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5

中大50周年校慶紀念作 -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校慶話劇《教授》,難得地不落俗套,強調大學生應有多方面思考,同時也關注大學教育產業化的問題,讓觀眾對本港教育制度有一個很好的反思。


《教授》(The Professor)講述Lucretia在高級程度會考失分,未能入讀心儀的BBA,改而求其次選修哲學。為了爭取高分GPA,約見教授追究論文功課只得B+的原因。在大學裡,Lucretia認識了法律系二年級的Jeremy,他帶她參觀教授的思辯教室,看見辯論隊員雄辯滔滔,正反雙方的思辨方式,令她獲得啓發。有一天,Jeremy涉嫌參與社運被捕,Jeremy母親與教授雖是兩姊弟,但卻在Jeremy惹上官非一事產生嚴重分歧,母親認為Jeremy應該指證同伴脫身,但教授則認為不應違背公義,令Jeremy陷於兩難,也使教授一向致力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備受質疑。

陳焯威導演、莊梅岩編劇的《教授》,中大色彩十分濃厚,皆因這兩位幕後都是中大人,連舞台設計與人物角色,都滲透出濃厚的中大味道。作為50周年校慶的紀念作,《教授》沒有老套地重溫錢穆、牟宗三與唐君毅當代儒者創校的辛酸往事,亦沒有像電影《玻璃之城》般講述港大火紅年代,反而借近年學運社運屢遭警方打擊與拘捕的社會議題,帶出兩個不同的思辨方式,形成兩個對壘陣營,一方要維護社會公義,另一方則傾向建制秩序,導致兩方觀點產生矛盾與衝突,劇中教授與Jeremy媽媽就是衝突兩方的代表人物。

《教授》另一特色是借大學辯論來調刺當今大學教育制度的弊端,大學原本是培育學生有獨立思考的好地方,可是近年來大學教育產業化,每個莘莘學子爭相選報熱門科目,為的是有利於將來就業,就像Lucretia選擇BBA的目的,因此,大學已漸漸變質成為職業訓練場。今年,大學還多了一個憂慮,就是大學中學化,大學生還有無獨立批判性思考的心理質素,頓成疑問。

《教授》以大學教育作主題是近年少見,更難得的這是香港原創話劇,莊梅岩不愧是出色的編劇,將多幕大學戲處理得毫不沉悶,教育制度與批判思考本來深奧難明,但經過編劇精簡之後,變得淺白易懂,趣味盎然。大學辯論隊辯論專上教育制度的一場戲很精彩,正反兩方各自提出論點反辯,編劇借此機會對當今教育制度的窘境作出反諷與控訴,讓觀眾了解,辯論戲劇化好看過時事辯論,起碼不會那麼乏味。

演員方面,四位主角演技出色,台柱潘燦良不用多說,教授一角似為他度身訂造,他的出現是全劇一大亮點。飾演Lucretia與Jeremy的兩位新人郭靜雯、歐陽駿入行日子尚短,但毫不怯場,惹人好感。至於陳煦莉,將惡媽媽演得入木三分,只是她年紀並不老,扮媽媽其實未夠「資格」,若由羅冠蘭飾演會更好。

公民抗命是香港近年燙手山芋,人人都在討論社會核心價值,這需要有獨立的批判性思考,來維護社會公義,否則,我們的城市會慢慢變成「應聲蟲」社會,若最終連我們的自由也逐塊逐塊被噬去,到時大家悔之已晚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