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父親節的由來,跟母親節一樣,同樣起源於美國,1909年,一位美國婦人參加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心想為何沒有紀念父親的節日,於是她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並得到各地教會及政府的支持,於是1910年 6 月 19 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到了1972 年,才正式將每年六月份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現時世界各地都有父親節的慶祝活動。
至於中國的父親節,則起源於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當時上海各界人士發起,為了感念親恩,將8月8日定為父親節,因「八八」二字的普通話發音與「爸爸」音韻相近,所以又稱「爸爸節」。不過時至今日,大多數中國人都跟隨世界潮流,即每年六月份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
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分明,在「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下,父親多是威嚴端肅的形象,母親則是溫柔端莊,或許因此,以歌頌父親為主的詩詞並不多見。近代的文學作品中,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因為這篇抒情散文,是中學中文科必讀的課文。朱自清說他「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令人印象深刻,文章也寫得細緻感人,是中學生學習寫作的最佳範文。
一般來說,父子關係密切無比,「無仇不成父子」與「上陣不離父子兵」這等說話,便是很好的證明。數一數古今中外的名人,便發現很多「上陣不離父子兵」的例子,在戰場上,薜仁貴與薜丁山這對父子關係十分奇妙,薜仁貴長年在外征戰,跟兒子別後十多年重逢,差點一箭錯殺兒子。岳飛與岳雲雖然只是養父子,但感情卻跟親生無異,他們被奸臣秦檜處斬,悲壯可泣。戰場上並不限父子,花木蘭便代父從軍,其事跡可見於《木蘭辭》,尾句「安能辨我是雄雌?」最著名。
在文學領域中,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文學成就斐然,合稱「蘇門三傑」。法國亦有一對著名文壇父子,大仲馬《三劍俠》與小仲馬《茶花女》,小說風格迥然不同。在音樂界,莫札特跟隨宮庭樂師父親到處表演,三歲顯露音樂才華,七歲便寫成第一首交響樂。
嚴父是否會出孝子?古典名著《紅樓夢》裡,賈寶玉便十分懼怕父親賈政,但我認為,這種「恐父症」的例子始終不多。《傅雷家書》記錄了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父子關係深厚,現代父子還有沒有靠書信或電郵溝通來聯繫感情?
雖然詩詞甚少歌頌父親,但中外電影卻有不少父子電影,譚家明執導的《父子》,便講述郭富城跟兒子的關係。史提芬史匹堡的《奪寶奇兵》系列之《聖戰奇兵》與《奪寶奇兵之水晶骷髏國》就是以夏利遜福跟父親辛康納利和兒子沙拉保夫的父子關係作為主要賣點。《回來未來》更有趣,米高霍士回到五十年代,竟然被親母愛上,他要協助親父追求母親,十分搞笑。
李純恩有一本小說叫《黑社會爸爸》,被張艾嘉改篇為電影《一個好爸爸》。電視也有不少爸爸為題的劇集,遠的不說,近年便有數齣,例如《當旺爸爸》、《巴不得爸爸》、《爸爸閉翳》,若論最受歡迎的,非《還珠格格》莫屬,乾隆皇與小燕子及紫薇的父女關係,溫馨熱鬧。
鳥山明的《龍珠二世》可以說是父子卡通片,宮崎峻《龍貓》的父女情誼也溫馨無比,有些動畫雖然不是以父親為主角,但都是不可或缺,像美國的《阿森一族》便是。最近熱播的卡通片《機動戰士AGE》,亞斯諾家族的爺父子三代便駕駛三代不同型號的高達跟域根作戰,也可以說是父子卡通。
原來流行曲也有不少這類作品,讓我數一數,黃凱芹《我的爸爸》、郭富城《強》、夏韶聲《空櫈》、許冠傑《父母恩》、陳百強《念親恩》、陳奕迅《單車》,真是多不勝數,不能盡錄。
父親的稱呼也很有趣,除了父親與爸爸,阿爹、爹哋、老竇也是香港人常對父親的稱呼。香港不時播映滿清題材的電視劇集,不知有沒人貪得意稱呼父親為「阿瑪」。
至於我的爸爸,在記憶中,我只有一個模糊印象,他坐在輪椅,一臉病容,沒有其他了。我不是莫札特這類的天才,三歲小童的腦袋還在發育中,能記下一個「坐在輪椅」的形象,已是十分了不起。那時候不流行錄像,我只能從黑白舊照片及媽媽的口述中,接觸他,了解他。聽媽媽說,爸爸能講得一口流利英語與日語,跟任何人都能談得來,很明顯他是一個出色的溝通高手。他似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考得國際車牌,估計他的駕駛技術相當了得。運動也是他的強項,既能游,也能踢,還當上了足球隊的隊長,多麼威風啊。
爸爸是孝順仔,一天打三份工,辛苦賺錢養活妻兒,還要給父母家用。機器總有休息的時候,不能廿四小時不停運作,何況是人?他不停不休挨了多年,不幸病倒了,未能享兒女福便撒手人寰。可憐媽媽多年來身兼父職,養大我和妹妹,她的擔子一點也不輕,她的功勞更不下於男人。恩重如山,她的多年辛勞必有美滿的回報,因此,每年父親節,我們都跟媽媽一起慶祝的。
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寫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相信爸爸也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趁著荷花盛開的季節,我拍下這幅照片來懷念他。
無論爸爸現在是投了胎還是升了天堂,我都希望有朝一天自己百年歸老後,能跟他相遇,讓我好好認識他,了解他,因為他始終是我的爸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