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 Firth在《皇上無話兒》中憑口吃國王一角贏得Oscar最佳男主角,他將口吃那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窘態演得入木三分,演技十分出色,獲獎完全實至名歸。
電影上映了四個星期,差不多落畫前一星期,我才匆匆趕往欣賞,觀眾入座不多,看得舒服。說實話,《皇上無話兒》這齣英國出品的電影完全是「口水多過茶」,沒有高潮起伏,沒有動作驚險,沒有緊湊劇情,電影的節奏就像英國般慢吞吞,慢條斯理的。話雖如此,但我還是佩服《皇上無話兒》的編劇,拿King George VI的口吃來借題改編,那個治療的過程,就成為了口吃症病患者的勵志作。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劇情並不複雜,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揭開戰幔,這時候King George V(Michael Gambon飾)駕崩,長子King Edward VIII(Guy Pearce飾)繼位,可是他戀上了美國的失婚婦人Wallis Simpson(Eve Best飾),決定「不愛江山愛美人」,退出王位,使身為第二繼承人的Prince Albert, Duke of York繼任為國王,也就是現在英女王Elizabeth的父親King George VI。
可是,King George VI的口吃毛病一直困擾著他,多方訪尋名醫也治不好,最後他太太Queen Elizabeth(Helena Bonham Carter飾)找到一位澳洲藉的言語治療師Lionel Logue(Geoffrey Rush飾),經過一段時間治療訓練,King George VI最終克服語言障礙,順利發表了一場鼓舞國民的著名戰時演說。
說穿了,《皇上無話兒》其實是典型的拜師學藝片,King George VI與Lionel Logue是片中的靈魂人物,對手戲相當多,他們不止是醫生病人的關係,更是知心好友,King George VI的治療過程其實相當痛苦,但Lionel Logue很有耐性地幫助他,對他不離不棄,還陪他一同發表演說,他們的亦醫亦友的關係,令人感動。
我們面對群眾說話,必會口窒窒,甚至腳震震,也是我們常稱的「怯場」,這是可以訓練的。我不知真實的口吃是怎樣,但從《皇上無話兒》一片中,King George VI的口吃似乎心理因素居多,當他面對正式演講(無論面對群眾還是廣播),便會「食螺絲」,有話總是說不出,但當他面對自己親人,卻能如常說話,因此Lionel Logue著他戴著Headphone聽著音樂來朗讀一段書本課文,竟能說得流暢,由此可見,口吃跟患者性格與自身成長經歷有莫大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還得靠患者本身的意志去克服。
演員方面,每一個角色都是歷史上真實人物,無論Queen Elizabeth、Winston Churchill(片中還未出任英國首相)、Elizabeth與Margaret公主兩姊妹、美國失婚婦人Wallis Simpson等,造型都跟真實人物似到十足。眾多角色中,始終都是Colin Firth扮演的King George VI最突出,相信口吃病患者會視他為偶像,鼓勵自己面對疾病的勇氣與決心,具有正面作用。
英文原名《The King's Speech》的Speech是雙關語,既解作演講,亦解作說話能力,可是香港片名《皇上無話兒》卻顯得不倫不類,這個「話兒」讓人聯想到鹹濕內容,也不知是否片商開的玩笑。反而內地與台灣譯得較好,內地《國王的演講》是直譯英文原名,台灣則叫《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不過,無論哪一個中文片名,就是沒有英文原名那種雙關語的巧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