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一個快將消失的老區 - 裕民坊












滬江菜

中國地大物博,各省菜系獨特,除了粵菜,滬菜便是我最喜愛的菜式之一。香港有不少滬式菜館,今次便相約友人在滬江大飯店用餐。


一般餐前小吃可有可無,但滬江的紫菜花生卻值得推介,紫菜弄碎,配上鹽焗花生,真的很香很脆,一吃便不能停口。


主菜方面,以少肉多菜的素食為主,首先上桌的是火腿玉樹,冬季的菜心最好吃,又爽又甜,不會留渣。這碟菜只用菜莖,去掉菜葉,數片金華火腿片,淋上芡汁便成。菜心本身淡而無味,全靠火腿的鹹味帶出味道。


賽螃蟹最受食客歡迎,單聽名字以為是蟹肉,其實是蛋白模仿而已。相傳慈禧太后想吃螃蟹,但北京不近海洋,一時三刻未能供應。多得御廚發揮創意,竟能用蛋白模仿蟹肉,慈禧太后吃後大讚,從此成為中國一大名菜。

一般做法是將油燒熱,然後熄火,倒入蛋白,慢炒一會,再放下蠶豆與乾瑤柱,開火炒熟,便可上碟,拌鎮江醋同吃,味道一流。炒蛋白看似簡單,但要炒得美觀好吃,卻一點不易,友人說今次蛋白炒得過熟了,不夠幼滑。


單是這兩菜,拌以白飯,堪稱天下美食。再來素菜餃,皮薄菜饀多,吃得甚是滿足。


飯後甜品,桂花酒釀丸子是經典甜品,酒糟略酸,桂花清香,糯米丸子,吃得多了便沒有驚喜,不過不失。反而香蕉合桃露是新鮮嘗試,香蕉與合桃露很夾,陣陣蕉香,清新可口。若要挑剔,則是香蕉的熟透程度,如用上起斑點熟到爛的蕉片,蕉香自然格外香醇。


人少的不好處,便是未能吃到其他經典滬菜,下次必要約足六人,才能吃得更多。

2012/02/15

重返過去才能徹底覺悟的《賈寶玉》

林奕華確是舞台劇鬼才,經他包裝及改編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變得煥然一新,加上流行歌手何韻詩的號召力,《賈寶玉》吸引到年輕觀眾,聽聞還掀起了追看《紅樓夢》的熱潮。


二百多年前寫成的《紅樓夢》,早已被無數影視戲曲改篇,今次改篇成為舞台劇,林奕華加入了不少新元素,並改為現代背景,使《賈寶玉》不會老套過氣,還大受歡迎,今次重演全院滿座。

黃詠詩的編劇手法頗特別,《賈寶玉》既可是《紅樓夢》延續,也可是重覆《紅樓夢》的故事。自從賈府家破人亡,賈寶玉返回仙界(太虛幻境),但他對凡間的一切竟然忘記了,於是要求警幻仙姑讓他重返凡間,重返大觀園,重返過去,希望尋回遺失了的記憶。仙姑如願讓他重返凡間,但回到凡間的賈寶玉,再一次重覆著悲慘的往事,未能因為其通靈寶玉的預知能力而挽救家族,更未能阻止悲劇的再發生,更眼白白看著心愛的林黛玉逝去。

《賈寶玉》共分二十幕,全部都是《紅樓夢》中的經典情節。這齣話劇的特別之處,是加插了一些性格剖析,作為對角色的批判。在《寶玉被笞》一幕,原著小說的賈政為了戲子琪官失蹤一事要給忠順親王交代,加上金釧兒跳井自盡的事故,令賈府蒙羞,因而要鞭苔賈寶玉。但在《賈寶玉》中,父親竟然要為了保住全家上下的性命,哀求兒子鞭苔。鞭苔一節的處理,小說與話劇都不一樣,話劇則加重刻劃原著所沒有的內心世界,說出了賈父在事件上的被動,以及恐懼,跟原著的父權威嚴大不相同。順帶一提,鞭苔的一場戲,演員配合鞭苔的動作,加上音響效果,甚有戲曲特色。

《賈寶玉》有趣的地方,沒有男性演員,由十二位港台兩地女演員分飾金陵十二釵,雖然她們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但在同一場景中,每個人會分飾一角,可以是王熙鳳,也同時可以是薜寶釵,大玩角色分裂,若不是有字幕輔助,真易看得一頭霧水。十二位女演員,來自香港與台灣,因此對白夾雜了粵語與國語,有時也講日語,十分有趣。

原著小說裡,礙於主僕有別,賈寶玉與丫環襲人的感情是相當含蓄的,但在《賈寶玉》一劇,賈寶玉不斷追問襲人是否愛他,如此坦率剖白,只有在《賈寶玉》的現代背景才能發生的。至於他跟另一丫環晴雯,反而較有深刻交流,在《晴雯補裘》一幕,他們兩人在地上黏貼紅膠紙,就是比喻他們二人補縫孔雀裘,而晴雯亦留下手指甲給賈寶玉以作紀念,好讓她在他心中佔下一個位置。晴雯是眾丫環中較為漂亮的,但美麗原來有罪,加上她的性格,慘被他人排擠,最後更病死於豬欄中,下場淒涼。

薜寶釵在十二金釵之中,角色的份量反而較輕,不夠突出,完全發揮不到她處於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三角關係那種矛盾狀態。整齣劇之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感情固然是核心所在,其他女角襲人與晴雯,即使只佔一幕,好歹也有突出表現。但,薜寶釵作為《紅樓夢》中的核心人物,在《賈寶玉》中變得不夠立體,元春、惜春、迎春、探春、史湘雲等閒角更不用說了。

《賈寶玉》最令人唏噓的,莫過於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感情,他們兩人本是神仙,一個是神瑛侍者,另一個絳珠仙草,在凡間相愛卻不能結合,竟然要先分開了,才能在天上重聚,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黃偉文填詞的《癡情司》便道出了寶玉與黛玉二人相愛卻不能合的無奈與心酸,歌詞最後一句「遲一點,天上見」頗有「神來之筆」之采。

整齣劇裡,賈寶玉無異最突出,他周旋於眾女之間,用情真摰,但這亦是他的缺點,未能妥善處理感情,只懂到處留情。他重回過去,未能阻止悲劇的再發生,從晴雯與黛玉的病死,說明了賈寶玉身在大觀園中往往身不由己,甚至未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扭轉過去。但是,編劇的安排頗見心思,三個小時的舞台劇,讓觀眾看到賈寶玉由失憶到懺悔再到領悟的一連串心路歷程,其心理刻劃使賈寶玉的性格更為突出。最後一幕《回歸》便是《賈寶玉》劇的主要思想,也是賈寶玉重溫往事後頓悟出來的智慧。


以一個不斷飄雪的貨倉作舞台設計,我想來想去都猜不透貨倉的意義。打開場刊,讀到劇評人梁偉詩的分析,現節錄如下:「倉庫,這個『非日常生活』的另類空間,就是傳說中的太虛幻境,不但沒有塵世的時間流竄,而且是個時光機,可以讓賈寶玉重新回到案發現場,重新記起刻骨的過去、細讀自己的人生。」你看得出這玄妙嗎?我自問修養未夠,真的看不出來。

曹雪芹原著《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中的經典,而且對後世影響深遠,還產生出專門研究的紅學。曹雪芹在創作過程中不幸身故,只留下八十回原稿,後四十回是後人高鶚續寫的,近年有位內地作家劉心武,仿照曹雪芹的風格與文路,重新續寫後四十回,去年已出版。

雖然《紅樓夢》的主要內容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但這個二世祖花花公子,終日無所事事躲在大觀園,整天在大堆女伴中團團轉,不思進取,真不合我閱讀口味,我閱讀《紅樓夢》二次,每次都呵欠連連,每讀完頭四十回便徹底投降,看不下去了。

2012/02/03

從上海看香港的旅遊建設

上海的古蹟不算多,市政府為了發展旅遊業,將上海老街與七寶古鎮翻新,引進特色商店,的確吸引不少遊客到來遊覽。


嚴格來講,上海老街與七寶古鎮的商業味頗重,完全嗅不到悠遠的歷史氣味。上海老街是一處充滿民俗風情的仿古商業街市,以上海明、清、民國初年民居風韻為建築格調,突出上海老城廂的民情風俗,體現了當時的文化內涵。


至於七寶古鎮,建於北宋時期,於明清時代盛起,距今已有千多年歷史。雖然在水鄉發達的江南一帶,七寶的名氣與規模顯著不及鄰近的蘇州及周庄,也迷你得很,但勝在交通方便,出了地鐵站步行10分鐘便到了。


這兩處老街古鎮的包裝翻新,顯出市政府的精明計算,因為它能帶給遊客發思古之幽情,也成為當地市民消閒的好去處,順道賺取旅遊收益,振興當地經濟。


老街泛指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老街道,古鎮則是古老村鎮或村莊,兩者都能展現出獨一無二的人文風景。

反觀香港,其實也有不少老街,例如中環嘉咸街、荷李活道、油麻地上海街、廟街等都是,但這些街道並無旅遊規劃上的考慮,純粹一條行人行車兩用的普通街道,只不過還有一些經營超過半世紀的老店,加上懷舊風氣,才吸引市民及遊客的注意而已。


在地產霸權下,不少小本經營的小店都被趕盡殺絕,取而代之全是國際大品牌的大型商店,香港所謂的老街,絕跡是遲早的事情。


可幸的是,離島區還有大澳老街及長洲老街,保留了純樸的民風,也保留不少古老建築,但願地產商不要打它們主意,為香港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集體回憶。


香港的古鎮在哪裡?我認為新界鄉村龍躍頭文物徑及屏山文物徑勉強算得上,雖然每逢假日都有不少本地旅行團參觀,幸好這裡沒被內地自由行的吵雜聲所糟蹋,保留了鄉郊應有的一份寧靜。


香港政府要發展旅遊業,從遊客賺取旅遊收益,只得虛構老街古鎮,海洋公園集古村與大嶼山昂坪市集,都是特意造出來給遊客懷舊的,換了我,寧願看真古董,也不要假古董。


一個城市,必定有其悠遠流長的歷史,舊建築便是她的歷史內涵,城市發展不一定要徹底破壞舊建築,新舊也可以並存,這要看當權者的智慧,如何規劃城市的發展。


上海曾被列強蹂躪,霸佔土地,劃分租界,如今留下了不少舊建築物,你只要在黃埔灘走一走,看看萬國建築群,時間仿佛停頓了,猶如置身上世紀的舊上海。黃埔灘是城市心臟,地皮雖然有價,但上海市政府不會打它們主意,因為他們知道保留它們更值錢。


你再看一看,黃埔江的兩岸,一岸是舊上海的外灘,另一岸是浦東金融中心區,一舊一新,有著強烈的對比美感,真是一生不能不遊的觀光景點,這旅遊收益自是不菲。


我們的香港,也經歷過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留下了不少殖民建築,這都是歷史的一部份,但無論是港英政府還是特區政府,總愛向地產商獻媚,舊建築幾乎被統統拆卸,興建摩天大樓,好像這樣才能獻出城市的新活力。

在保育意識尚未萌芽的七八十年代,中環舊郵政總局與尖沙咀舊火車總站都是香港的特色建築,也是歷史歲月的痕跡,拆毀它們就像抹去香港人的歷史回憶,如今回想,甚覺可惜。

當香港舊建築越拆越多,買少見少的時候,我們才會醒覺,其實已經太遲了。

後記:

寫畢此文,閱報驚悉,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北京故居,慘被地產商「搏懵」拆毀,一生致力保留北京古城的梁思成,其居所也逃不掉被拆的命運,內地「破舊立新」的行為幾近瘋狂了。

2012/02/02

在上海四天的所見所聞

十多年前,參加華東旅行團,在上海僅逗留一天,看得不多,未能深切體會到這個城市的發展。到了龍年新春,終有機會再踏足上海,今次逗留四天,乘搭地鐵周圍去,雖然看得還是比較表面,但已感受到上海人的過年氣氛,以及一些新年送禮的派頭,更重要的是,此行讓我看清楚上海人民的文明質素。


上世紀的舊上海是十里洋場的花花世界,就算經過新中國成立後一連串災難的折磨,上海人的性格依然是崇洋媚外,自持清高,帶點孤芳自賞的傲慢。無論在街頭抑或地鐵,都看到不少上海年輕人深諳衣著打扮之道,保持潮流觸覺,相當入時,就算是上了年紀的女士們,打扮亦顯得高貴大方,流露著一份上流氣派。上海是中國的龍頭大城市,雖有不少外省人湧入,但還是很容易從外貌看出上海人與外省人的分別,前者皮膚較白皙,後者稍為黯黑。



我們不會否認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確令沿海人民富裕起來,尤其是身處經濟改革開放火車頭的上海人,單看其一身衣著打扮,以及LV名牌手袋,便知其富裕程度。不少國際著名的百貨公司都進駐上海,在南京路便看到不少這類名牌的旗艦店,有些時裝售價不菲,單是一件女裝外套,最廉宜也要1000元人民幣。


適逢年廿九,上海人送禮也講求派頭,原隻金華火腿禮盒對他們來說是相當等閒,我身為香港人也看得目瞪口呆,據稱,上海人派紅封包約一撇一封(即1000元一封),分分鐘是人情債。


可惜,經濟改革開放並未改善人民的質素,這次我目擊不少亂拋垃圾及吐飛劍的行為,對上海人來講,好像不知道這行為是令人討厭的,人做我做,並無反省。有位打扮相當摩登的少女,吃完餅乾後便將包裝紙拋在街道上,動作十分自然。另一位打扮高貴的中年女士更厲害,在人頭湧湧的豫園,突然在你面前吐飛劍,好像要顯示其地盤所在,閒人不得前進。本來LV手袋是身份象徵,但我國同胞一邊手挽LV,一邊勁吐飛劍,完全貶低LV的高貴身價,現在歐洲各國一身蟻,看在錢銀份上,即使名牌不配我國同胞,也要照賣發財了。


香港有年宵市場,就算臨近歲晚,各大商店都趁機會減價促銷,甚至營業到深夜,而各類交通工具更通宵行駛,方便市民。但上海的歲晚氣氛,跟香港完全不一樣,街上冷冷清清,地鐵也乘客寥寥,連百貨公司的營業時間到晚上六時便提早關門,方便售貨員返家做節。到了翌日大年初一,街上四周及地鐵都人頭湧湧,市民喜慶洋洋迎接新年,兩天景況的對比十分強烈。


年廿九晚上,到處都已關門,唯一例外的是酒樓餐館,上海人也會一家大小訂檯吃團年飯,因此各大餐館都已滿座,我們曾在十天之前致電訂檯,一間酒樓稱只接受預訂十人套餐,另一間則稱每人最低消費300元人民幣,真的十分昂貴及誇張。當晚還未到六時正,我們決定早點到餐廳,也僅得一檯近門口的餐桌,全廳滿座,由此可見上海的餐飲生意十分興旺。



若非大時大節,在上海覓食,其實並不困難,而且各國菜式餐廳眾多,既有日菜,也有法菜,任君選擇。價錢也不算昂貴,以我們三人為例,埋單不超過300元人民幣,可以接受。


在金茂88樓觀光廳俯瞰整個上海市中心,發現上海沒有高山,一望盡是平原,不像香港山多平地少,原來上海腹地主要是長江瘀泥堆積而成,而且,上海面積是六個香港那麼大,土地資源豐富,建屋起樓自是不成問題。我們看到浦東一帶新開發區,有很多住宅大廈及洋房,估計房屋供應不會短缺。


不過,凡事都不能看表面,有留意內地新聞的朋友都知道,上海住屋需求殷切,而且新一代年輕人大學畢業變失業,買樓供樓也成為重大生活負擔,跟香港情況不遑多讓,這反映甚麼情況?內地財富分佈不均,通脹升溫,貧富懸殊嚴重,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使社會形成一道怨氣。



除了新興樓宇,上海還保留不少舊式建築,有些殘舊,有些保養得很好,例如我下榻酒店旁邊的常德公寓,建於1933年,由意大利籍商人出資建造,是一座8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屬現代建築風格,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反觀我們香港五十年代的唐樓,大多殘破不堪。常德公寓有何特別?凡是張愛玲的書迷必會到此朝聖,皆因著名作家張愛玲曾於這幢樓,跟她的母親與姑姑生活了5年,而後來作品《小團圓》,就是記敘這段往事。


我離港度歲那一天,發生了自稱孔子後代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大罵「香港人是狗」的離奇事件,事因早前內地自由行家庭乘坐香港東鐵時,小童在車廂內吃麵,一名港男看不過眼,與小童母親對罵,這是中港文化的差異所致。全靠香港市民的自律,香港鐵路才成為全球最乾淨的鐵路網絡之一,但內地同胞為何無視「嚴禁飲食」的規定?



當我在上海乘搭地鐵時,便明白了。上海地鐵的車廂裡,有各式各樣的禁令,偏偏沒有「嚴禁飲食」,就連「乘客守則」的一大堆文字裡,也沒有列明「嚴禁飲食」,因此,我國偉大的同胞們便肆無忌憚地,在車廂內進食,橙皮雞骨都撒落地上,上海是全國文明城市之一,單看車廂內的景況,真是文明有限。


上海發展迅速,十多年前僅得三條地下鐵路,現今已多達十一條地鐵線,偏佈全市,從南到北,由東往西,十分方便。今次乘搭了全國第一艘磁浮列車,從浦東國際機場往龍陽路站,行車只需7分鐘,時速達300公里,若改乘地鐵,包括轉車候車的時候,則需50分鐘,時間相差一大截,當然時間就是金錢,磁浮列車需40元人民幣,而地鐵只需6元人民幣。


「請先讓乘客落車」早已深深植入香港地鐵乘客心中,只有小部份人沒有禮讓之心,但在上海,每當地鐵車門打開,尤其是中年女人,總愛「衝鋒陷陣」,懶理車上的人還未全部下車,便直衝進去,霸佔座位,坐得到的便展示勝利的「得戚」神情。有人說,內地同胞之所以這樣,全因每年春運所形成的積習,恐怕十年八載都難改善了。

我簡單介紹了上海四天旅程對衣食住行的感受,雖然看得比較片面,但卻有不少深刻印象,當比較了上海與我們香港之後,便會發覺,還是覺得香港最好,香港永遠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