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投稿參加「我心中的香港 - 全球華文散文大賽」,可惜文章得不到評判垂青,未能取得任何獎項,今後只得繼續努力,爭取進步,期望下次參加比賽時,文章能獲得認同。
是次徵文比賽由《明報月刊》、領匯管理有限公司、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香港作家聯會共同主辦,比賽主題為「我心中的香港」,以散文為體裁。
香港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出來的,但我決定以聽障人士處境為題材,並以「聾健共融的香港」命題,詳述聽障人士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希望藉此引起大眾的關注,互相體諒與尊重,共同建立「聾健共融」的理想都市。
以下是參賽稿件「聾健共融的香港」全文:
你有沒有留意到,朋友見面打招呼,除了主流的「你好嗎?」及「How are you?」外,不時還會聽到「Comment allez-vous?」或「お元気ですか」等外語問候?語言的多元化,充份顯示出香港是一個多種族的國際城市,族裔之間和諧共處,全因她的尊重與包容。
然而,有一種語言未能反映到社會的包容,它不用口說,只用手做,「你好嗎?」一句需分拆三個動作,「你」的動作是右手握拳,伸出食指作「指向對方」狀,而「好嗎?」則是先用右手握拳,然後伸出大姆指作「讚好」狀,跟著縮回大姆指,並伸出尾指便可,這一連串手語動作,合起來是向對方問好了。
手語是一種具有豐富語法系統的視覺語言,也是聾人的主要溝通語言,全港僅得1%人口是真正的使用者。可是,過去香港的聾人教育只著重唇語教學,使聽障學生因聽不到老師說話而不明所以,漸漸地失去學習興趣,無心向學,成績更每況愈下。影響所及,他們的教育水平不高,語文能力薄弱,認知能力較差,對他們融入社會及就業產生不良影響。
某人做事馬虎,雜亂無章,聾人批評他「你沒有責任!」,這真令人摸不著頭腦,其實真正意思是「你不負責任!」,二者字面看似一樣,意思卻是南轅北轍。如果聾人在電郵收到你的照片檔案,但不能開啟,告訴你「我不看相片,再給我」,你會怎樣理解呢?照片不漂亮,聾人會說「沒有靚」,必令你啼笑皆非。因此,在新春期間,收到聾人發出的短訊:「祝恭發財」,便見慣不怪了。
有見及此,一班大學語言學教授共同成立一所研究中心,透過分析、記錄及比較,將香港手語作有系統地發展及統一。同時,他們積極開發新的聾人教育模式,通過多元化教學,讓聽障學生掌握中文、英文和手語三種語言,提高他們學習興趣及語文能力,使他們可以應付香港主流小學及中學的課程,最終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近年來,學習手語的熱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全都拜《甜言蜜語》、《家好月圓》、《十月初五的月光》等電視劇集所賜,而且坊間不時舉辦手語歌表演、手語默劇、手語朗誦等不同形式的公開表演,吸引到大眾的注意,使手語漸趨普及。就連小朋友都學習手語,據說能幫助他們開發視覺思維能力及增強腦嘴手並用的協調能力云云。
學習手語,無疑拉近了聽障與健聽人士之間的距離,但聾人的世界,你又知道多少呢?聾人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聲音與字幕的電視畫面,就算畫面如何豐富生動、燦爛繽紛,聾人也是不知其所以然。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始終欠缺同理心,對聾人的無助處境,未有深刻切膚的體會,這也說明了,何以電視配上字幕要爭取多年才能成功。環顧四周,很多公共設施對聾人依然不便,以公立醫院診所為例,聾人患病,未能使用電話預約服務,因為有耳難聽、有口難言;就算約到了,在候診室門外,由於欠缺號碼指示訊號,聾人根本不知自己名字被喚,只能坐著乾等,不得其門而入;諷刺的是,耳科診所的醫護人員戴著口罩,完全沒有考慮到聾人需要看說話者的嘴型,試問這樣如何溝通呢?
社會資訊雖然流通,但對聾人仍存有嚴重誤解,「聾啞人士」一詞,便足以反映了普羅大眾對聾人的了解不足,因為聾人不是啞巴,他們的聲帶正常,只是未能準確接收聲音,引致發音也不準確而已。「你聾0架?」或許是無心快語,但對聾人而言卻是一把具有殺傷力的利刃,足以摧折其心,自尊受損。聾人的智力正常,手腳勞動亦與常人無異,只因失去聽覺,加上所受的歧視與不公平對待,使他們在生活上顯得孤立,導致行為及心理出現問題,變得憤世嫉俗,嚴重影響正常社交生活。
去年,一位出類拔萃的聽障姑娘,黯然結束自己的生命,對無情的社會作出無聲的控訴。我跟她素昧平生,只知道她以3A、2B、2C的中學會考成績,獲一所大學破格取錄並順利畢業,她更是一位中國及國際象棋界的後起之秀,前途本是無可限量。她的英文書寫能力出色,一點也不遜於健聽人士,絕對有資格考入政府做政務主任,可是,連政府都嫌棄她了,社會還會接受她嗎?在香港經濟好景的時候,她寄出二百封求職信,全都石沉大海,如果她沒有說明自己是聽障人士,單憑其出色的履歷,還吸引不到僱主的垂青嗎?就算付出了比常人多數倍的努力,克服聽障,冷對歧視,還是很難找到理想工作,她空有一腔熱誠與本領,到頭來卻無法發揮所長,貢獻社會,難免令人唏噓。
我心中的香港,也是全港聾人的共同理想,就是溝通完全無障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應因為身體殘障而受到影響。香港有不少專為聾人而設的公用設施,解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學習手語的健聽市民也越來越多,的確有助健聾之間的溝通。電腦的硬件與軟件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聾人融入社會也是一樣,若我們缺乏同理心,漠視聾人的需要,既不接納又不支持,只會造成社會問題,加深怨氣,實非香港之福。因此,期望大家包容聾人,關懷聾人,互相尊重,讓他們過著與常人無異的健康生活,那麼,「聾健共融」的理想,指日可待。
3 則留言:
不用失望,再接再勵。下次一定掂!其實你所寫的很好,只不過評審員沒有眼光而已!
Catherine
聾啞人士在社會上,無論在工作環境中,朋友群中,甚至乎婚姻當中亦然,各方面都受到歧視,不公平對待,這是無容置疑。但,這個話題,可能只可以在聾啞人士當中成為題材,但對於一班健聽的評判團來說,可能是一個很艱深的話題,不明白,不了解,亦可能不大認同。你篇文章寫得好,可以作為對一班聾啞人士對社會的控訴,但可能切合不到評判團的要求,下次改用一些廣泛些,大衆化如你那篇"灣仔籃屋"這類比較有共鳴的題材,可能有得奬的機會,繼續努力吧!
加油, 你已經道出聼障人士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相信會有很多人對你的文章內容印象深刻和更多人了解聼障人士的不便. 只要堅持下去, 一定會有這的一天.
Jennifer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