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9

退休長者的天堂 - 《黃金花四重唱》

由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首次執導的英國新片《黃金花四重唱》(Quartet),冷門上畫,僅得三四間戲院播映,不太受觀眾注意。

《黃金花四重唱》是長者電影,沿用《黃金花大酒店》的片名,兩片雖然都是講述英國長者晚年的退休生活,不過風格大大不同,後者充滿異色情調,前者則是田園寧靜。

《黃金花四重唱》劇情講述一所專門接收退休音樂家的安老院,位於寧靜郊區,長者過著平靜寫意的退休生活。一天,性格尖酸刻薄的女歌唱家珍荷頓入住,重遇昔日歌劇拍檔兼好友偉植、威夫及善詩。偉植是珍荷頓的前夫,因她移情別戀,令他對她產生怨恨,一度想離開安老院。後來珍荷頓主動道歉,加上威夫及善詩的鼓勵,這對昔日夫妻冰釋前嫌。安老院正在籌備籌款聯歡會,這四位歌劇拍檔重組,合唱《弄臣》四重唱,作壓軸演出。


電影改篇話劇,而話劇則取材自真人真事。已年屆75歲高齡的德斯汀荷夫曼,首次執導BBC電影,便選了這個長者題材,就像拍回自己一樣,駕輕就熟。電影沒有驚險刺激的緊張劇力,又沒故弄玄虛的懸疑效果,拍出來的風格就與電影故事主角一樣,節奏緩慢,沒有高低起伏,一切都是平平淡淡。就連珍荷頓與偉值這對前夫前妻重逢,由怨憤到化解,都是平平淡淡的,輕輕帶過。結尾四位主角表演四重唱,本是壓軸高潮,可是卻反高潮地以暗幕代替,電影就這樣結束了,就像人生一樣,到了晚年歸於平淡。

電影注重生活細節,加上田園鄉郊環境,帶給觀眾舒適寧靜的感覺。對我們香港觀眾來說,電影近乎遠離現實,因為這所安老院實在太理想優美,晚年能在這裡安老,確實是太舒適寫意了。電影沒有提及入住費用,但唯一讓我們感到現實的,就是故事從一開始,便要為一年一度的籌款音樂會籌募安老院經費作排練,若未能籌募經費,安老院便面臨倒閉危機,可想而知,音樂家退休後,還得要重操故業的。

片中演員大部份也不認識,原來他們是真正的音樂家,特意在電影中客串,因此,《黃金花四重唱》是向一群對音樂作出貢獻的退休音樂家致敬。至於主角演員,則不是真正的音樂家,他們只是「扮」音樂家而已,所以,電影結尾壓軸四重唱,導演的處理手法顯得有點突兀,如果安排演員「咪嘴扮唱」,效果會否更佳?

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瑪姬史密斯(Maggie Smith),受到外型局限,常擔演尖酸刻薄的角色,在本片也不例外,不過,今次飾演大歌唱家珍荷頓,形象優雅高貴,與上一齣《黃金花大酒店》的退休女傭判若兩人。珍荷頓這個角色高傲自大,看不起人,但對前夫卻充滿歉疚,並主動道歉,性格上不夠統一。另外三位比較陌生,事實上,湯葛特連(Tom Courtenay)、比利康納利(Billy Connolly)及寶蓮歌連絲(Pauline Collins)在英美兩地都有相當名氣。湯葛特連飾演的偉植,外表嚴肅古板,一頭白髮與挺直身型使他看上來並不蒼老,在長者群中顯得格外有型。在這電影界,他的演技反而不及比利康納利,後者表情多多,生鬼詼諧,最愛調戲年青女職員,名副其實是一名老頑童。寶蓮歌連絲扮演失憶症長者,可愛可憐又可笑,她與比利是開心果,比較搶鏡。

《黃金花四重唱》描述中產長者晚年退休生活的情景,對香港人來說,是十分羨慕的,因為電影中的安老院在綠野田園,優雅寧靜。香港並沒有這樣的安老院,像去年金像電影《桃姐》,女主角入住的安老院,環境狹窄侷促,房間只是一床一櫃,跟《黃金花四重唱》的古雅的酒店式房間相比,大相逕庭,堪稱皇宮與狗竇。

2013/05/26

威爾第歌劇錄像版本 - 《弄臣》

歌劇門票昂貴,動輒要千多元,如此昂貴,真不捨得。改而求其次,看歌劇錄像版本,都是不錯的選擇。第一次看歌劇,便選了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團今年初上演的《弄臣》錄像版本,雖然不是現場,但在戲院觀看,卻是另一番享受。

意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Giuseppe Verdi)創作不少歌劇,流傳後世,即使過了百多年,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斷重演,甚至改為現代版本。無論歌劇如何重新改編或演繹,威爾第的名作神髓始終保留,後人沒有肆意大改音樂與歌詞。紐約大都會歌劇團版本的《弄臣》將背景改成現代美國,但仍保留原劇的精神,主角利哥萊托失掉愛女的悲劇命運,依然牽引著全劇的發展。

《弄臣》(Rigoletto)是威爾弟三大名作之一,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話劇,原著影射法國法蘭西斯一世的荒淫無度,後遭政府禁演。威爾第改為歌劇後大受歡迎,歌劇共分三幕,主要講述一名英俊公爵生性風流,在舞會中又垂涎切普拉諾伯爵夫人的美色。一位醜陋駝背的弄臣利哥萊托卻肆無忌憚嘲笑其他貴族無能,因而受到貴族怨恨,並積心報復。這時候,阿拉伯大亨蒙特羅內突然闖了進來,指責公爵玩弄了他的女兒,利哥萊托卻對其加以嘲笑,這位阿拉伯大亨憤怒地詛咒利哥萊托必遭報應。利哥萊托因此心神不寧,將愛女吉爾達隱藏在家,並囑咐她不要外出。然而,吉爾達卻在教堂裡邂逅公爵,雙方也為對方美貌所吸引,某一晚,公爵偷進吉爾達家裡私會,一解相思之苦。貴族決定對利哥萊托報復,以為吉爾達是其情婦,於是虜走她並獻給公爵,公爵大喜。利哥萊托獲悉愛女被虜後十分心痛,救回女兒後並決定遠走他鄉。同時,利哥萊托買兇殺人,託殺手斯帕拉夫契列除掉公爵。誰料,殺手妹妹愛上公爵,央求兄長別殺害他,而吉爾達因深愛公爵,竟然做了公爵的替死鬼,利哥萊托得悉後哭至斷腸,應驗了阿拉伯大亨的詛咒。

《弄臣》原是雨果話劇《尋歡的國王》,從公爵與弄臣截然不同的遭遇與命運,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平等,權貴往往弄威作福,沒有得到報應;反而弱勢小人物的命運卻悲慘,欠缺公義。這位法國大文豪的作品大多為小人物發聲,宣訴他們的悲慘遭遇,除了《尋歡的國王》,其他著名作品如《鐘樓駝俠》與《孤星淚》都可看到這一特色。

威爾第的《弄臣》歌劇,幾乎每一首歌曲都是耳熟能詳的名曲,尤其是公爵詠嘆調《女人善變》(La donna è mobile)更為全球觀眾熟悉,已故的意大利男高音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更唱出了經典。今次全新現代版本的公爵角色,由外表英俊的Piotr Beczala扮演,他的唱功雖不及巴伐洛堤具有充沛氣量的爆炸力,但也唱得很動聽,只不過,我略嫌Piotr Beczala樣子正派,表現不出公爵的花花公子本性。

女主角Diana Damrau已是師奶,樣子倒也漂亮,只是身型略為發福。她在第二幕所唱的吉爾達詠嘆調《可愛的名字》(Caro nome)更將吉爾達情逗初開的少女情懷,以及對愛情的憧憬,唱出了令人動容的感覺。扮演弄臣利哥萊托的Željko Lučić,角色比較起伏多變,難度也較高,既有慈父的關愛,也有報復的仇恨,歌劇開首的引子,就是為弄臣悲劇命運作了預示。第三幕的四重唱《美麗的愛之女》(Bella figlia dell'amore)更是出色,室內的公爵與殺手妹妹,室外的弄臣與愛女,兩批人心情一喜一悲,在同一音樂旋律下,唱出來竟然融合,這就是百多年前威爾第的傑出之處。


由紐約大都會歌劇團上演的《弄臣》,雖然時代背景由古代改為現代,但佈景設計仍不失富麗堂皇的氣派,第一幕是拉斯維加斯的舞會派對,一看便知製作單位不惜工本。第三幕的設計簡單,但上空用近百霓虹光管,營造行雷閃電的暴雨前夕,預示利哥萊托失去愛女的悲劇發生,設計別出心裁,也令觀眾感受到命運逆轉的壓迫感。

西洋歌劇,就像中國戲曲,整齣劇由頭到尾都是音樂,沒有對白,全部靠唱歌來表達角色的情感,而且製作單位懂得隨著時代發展而轉變形式,就像今次我看《弄臣》錄像版本,全面改為現代背景,便給觀眾留下新鮮感與親切感,這也令到西洋歌劇的藝術發展,經歷了二百多年至今仍然深受觀眾喜愛。我認為值得中國戲曲借鑑,以香港粵劇為例,青黃不接是目前最大困境,花旦角色往往要靠中年或年長演員去扮演,年輕新一代又無興趣入行,對今後粵劇發展是不利的,也值得關注粵劇藝術愛好者深思今後路向。

2013/05/16

重現法國「瘋狂年代」 - 《「卡巴萊」- 瘋狂盛宴》

我對法國文化、藝術、音樂幾乎全無認識,若你問我知道哪一個法國文化界名人,我只能答「可可香奈兒」,因為這個上世紀的法國女人,所創造的時裝、形象、品牌,至今仍深深影響全球,成為現代人追求時尚的一種潮流。其他法國文化界名人更是一無所知,完全陌生,你可曾想像過一齣戲劇能一次過介紹法國「瘋狂年代」的代表人物?《「 卡巴萊」- 瘋狂盛宴》就是這樣的歌舞劇。


因應法國五月藝術月而特別製作的《「 卡巴萊」- 瘋狂盛宴》(Cabaret des Années Folles),是一齣集音樂、喜劇、舞蹈於一身的歌舞劇,重現法國1920年代的瘋狂。劇情講述香港一個舊式歌舞廳,一個年輕侍應曾聽過老闆娘提及過自己愛過的人,以及很欣賞的二、三十年代的法國藝術家。在深夜裡,一縷白煙忽地冒出,突然可可香奈兒、尚.高克多、伊蒂.琵雅芙等上世紀「瘋狂年代」的法國著名藝術家、文化界人物,統統現身,大跳法國歌舞,陪伴觀眾重溫法國近百年前的文化韻事與社會事件。

香港觀眾(包括我在內)對法國1920年代的「瘋狂年代」知道不多,始終年代久遠,很難有任何共鳴。「瘋狂年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進入自由解放、婦權抬頭、藝術蓬勃、創作豐盛、爵士樂流行的繁榮時期,同一時期,美國卻進入經濟大蕭條的黑暗,中國則陷入軍閥內亂的混戰局面。《瘋狂盛宴》便採用「新聞頭條」式的手法,粗略精簡地將法國「瘋狂年代」的種種大事呈現出來,觀眾就算一頭霧水,但還是約略知道一些。

這齣新篇歌舞劇讓我知道「卡巴萊」,甚麼是「卡巴萊」?這是一種將話劇、歌曲、舞蹈等元素混集而成的娛樂表演,在歐洲十分流行,大多在設有舞台的餐廳或夜總會上演。因此,《瘋狂盛宴》的舞台佈置便營造「卡巴萊」氣氛,舞台前還特意放上數張小圓檯,供觀眾坐下,以最近距離欣賞舞台演出,頗見心思。

由Theatre Noir製作、葉遜謙監製、法國木蘭(Mouron)編劇及導演的《「 卡巴萊」- 瘋狂盛宴》,12位中西演員載歌載舞,仿如置身於二、三十年代的法國舞廳,呈現法式風情。演員們大講中英法對白,又大唱中英法歌曲,音樂節奏時而明快,時而憂鬱,理應不會沉悶,然而劇情卻顯得鬆散,介紹出場的人物角色多如繁星,走馬看花。75分鐘的歌劇裡,多達44首歌曲,一首接一首,導致局部出現悶場。

每位演員都很落力演出,然而卻要在75分鐘內扮演34個角色,真的很難令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稍為突出的,是香港長大的維多利亞・艾靈頓的可可香奈兒扮相,造型維妙維肖。劉榮豐與黃思豐的外型十分相似,更是分不清。反而是「咖哩啡」的兩位特技員,每在間場時便出來大耍功夫雜技,效果有些惹笑,但出現在法式歌劇裡,未免有些不侖不類。

《瘋狂盛宴》音樂動聽,劇情鬆散,整體效果不過不失,亦顯著不及二年前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同樣以「瘋狂年代」作故事題材,同樣穿梭古今,《情迷午夜巴黎》便玩出了奇幻效果,亦多了人生迷失的刻畫,《瘋狂盛宴》受限於舞台,稍為遜色了。

2013/05/08

不屈鬥志的聾人電影 - 《勝利人生》

美國新片《勝利人生》與上月公映的台灣電影《逆光飛翔》十分相似,同樣是殘疾電影,同樣取材真人真事,兩片男主角不斷奮鬥克服困難,最終實現了夢想,充滿勵志性。

《勝利人生》(The Hammer)亦是一齣以摔跤運動為主的運動電影,劇情講述一名美國失聰男子麥克咸美(Matt Hamill),具有摔跤天分,然而他在主流學校讀書,受盡歧視,使他性格顯得孤僻。中學畢業後,獲得獎學金入讀Purdue University,可是他上課十分吃力,老師又時常背對學生,他因看不到老師唇型而導致學習困難。自幼外祖父迫他學習說話,不讓他學習手語,大學上課就算有手語傳譯,他也看不懂,最終成績一落千丈被趕出校。與此同時,青梅竹馬嫌他聽障離他而去,麥克慘受打擊,意志十分消沉。幸得外祖父鼓勵,使他重新振作,轉校入讀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是專門為聽障學生而設的專上學院,同學們溝通以手語為主,麥克為了融入這圈子,也要學習手語。在這裡,他猶如重獲新生,認識了好朋友,交了女朋友,還加入了學校的摔跤隊,甚至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摔跤比賽,粉碎對手三連冠,首度贏得全國冠軍。


運動電影多數以全國比賽冠軍作為奮鬥目標,往往帶有振奮人心的鼓勵作用,《勝利人生》也不例外,雖然題材比較冷門。摔跤運動源遠流長,可是基於商業考慮,今年二月,國際奧委會決定將摔跤剔除出二○二○年夏季奧運會,惹來爭議,因此電影在這時候上映,具有特別意義。

然而,《勝利人生》帶給觀眾最重要的訊息,就是聾人文化,電影透過麥克的故事,說出了聾人學生融入主流學校是如何困難重重。而且,學校沒有適當的手語輔助及教學支援,聽障學生根本難以投入健康的學習生活,同學們對聽障不了解,只懂得對掛上笨重助聽器的麥克排擠取笑,就連一塊兒長大的青梅竹馬,也不懂跟他溝通,使麥克築起圍牆封閉自己,形成了孤僻與自我的性格,可以說這是成長環境所造成。

外祖父是愛惜麥克的,麥克也十分尊敬他。然而外祖父早年所作的決定,卻麥克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外祖父認為外孫雖然嚴重聽障,但卻是聰明,所以堅持送他進入主流學校讀書,又不讓他學習手語,結果使麥克的處境顯得孤立無助。香港的聽障朋友看到這一幕,感同身受,因為以前的聾校政策,就是只許口語教課,不准手語講書,結果使大部份聾童失去學習樂趣。

外祖父的錯誤決定,間接使外孫受到連串挫折而意志消沉,人際關係更是一團糟,幸好外祖父最終懸崖勒馬,送他往一所專收聽障學生的專上學院學習。外祖父鼓勵麥克,世界不容他自怨自艾,因現實是殘酷的,他必須爭氣,拿出自己的本事,去說服世界,得到大家認同。麥克因此省悟,重新振作,還作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成為全國摔跤冠軍。所以,外祖父這個角色舉足輕重,既是影響麥克成長學習的阻礙者,卻又是啟發他在摔跤運動上創出高峰的伯樂。

奧雲嘉蘭(Oren Kaplan)導演的《勝利人生》,是典型的美國運動電影風格,雖然是新瓶舊酒,勝在不會熟口熟面。導演手法平實,平鋪直敘,故事不會故弄玄虛,也沒有香港觀眾熟悉的明星壓陣,感覺上較似電視電影。《勝》片一如其他運動片種,充滿勵志性,這已是深深打動觀眾、感染觀眾的有效元素。電影與別不同之處,就是宣揚聾人文化,正面地拍攝聾人獨有的溝通、思想、行為與困難,起碼讓健聽的普羅大眾了解聾人世界,加深認識聾人。電影令人驚喜的是,大量運用靜音效果,讓觀眾感受一下聾人聽不到的窘境苦況。

演員方面,男主角羅素哈佛(Russell Harvard)本身也是聽障人士,演回自己比較自然,具說服力,只是表情比較木訥,因這角色較多內心痛苦掙扎的演繹,演員還要加把勁才行。反而飾演室友的黑人聾人演員米辛安東尼史柏特(Michael Anthony Spady),比較生動鬼馬,反斗好玩。女主角素珊娜史頓(Shoshannah Stern)也是一名聾人演員,她很漂亮,表情豐富過男主角。飾演外祖父的雷文巴利(Raymond J. Barry)是老戲骨,香港觀眾對他比較陌生,翻查資料,原來他曾參演過尊龍的《龍年》。

整體而言,《勝利人生》是誠意之作,好過數年前台灣聽障游泳選手的青春電影《聽說》,前者是聾人演員擔綱演出,後者則是明星扮聾人,效果大打折扣。順帶一提,電影海報選用了飾演男主角童年的小朋友劇照,很易給人錯覺以為小演員佔很重戲分,我猜這是因為小朋友戴上了笨重耳機,突出了宣傳效果,給觀眾一看便知道這是聾人電影吧。

《勝利人生》雖然是聾人電影,但卻是拍給健聽觀眾看的,尤其是關注聽障學童的社會人士、教育界、以及那班高薪又安坐冷氣房的高官們,值得他們反思,反省目前政策對聾人是否有不足之處。電影慈善首映當晚,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與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也應邀出席,希望他們看過後,對聾人處境有更深切的體會,對症下藥,扭正社會上各項對聾人不公平的政策,提高普羅大眾對聾人的關注。

2013/05/02

追尋理想的電影 - 《逆光飛翔》

無可否認,現在台灣的清新小品電影拍得較港產片好看,香港電影總是離不開警匪、黑白道、動作、武俠、懸疑、中產愛情、三級性愛等片種,唯獨是青春校園片不多見。

《逆光飛翔》是一部台灣製作的校園青春勵志的殘疾電影,正面拍出視障者生活的故事,這是近年並少見的,稍後上映的《勝利人生》,則是講述美國聽障小朋友奮鬥成長的故事。


《逆光飛翔》取材自真人真事,劇情以台中失明鋼琴家北上求學的經歷為藍本,主角黃裕翔罹患先天性視網膜病變,自台中盲人學校畢業後,便獨自遠赴台北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幸好在大學內,他遇到友善室友,也遇到啓蒙老師,更遇到一個愛跳舞的女孩。小潔愛跳舞,裕翔愛音樂,兩人都有各自夢想,她給他鼓勵,他給她勇氣,彼此互相支持,從不依別人的方式飛翔,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方向飛翔,朝自己目標與夢想進發。

小潔毅然赴港參加跳舞甄選,裕翔也放下了「永不參加比賽」的心理包袱,參加音樂比賽,在美妙動聽的音樂配襯下,兩人忘我地投入屬於自己的世界,將自己潛能盡情釋快出來,施展渾身解數。就是這一幕,給我莫名的感動,也令我落淚,若你問我為甚麼,我也說不出來,相信是自己也有夢想卻未能實現吧,《逆》片就是引發了內心的一團火,給自己動力。

《逆光飛翔》拍得很好看,全片也釋出善意,不會過分放大盲人主角的不幸遭遇及歧視,他留學台北所遇到的人都很善良友善,電影可能避重就輕,報喜隱憂吧。黃裕翔演回自己,表情害羞拘謹,有點生硬,但起碼自然過三度扮演盲人的梁朝偉。他最厲害還是彈琴,只要有鋼琴,他便充滿了能量與信心,手指在琴鍵上輕快跳躍飛舞,揮灑自如。視障令他耳朵更靈敏,他對聲音很敏感,甚至從聲音中「看」出對話者的情緒反應。

張榕容飾演的小潔,大部份時間都是黑口黑面,後半段才多了些笑容,她憑這齣電影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則有點莫名奇妙。飾演裕翔媽媽的台灣女演員李烈,她將慈母的角色演得絲絲入扣,成熟自然,對視障兒子無微不至,她送兒子上大學,細心為他摸熟周圍環境,使他適應,這種「處處關懷,唯恐忽略」的細膩感情,盡獻母愛,令人感動。母親的偉大,對兒女呵護備至,往往令人動容,母親節快來到,我們做兒女的,要把握機會報答親恩。

《逆光飛翔》是台灣片,有趣的是,電影出品人竟是香港金像大導王家衛。電影導演當然不是王大導,而是香港觀眾不大認識的張榮吉,他的影像手法細膩寫實,將黃裕翔融入讀主流學校的窘況困境拍得很詳細,令人同情。男主角的鋼琴彈奏與女主角的跳舞動作也拍得相當好看。劇情處理與故事發展亦不落俗套,有別於一般流行公式,故事採用男女主角雙線獨立發展,後來一次偶遇,使雙方交熾起來,建立難得可貴的友情關係,互相支持與勉勵,共同奔向理想。

《逆光飛翔》的影像也很出色,格調柔和舒服,在電影攝影師的Dylan Doyle操刀之下,每一處城市,每一處鄉郊,每一處風景,每一處角落,都是那麼清新自然,和諧悅目。

《逆光飛翔》是一齣追尋夢想的電影,從裕翔與小潔的身上,我們看到夢想的追尋,並不只限於青年人,電影帶給我們的訊息十分清楚,若我們不去嘗試過,不去努力過,便放棄夢想的追求,到頭來只會留下一場空,甚至是一生的遺憾與後悔。只有嘗試過,就算最終失敗了,也是無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