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9

聾影社季賽 - 香港舊事物

昨晚,聾影社舉行2010/2011年度第一次攝影季賽,題目是「香港舊事物」,我選了四幅照片參賽,其中兩幅幸運地獲得評審垂青,被選為第五名與入圍獎,如下:


其餘兩幅落選的照片則如下:



上一次季賽的題目是「街燈下的景物」,爭奪第五名時我和另一幅相片同分,複選後雖然飲恨,但賽後卻獲歐陽導師點名稱讚,因為照片層次豐富,顯示出藍色窗格與昏黃街燈的對比,以及街前街後的對比。對我來說,真的開心過獲獎,也證明我的攝影實力獲得肯定,這幅照片如下:


2010/06/16

The Na'vi appears on Stanley Dragon Boat Racing today!

The Na'vi (Extra-terrestrial in Hollywood movie “Avatar”) appears on Stanley Beach today!  Don’t worry, they are a group of Dragon Boat racing player and disguise as the Na’vi.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well-known traditions of the festival.  It is also one of most important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On 5th day of 5th 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bserved by Chinese people.  As usual, dragon boat racing is held at Stanley Beach today.  There are full of carnival atmosphere.


In the tradition, dragon boat racing is participated by local fishermen.  Later, about 1970s, many and many foreigners began to take part in the race.  Some large-scale corporate teams compete each other.  It can build the team spirit, enhance the morale and reinforce the organizational unity.  Nowadays, dragon boat racing at Stanley is developed as the international tour events in Hong Kong.


Dragon Boat rac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elcome by the foreigners.  However, I am very inquisitive whether they like to eat the rice dumplings.  This is called as Zong Zi (粽子) which is a popular food in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the legend, Qu Yuan (屈原) who was the great patriot poet near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killed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汨羅江).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fishes to snap his body, the people wrapped the rice, yolk of egg, meat and other foods in bamboo leaves and throw it into the river to feed the fishes.  Although the body of Qu Yuan failed to be found, Zong Zi is widely spread to now and its shape is becoming triangular and pyramidal.


Today, over 200 teams fling themselves into the Dragon Boat racing.  On the beach, there are overcrowded and packed with team members, visitors, tourists and swimmers.  Many young girls dress the sexy swimming wear for attracting many photographers' shooting.  I use the technique of photo-collage to display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Dragon Boat racing as below:


Let me tell you what the photo-collage is.  It is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composite photograph by joining a number of photos.  Mr. David Hockney is an excellence artist of photo-collage and he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Pop Art.

2010/06/14

《夕陽紅火暖人間》綜合藝術中國舞蹈匯演

鄒文輝老師在過去的三十年,對中國舞蹈藝術的醉心與投入,名副其實是「舞醉情傻三十年」。

為紀念三十年,鄒老師推出了《舞醉情傻三十年》中國舞蹈藝術義工服務計劃,這個計劃十分有意義,鄒老師不遺餘力將中國舞蹈藝術推廣,無論長者、小朋友、老師、學生、婦女、心臟病康復者,甚至是殘障人士,都可平等參與。當你看到他們在舞台上渾然忘我地演出,便可知道鄒老師付出了多少時間與心血,積極培訓他們成為藝術表演者,不但讓他們建立個人自信,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更可進一步將中國舞蹈藝術廣泛傳揚出去。鄒老師這份堅持與努力,完全值得我們學習。

上週六,《舞醉情傻三十年》系列中的第四個表演項目《夕陽紅火暖人間》綜合藝術中國舞蹈匯演,假座屯門大會堂舉行,當天參與團體眾多,老中青三代眾首一堂,十分熱鬧。《夕陽紅火暖人間》的主要對象是長者,他們辛勞了大半生,挨得一身病痛,鄒老師設計的《健身中國舞蹈》將日常運動融入舞蹈中,更安排在椅子上進行,讓長者享受運動,克服痛症,更培養他們對中國舞蹈的濃厚興趣。當你看到這一群公公婆婆在舞台上又唱又跳,你準會驚訝他們並不老,反而充滿活力,跟青年人比較一點也不遜色。

去年,我兩度扮演魔鬼,在台上「作惡」;今年,我做回自己,拿起相機將鄒老師及一班中國舞蹈藝術表演者的精彩演出拍下來,我更嘗試用Mr. David Hockney的經典手法,將舞台照片拼貼出來,呈現一個舞台在不同時間的變化。


以下照片是當天的精彩表演,希望你們會被我照片裡的優美舞姿吸引,參加中國舞蹈的培訓,說不定下次站在舞台上的是你自己:
 

2010/06/08

首次獲得大型攝影比賽的優異獎

前數天收到全港青年學藝比賽辦事處來信通知,我在2009/2010年度全港青年攝影比賽中獲得優異獎,真的令我喜出望外。


這個比賽每一年都舉辦一次,我參加了差不多十屆,每次都名落孫山,今次雖是優異獎,但總算是我習影多年的首個大型比賽獎項,攝影技術獲得肯定。

賽制一如以往,只是作了少少修訂,今屆將參賽年齡擴闊至45歲(去年只限40歲或以下),但遞交作品只限兩幅(去年可交三幅)。

比賽一向以人像攝影為主,題材十分狹窄,主辦機構邀請該年度當選的香港小姐作模特兒。參加者除了個人技術之外,還得靠運氣,因為你總不會知道評審是何人,也不知他們的評審口味與準則,所以盡量盡自己所能,做好自己本份,不要寄望獲獎,以平常心面對便可。

我選了附圖兩幅人像照片參賽,原本對落選作品寄望所殷,或許背景過於複雜,令人眼花撩亂,構圖處理上反而不及勝出作品。剛才我說參賽很靠運氣,那幅勝出作品其實是錯有錯著,原本照片可看到六角亭頂部,但晒相時卻被店員裁掉,或許反而使照片更簡單,富有線條美,形成和諧感覺。

你們認為呢?

2010/06/03

「香港文學行腳」後記

最近我參加了一項甚具啟發性又富有意義的活動 - 香港文學行腳。

這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第八屆香港文學節的推廣活動之一,主要讓參加者跟隨知名作家和學者,踏著香港文學作品的作家所走過的足跡,尋覓他們筆下的香港地方風貌。從這些文學作品裡,追尋香港地區風物的歷史歲月,及在時代變遷中所留下的印記。


香港文學行腳分三個環節:(1) 電車軌跡、(2) 郊野風光、(3) 圍村風情,各有不同的地區特色,每個環節分研讀會和實地考察兩部分,而活動進行期間,香港電台亦會派員拍攝及錄音,輯錄後於香港電台節目中播放。


我選擇了「郊野風光」,目的地是大澳,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及文學系黃念欣助理教授主持,名作家葉輝先生擔任導賞作家,跟參加者一同欣賞與大澳有關的文學作品,而實地考察則由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廖迪生博士負責,帶領參加者參觀大澳的著名景點。當天活動行程雖然緊湊,但我十分滿意圖書館的行程安排,首先在荃灣公共圖書館集合,然後乘坐旅遊巴前往大澳,並安排乘搭遊艇欣賞兩岸棚屋,上岸後沿新基橋經紅樹林上山,觀看轟立在山坡上一座形如方尖塔的嶼北界石,在這裡還可遠眺鹽田遺址,最後參觀關帝古廟,便結束考察行程,返回荃灣圖書館,隨即舉行研讀會,分享文學作品的閱讀心得。


活動原意是帶領參加者跟文學作品一起漫遊,踏著作家所走過的足跡,但最後卻變成大澳風光導賞,完全沒有任何「文學」味道。不過,廖教授的導賞真的一開我的眼界,我遊玩大澳不下十次,但以這一次最富有意義,也對大澳的歷史加深認識。廖教授指出,中國科舉歷史上,漁民之所以被評為舊社會階級中最下層的一個類別,是因為漁民時常出海捕魚,居所不定,流動性高,並且時常逃避向政府繳稅的責任,影響國庫收入,因此當時朝廷下令一律不准漁民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使他們淪為文盲,也不能靠知識改變命運,這種以經濟利益受損的理由而剝奪漁民子弟求取知識的機會,令人感到婉惜,若以今天角度來看,這是嚴重違反人權。


廖教授亦介紹,棚屋是非法寮屋,是不獲政府承認的產權,後來一場無情大火,政府才承認棚屋為合法產業,並給予編號以茲識別,因此棚屋居民每次漆油都不得將政府「親手寫的編號」塗掉,形成大澳的奇景。此外,他帶領參加者參關帝古廟時亦指出,一般廟宇採用古時衙門的設計,供奉神像與衙府官員一樣,坐在正中高堂位置,左右兩邊的塑像,也似衙門的「威武」下屬,可見宗教與政治根本難以分開。


在研讀會,葉輝先生指出文學與歷史密不可分,一般文學多取材自真實故事,然後加以想像及浪漫化,也增添其他元素,例如繪畫、音樂等,令文學作品的可讀性大為提高,更能打動人心。他還選取一篇由璇筠於2008年在《秋螢詩刊》所發表的一首新詩《大澳棚屋即景》作導賞,從詩文中,作者加插了一些香港城市特色,使整首詩讀來更引起香港人共鳴,現節錄其中一段:

「...屋內小孩看卡通,
在水風的包裹裡。
水其實很綠,
照常有膠袋輕輕的飄浮,
伴著沙,
在典木上繞過,
在遲遲的陽光裡...」

大澳美好的郊野風光,被城市文明所「污染」,這就是香港的「獨特景色」。


小思所編的《香港文學散步》,介紹了很多文人學者在香港所留下的腳印,例如胡適、魯迅、張愛玲、蕭紅等。反觀大澳位處香港西陲,半世紀前交通極為不便,鮮有文人雅士為大澳歌頌,到了七十年代,才出現一篇由香港作家也斯所著的《大澳的夜》。

以下是圖書館選取大澳有關的書目:

1. 陳惠英《清明後的一次散步》(摘自《遊城》一書);
2. 葉輝《大澳》(摘自《甕中樹》一書);
3. 也斯《大澳的夜》(摘自《街巷人物》一書);
4. 江瓊珠《戀戀大澳》(摘自《回到一個叫家的地方》一書);
5. 鍾國強《大澳的長堤》(摘自《從本土出發: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一書);
6. 璇筠《大澳棚屋即景》(摘自《秋螢詩刊》一書);
7. 李孝聰《記一個大澳青年》(摘自《港大‧詩‧人》一書);
8. 廖迪生、張兆和《大澳》;
9. 葉惠琼《澳水靈山》

參加是項活動,要求報名者撰寫文章,若報名人數超出20個名額,將以此作篩選,以下是我所寫的短文:

河面波光粼粼,映照夕陽餘暉;
鹹魚晾曬流香,蝦香飄飄惹涎。

不見漁舟揚帆,只見遊艇穿梭;
吹來柔柔海風,翻起朵朵浪花。

潮退下淺灘現,招蟹彈魚覓食;
雀鳥翱翔天際,紅樹搖搖護岸。

棚屋緊如鈕扣,鄰里親如手足;
渡橋拉近兩岸,譜寫世代情懷。

寧靜吉慶街巷,散發悠閒情趣;
沒有遊人壓迫,沒有吵鬧煩厭。

街坊閒話家常,小孩嬉戲玩樂;
麻雀牌聲清磬,奏出濃郁人情。

大澳歷史變遷,見證漁業盛衰;
體會箇中辛酸,懷緬昔日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