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記一次粵北送餅活動

剛過去的週末,我跟隨友人參加送餅到粵北的慈善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這類活動,也參觀了當地中學校舍,與學生一起共膳交流。


是次活動名為「送餅顯愛心高中助學關顧團」,由本地某慈善教育基金會舉辦,創辦人是一位仁慈長者,一生投身教育事業,即使退休後也退而不休,繼續樂善好施,關心內地中學生的教育情況。他的善舉得到不少熱心義工及善長支持與協助,我見大家不辭勞苦,將一箱一箱月餅搬運往學校,也深受感動。


早前報章曾報導,香港市民嚴重浪費食物,單是去年,便有187萬個月餅遭丟棄,為了避免浪費食物,慈善教育基金會得到月餅製造商的支持,將賣剩的月餅捐出來,贈給內地學生,也成就了這次富有意義的慈善活動。


送餅探訪的目的地是清遠市清新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市,從香港出發往粵北,單是坐車便已用去了幾乎一整天時間,路途雖然遙遠,但香港人為善最樂,也不多加計較。


行程十分緊密,第一天,晨早八時半已在深圳候車,中午十二時半才抵達清遠市清新縣,並直抵當地酒店與清新縣第一中學及濱江中學的中學生共晉午膳,他們穿著漂亮整齊的學校制服領取助學金及慈善教育基金會送贈的愛心禮物。我看著他們的青春面孔,對香港的朋友報以靦腆笑容,讓我預感到他們將會成為未來國家的生力軍。


粵北的菜餚並不精緻,賣相豪邁,別具風味,單是梅菜便可炒成一碟。我認為這跟當地民風有關,地區富裕與否,已在一般菜餚中反映出來。


粵北地區位處北隅,大多是窮鄉僻壤,與省會廣州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目前的清遠、連南與英德,都見到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在進行中,處處沙塵滾滾,從一片農田上發展出城鎮的規模來,也只有這樣,當地人民生活才會得到改善。


午膳後,大家整理好月餅物資再上路,前往連南瑤族自治縣,出席連南民族初級中學圖書室捐贈儀式及派餅活動。又是三個小時的車程,下午四時半才抵達連南。這是我第二次來到瑤族的聚居地,當旅遊巴士離開清新縣一路往北上,便會發現山勢出現變化,本來連綿一體的山脊,突然變成一座座獨立的小山,舉目四望,恍如被群山包圍,遠近有序,層次分明,甚具氣勢。

旅遊巴士穿過漫長隧道後,眼球便被一大片綠園田野鎖住了,令人豁然開朗。時值初秋,綠草茂密,阡陌隱於田野裡不見其路,房屋零星散佈其中。只見遠處有一城鎮,不消一會便到達,馬路四通八達,七八層高的大廈到處皆是,酒店食肆也不少,可見連南發展得頗具規模。縱是如此,連南仍是廣東省其中一個貧窮落後的縣份,不少瑤族子弟無力負擔學費開支,也全靠有心人士的資助,他們才能夠讀書學習。


當我到達連南民族初級中學,真不敢相信自己眼晴,因為這所中學的規模十分現代化,一點也不是電視電影常見的那種殘舊校舍。全校學生早已在廣場等候我們,還報以熱烈掌聲歡迎我們探訪。歡迎儀式十分內地化,一眾領導與教育官員齊齊坐在禮台上,他們致辭也帶有內地官場文化常見的腔調,每當講到「掌聲位」,頓了一頓,台下自然配合報以掌聲鼓勵。


部份學生獲安排跟我們共享晚餐,坐在我旁邊的瑤族少年,擁有很特別的名字,叫「唐兀三貴」,他代表學生在歡迎儀式上致辭,說得有板有眼,普通話也講得純正。幸好他略懂廣州話,我才能跟他作簡單溝通。同檯一位教育官員向我透露,連南縣沒有大學,學生中學畢業後多數往廣州升學,而連南學生升讀大專院校的比例高達六七成,相當不錯。無人會否認,知識是脫貧的有效途徑,我希望連南的同學們能夠發奮讀書,創出佳績。


翌日早餐後,便前往英德市高級中學探望學生,由連南往英德,又是三個小時的車程!


中午十二時,抵達中學,我又是目瞪口呆,因為這所學校的規模更宏大,完全媲美一所大學。反觀寸金尺土的香港,中學校舍面積有限,有時候連打球的空間也不敷應用,不過,香港學校的學術自由卻又不是內地學校所能及,香港學生的世界視野較內地學生更遠更寬。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我一直不懷疑中央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所投放的資源也是以億數計,但是,為甚麼中國仍然有那麼多窮學生?甚至失學?


我剛剛讀完一本書,書名叫《國情》,由一位採訪內地新聞的資深記者對內地多年觀察所寫成的,其中談及教育問題,他指出,中央政府投放的資源,都被地方政府私吞去了,不是中飽私囊,便是進行面子工程,他以四川大地震為例,學校是豆腐渣,全倒塌了,但政府機關建築便完好無缺,這說明了甚麼?完全不言而喻!


我們不得不反思,國家教育到了今天,為何仍要民間資助?從廿年前的《希望工程》到現在送餅慈善活動,香港民間從未停止對內地窮學生的資助與關懷,但是民間力量有限,這個巨大重任還得靠國家去肩負承擔。


說一下今次慈善之旅的花絮,當晚我們獲安排欣賞連南瑤族篝火晚會,體驗瑤族男女求偶選婿的浪漫風情,入場遊客眾多,坐無虛席,但有一位男性遊客過度熱情,不時上台插科打諢,表露一下自己所謂的喜劇細胞,更離譜的是,他竟然走上台拍攝瑤族演藝人員的表演,對自己障礙觀眾全然不覺,這種乞人憎的行為,在內地其實是隨處可見的。


中國是禮義之邦,人類最基本的禮貌,在當今內地似乎蕩然無存,究竟我們國家的國民質素怎麼了?我認為,這跟目前教育失衡有關,「人人有書讀」這口號說了多年,到目前為止,不是人人也受惠,讀書上學是人類的基本權利,若不能做到「人人有書讀」,只會導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財富差距拉大了,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再者,若不能透過讀書學習知識,視野會變得狹窄,中國人的文化質素與道德教養自然也無法提高,只會變得越來越自私。


教育是國家政策的重中之重,未來人材的培訓與國家統治的繼承,還得建基於教育事業,中學小學與大專大學同等重要,有關當局不宜過度向大專大學傾斜,使資源分配不均,形成畸形現象,否則,未能國家人材無以為繼而出現斷層,後果堪虞。

2011/09/20

聾影社季賽有感 - 照片要作適度剪裁

聾影社雖是小規模攝影興趣小組,但每季都會定期舉辦攝影比賽,提高社員的攝影技巧;透過競爭,更有助增強閱相及審美的能力。

是次季賽主題是運動百態,顧名思議,比賽內容主要與運動有關的。

上月底,我曾觀看香港 屈臣氏FIVB世界女排大獎賽的兩場賽事,也拍了不少場片,因此選擇了德國與意大利賽事的照片,參加聾影社季賽。

其實拍攝女排賽事十分困難,首先,我坐在紅磡體育館的山頂位置,遠距離拍攝,很難簡潔畫面,突出主體;其次,我沒有超長焦距鏡頭,譬如500mm以上鏡頭。因此,照片必須作適度剪裁,使畫面更集中,更簡潔。

如何剪裁才適當?一定要記住「簡單就是美」這個原則,若畫面過於複雜,便沒有吸引觀眾的焦點,也無法凝聚起來,增加畫面的趣味性與故事性,因此,既然拍攝當時的環境受限,便要在後期作適度剪裁。

現提供兩個例子給大家參考,黑白部份是裁掉多餘的畫面,彩色部份是經過剪裁的結果,原相如下:


剪裁後的兩幅照片,分別贏得季賽的第二名及第四名,如下:
 

以下是其餘落選作品:

2011/09/19

粉紅高踭鞋慈善競跑比賽賽前花絮

昨天,赤柱酒吧街一片粉紅,只見人人身穿粉紅衣,頭戴粉紅髮,腳上粉紅鞋,有趣的是他們不約而同著上粉紅高跟鞋。


原來這天是關注乳癌的籌款活動,慈善機構特意在酒吧街舉辦別開生面的粉紅高踭鞋慈善競跑比賽,吸引中外參加者,也吸引攝影愛好者。

活動舉行前,主辦機構照例有開幕儀式,圍觀的途人中,見到一對外藉女孩一身粉紅色打扮,十分搶鏡。


比賽在下午舉行,整條酒吧街已鋪上綠色地毯。


外藉小朋友真的不怕羞,一見到我舉起相機便整古作怪,很有趣。


外藉人士最樂於扮鬼扮馬,這位男士一身芭蕾舞衣打扮,真讓人笑破肚皮。


參賽者先飽肚,只見整檯都是粉紅色的人。


工作人員忙於最後準備,小朋友樂於在綠地毯上跑來跑去。


途人及支持者在場外打氣。


容祖兒應邀出席擔任活動的主禮喜賓。


咦?怎麼照片這麼少?沒法啦,當日我要趕赴屯門出席活動,未能為大家拍下參賽者穿上高跟鞋奔跑時的詼諧模樣與精彩場面。

2011/09/14

消愁

天上一片蔚藍
棉雲點綴其中
心裡卻是密佈陰雲

沒有帶水
只挽著照相機
一鼓勁兒往山上走

千級的石梯
似在考驗我的意志
用疲累來麻醉我的憂愁

汗水流不停
沾濕了愁臉
也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

吃力地上了山頭
氣喘個不停
我會倒下嗎?

人在高處回頭一望
赤柱依然那麼嬌媚怡人
你會憂愁嗎?

山上涼風
似在撫慰我的愁緒
閃過一絲快感

心中陰雲似漸散
拿得起放得下
執著的只不過是雲煙
 

2011/09/10

活地阿倫的《情迷午夜巴黎》

第一次看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電影,《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果然不同凡響,電影淺白易懂,主旨清晰明確,加上巴黎浪漫醉人的美景,美麗哀怨的色士風音樂,還帶觀眾遊走於1920年代的巴黎,感受那年代的文人雅事。這是我入場之前完全意想不到的,活地阿倫果然是鬼才大師,難怪多年來深得影迷喜愛。

喜歡巴黎的朋友,真的不要遲到,因為影片開始的一段巴黎城市特寫,配上迴音輕旋的色士風音樂,將巴黎由早到晚,由晴到雨,都拍得浪漫美麗,令人有立刻前往巴黎的衝動。


《情迷午夜巴黎》講述Gil Pender與未婚妻到巴黎度假,他本是荷李活編劇,但卻轉行做作家,正為第一本小說的創作靈感而煩惱。正當未婚妻與她父母及朋友享受人生的時候,Gil卻感到苦悶及不合群,自己獨自在街頭散步。到了午夜十二時,一輛老爺車駛至,車上乘客邀請他登車參加派對,Gil竟然遇上了1920年代的著名作家、畫家們,包括海明威、畢加索、達利等,還邂逅畢加索的情人Adriana,從此展開一段在巴黎午夜發生的奇遇。

如果電影代表導演思想的話,很明顯看出活地阿倫十分嚮往上世紀二十年代巴黎文學藝術上百花齊放的黃金年代,名人一個接一個出場,且看片中出現過的名人:《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西班牙畫家畢加索(Pablo Picasso)、《溶了時間的鐘》的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i)、美國藝術大師曼雷(Man Ray)、《大亨小傳》小說作者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美國作曲家柯爾波特(Cole Porter)、旅居法國的美國女作家葛楚德史坦(Gertrude Stein)、美國詩人作家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nuel)、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Paul Gauguin)等,位位星光熠熠,就算你不熟識費茲傑羅,但海明威與畢加索的大名必定知道。

Gil來到巴黎後,感到迷失,對現實不滿,又未能合群,融不入未婚妻一家的社交圈子,整天掛著憂愁臉孔,心事重重,放鬆不了心情。反而到了1920年代紙醉金迷的巴黎,見了一眾當時文壇藝壇的巨匠,才能像遇到故友一樣,釋放自己,笑顏逐開。Gil迷戀過去、厭倦現在的生活態度,是一種懷舊的情意結,一個人對目前生活不愜意,便會緬懷過去,追憶昔日美好,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與寄託。

正當Gil與Adriana調情的時候,一輛馬車邀請他倆登車前往紅磨坊,竟在那裡遇到高更等人,原來他們回到1890年!Adriana是1920年代的人,她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時代,感到十分開心,認為這是黃金時代(Golden Age),樂不思蜀。Gil這時候反而感到迷惘,Adriana當時的心情與表現,不就是自己回到1920年代時那種心情嗎?原來Adriana也對她自己身處的1920年代感到不滿,深信昔日是美好,因此她一發現返到1890年,便不能自已,如魚得水,這使Gil猶豫了,醒悟了,也看清楚自己對昔日的迷戀是如何不切實際。

活地阿倫在《情迷午夜巴黎》帶出一個十分清晰的信息,借懷舊來逃避現實,完全是一種十分消極的不智行為,活在當下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難怪有評論說,Gil這角色,其實就是活地阿倫自己一生的反映。

撇開電影思想不談,以戲論戲,《情迷午夜巴黎》是輕鬆幽默小品,加上靚人靚景,就像去了巴黎一趟。巴黎是歐洲眾多城市之中最能保持古典浪漫魅力的星級城市,電影主要集中在舊城區,區內的建築與街道保養得完好,典雅得又不殘舊,散步其中猶如走進舊時代,一直以來她都得到各地文人學者甚至藝術家嚮往,當然也吸引住活地阿倫,讓這鬼才迷上了她,將巴黎拍得如斯浪漫美好,完美得不真實。

由此想起,香港上世紀也有不少文人訪港,譬如胡適及魯迅,也有些落地生根或住了很長時間的,就像蕭紅、許地山、張愛玲,如果電影將故事人物與場景搬來香港,是否發揮到電影同樣的魔幻效果呢?我認為不能,首先文化氣質已不同了,單看城市背景便知,香港政府從不懷舊,拜金重於一切,因此不少特色舊建築都幾乎全拆掉,興建豪宅或酒店商廈,賺它一筆。整個城市已去殖民化了,不要拿巴黎來比較,就連隔鄰的澳門都比不上,人家的保育工夫做得出色,世遺之名可不是虛傳的。

除了一眾文壇藝壇巨匠,《情迷午夜巴黎》另一令人感到驚喜的,便是幾位久違了的演員,在《危情十日》扮演變態護士並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嘉菲比絲(Kathy Bates),在《情》片扮演葛楚德史坦。另一位曾憑《鋼琴戰曲》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意大利演員艾哲倫保迪(Adrien Brody),則扮演達利。這兩位演員戲份雖少,但卻使電影生色。

奧雲韋遜(Owen Wilson)飾演的男主角Gil,十分稱職,只是他說對白不好聽,講得「一舊舊」。他不英俊,不及Corey Stoll扮演海明威來得有型。如果Gil是活地阿倫的投射,那麼在某程度上,奧雲與活地又有幾分相似。扮演未婚妻的麗素麥阿當絲(Rachel McAdams),嬌俏可人,戲中角色幾「港女」,以戲裡的富裕家境,奇怪她又肯跟Gil結婚,他們在巴黎生活上的衝突與意見上的不和,更使兩人性格「火星撞地球」,因此我覺得這對準夫妻的關係有點牽強。

扮演Adriana的法國女星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來頭不少,她曾憑《粉紅色的一生》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她樣子不及麗素麥阿當絲,但在戲裡表現含蓄,靦腆微笑,一笑一動都充滿戲味,就連吞雲吐霧的姿勢也十分優美,難怪Gil一見傾心。瑪莉安歌迪娜的演出勝過麗素麥阿當絲,當然這樣講對麗素麥阿當絲並不公平,她都是受限於角色的發揮與不討好。

不得不提戲裡一個小角色,扮演羅丹博物館(Rodin Museum)導賞員的女演員來頭不少,我看時已覺面熟,原來她就是法國總統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妮(Carla Bruni),在戲裡友情客串,可見活地阿倫交遊廣闊,相識滿天下,連總統夫人都請得到。

怎麼也想不到,活地阿倫竟然玩起穿梭時空,更「穿來穿去」,由現在2011年穿到1920年,再穿到1890年,不過沒有交代Gil如何返回2011年。聽古不要駁古,戲裡穿梭時空的手法,當然簡單化得不合理,也及不上《回到未來》時空穿梭的複雜性,但是,《情迷午夜巴黎》的重點並不在於「穿梭時空」,而是現代人與上代人的交流過程,並從交流中看回自己,得出一些啟示。電影不乏幽默場面,其中Gil未來岳父指派的私家偵探,在跟縱Gil時,竟然「穿去」了十七世紀路易十四世那個時代,十分搞笑。

電影結尾,Gil跟未婚妻分手,在巴黎街頭偶遇小店女售貨員,並雙雙共步於雨中,這一幕,或許就是活地阿倫此時此刻的寫照吧。

圖片來源:電影海報

2011/09/09

「春花妙韻」攝影比賽落選作品

每年三月份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花卉展覽,是城中每年一度的大型活動,吸引市民參觀。園中所展示的世界各地花卉,名副其實是「花枝招展」。

攝影比賽也是花卉展覽的重頭活動,每年都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報名參加,透過各參賽者拍攝的精彩照片,展示香港及外地的美麗花卉、會場內有趣動人的場面,以及無綫電視藝員和2010年度香港小姐在園林美景中的造像,藉此加強社區綠化的推廣。


「春花妙韻」攝影比賽共分三組,一是無綫電視藝員及香港小姐造像攝影,二是花卉攝影,三是花絮攝影。評審團包括3位專業攝影師、1位大學設計系教授、1位電視台代表,攝影專家所佔的比例較多,使參賽照片更能獲得公正公平的專業評審。

以下是我參賽作品:

A組:無綫電視藝員及香港小姐造像攝影


B組: 「花卉攝影」


C組: 「花絮攝影」

2011/09/08

尼康國際攝影大賽落選作品

2010-2011年度尼康國際攝影大賽,經過長達九個月的評審,已於日前揭曉得獎名單,如下:
http://www.nikon-npci.com/eng/results/2010-2011/award/grand_prix/index.htm


這個受到全球攝影師矚目的國際攝影大賽,一直以來都是攝影師磨拳擦掌、技術較量的實力場,單是今屆賽事,大會已收到全球153個國家地區23,308位參加者共超過60,000份參賽作品,由此可見,從60,000份作品中突圍而出是如何艱難,能登上大獎(Grand Prize)的,實力肯定超班,今屆的得主便是來自印度的攝影師Debarshi Duttagupta,作品名稱是Learning to fly,他獲得的獎品更是各攝影行家夢寐以求的 - Nikon D3S專業數碼單鏡反光相機。

是次比賽共有兩個題目,A組是自由創作(Free subject),讓參加者隨心隨意,抒發情感;B組是光影力量(Energy),捕捉光影或生活上各種事物營造出來的力量,能夠讓參加者自己及全世界啟迪新靈感,帶來全新驚喜。

比賽的專業評審主要由日本的世界級專業攝影名家負責,部份是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的代表,Hiromi Tsuchida先生是首席評審員,他說攝影的目的,主要為攝影師自己與對象建立關係,這種行為滿足了人類欲與第三者連繫的渴望,而這種連繫就直接在照片上呈示出來。

他還表示,是次比賽的參賽作品裡,便看到這種關係,若能在照片裡表達出簡潔有力的情感,更容易獲得評審青睞。不少作品更將這種關係引伸到大自然、動物如何感動人類,不少作品更富有想像力,有趣的是,有少部份作品更考慮到當今流行話題,例如消費者文化及數碼時代。

60,000份參賽作品,只選出53名得獎者,無疑僧多粥少,其中一位評審Yoshino Oishi女士坦言,十分可惜看到不少作品因投票未能全體一致而落選,她期待是次比賽能鼓勵更多攝影師,提交他們作品參賽。另一位評審Hiroshi Osaka先生也有同感,他說出色的照片能反映到攝影師對拍攝對象所感受的情緒,在評審過程中,他的雙眼更被一些富有影響力或表達出事物微妙細膩感覺的照片吸引著。

縱觀上述評審的意見,要從60,000份作品中突圍而出,除了符合主題之外,最重要吸引到評審的目光,帶來新的驚喜與振盪,這樣才能晉級,不然甫入第一輪評審便被掃掉了。

說回大獎(Grand Prize)作品《Learning to fly》,Hideo Suzuki先生指出,攝影文化是評審上首要考慮,其次才是主題。他說《Learning to fly》完全符合到光影力量(Energy)的主題,從畫面主題與構圖都能啟發到攝影上的靈感。他認為,攝影師必須擁有敏銳的感覺,但在按快門到拍下照片的時候,必須反問自己:「是甚麼迫使你要按下快門?」他相信無意識的回憶促使你按下快門,回憶會被記錄而這些記錄會被記住的,因此攝影文化不是靠技術與技巧來演繹,而是一種顯現(epiphany)。

從53名獲獎者的作品來看,其實並不難拍,反而難在於如何演繹及掌握,有些作品更是需要等待,機會只得一次,因此攝影佳作的誕生,除了幸運之外,便是從等待中拍出來的。獲獎者之中,有數位來自中國,香港人榜上沒名,真的可惜,但這不代表香港沒有出色的攝影人材,只不過在今次比賽,時不我與而已。

以下是我的參賽作品:

A組 :自由創作(Free subject)


B組:光影力量(Energy)
 

2011/09/07

「香港許願節」攝影比賽落選作品

今年2月11日至17日在大埔林村舉行之「香港許願節」活動,成功吸引了大批遊客與市民到場趁熱鬧,也使大家對本土傳統文化加深了認識。

這個活動也舉辦了攝影比賽,讓喜愛攝影的市民大眾參與,透過攝影將「香港許願節」盛事的各項活動捕捉下來。是次比賽的評審工作由大埔攝影會負責,也使參賽作品更能獲得專業上的評審與判斷。

以下是我的參賽照片:


照片命題:欲與卿共舞,只恨腳仔短

2011/09/06

杯渡登山看南屯

上週末,相約遠足領隊試行屯門遠足路徑,以便安排11月20日舉行的遠足活動。


我們參考過康文署《行山樂》所提供的遠足資料,選擇了屯門一段僅4公里的路段,由蝴蝶邨中山公園出發,途經青山寺,以楊小坑為終點。是日天色灰暗,上天更在我們出發前送一場傾盆大雨來贈興,使我們延遲上山,躲在蝴蝶邨的熟食檔吃一碗熱騰騰的肉粥,待天雨收細後,才冒著微雨起行。


走進蝴蝶邨對面的一處樹叢中,紅藍撞到七彩的牌坊頓時映入眼簾,跟周遭環境顯得有點突兀。這裡有一座毫不起眼的村屋,屋身漆上淺粉紅色,年代久遠,牆身的紅漆剝落不少。不知歷史者,不會留意到這村屋原來跟辛亥革命有莫大關係。只見村屋牆身寫上淡淡兩字,一是「天下為公」,另一是「博愛」,下署「孫文」,也不曉得是這位偉人親筆書寫,還是後人臨摹。這座村屋,曾經是孫中山與興中會盟友的秘密基地,也策劃過不少革命起義。雖然村屋貌不起眼,正因其歷史背景,後人雅稱為「紅樓」。


紅樓旁邊小園矗立一柱紀念碑,寫著:「孫逸仙博士紀念碑」,高約20餘呎,碑頂是青天白日的國民黨黨徽,四周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在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十四年的今天,仍能掛著台灣國旗,實屬難得,顯示港府與大陸對歷史的尊重與包容。


碑前一座孫中山的半身銅像,從1969年起擺放至今,樣貌不夠神似,採用金色設計,這是中國人典型的崇金特徵,看上去怪怪的,俗氣得很,反不及青銅來得典雅。銅像下方有段碑文,碑額寫上「天下為公」,碑文是「國父遺囑」,看完後不無感慨,這一百年來,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原來不曾停過,到今時今日,我們香港人還在爭取民主自由、為普選補選而怒吼。


且看當年孫中山的遺囑如何說: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我們憑弔半盞茶時分,便繼續起程,走到屯門高爾夫球中心,這裡才是遠足路線的起點。我們冒著微微細雨,沿著散石灣路上山,本以為清涼爽快,誰料悶熱非常,走不一會便大汗淋漓。


半小時後,便走到長梯級,舉目望前,莫不令人生畏,因這混凝土梯級真又窄又長,上梯還可,落梯一步一驚心,萬一不慎失足真是骨碌碌到山腳下。長梯級隱於樹蔭內,仿如隧道,直通山上,梯級兩旁盡是村民家墳。大家喘著氣走到山腰,視野豁然開朗,整個南屯門盡入眼底。

抵達山腰,穿過山墳,雜草叢生,若非同行友人望著地圖,恐怕大家因此迷路。上坡路頗費勁,山徑路亦崎嶇,我們在電欖塔底下穿過後,大家開始疑惑起來,這樣的遠足路線真的適宜我們中心會員參加嗎?相較家樂徑,或麥理浩徑,這裡雖是二星級難度(五星為最高難度),但以我們會員年紀上至八十、下至十一的差距來說,能力因人而異,很難顧此及彼,最後我們一致同意,決定另選輕鬆而行又適合一家大小的遠足路線,這也表示今次試行要「半途而廢」,真的是「遠足尚未成功,我們仍需努力」。


如果我們繼續往西走,便是香港最著名的「爛地」,因為花崗岩岩質脆弱易碎,形成一片劣地,寸草不生,沒有遠足經驗的行山初哥,不宜冒險一遊,以免發生意外。有時候遠足,只要細心留意腳底山泥,不時會發現雲石,這是香港很常見的岩石。由於石灰岩在高溫高壓下,岩石裡的碳酸鈣與相關的礦物質發生變化,重新結晶而形成,顏色也因此變白。


走了一身汗水,躲進大商場嘆冷氣是最佳享受,我跟眾人分道揚鑣,去了海港城美術館看「精神的凝固」任哲雕塑作品2011年亞洲巡迴展覽,欣賞年僅28歲新晉雕塑家的「新古典雕塑」,任哲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他以銅及不銹鋼製作一系列雕塑,全以文官武將為創作主題,例如秦叔寶、尉遲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既有沉靜舉止,又有豪邁作風,雖然帶點誇張,但無損其浪漫風格,展現出每個人物獨特的精神內涵。


正陶醉於任哲雕塑那份充滿雄糾糾的陽剛味,突然被窗外一艘巨型戰艦吸引了目光,原來在海運大廈碼頭,停泊了一艘17年歷史的美國戰艦,這是美國海軍水陸兩棲攻擊艦 USS Boxer,於8月31日抵港訪問。USS Boxer是美國海軍黃蜂級兩棲攻擊艦,艦長 257.3米,寬 42.7米,配備 26架直升機及 6架飛機,艦上士兵超過3000人,可作海陸空軍事行動。

就是這樣,便消磨了一個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