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之所以刻骨銘心,從情竇初開、拍拖相戀、纏綿性愛、熱戀冷卻、傷心分手、別後重逢,到孤苦伶仃,這種經典愛情故事的發展路線,往往如此蕩氣迴腸,令觀眾留下情緒難以平伏,勾起了解動心靈的浪漫回憶,就算事隔多年,觀眾依然會記得《人鬼情未了》、《甜蜜蜜》等經典。
若愛情元素不變,僅將故事角色稍改一下,變為女性與女性的感情線,又會如何?法國電影《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便描寫兩個女同志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一點也不下於男女之愛。
剛在康城影展榮獲金棕櫚獎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英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法名:La vie d’Adèle : chapitre 1 2),劇情講述少女Adèle(Adèle Exarchopoulos飾演)是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情竇初開,與一名高中三年級男生邂逅。但某一天在街上過馬路時,卻被一個染了一頭藍髮的女大學生Emma(Léa Seydoux飾演)深深吸引著,不能自拔,不斷在心裡泛起陣陣漣漪,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Adèle與男友歡好後,完全得不到性愛快感,她始終忘不了Emma。她進入基吧,找到Emma,並與她交朋友,後來更發展成為戀人。然而,Adèle與Emma在性向態度上、價值觀念、工作上始終不同,兩人當初的激情,慢慢失去了新鮮感,漸漸流於平淡,最終分手收場。
由Abdellatif Kechiche導演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片長三小時,共分三個段落,前段是Adèle與Emma的邂逅,中段是熱戀,尾段是分手。導演將Adèle發現自己性向的取態,有相當細膩的描寫,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臉部大特寫,很深刻地刻劃Adèle與Emma之間由濃轉淡的感情變化。Adèle邂逅Emma,活現出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浪漫遐想,當她看著藍髮Emma,躍躍欲試又欲拒還迎的神態,Adèle Exarchopoulos演得自然又恰到好處。兩位女主角的感情戲,含蓄卻又爽快,情感真切動人,毫不造作,演得絲絲入扣。
電影最矚目的,莫過於片中五段性愛場面,其大膽與震撼程度,超過了李安的《色戒》。性愛本來就是愛情的一部份,導演對性愛場面的處理,大膽得令人瞠目結舌,兩個女人對性愛的渴求與激烈,跟Adèle與初戀男友的初試雲雨情作了一個十分明顯的對比。首先,Adèle對Emma一見鍾情,即使她們並不認識,即使當時Adèle已有男友,但她不由自主地將幻想藍髮女子作自慰對象,其性向已開始露出倪端。後來,她為了確定自己的性向,毅然跟男友做愛,可是得不到應有的魚水之歡,感到悶悶不樂。之後三場跟Emma的做愛,卻令Adèle享受到前所未有之歡愉,兩人也如魚得水。導演更刻意將該場戲,拍得迫真,大膽露骨,合共更長達15分鐘,這種處理手法,使Adèle與Emma的感情基礎更為穩定,更為銘心刻骨,也為Adèle後來一個人的時候,對Emma如此念念不忘有了更合理的解釋。
另一個較受爭議之處,就是電影對同性戀的取態,並無十分明確的立場,表面上《接》片是同志電影,但在同性婚姻已合法化的法國裡,電影觀點卻是偏向保守,這可從Adèle與Emma對戀情公開程度看得出來。Emma一開始已是女同志,她的家人與朋友都十分清楚;反而是主角Adèle,取態十分曖昧,她帶Emma回家見父母,只訛稱是指導哲學科的補習老師,可見Adèle不敢對父母坦白。另一幕,Adèle的同學們有恐同症,她們見到Adèle與Emma一起,便不屑起來,甚至交惡,可見主流社會並未完全接受同性戀。就算有一場戲,講及Adèle與Emma參與同性平權遊行,都是點到即止,並未作深入探討。
電影以藍色作主題,並不限於Emma的一頭藍髮及藍色牛仔衣著,若細心留意,全片充滿很多藍色主調,室內佈置、人物衣著、日用物品都有藍色,就連Adèle在大海浮臥,陽光反射下,海水也是一片藍色。當兩人感情變淡後,藍色也漸漸淡出,連Emma也藍髮還原。到電影結尾,Adèle以一身深海藍連身裙,來祝賀舊愛的畫展,這個孤獨的藍色,與電影開首的藍色吸引力,形成色調上的對比。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是風格之作,沒有大時代背景,講的是大城市裡的小人物故事,卻又有具爭議性。電影長達三個小時,未免太長了,真考驗觀眾耐性,但換另一個角度看,慢吞吞的節奏,讓愛情慢慢發芽,帶出了細水長流的動人效果。電影改篇漫畫,法文原名是《Adèle的半生:第一、二章》,故事似乎未完,電影結尾提及到紐約,看來會是第三、四章的預示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