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1

魚眼下的天文台

下雨天時帶雨傘,天寒冷時多穿衣;酷熱天氣多喝水,戶外要塗防曬油。


我們既無觀天之能,也無察地之力,之所以能夠在打風落雨下做足防備措施,其實全靠香港天文台提供詳盡天氣資訊。


天文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早每晚也習慣從電視電台的天氣報導獲取最新資訊,但是對於天文台的運作情況,卻是一無所知。


香港天文台平日不會對外開放,上週六我有幸參加「天文台全方位遊」的導賞活動,從而一窺香港唯一官方氣象觀察機構的盧山真面目。


在天文台裡的香港氣象中心,見到職員全天候對著電腦螢光幕,審核數據,監測天氣變化,繪製風速圖或氣象圖。


在天文台的露天草地,見到各式各樣的雨量器,讓我們得知下雨天的雨量記錄,暴雨時尤為重要,因為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是黃色暴雨警告,每升20毫米,市民的安全便受到威脅,所以天文台發放的相關資料,都可讓市民做足相關防備措施,以策安全。


此外,這裡還可見到很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處處提醒我們,香港是颱風頻仍的地區之一,一旦颱風襲港,必會大肆蹂躪,造成嚴重破壞。以前狂風暴雨險象橫生,分分鐘造成人命傷亡的悲劇,但今時今日,有些市民期望颱風高掛,以換取不用上學上班的額外假期,難道市民忘記了1962年溫黛襲港造成千人死傷失蹤的慘痛教訓嗎?以為科技發達,人必能勝天?這值得大家反思。


香港天文台於1883年成立,至今已有128年歷史,十分悠久。這裡有一間歷史室,陳列出各式珍貴展品,包括戰時天氣報告、1950年代地震檢波器、電報機、風速表等,其中以「皇家香港天文台」的英國皇室徽章最具歷史價值。


香港天文台位於尖沙咀中央地段小山坡,植滿各式樹木,鳥語花香,大自然氣息濃厚,堪稱城市綠洲。城市發展步伐急速,自從啟德機場搬遷後,九龍半島的建築物高度限制解禁,以致新興建築物不斷向天發展,用盡寸金尺土,密不透風,幸好坐擁黃金地段的香港天文台,保持著綠色地帶,為市民、為雀鳥帶來珍貴的喘色空間。


128歲的香港天文台,經歷幾許風雨,在風雨飄搖之時,依然堅持為市民服務,每天觀測風雨,緊守崗位,風雨無阻,與市民風雨同舟,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