子的樂園,相信建築師始料不及吧,這反映到東涌的社區設施嚴重不足,居民需要的是一個公眾游泳池,至少父母也可以下水跟孩子一同玩樂,促進親子關係。

2009/08/13

南北果洲地質深度行(後記)

在夏天參加戶外活動,最怕遇上惡劣天氣,若活動不幸延期或取消,那將是十分掃興的事。上週六(8月8日,適逢京奧開幕一週年),由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辦的「南北果洲地質深度行」便差點受颱風「天鵝」所帶來的連串暴雨所影響,幸好到了出發當天,天氣轉晴,活動才得以順利舉行。不過天氣實在悶熱難當,由於「藤原效應」的影響,香港夾在雙颱風「天鵝」與「莫拉克」中間,颱風外圍下沉氣流使香港風勢較弱,吹和緩偏西風,煙霞籠罩大部份地區。

今次旅程最開心的是,由星級地質保育專家Young Sir親自導賞,他擅於將深奧難明的地質知識化繁為簡,以輕鬆活潑的手法講解六角柱岩石的形成,參加者聽得津津有味。

香港以前有火山,很多人都難以置信,距今一億四千多萬年前,西貢萬宜至果洲一帶範圍是破火山口所在,而果洲群島正是破火山口的中央位置。當時發生多次強烈火山爆發,地底巨大岩漿庫的熔岩連同火山灰、碎石全部噴湧而出,岩漿庫因此變得空洞,火山口缺乏支撐而下陷,形成巨大凹位,猶如大碗。大量夾雜熔岩的火山灰注入其中,冷卻後急速向內收縮,產生六角形節理,形成含有酸性的六角柱狀流紋質凝灰岩(Rhyolitic Ash Tuff)。

香港的六角柱岩石群(Hexagonal Columns)堪稱世界之最,論規模,六角柱岩石群分佈廣泛,從果洲群島到西貢糧船灣,覆蓋範圍超過100平方里;論石質,六角柱岩石屬淺黃色的酸性流紋質凝灰岩,與世界各地深灰色的玄武岩不同;論體積,北果洲的巨型六角柱石直徑長達3米,遠遠超過北愛爾蘭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 at Northern Ireland)僅0.5米直徑的六角柱岩。

















果洲群島位處香港東隅,地點偏遠,雖然無人居住,但島上蘊含著珍貴的六角柱岩石宏偉景觀,被認為是世界級的地質遺產。果洲群島一般指東果洲、南果洲、北果洲,三島呈品字形排列,當中以南果洲、北果洲為遊覽熱點,每年吸引無數市民坐船前往。夏天是登島的最佳季節,冬天雖然氣候清涼,但風高浪急,船隻根本不能泊岸,強行登島是十分危險的。

關於果洲群島的名字,傳說英國人初來香港時,經過此處,見島上山丘起落有序,狀如群柱,那時英國人思鄉情切,覺得群柱與英式撞球遊戲的柱形障礙物甚為相似,故命名Ninepins,後人卻誤譯為「九針」,沿用至今,因此果洲群島又稱為「九針群島」。














從南果洲望出去,一片無際的汪洋大海,如此浩瀚的景觀卻面臨破壞的危機,電力公司計劃耗資超過一百億港元,在世界級的地質遺址興建海上風力發電場,意外地獲得環境保護署大開綠燈,批准有關工程,這將會對古地質遺址造成永久的損害,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冰島的旅遊勝地Gullfoss瀑布,是全歐洲流量最大的瀑布,曾經有財團計劃在此處興建水力發電廠,幸好當地居民極力反對,瀑布的天然美景才得以保留。香港的大眾市民,為了香港社會,為了我們下一代,都應該積極向政府反映不滿,極力爭取保護香港最後一個美麗的後花園。

果洲群島自古以來是一處荒島,無人居住,但南果洲卻有全島唯一一座建築物。從果洲灣海傍眺望,便會留意到石拱門的山頂上,有一紅色物體,旁邊彩旗飄揚,原來這是迷你天后廟,也是全港境內最細的一座寺廟,供奉著天后娘娘神祇,一直以來保佑漁民出海平安作業。










在陸地與海面接觸的地方,經常受到海浪的沖蝕、磨蝕與溶蝕,形成向陸凹進的洞穴和凹槽,稱為「海蝕洞」。










當懸崖上的石縫與海岸線成直角,海浪便會沿著節理不斷拍打和侵蝕,使裂縫擴大,形成海蝕洞。當島兩端的海蝕洞不斷受到海浪侵蝕,最終使兩洞打通,形成海蝕拱,也就是南果洲「石拱門」的由來。





























石室的形成與海蝕洞相同,由於急速冷縮而形成的六角柱岩石群具有明顯的節理,雨水的滲入與風浪的衝擊帶來破壞,使岩石加速被侵蝕和風化,因此形成了南果洲的天然石室。











無論在香港任何一處遠足,只要細心觀察,便會發現岩石上往往有一條或多條形如人體根脈的白色凸線,摸上去的凸感十分明顯,若用硬幣磨擦,完全絲毫無損,因為這是最堅硬的礦物之一,名為「石英脈」。約一億多年以前,在火山爆發後期,地底溫度過熱,溶解岩石內的石英物質,其後湧上地面或攝入岩石隙縫,冷卻而成。













玄武岩亦以相同方式侵入凝灰岩,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另一次火山爆發,地底的玄武岩岩漿湧出,侵入凝灰岩岩石的裂隙,形成岩牆,顏色深淺有別的兩種不同岩石,從此融為一體。













在北果洲,由小渡頭沿小路走上山腰處,月球崖的震撼景像便映入眼簾,只見一幅斜度達45度的平滑大岩坡,就像被削平一樣,與四周滿佈六角形岩柱群的凹凸山坡形成強烈的對比,詭秘景像有若異域,「月球崖」因而得名。大斜坡本來也跟四周一樣滿佈六角形岩柱,但是岩石出現傾斜節理,長年累月的風浪侵蝕,使大片柱石群崩塌。









由於果洲群島位處東海最當風位置,島上的六角柱岩石群長年累月受到海浪強風的持續侵蝕,堅硬的石頭也變得脆弱,最終抵受不了壓力而倒塌,橫臥在月球崖低淺水處的深灰色六角柱石便是其中一例。這是全港最巨型的六角柱石,直徑長達3米,外形宛如西式棺材,因而被稱為「西式棺材石」。










在頂端位置,有一六角柱石橫伸出來,看上去如同超級艦砲,因此被稱為「大砲石」。一直以來,大砲石吸引愛好歷險的遊人攀登,一顯身手,站在其上拍照更是威風凜凜。但是近年來,岩石似有不穩跡象,數年前更發生遊人墮崖的慘劇,畢竟這是天然石頭,任由風吹雨打,不像市區混凝土建築般有專人定期維修,故此大家還是遠觀為宜。










觀察岩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每一件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所經歷的不是十年八載的時間,而是超過六千萬年以上的不斷演變,只要細心觀察石頭表面的特徵,總能告訴你它們精彩萬分的一生傳奇。

在南果洲通往山頂的沿途上,很容易發現地上有不少既像波紋又像磨擦的線條,原來那是熔岩流動的痕跡。









有些石頭像被嵌入地面上,那是熔岩流動時會遇到一些像石頭般的障礙物所致。













有不少地方像龜殼龜板般的裂紋與圖案,原來風浪沿著地上節理侵蝕,形成球狀的岩石,我們稱之為「球狀風化」。









在北果洲,見到有些呈圓形的泥黃色石頭開了花,十分有趣,原來岩石易吸熱,內外受熱程度有別,使岩石外層像洋蔥般一片片剝落,宛如含苞待放之態,「石中花」之名便由此而來,而剝落的過程則稱之為「頁狀剝落」。










有些石頭像蜂巢般滿佈洞孔,原來那是「蜂窩狀風化」現象,雨水將石頭上的礦物溶解及沖走,形成小孔,慢慢會形成蜂窩般的洞孔。










當岩石與空氣中的氧氣產生化學作用,便會呈現一片粉紅色或啡色的鐵氧化現象,而這些鐵氧化物被雨水滲透岩石內,形成了有趣的圓紋圖案。













另一種常見的風化現象是,當雨水稀釋植物內的酸性物質,形成黑色液體,會慢慢滲入岩石節理,加速岩石的風化侵蝕。













除了南果洲的迷你天后廟外,北果洲也有全島唯一一座建築物,編號200的白色燈塔轟立在島北盡頭,至今仍為航行船隻導航。













燈塔下方便是銀瓶頭,走近懸崖,忽聞轟隆聲,一波接一波傳來,震耳欲聾,駭人非常,膽小畏高者切勿走近,以免嚇破膽囊。





















南北果洲滿佈奇岩異石,但並非完全光禿至寸草不生,島上最普遍的植物便是草海桐(Scaevola hainanensis),為昆蟲提供了安身之所及所需養份。草海桐呈球形放射狀,內有白色小花及果實。草海桐屬類紅樹品種,多生長在鹽份較高的岩岸,跟生長在鹹淡水交界的紅樹完全不同。













岩石無價,它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從遠古火山爆發至今,經歷了億億萬萬年的天氣與自然變化而形成今天地質景觀,彌足珍貴。但是,人類往往都很自私,為了貪圖一時方便,竟然市區垃圾隨手拋棄在荒島上,這些未經過處理的垃圾,釋放有毒物質,會對地質造成損害,一旦破壞便無法復原,因此請大家三思,珍惜我們的地方。









香港地方雖小,但世界級的大型地質遺產原來近在咫尺。香港岩石地貌的獨特性及多樣性,完全符合「世界地質公園」的申辦條件。成立地質公園,可以大大加強地質保育和發展生態旅遊,亦迫使政府採取一切有效措施保護有地質特色的環境,並將地質學知識普及化,教育市民居住地的演變史,長遠來說,更可推動本土經濟,發展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