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1

春霧維港








時近清明,春霧瀰漫;涼風吹彿,片雨紛飛。
兩岸高廈,若隱若現;霓虹燈光,暗淡失色。
船來船往,繁忙有限;下班時分,歸心似箭。
冬去春來,乍暖還寒;一元復始,萬象更生。

第一次擔任岩石地貌導賞員

今天收到Young Sir轉寄的一封電郵,指一位女士參加「香港地標探索遊」新娘潭導賞團後,獲益良多,學習了不少香港岩石的知識,並對「兩位導遊司徒先生和謝先生解說詳盡,讓我們對香港的地貌加深了解,謹此致謝。」

嘩!真的乖乖不得了,第一次做導賞員,竟獲得參加者點名讚賞,的確令我感到意外驚喜。

昨日(2008年3月30日),我與Jeff負責新娘潭導賞團,共有三節,每節約一小時,本來我打算只負責助理工作,Jeff則擔當導賞重責,始終他是教師,富有解說經驗,說話生動風趣,令參加者聽得投入。當第一節完成後,Jeff鼓勵我嘗試做導賞,從中學習,我有點怯場,幸好我有帶領聾人遠足的經驗,不過不失,雖有「依書直說」之嫌,但總算交足功課,我給自己六十分合格。除此之外,我亦有不少「蝦碌」場面,譬如混淆了「青苔」與「地衣」的分別,將礫岩說成火山岩之一種,幸好Jeff從旁補充糾正,以免誤導參加者。

參加者問了一些問題,都令我不知如何解答,也犯了不應說「我不知道」的導賞技巧錯誤,以下概括參加者的一些問題:

1. 照鏡潭瀑布的形成有多少年歷史?(真的不知道啊,我只能答新娘潭是沉積岩地貌,已有億多年歷史。)

2. 現在看到的岩石有億多年歷史,都是遠古時期火山爆發而形成的,那麼在火山爆發之前,本身是哪一類岩石?(還不是火山岩、花崗岩麼?地球本是熔爐火球,熔岩冷卻後而形成岩石,甚至陸地。)

3. 香港遠古有四個火山,那麼現在仍有火山爆發的可能性嗎?(香港是福地啊,現在已沒有火山爆發及地震的威脅。)

4. (參加者指著瀑布形成的圖解,問:)這是甚麼岩石?(這只不過是圖解而已,沒有指定是甚麼岩石。)

5. 水泥(混凝土)是否岩石?(不是,因為經過人為製造的,但成份卻是來自岩石。)

導賞的有趣之處,便是知所不足,從參加者發問,知道一些自己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從而尋找答案,豐富自己的知識,是良好的學習過程。

有位女參加者以為我們是漁農署的受薪職員,因為我們掛著「工作人員」證。另有一位大叔則對我說,做義工很難得,因需要付出時間與精神做導賞工作。其實,做義工能拓寬個人視野,增加人生體驗,也是一個學習機會,回報並非金錢所能換取的。上週六的傑出義工分享會上,獲得第二屆傑出義工獎的長者麥漢楷先生,做了五十多年義工,至今仍永不言棄,其熱心助人的精神,真值得後輩學習。

新娘潭導賞工作,使自己上了寶貴的一課,增加了導賞的實踐經驗,亦有助改善導賞技巧。參加者很欣賞我們的導賞工作,結束後還跟我們合照留念呢。

三月在牛棚 - 藝術社區連線

趁著牛棚開放日,我與她於上週六(2008年3月29日)前往參觀。牛棚藝術村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由八座紅磚砌成的建築物組成,猶如一個小村落。牛棚是法定古蹟,現時屬政府的產業,平日並不開放給公眾參觀。

聾影社曾於2004年5月底至6月中旬,在牛棚舉行「同撈同煲」攝影展覽,雖然不是處於旺區,人流稀少,但卻是一個適合辦展覽的地方,空間闊大,也可隨意佈置,黑白照片貼在白色牆壁上,效果極佳。

為了使公眾認識各類藝術及鼓勵創作,牛棚藝術村與康文署聯合舉辦「三月在牛棚 - 藝術社區連線」的藝術節,開放日期為3月14日至4月13日。當天所見,的確很多市民專誠前來參觀,出入方便,牛棚也熱鬧起來,廣場四周鋪滿了特色小檔,專門售賣藝術家的創作,包括相片、書藉、T-Shirt,擺設等等。 其中一檔屬自動售賣(如圖),若對藝術家的作品有興趣,可自行投下十元,便可索取刊物一本,這銷售手法像外國的報紙售賣,市民自動自覺放下錢銀便可取走報紙,他們有良好的城市素質,不會取走貨品而不付費,換了我們中國人,可行嗎?話題說遠了,談回圖中的自動售賣方式,其實聾影社在一月尾舉行的「120度視角」攝影展覽,都有類似構思,可是籌備工作繁複,社員無暇製作而放棄了,否則可提供公眾一個新鮮感。

我們首先往「視覺藝術中的音樂對談」研討會,講者是一位洋人,正在介紹音樂製作的電腦軟件,它透過電腦鏡頭,將人像或景像轉為音樂,當人體或物體移動,音樂也隨之變化,若調較鏡頭錄像的對比度,音樂亦會不同,十分有趣。可惜我是音樂門外漢,不懂箇中奧妙。

隨後參觀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學生作品展覽,展覽名為「Arrest」,場刊這樣介紹:展覽作品的吸力來自深層的獨白、技巧與物料上出位的顛覆,又或者是一厥至深而獨特的觀察。雖然不明白,但還是看出作品富有創意,部分作品表達學生對社會不平作出控訴,例如香港污染情況,學生用水墨繪出能見度底的景像。另一個藝術品的主體是家居廚房常見的水龍頭及洗手盆,大開水喉,但流出的不是水,而是生了鏽的鐵鍊,我沒有看學生的說明文字,但我的解讀是透過作品暗示現時通漲高昂,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猶如鐵鍊緊鎖自己。

此外,牛棚廣場正中的建築物,正舉行「轉‧氛圍」展覽,共有四位藝術家參展,展覽透過動畫、錄像表演、雕塑及裝置等元素,探索一個「地方」的影響,以及人類與空間的互動關係,怎樣受到文化發展及歷史變遷所規範的日常責任所影響。據場刊介紹,所謂「地方」,並非只由空間內的物件所界定,而是蘊涵獨有氛圍的一個空間,這種氛圍受著空間內的個體與環境互動而改變。憑著空間範圍、聲音或氣味上的純粹變更,這種氛圍可以影響、改變人的感覺、思考、舉動。

從展場出來,感覺是似懂非懂,似明不明,藝術作品就是這樣,需要你去思考,自行領會。

2008/03/29

「傷健藝術團」分享會

活動:學校藝術義工服務探討暨傑出義工經驗分享會
主辦單位: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中國舞蹈藝術義工團、大專畢業生藝術義工團
日期:2008年3月29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12時30分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D2-LP-05演講廳










今天我代表傷健藝術團,向在座的嘉賓與學生分享表演的經驗。傷健藝術團是體現「傷健共融」精神的中國舞蹈表演團體,現時主席為譚阜基(圖左一)。










由傷殘及健全人士組成的傷健藝術團,以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推廣「傷健共融」的精神,使傷殘及健全人士能彼此關懷互信,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同時鼓勵傷健人士參與藝術,提高其對藝術的興趣及欣賞能力,並一起參與社區服務,貢獻所長。參與作品包括創新手語音樂歌舞劇《回到六十年代》、手語中國舞《漁舟唱晚》、傷健共融舞劇《二泉映月》。

聾影社鄒文輝業餘中國舞蹈推廣中心的合作,始於2003年沙士年代,當年聾影社正籌備「同Go同Boat同Snapshot」大型攝影展覽,其中一個重點主題是通過拍攝香港各行各業,表達香港人敬業樂業、永不言敗的堅毅精神,我透過好友惠蘭向鄒老師申請拍攝,他很爽快答應,促成了雙方首度合作關係。其後「我們的空間 - 向David Hockney致敬」攝影展覽,聾影社再一次以舞蹈為題材,將寬敞的舞蹈室空間真實地展現出來。

無論在求職、求學、人際關係上,聾人往往要面到社會歧視,又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健全人與聾人缺乏溝通。其實,聾人有不同的興趣與技能,只要解決聽覺障礙,他們的能力如常人無異。鄒老師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們,透過舞蹈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在舞台上,他們挺胸弄腰,翩翩起舞,泰然自若,流暢自然,觀眾的掌聲使他們的自信心得以建立,也可驕傲地向世人高呼:「我都做得到!」

這一切,全靠鄒老師的熱心教導與鼓勵,聾人能站在舞台上,全靠鄒老師與其義工團隊的支持,因此,鄒老師於2008年1月11日獲得全港第二屆十大傑出義工獎,在此恭賀鄒老師實至名歸。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2008

今早看到圖中美少女一身紅白二色的打扮,面頰繪上一小塊白底紅十字的圖案,手指甲也塗滿了這個圖案,原來是英格蘭的國旗,由此醒起,一連三天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正在香港大球場舉行。

此乃香港一年一度的國際體壇盛事,也是旅遊盛事,是一個著名品牌,每年也吸引世界各地隊伍來港參賽,也吸引球迷與遊客入場觀賽。據稱,今年公開發售門票已全部售罄,即使門票高達一千元。

主辦單位為了造勢,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競猜遊戲,一輛載滿欖球的電車在香港島行走,只要猜中電車上的欖球數目,便可獲得三天通行証兩張。

我猜一千個欖球!

聾影社2008/2009年度幹事選舉

經歷了多事之秋的一年,昨晚(2008年3月28日)聾影社終於順利舉行新一屆幹事選舉,我承蒙大家的厚愛與信任,投票選我為下一任社長。我曾經擔任第一任社長,事隔九年,再任社長,職能已大大不同,也變得問責性。

聾影社於1999年7月15日成立,是全港首個由聽障朋友組成的攝影興趣小組,除了我本人外,還有兆輝、華海、海蘋、阜基四人,都是一直留在社內至今,加上後來陸續加入的朋友,互相切磋攝影技術,共同發展攝影興趣,互相支持,共同勉勵,雖然個別社員之間結下嫌隙,互生芥蒂,但根本沒有永遠的敵人,大家很快和好如初,友誼如此真摯,始終難能可貴。

朋友們,就算未來日子多麼艱難,聾影社在歐陽導師與鄒主任的領導下,仍會繼續發展下去。未來一年,我會懷著戰戰競競的心情,跟另外三位新幹事合作,共同迎接新挑戰,重整本已散沙的士氣,招納愛好攝影的聽障朋友,為聾影社邁向十週年作準備。

朋友們,請繼續支持聾影社!

2008/03/27

書本分享:不存在的女兒

去年某書店大減價,購買了一本被譽為暢銷書的翻譯小說《不存在的女兒》(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由女作家Kim Edwards著作。書本封面色調是黑色,一件白得透明的女童連身裙,顯得詭異,加上書名,令我懷疑是否鬼怪恐怖小說,但附題的書評卻又不是這麼一回事。書本內容是「婆媽」式電視連續劇,初閱挺悶,拖泥帶水,又橫生枝節,中途放棄又有點可惜,所以還是追看下去。

這本書可說是警世小說,因為故事一開始便由慌言引起,直至結尾才真相大白,充滿警世意義,告誡世人不要說慌。

故事橫跨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採用「編年體」式寫法,主要人物是骨科醫生大衛、妻子諾拉、護士卡洛琳。1964年,大衛妻子諾拉胎盤作動,於是大衛親自接生,原來是龍鳳胎,兒子健全英俊,但女兒卻患了唐氏綜合症,大衛下了錯誤的決定,一方面叫護士卡洛琳送走女兒,一方面對太太騙稱女兒不幸夭折。卡洛琳不忍醫生女兒被送至情境恐怖的療養院,決定遠走他鄉撫養她,故事就這樣雙線發展。

大衛是一個仁心仁術的好醫生,雖然欺騙妻子完全出於善意以免受到打擊,但卻想不到,夫婦之間的感情卻因此而產生變化,大衛寄情於攝影並獲得成就,太太因喪女之痛而酗酒、外遇,漸漸地他倆關係疏遠,最終導致離婚。至於照顧唐氏症女兒的卡洛琳則跟他丈夫展開新生活,並參與唐氏症慈善機構的工作,改善唐氏症兒童的生活條件,教導他們學習自立。

一個謊言,導致一個本是美好的家庭被破壞;一個謊言,導致兩兄妹廿年來分隔兩地而不知彼此的存在。這樣的謊言,縱使出於善意,卻使自己生活在謊言之中,當中的痛苦並不為外人所能道。無論在親情與愛情,大衛因自己的錯誤決定而賠上了幸福,實在是咎由自取。

故事雙線發展之餘,還要旁生枝節,抽寫大衛童年時不快的過去,來試圖為他謊言作自圓其說。作者Kim Edwards擁有女性細緻的筆觸,刻劃書中每個人物的複雜心理、情感矛盾與思想掙扎,但在我看來,卻嫌文字冗長瑣碎沉悶,若將之拍成電視連續劇,正好是現在香港受師奶歡迎的「婆媽」劇種。

生下唐氏綜合症的子女雖屬不幸,但不應無情拋棄,任由其自生自滅,畢竟是血濃於水的親生子女。若故事發生在今天的社會,大衛必定被控告虐兒罪。另一方面,太太諾拉與護士卡諾琳剛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個受喪女打擊以致無法振作,另一個卻獨自撫養而不怨不尤,在當今女權當道的時代,後者明顯較易生存,前者則只有接受心理輔導了。

這本書,雖然不太差,但看過一次,已沒興趣再看了。

2008/03/26

古代文明圖像大百科

今天 途經便利店,被這本雜誌吸引了目光,價錢便宜(特價$12.9),不作考慮便買下了。

這本刊物以古代文明作主題,以專題形式介紹全球古代文明,除了我們熟識的四大古文明(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外,還會介紹晚期的文明,包括印加文明、古羅馬等等。

刊物的特別之處在於可收藏,並以附有三洞孔的活頁形式製作,第二期還會附送檔案夾,當每一期蒐集齊全後,便是一套可以依地區別檢索古代文明的百科全書。

刊物是台灣與日本共同製作,早於2006年便出版了,香港還是現在才正式發行,第一期創刊號中,主要專題包括:

1. 南美原始文明
2. 圖坦卡門法老王的真實面貌
3. 神秘的巨石陣
4. 格鬥士
5. 女巫王卑彌呼之謎
6. 巴比倫王國占星術

《古代文明圖像大百科》每隔二星期便出版下一期,內容淺白易懂,朋友們,若你對古文明有濃厚興趣,不妨看看,總好過閱讀那些專門揭人私隱的八卦雜誌,對不?

香港地標探索遊 - 新娘潭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首度合作舉辦「香港地標探索遊」,反應十分熱烈,即使加開十節遊覽新娘潭及昂坪的地質導賞團,剛推出後半小時內,也全告額滿,這也反映到,市民的岩石導賞需求甚殷,也對香港獨特多采的岩石地貌具有濃厚的興趣。

本週日我將與Jeff合作負責新娘潭岩石導賞,為讓自己熟習路線及觀摩導賞技巧,我特意於上週日(2008年3月23日)向Vera及Carman偷師,Vera不愧為資深導賞員,導賞技巧生動風趣,參加者也聽得津津有味。

每逢假日,在大埔墟火車站乘搭275K巴士或20C小巴均可到達新娘潭,十分方便,而那裡風景怡人,亦設有燒烤爐,吸引不少市民燒烤。新娘潭位於大埔吐露港的西北,潭水由山頂的澗流溪開始,匯集水流到瀑布上游,跌落水潭後便經河谷流向中游,下游則隱沒於船灣淡水湖,《9大奇石麗水之旅》作者陳永鏗便稱新娘潭為「無尾神龍」。

對於新娘潭的名字由來及有關傳說,坊間出現不同版本,眾說紛紜。很久以前,數位轎夫抬著一位出嫁的新娘,遇上惡劣天氣,大風大雨,石頭濕滑,途經瀑布的時候,其中一位轎夫不慎滑倒,花轎和新娘便掉落瀑布下的水潭喪生,為紀念這宗悲劇,後人便命名為新娘潭。至於照鏡潭的傳說則是,有人看到潭內有一黃衣姑娘正在梳頭,但四周又沒人影。

無論新娘潭還是照鏡潭,形成都是一樣,當河水在高地比較斜的地方流過大量巨礫和石塊時,便會形成急流。上面的岩層一般是抗力較強的礫岩,比較堅硬,下面底層則是抗蝕力較弱的砂岩,鬆軟而易被侵蝕,因此形成瀑布。瀑布帶有砂石,當水從上流下時,產生強勁的水力作用,會衝擊及挖空爆布底部較軟的岩石,形成旋渦,造成深深的潭穴,我們稱之為跌水潭。

整個新浪潭屬於沉積岩地貌,除了上述提及的礫岩與砂岩外,在水潭周邊滿佈紫紅色石塊,有層狀紋理的是板岩,沒有層狀紋理的是粉砂岩。板岩屬變質岩,由細顆粒組成,於地殼變動時,沉積岩受到高溫或高壓作用,岩石中的礦物被重新排列,形成易於劈開的層理,並帶有反光效果。

新娘潭的河谷呈V字形,那是一條斷裂,岩石因地殼移動而產生的大型裂縫,兩側岩層曾發生相對的移動而形成的。香港的瀑布雖然規模不大,但溪流會將泥石搬運及沉積,或造成侵蝕,影響中下游的地形特色,所以對地貌發展十分重要。

下週日便輪到Jeff與我負責新娘潭岩石導賞,共有三節,Jeff是主導賞員,我則是導賞助理,從旁協助,剛查看了天文台天氣預測,似乎天氣不佳,但願不要下雨,否則影響大家欣賞岩石的興致。

2008/03/25

紅棉盛放

「紅棉盛放,天氣暖洋洋,英姿勃發堪景仰。英雄樹,力爭向上,志氣誰能擋。」

每當紅棉盛放的時候,便是春天的來臨,香港各處都可看到紅棉樹,元朗「紅棉圍」及中環「紅棉路」皆以紅棉來命名。

在南區壽山村往香港仔隧道的架空繞道,旁邊長了
一棵紅棉樹,每逢三月春天季節,便吸引了一群愛好攝影的長者,帶備長焦距鏡頭(有小白及小黑型號)及三腳架,拍攝紅棉英姿。

木棉花(英文學名:bombax ceiba),是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大喬木,一般高10至20公尺。木棉花具有去濕功效,是五花茶的主要材料之一。

樹木粗壯無綠葉,紅棉傲立不折腰,有人說紅棉樹像一個傲氣漢子,其英雄氣概令人不禁昂首仰望,因此紅棉樹又稱「英雄樹」。

「我正直無偏,英挺好榜樣。有上進雄心,堅決爭光。英雄樹,力爭向上,紅棉獨有傲骨幹。」加上羅文渾厚的歌聲,名曲《紅棉》傳誦不衰。

濕疹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嚴重皮膚敏感,手臂皮膚紅色「一撻撻」,每逢遠足或運動過後更為明顯,面紅如關公。天氣轉季的時候,更是苦不堪言。

自出世以來,濕疹已折磨我一生,這種惱人的皮膚病,恐怕仍會伴著我直至離世為止。

2008年3月25日的《頭條日報》報道,濕疹成因不明,但主要原因是受遺傳基因所致,當接觸到某些物質如塵埃、煙灰或情緒波動等,也會令濕疹復發,難以完全斷尾。

曾試求診中醫,吃了中藥更不得了,猶如火山爆發變成「紅蘿蔔」,全身痕癢難當,惟有轉看西醫並注射類固醇控制病情。

在中醫角度,濕疹病患者需要戒口,牛肉雞肉海鮮牛奶統統不能吃,報載有些家長便這樣替兒女戒口,以致營養不良。

去年初,媽媽在香港電台《精靈一點》聽到脫敏療法,便建議我去一試,醫生替我進行皮膚測試,尋找致敏原,以針刺方式測試皮膚是否呈陰性反應,結果食物方面沒有過敏反應,反而塵蟎才是主要致敏原。

現在我接受為期三年的脫敏治療,每月注射一次,此外,還使用「濕裹法」護膚,每次洗澡後塗上潤膚膏,再穿上「水衣」(即弄濕了的衣服),然後外加乾衫睡覺,以保持皮膚濕潤度。

朋友們,當你知我現在還不懂游泳,請不要驚訝。

2008/03/24

能天使高達

昨日途經荃灣廣場,原來正舉行「高達博覽 - 三國篇」展覽,展期為2008年3月20至4月6日,整個展場最突出的巨型2米模型「能天使高達」(如圖),不少高達迷爭相拍照,雖然大會嚴禁觸摸,但高達迷一於少理。

高達卡通自1979年面世以來,一直瘋魔全球,雖然我不是高達迷,但都會留意高達消息,若要數出歷代高達型號,我只記得主角阿寶駕駛的第一代,其餘的沒有太多印象了。

高達的外型設計,與當時流行的鐵甲萬能俠、巨靈神等機械人比較,可說別具特色,它以日本古代武士頭盔設計,配以人類肌肉的線條美(留意腿部便知),在當時動畫界來講可說一新耳目。隨著動畫製作技術不斷進步,高達外型也越精巧優美,相信未來也會長畫長有,歷久不衰。

朋友們,你鍾意哪一型號的高達?

2008/03/22

分流遠足

自從跟Young Sir學習地質知識後,我對香港岩石與地貌有了基本認識,遠足時候也多了趣味,至少懂得欣賞沿途所見的岩石種類。

在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天(2008年3月21日),我與同事結伴往大嶼山分流遠足,由石壁起步,途經大浪灣、狗牙嶺、分流村、煎魚灣、牙鷹角及二澳,終點為「香港威尼斯」大澳。 當天多雲陰暗,景色也沒像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官方圖片那麼漂亮,同事們有點失望。

















2000年初,我曾跟友人往分流遠足,事隔八年重遊,卻感覺完全不同,好像景色有些不同了,但說不出為甚麼。我記得分流村只有一位老婆婆留下,其餘村民皆遷走了,究竟現在是否仍是如此呢?

在石壁水塘的起步點,新建了一所新穎設計的公廁,方便每位遠足人士。我們早上十時出發,沿著引水道走了約一小時,便看到混凝土牆有一凝灰岩石,因物理性風化以致分裂,其實這裡處於大嶼山火山岩群,是侏羅紀時期形成的流紋質玻屑凝灰岩,在分流各處都可見到。







































天氣悶熱,偶而放晴,陽光照射,一行人汗流浹背。再行了半小時,便到了狗牙嶺,涼風送爽,望著大海,令人心曠神怡,可惜當時不是藍天白雲、青蔥滿山的漂亮景色,而海面上不時見到來往澳門的飛翔船劃下一道長尾巴。分流位處珠江三角洲鹹淡水交界,海水顏色明顯區分。






在狗牙嶺往分流村的索道上,有一班越野單車愛好者經過,他們肩起單車行走,十分吃力。據知,他們必需向漁農署申請許可證才能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踏單車,但他們有沒想過,這會破壞億年歷史的岩石?









在索道上,也見到缺德人士用塗改液留字,或許他們想仿傚古時文人雅士在石壁上留字,名留千古吧。既然有此雅興,何不在另外一些途徑來發表,卻偏要在岩石上留污?














沒多久便到達分流東灣,沙灘的海岸線很長,若非分流村人跡罕至,恐怕這裡已被發展成渡假區了。分流半島有一古炮台,史藉《澳門記略》記載,炮台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長約46米,闊21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後來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被棄置。若要到炮台遺址,必需再花一小時來回,各同事老大不願意,故此,我二次到訪分流,也未能一睹炮台真貌。















中午12時半,我們到達分流村,裊裊炊煙,原來住了三戶人家,並不如傳聞中只留下獨居老婆婆,她的家人大小趁復活節假期前來探望,當時他們正在弄午餐。分流村有士多,正好為遠足人士提供方便所需。分流村種了很多蕉樹,村民正在收割享用,除了蕉樹,還是楊桃樹及木瓜樹。住在應綱梁公祠附近的是中年婦人,看來像是內地新移民,我們經過時,見她正在曬棉被。

午膳小休一會,便到了煎魚灣,遠處一島名為雞翼角,與對岸的雞公山是連島沙洲,潮退時,沙堤便會露出海面。






步入二澳,便看到路旁豎立警告牌,原來二澳屬私人土地,但村內已渺無人跡,破屋滿佈,雜草叢生,入村猶如入林,不時要彎身而過,沿途可見不少石堆砌成的廢墟,及燒焦的植物,此情此景,正是:「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在路旁,有一塊石頭,滲出白色物事,原來那是石英岩脈,是化學性風化,對岩石產生破壞。















從二澳穿出海灘,便看到一大片紅樹林,本是美好景色的泥灘,卻堆積了令人駭然的垃圾,不忍目睹,很明顯地,那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飄流而至的,是文明的副產品。






















下午四時,我們到達大澳,經過政府刻意改造,大澳保留了一大片沼澤濕地,也種滿紅樹林,為各類生物雀鳥提供食物補給或棲身之所。






























回程取水路返東涌,剛駛離大澳不久,便看到大澳的岩石地標 - 將軍石,那是天然海蝕拱。大嶼山北部的海岸,有不少海蝕洞,那一帶屬於砂岩夾粉砂岩。










坐船途中,眾人都因倦極而睡,朦朧中,突然聽見船客大叫,只見人人站起,爭相向右望,原來有人看「香港國寶」中華白海豚出沒,我始終跟牠緣慳一面。不一會又睡著了,突然又聽見船客大叫,還聽叫隆隆聲,這一次大家向左望,原來途經機場,一架飛機近距離降落而已。由大澳返回東涌,無論巴士還是渡輪都是25元假期票價,坐巴士需時一小時,滿以為坐船會快些,船程需時45分鐘,但東涌碼頭步行地鐵站卻需15分鐘,我們走了六小時山路,本是疲累已極的身軀,真的差點走不動了。由石壁往大澳,步程約18240下。

2008/03/20

薄霧罩維港

今晚下班乘搭天星小輪,維港景色被薄霧籠罩,正是春意綿綿的景象,原來今天是春分時節。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這個天氣乍暖還寒,加上感冒大流行,叫人不得不防,不要大意冷病。

橫渡維港,涼風有信,不由得打了個冷顫。
天色昏暗,春霧瀰漫,東方之珠黯然失色。

2008/03/18

太極

各位看倌,這個題目與電視正在播映的《太極》無關,我講的是耍太極。

太極是老少咸宜的運動,有些人存在偏見,以為太極是老人家的運動,其實趁年輕學習,更容易記熟眾多招式,否則老年記憶力不勝當年,怎記得那麼多?

過去半年,我在YMCA報讀了二個太極課程,分別是「養生太極班」及「簡易太極班」,滿以為自己年輕記性好,好易記下廿四個太極拳招式,怎知道一點也不容易。

貓步是太極拳的基礎,凡學習太極的,必先練熟貓步,請你別誤會,太極貓步不是模特兒行走那種Catwalk,而是一種虛實互轉、重心轉移的步法,就算你不是學習太極,也宜多練貓步。

太極是持之以恆的運動,是中國千多來的文化智慧。今晚我學習的「簡易太極班」已全部結束了,諷刺的是,到最後一堂,我才明白「左右野馬分鬃」、「左右攬雀尾」、「手揮琵琶」、「左右倒卷肱」、「單鞭雲手」等一系列招式,都以貓步作基礎,真的知得太遲啦,也難為了太極班導師教了多堂,重複又重複講解,我等學員還是錯誤百出。

上了二十多堂,總算對太極拳有少許認識,我需要多些練習,尤其貓步,多行為宜,對己有益。

2008/03/16

2008年度義工嘉許夜

















香港中心為了感謝各義工在過去一年協助中心活動所付出的努力,昨晚(2008年3月15日)假北角麗東酒店舉行2008年度義工嘉許夜,四大義工小組包括默言社、信青社、藝之樂、烹飪小組,出席的義工約80多人,十分熱鬧。

昨晚頒發十五年長期服務獎給談卓敏,可許可賀,此外,中心也頒發了積極義工獎、幹事感謝獎及全年出席獎。義工嘉許夜以自助餐形式,延開八席,每席坐十名,之後玩「排序」遊戲也以每席作為一組,互相競賽。

大抽獎共送出八份禮物,之後一齊拍一張大合照,整晚活動便到此結束。






2008年花卉展覽之造像攝影比賽

上週四(2008年3月13日),我參加了2008年花卉展覽之造像攝影比賽,當天參加者很多,幾乎人人都使用數碼單鏡反光機,若以大會可容納一千名參加者,而每名參加者的相機連鏡頭約值15,000元的話,以此推算,這批參加者的相機器材總值達到15,000,000元,真的驚人,也證明香港人的購買能力是多麼強。當天所見,以Nikon及Canon佔大多數,其他牌子的相機則只限小眾而已,我就是小眾之一。

那天天氣悶熱,拍了沒多久,便滿頭大汗。一向也怕了這種拍攝方式,大班攝影者圍住模特兒拍照,要在當中佔一理想位置是沒可能的事,縱使爭到了,當按快門時,卻被旁邊高個子推過來,快門也變了手震,沒有健碩的身軀,真難以跟這班大隻佬爭一日之長短。

數碼單鏡反光相機普及了,比賽當天,很多人使用連續拍攝模式,只聽到他們一按下快門便咔嚓嚓嚓嚓嚓嚓嚓,真厲害,他們想一網打盡模特兒所有表情與角度。

大會安排了無線藝員和香港小姐擔當模特兒,讓我獻獻醜吧,貼些相片給各位看倌欣賞。



































































2008/03/15

書本分享: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Mitch Albom擅長透過敘事或小說形式,將人生哲理深入淺出地呈現讀者眼前。













我花了一星期,才讀畢Mitch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英文原著:Tuesdays with Morrie),進度十分緩慢,但書中的人生哲理,卻是一邊閱讀一邊細味。書中有三大主題,一是「尊師重道」的師生關係,二是怎樣看待死亡,三是愛。

現代社會,像Mitch與Morrie的師生關係已不多見了,自離開小學、中學、大學後,我已沒有再見老師,亦沒有跟他們保持書信往來,就算是在學時,我們也鮮有課堂以外的交流,沒有遇見真正的好老師,的確是一種遺憾。

Morrie是Mitch的好老師,他們的師生關係也十分感人,Mitch大學畢業後,仍記得這位好老師,即使Morrie患肌肉萎縮症,臨終前的十四個星期,他們仍相約每星期二見面,談論生老病死的人生。

人類常抱怨活得不開心,為甚麼呢?因為他們從未找到生命的意義,當年紀漸大或生命將到盡頭時,就更加不快樂。Morrie認為,「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第104頁,原著原文: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有時候,我們無法從金錢物質獲得滿足,但只要「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第157頁),例如時間、關懷,利用自己所長和才能幫助他人,這才能活得有意義,所以我們為何會這樣積極犧牲自己時間去做義工,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此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如何付出愛,以及接受愛。」(第69頁,原著原文: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Morrie還說:「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第200頁)」只要有愛,生命才會活得有意義,也因此,不會害怕死亡。

閱畢該書,Morrie的哲理明顯易懂,但怎樣做才是最困難。

《Tuesdays with Morrie》至今仍是熱賣中的暢銷書,內地與台灣都出版了中譯本,但書名卻不同,內地譯作《相約星期二》,是簡體字版。











台灣則譯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屬繁體字版,也是我閱讀的版本,雖然繁體字較看得舒服,但書譯名卻是內地版的《相約星期二》較佳。













早於1999年,該書已被改編電影,由已逝世的著名演員積林蒙(Jack Lemmon)飾演Morrie。




















至於香港,中英劇團在去年上演《相約星期二》舞台劇大受歡迎,著名影評人石琪先生在2007年6月11日的《明報》讚這劇「感人的師生故事,有笑有淚地談論生命與死亡」。飾演Morrie的鍾景輝則「開正戲路,把老教授演得非常傳神,愈來愈衰老病痛的情景令人心酸,同時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