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看似普通平常,但其實是地球的一部份,擁有跟地球同樣遠古的歷史,我們常見的一粒石頭,至少形式了六千萬年以上,石頭本身的故事更是精彩萬分,從熔岩到石頭,起碼經歷了高溫與冷卻,也經歷了地殼變動與風化侵蝕,見證了一生甜酸苦辣的痛楚,最終可能化作沙塵,從此湮沒了。
因火山爆發、斷層、接曲、海浪侵蝕等自然現象影響,使香港岩石地貌既獨特又多樣性,科學家根據岩石成分﹑分布和結構作分類,香港常見的岩石包括:火山岩(Volcanic Rock)、花崗岩(Granitic Rock)、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變質岩(Metamorphic Rock)。每一岩石種類,更包含了眾多不同特性與物質的岩石,散佈於港九新界各處,尤其新界東北及西貢一帶遍佈各種沉積岩與火山岩,佔全港面積約五分之一。由岩石構成的地貌,更是變化萬千,例如:高山、平原、湖泊、瀑布、島嶼等。若細心觀察地貌及異象(Abnormalities)的話,更會發現很多大自然威力的證據,馬屎洲的褶曲現象、東平洲的海蝕地貌、赤洲的斷層作用、望夫石的突岩形成、形形式式的風化作用、水流沖刷形成的各類瀑布與壺穴,均顯示了大自然的力量是何等驚人。
這些引人入勝的地質奇觀,近年來引起了很多市民的興趣,上週日的一場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陳龍生教授主講的「天涯海角–香港地質與地貌」講座,便吸引了大批市民排隊入場,即使我來到排隊,也因滿額而被拒門外,甚為可惜。當天巧遇地質旅遊的同學Cindy,也跟我一樣,未能入場聽陳教授的專題講座。
這次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香港地質學會及香港科學館聯合舉辦的「香港地質360」展覽,於2009年5月17日至8月16日,假香港科學館展出,免費入場參觀。
展覽介紹香港的地質演變,岩石的褶曲和斷層構造、地形、礦物、岩石和化石,以及地質學在香港的應用,現場還展出香港常見的岩石樣本。透過今次展覽,向市民介紹香港的地質環境,提高大家對地質環境的關注保護。
每年春季,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合辦的地質導賞活動,反應也十分熱烈,這深深地反映了市民對岩石地質導賞的需求甚殷,也對香港獨特多采的岩石地貌具有濃厚的興趣。
一些旅遊團體看準了這一趨勢,便衍生出一種特色旅遊:「地質旅遊」,這是一個嶄新的專業名詞,英文名為Geotourism,現在字典還未收錄。世界各地關於「地質旅遊」的定義也不相同,Young Sir根據地質旅遊與生態旅遊之原則及特性,在地質學術與旅遊實踐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將地質旅遊重新定義為:「在旅遊觀賞過程中,認識地球的非生物元素,例如天然地貌、地質、岩石、礦物及化石等之特性、形態及形成過程...了解地質保育、地質資源可持續性...給當地居民或整體地區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等實際好處」。
香港政府正在積極向聯合國申報為「世界地質公園」,以加強地質保育和發展生態旅遊。雖然有些學者擔心一旦成立地質公園後,會淪為賺錢工具,大批遊人湧入,對岩石地貌造成破壞,但是無可否認,「世界地質公園」的成立,更有助保護有地質特色的環境,並將地質學知識普及化,教育市民認識香港地質演變的歷史,間接推動本土經濟,發展旅遊品牌。
岩石保育,與生態保育一樣重要,需要透過公眾教育去灌輸保育意識,對大自然保留一份尊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