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歷險記》集齊了所有驚險、懸疑、冒險、刺激的元素,還有仿真度極高的動畫3D技術,加上史提芬史匹堡導演與彼得積遜監製的名牌效應,照看應該賣座才是,但星期一晚上7時50分的一場,觀眾竟出奇地少,反而不及通俗簡單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麼受歡迎,觀眾的口味有時頗難捉摸。
《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由比利時同名漫畫改編,原著漫畫家Georges Rémi於1929年開始繪畫《丁丁歷險記》,直到1983年逝世為止。1981年,史提芬史匹堡導演的《奪寶奇兵》被譽為電影版的《丁丁歷險記》,吸引這名荷里活大導演閱讀《丁丁歷險記》,並因此愛上了,還購下了版權,直至今時今日3D動畫技術成熟,才跟彼得積遜攜手炮製《丁丁歷險記》3D電影版。
《丁丁歷險記》由原著漫畫中的《金鉗螃蟹販毒集團》(1940年)、《獨角獸的秘密》(1942年)和《紅色拉克姆的寶藏》(1943年)三部作品改篇而成。電影《丁丁歷險記》共分三部曲,現時上映的是第一部。
劇情講述丁丁(Tintin)購下一個帆船模型,原來模型藏有哈道克家族(Haddock)寶藏的線索,因而招來薩卡林(Sakharine)的追殺,捲入了爭奪寶藏及逃避追殺的連串驚險旅程,而寶藏則牽涉到哈道克船長與薩卡林之間的上代恩怨世仇。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帶有濃厚的《奪寶奇兵》影子,宛如《奪寶奇兵》的動畫版,史提芬史匹堡真是一個大細路,愛玩驚險刺激追逐的玩意。故事人物也貫徹《奪寶奇兵》的特色,個性十分鮮明又有滑稽感。丁丁聰明機智,富有正義感,身手也敏捷,跟鍾英迪博士(Indiana Jones)如出一轍,兩人都是愛冒險的好奇傢伙,分別只是記者與考古學家。我認為最突出的反而是丁丁的愛犬雪雪(Snowy),對主人忠心耿耿,又聰明有情有義,十分難得。丁丁與雪雪的關係令我想起福爾摩斯與華生,也可以是蝙蝠俠與羅賓。
哈道克船長的現實感頗強,因成就不及祖先而淪為酒鬼,終日自暴自棄,就像現在美國人與歐洲人受到經濟不景所蹂躪一樣,意志十分消沉。全靠丁丁的協助,船長才重新振作,擊退大壞蛋。如果船長代表的是現實,那麼丁丁就是理想,兩者對比十分鮮明。其他角色也突出,薩卡林很陰森,是奸人典型。最惹笑是孿生偵探Thomson及Thompson,時常撞板。
片中有兩場場景十分精彩,動畫與真實交融一起,使觀眾根本分不清現實與虛幻。一幕講述船長過份酗酒而忘記了祖先跟紅色拉克姆(Red Rackham)搏鬥的往事,丁丁用盡法寶去引導他回復記憶,那場戲在現實閃入過去再返回現實,畫面極之出色,而且哈道克與紅色拉克姆的慘烈戰鬥,讓人想起了《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另一場是講述丁丁與船長在摩納哥追逐薩卡林,勢要取回寶藏線索的壓軸高潮,由山頂追到碼頭的連串追逐動作一氣呵成,使觀眾屏息靜氣,投入緊湊氣氛,追逐過程看似混亂卻又十分清晰,這是史匹堡最拿手的動作戲。
《丁丁歷險記》所採用的3D動畫技術,與《阿凡達》一樣,都是動態擷取(Motion Capture)技術,將人體動作記錄下來,有關數據輸入到電腦,再配上3D動畫而成。因此,動畫人物的動作與表情繪得十分細緻,連「Three」這個英文字的捲舌動作也能繪出來,真不能不佩服荷里活的動畫技術出神入化。
電影動作連場,毫不沉悶,不過,此片的缺點在於動畫人物過度真人化,美中不足,不及彼思動畫人物設計那麼可愛。與其動畫真人化,倒不如像《阿凡達》那樣,真實與虛擬並存,效果反而更佳。
2011/11/30
2011/11/25
從《中國建築100年》看香港舊建築
胡恩威導演的《中國建築100年》,雖然沉悶,但卻令人反思,究竟對待建築的態度,是破舊立新,抑或新舊並存?
戲中講述兩對不同時代的夫婦,對中國建築有截然不同的藝術態度,一對是上市公司的商人,另一對是追求理想的學者。前者關心的是金錢,古舊建築事不關己,最緊要荷包脹大;後者關心古舊建築的保存,如何與新建築融合。
胡恩威在場刊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是最誠實的反映,反映當權者和業的水準和見地。這十年中國以地產帶動內部經濟,地產成為中國建築的推動力量了。....建築和其他中國的事物一樣在這一百年沒有好好的被中國人去慢慢認識和理解。....絕大部份都是投機主義者,為的都是市場,是錢。」這是多麼令人心酸的事情。
今天的北京,除了故宮,甚麼也要拆掉,現只餘下胡同,恐怕命不久矣。世界變化萬千,原是正常不過,但不是要一窩蜂將所有舊建築全也拆掉,這全是古蹟,是歷史,是一個城市的內涵與修養。古羅馬鬥獸場,巍立了二千多年,雖然殘破,但至今還是保存下來,印證了古羅馬當權者如何殘暴不仁,是當今從政者的一個警惕,要勤政愛民。
建築是歷史的證明,反映城市過去的歷史變遷。看回香港,很多舊建築都被拆掉重建,例如前郵政總局,一座漂亮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物,被拆掉興建康樂大廈(即怡和大廈),真的令人惋惜。又例如利舞台戲院,被拆掉重建成利舞台廣場,本來這是自由的商業行為,無可厚非,但看到從前政府對自身歷史欠缺一份尊重的感情,沒有任何認同感,或許這是歷史使然,回歸前的不明朗景氣,政府顯得相當被動。
建築是社會的鏡子,反映到社會的狀況,經濟向好時,建築設計會傾向奢華;反之,建築會較樸實,上述提及的利舞台便是明顯的例子了,地產商為了盈利收益,一切也向錢看。幸好,我們的政府雖然後知後覺,但畢竟還是積極地保存舊建築,看看近期的景賢里、何東花園及甘道23號,為香港保留了珍貴的財產。
保養舊建築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高昂開支的經濟負擔。我們的政府,為了活化舊建築,也為了減輕負擔,將保育舊建築的責任讓給民間參與,容許改變用途與功能來延續舊建築的生命,這本是無可厚非。可是,縱使不拆掉,卻徹底地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抹掉舊建築自身的歷史意義,未免有點過份了。當你途經1881 Heritage的時候,只知這裡已成為一所高級酒店與摩登商場,怎樣也看不出建築的前身原來是水警總部。
無可否認,活化舊建築是大方向,也是保存下去的可行方法。但,如何活化而又不失卻歷史意義,則要看接手團體或機構的修養,只要不重蹈前水警總部的覆轍便是了。
戲中講述兩對不同時代的夫婦,對中國建築有截然不同的藝術態度,一對是上市公司的商人,另一對是追求理想的學者。前者關心的是金錢,古舊建築事不關己,最緊要荷包脹大;後者關心古舊建築的保存,如何與新建築融合。
胡恩威在場刊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是最誠實的反映,反映當權者和業的水準和見地。這十年中國以地產帶動內部經濟,地產成為中國建築的推動力量了。....建築和其他中國的事物一樣在這一百年沒有好好的被中國人去慢慢認識和理解。....絕大部份都是投機主義者,為的都是市場,是錢。」這是多麼令人心酸的事情。
今天的北京,除了故宮,甚麼也要拆掉,現只餘下胡同,恐怕命不久矣。世界變化萬千,原是正常不過,但不是要一窩蜂將所有舊建築全也拆掉,這全是古蹟,是歷史,是一個城市的內涵與修養。古羅馬鬥獸場,巍立了二千多年,雖然殘破,但至今還是保存下來,印證了古羅馬當權者如何殘暴不仁,是當今從政者的一個警惕,要勤政愛民。
建築是歷史的證明,反映城市過去的歷史變遷。看回香港,很多舊建築都被拆掉重建,例如前郵政總局,一座漂亮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物,被拆掉興建康樂大廈(即怡和大廈),真的令人惋惜。又例如利舞台戲院,被拆掉重建成利舞台廣場,本來這是自由的商業行為,無可厚非,但看到從前政府對自身歷史欠缺一份尊重的感情,沒有任何認同感,或許這是歷史使然,回歸前的不明朗景氣,政府顯得相當被動。
建築是社會的鏡子,反映到社會的狀況,經濟向好時,建築設計會傾向奢華;反之,建築會較樸實,上述提及的利舞台便是明顯的例子了,地產商為了盈利收益,一切也向錢看。幸好,我們的政府雖然後知後覺,但畢竟還是積極地保存舊建築,看看近期的景賢里、何東花園及甘道23號,為香港保留了珍貴的財產。
保養舊建築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高昂開支的經濟負擔。我們的政府,為了活化舊建築,也為了減輕負擔,將保育舊建築的責任讓給民間參與,容許改變用途與功能來延續舊建築的生命,這本是無可厚非。可是,縱使不拆掉,卻徹底地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抹掉舊建築自身的歷史意義,未免有點過份了。當你途經1881 Heritage的時候,只知這裡已成為一所高級酒店與摩登商場,怎樣也看不出建築的前身原來是水警總部。
無可否認,活化舊建築是大方向,也是保存下去的可行方法。但,如何活化而又不失卻歷史意義,則要看接手團體或機構的修養,只要不重蹈前水警總部的覆轍便是了。
2011/11/24
人鬼錯摸的喜劇 - 上海越劇《西園記》
朋友問我:「今晚你去看甚麼戲?」
我答:「越劇。」
他頓時O嘴:「粵劇?」
我糾正他:「不是廣東粵劇,而是上海越劇。」
不少朋友都覺得奇怪,為何我對大戲有興趣,其實我不是戲迷,對大戲談不上興趣,只是出於對我國文化的一種熱愛。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曲詞優美,然而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均擁有自己獨特文化與地方語言,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戲曲,我們熟悉的粵曲便是其中之一。難得上海越劇團來港演出,這是接觸不同地區文化的好機會,讓自己認識更多,對我國的了解越深。
上海越劇的歷史不算悠久,只有一百多年歷史,與其他地方戲曲不同的是,上海越劇由全女班演員擔綱。台上嬌柔婉轉,沒有陽剛粗豪,無論書生抑或老伯,都由女演員反串,因此上海越劇的劇目多是男歡女愛、才子佳人的故事。曾幾何時,上海越劇有男性演員,後來女性演員加入取而代之,大受歡迎,男性演員便漸遭淘汰。上海越劇曾一度被批評為「靡靡之音」,不能登大雅之堂,在文革時期,演員更慘遭批鬥。幸而,現代女性抬頭,不少新人加入,使上海越劇的發展不致因此而停滯不前。
上海越劇的一般特色是歌頌人性的真善美,讚頌愛情的堅貞,發揚倫理的和諧,《西園記》便是這樣的一齣戲劇。購票時,我並不知道《西園記》講甚麼,以為是《西廂記》的改篇版本,因此當晚欣賞,大出預料,更想不到《西園記》竟是一齣瘋狂錯摸喜劇,使我大感驚喜,看得很盡興,很滿足。
書生張繼華,應聘往西園擔任教書先生。一天,園主之義女王玉真在亭樓上不慎掉下一枝梅花,恰巧落在張繼華身上,令他誤會對方贈花寄意。張繼華以為佳人是園主之親女趙玉英,及後趙玉英病逝,張繼華十分傷心,某夜在園中巧遇王玉真,誤以為是趙玉英的鬼魂,鬧出不少笑話。後來,園主許配王玉真予張繼華,他以為人鬼冥婚,令人啼笑皆非。最後,趙玉英的丫環香珺道出真相,才令張繼華恍然大悟,誤會盡消,還娶得美人歸,大團圓結局。
《西園記》劇長三小時,共分六幕,每幕剛好30分鐘。當初我還擔心《西園記》節奏緩慢,出乎意料,此劇節奏明快,沒有悶場。最後兩幕是全劇高潮所在,編劇將人鬼錯摸的情景,處理得相當惹笑,充滿喜劇效果,亦有強烈的電影感。
演員方面,黃慧演得最突出,她反串飾演張繼華,扮相俊俏,風流倜儻,跟粵劇明星任劍輝、龍劍笙、蓋明暉不相伯仲。張繼華是大笨蛋,人鬼不分,枉其飽讀詩書。正因其「失魂」性格,調亂傾慕對象的身分,才能營造戲劇張力,發展出錯摸百出的笑料。
早前看過崑劇《西廂記》,詞藻優美但艱深,相比之下,《西園記》便簡單易懂,用了大量七言句,很工整。《西園記》創作歷史很短,僅三十多年,滲透出一點現代氣息,一點也不老套過時,十分適合喜愛戲劇的年青朋友欣賞。
由於全女班的緣故,加上化妝現代化,沒有塗白臉孔,因此上海越劇看得舒服。但也於全女班的緣故,令越劇沒有陽剛味,嬌嬌柔柔,娘味極濃,性別單一化,使故事男性角色也變得像太監公公般,即使演員將聲線扮厚扮沉,還是失去性別的完整性。
崑劇與越劇都是浙江的地方戲曲,論歷史,後者不及前者悠久;論文學,後者也不及前者濃厚。但是,越劇較崑劇有時代感,更易向年青觀眾靠攏,所以當晚現場所見,有不少年青觀眾捧場,還有外藉人士呢。
京劇與川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其中二個重要戲曲,日後有機會我會看看。
圖片來源:宣傳單張
我答:「越劇。」
他頓時O嘴:「粵劇?」
我糾正他:「不是廣東粵劇,而是上海越劇。」
不少朋友都覺得奇怪,為何我對大戲有興趣,其實我不是戲迷,對大戲談不上興趣,只是出於對我國文化的一種熱愛。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曲詞優美,然而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均擁有自己獨特文化與地方語言,因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戲曲,我們熟悉的粵曲便是其中之一。難得上海越劇團來港演出,這是接觸不同地區文化的好機會,讓自己認識更多,對我國的了解越深。
上海越劇的歷史不算悠久,只有一百多年歷史,與其他地方戲曲不同的是,上海越劇由全女班演員擔綱。台上嬌柔婉轉,沒有陽剛粗豪,無論書生抑或老伯,都由女演員反串,因此上海越劇的劇目多是男歡女愛、才子佳人的故事。曾幾何時,上海越劇有男性演員,後來女性演員加入取而代之,大受歡迎,男性演員便漸遭淘汰。上海越劇曾一度被批評為「靡靡之音」,不能登大雅之堂,在文革時期,演員更慘遭批鬥。幸而,現代女性抬頭,不少新人加入,使上海越劇的發展不致因此而停滯不前。
上海越劇的一般特色是歌頌人性的真善美,讚頌愛情的堅貞,發揚倫理的和諧,《西園記》便是這樣的一齣戲劇。購票時,我並不知道《西園記》講甚麼,以為是《西廂記》的改篇版本,因此當晚欣賞,大出預料,更想不到《西園記》竟是一齣瘋狂錯摸喜劇,使我大感驚喜,看得很盡興,很滿足。
書生張繼華,應聘往西園擔任教書先生。一天,園主之義女王玉真在亭樓上不慎掉下一枝梅花,恰巧落在張繼華身上,令他誤會對方贈花寄意。張繼華以為佳人是園主之親女趙玉英,及後趙玉英病逝,張繼華十分傷心,某夜在園中巧遇王玉真,誤以為是趙玉英的鬼魂,鬧出不少笑話。後來,園主許配王玉真予張繼華,他以為人鬼冥婚,令人啼笑皆非。最後,趙玉英的丫環香珺道出真相,才令張繼華恍然大悟,誤會盡消,還娶得美人歸,大團圓結局。
《西園記》劇長三小時,共分六幕,每幕剛好30分鐘。當初我還擔心《西園記》節奏緩慢,出乎意料,此劇節奏明快,沒有悶場。最後兩幕是全劇高潮所在,編劇將人鬼錯摸的情景,處理得相當惹笑,充滿喜劇效果,亦有強烈的電影感。
演員方面,黃慧演得最突出,她反串飾演張繼華,扮相俊俏,風流倜儻,跟粵劇明星任劍輝、龍劍笙、蓋明暉不相伯仲。張繼華是大笨蛋,人鬼不分,枉其飽讀詩書。正因其「失魂」性格,調亂傾慕對象的身分,才能營造戲劇張力,發展出錯摸百出的笑料。
早前看過崑劇《西廂記》,詞藻優美但艱深,相比之下,《西園記》便簡單易懂,用了大量七言句,很工整。《西園記》創作歷史很短,僅三十多年,滲透出一點現代氣息,一點也不老套過時,十分適合喜愛戲劇的年青朋友欣賞。
由於全女班的緣故,加上化妝現代化,沒有塗白臉孔,因此上海越劇看得舒服。但也於全女班的緣故,令越劇沒有陽剛味,嬌嬌柔柔,娘味極濃,性別單一化,使故事男性角色也變得像太監公公般,即使演員將聲線扮厚扮沉,還是失去性別的完整性。
崑劇與越劇都是浙江的地方戲曲,論歷史,後者不及前者悠久;論文學,後者也不及前者濃厚。但是,越劇較崑劇有時代感,更易向年青觀眾靠攏,所以當晚現場所見,有不少年青觀眾捧場,還有外藉人士呢。
京劇與川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其中二個重要戲曲,日後有機會我會看看。
圖片來源:宣傳單張
2011/11/23
郊遊反思
常聽人說,香港沒有甚麼好玩。那要看「玩」的定義是甚麼,若指體驗別國風土人情、見識世界文化,當然非要離開香港出外不可,去歐洲還是東南亞,完全是富貴由人。
但是,若你鍾情大自然,香港的郊野絕對能滿足你。不要以為香港彈丸地,郊野風光不及內地,其實香港有六成地方屬綠化郊野,何況交通便捷,由市區往郊區,一般只須一小時便可到達,十分方便。
不得不佩服政府多年的經營,建立多個郊野公園,當中有不少是依水塘而建,也種植不少林木,使郊外環境清新優美,風景怡人,成為港人假日的好去處。而且郊野公園配套設施相當完善,既有燒烤場地、露營場地,也有長短不一的家樂徑,無論一家大小,抑或三五知己,均可在此消磨大半天。因此,只要你不是只顧打機唱K,誰說香港沒有地方去?
這天帶隊,往鶴藪水塘遠足,走在林蔭山腰,細聽潺潺流水,感受輕輕微風,浸浴和煦陽光,享受雀鳥合唱,真有說不出的舒服。平日生活忙碌,節奏急促,早已透不過氣,但在清新郊野,每一吋泥土,每一呎岩石,都似能助你洗盡煩惱,減慢節奏,簡潔心靈,修身養性。
距鶴藪水塘不遠處的沙螺洞,一直都是極具生態價值的河谷濕地,在這裡可找到68種全港蜻蜓品種,而當中三種更是香港獨有的。此外,這裡還有兩棲類動物、蝴蝶、雀鳥、不同品種的植物,溪流中也有不少淡水魚。沙螺洞四面環山,雖然原有鄉村荒廢,但仍有村民在此經營士多,方便遊人休息。
如此優美的郊野公園,還有地質公園及海岸公園,足以令港人自豪,可是仍存在隱憂。雖然有法例保護,但貪婪的開發商總有辦法鑽法律空子,去開發郊區,發展地產,乘機賺錢。幸好香港有不少熱心的保育人士群起反對,至少暫時得以阻止有關開發的商業行為。
香港郊區的生態豐富,部份更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如此一個天然寶地,我們更應保護及珍惜,甚至教育下一代愛惜愛護。香港郊區不容破壞,一旦破壞勢難復原,即使能復原也得花上一代人的時間,甚至永難復原。因此,我們要時刻留意狡猾的開發商,以免他們偷步砍樹伐土開發,而政府更應摒除官僚作風,積極主動巡視郊外動靜,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必須治罪重罰,防止任何形式的破壞。
穿過沙螺洞後,在山坡上眺望大埔工業村,視野極其擴闊,眼球不斷游移,似要看盡每一吋,這就是香港的可愛之處。
但是,若你鍾情大自然,香港的郊野絕對能滿足你。不要以為香港彈丸地,郊野風光不及內地,其實香港有六成地方屬綠化郊野,何況交通便捷,由市區往郊區,一般只須一小時便可到達,十分方便。
不得不佩服政府多年的經營,建立多個郊野公園,當中有不少是依水塘而建,也種植不少林木,使郊外環境清新優美,風景怡人,成為港人假日的好去處。而且郊野公園配套設施相當完善,既有燒烤場地、露營場地,也有長短不一的家樂徑,無論一家大小,抑或三五知己,均可在此消磨大半天。因此,只要你不是只顧打機唱K,誰說香港沒有地方去?
這天帶隊,往鶴藪水塘遠足,走在林蔭山腰,細聽潺潺流水,感受輕輕微風,浸浴和煦陽光,享受雀鳥合唱,真有說不出的舒服。平日生活忙碌,節奏急促,早已透不過氣,但在清新郊野,每一吋泥土,每一呎岩石,都似能助你洗盡煩惱,減慢節奏,簡潔心靈,修身養性。
距鶴藪水塘不遠處的沙螺洞,一直都是極具生態價值的河谷濕地,在這裡可找到68種全港蜻蜓品種,而當中三種更是香港獨有的。此外,這裡還有兩棲類動物、蝴蝶、雀鳥、不同品種的植物,溪流中也有不少淡水魚。沙螺洞四面環山,雖然原有鄉村荒廢,但仍有村民在此經營士多,方便遊人休息。
如此優美的郊野公園,還有地質公園及海岸公園,足以令港人自豪,可是仍存在隱憂。雖然有法例保護,但貪婪的開發商總有辦法鑽法律空子,去開發郊區,發展地產,乘機賺錢。幸好香港有不少熱心的保育人士群起反對,至少暫時得以阻止有關開發的商業行為。
香港郊區的生態豐富,部份更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如此一個天然寶地,我們更應保護及珍惜,甚至教育下一代愛惜愛護。香港郊區不容破壞,一旦破壞勢難復原,即使能復原也得花上一代人的時間,甚至永難復原。因此,我們要時刻留意狡猾的開發商,以免他們偷步砍樹伐土開發,而政府更應摒除官僚作風,積極主動巡視郊外動靜,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必須治罪重罰,防止任何形式的破壞。
穿過沙螺洞後,在山坡上眺望大埔工業村,視野極其擴闊,眼球不斷游移,似要看盡每一吋,這就是香港的可愛之處。
2011/11/22
半島High Tea
朋友問我:「今天我們去哪裡歎下午茶?」
我答:「半島吧!」
朋友問:「半島中心?」
我回覆:「半島酒店!」
食物送上來之前,先呷一口英式紅茶,以茶漏過濾茶渣來倒茶,別具特色。依個人喜好加添鮮奶,紅茶裡滲透淡淡奶味,但始終不及港式奶茶的濃郁味道。銀器擺設也大有學問,茶器手柄呈45度擺放,方便客人拿取,這份井井有條的細心,讓你感受到殷勤待客的親切感。
三層銀塔捧上來,每人各有十一件鹹甜小點,分置三層。一般來說,底層是鹹點,頂層是甜點,但半島酒店似乎不依這個傳統格式。底層是英式提子鬆餅,中層是野菌酥皮卷、洋蔥芝士撻、煙三文魚手指卷、青瓜有機麥籽三文治等,頂層則是車厘子檸檬小蛋糕、黃梅開心果茶餅、酒心朱古力等,另有一小杯草莓慕絲。
每式小點,鹹甜恰到好處,不會油膩,慢慢細嚼,有份說不出的舒服。雖然每款小點份量細小,但十一件糕點下肚,其實已很飽,因此進場前最好留空肚子,晚餐也大可不吃。
半島酒店有衣著品味的嚴格要求,穿沙灘鞋膠拖鞋及短褲者一律被拒入進,以免與上流餐廳格格不入,有意一試英式下午茶的朋友請注意了。
我答:「半島吧!」
朋友問:「半島中心?」
我回覆:「半島酒店!」
半島酒店是享譽全球的六星級酒店,1928年開業至今,不少旅客慕名入住,其維多利亞式的建築風格、英式殖民的遺風,以及日軍侵佔的歷史創桑,令半島酒店增添不少歷史餘韻。半島酒店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古蹟酒店,絕不是舊水警總部改裝成酒店的那種古蹟可比。
這天,朋友生日,我帶她往半島酒店品嚐英式下午茶,一邊細嚼美味茶點,一邊感受殖民風情,一邊欣賞建築裝潢,一邊嘆茶談天說地,就這樣消磨一個週末,享受半天閒情,一樂也。
傳統英式下午茶,是三層銀塔盛載不同款式的鹹甜小點,配上芬芳紅茶及精緻甜品,這是英國十九世紀上流社會十分流行的。今時今日,要體驗英倫風情,不用走到老遠英國,在半島酒店便能切身體驗得到。
貴為全港最豪華的酒店,英式下午茶自然售價不菲,一人份量是298元,雙人分量則要498元,完全等同一般酒店晚間自助餐的價錢。雖然如此奢侈,仍然吸引不少食客排隊輪候入座,當天我們便等了一個小時才能入座享用。
在這高級典雅的大堂上,藝術精品般的雕刻裝潢,身穿白褸黑褲的侍應,精緻的銀器擺設,那份上流階級的氣息,使自己的步伐放慢,慢條斯理地吃著一件又一件精美小點,跟市井地道茶餐廳的急速節奏完全是兩回事。
食物送上來之前,先呷一口英式紅茶,以茶漏過濾茶渣來倒茶,別具特色。依個人喜好加添鮮奶,紅茶裡滲透淡淡奶味,但始終不及港式奶茶的濃郁味道。銀器擺設也大有學問,茶器手柄呈45度擺放,方便客人拿取,這份井井有條的細心,讓你感受到殷勤待客的親切感。
三層銀塔捧上來,每人各有十一件鹹甜小點,分置三層。一般來說,底層是鹹點,頂層是甜點,但半島酒店似乎不依這個傳統格式。底層是英式提子鬆餅,中層是野菌酥皮卷、洋蔥芝士撻、煙三文魚手指卷、青瓜有機麥籽三文治等,頂層則是車厘子檸檬小蛋糕、黃梅開心果茶餅、酒心朱古力等,另有一小杯草莓慕絲。
每式小點,鹹甜恰到好處,不會油膩,慢慢細嚼,有份說不出的舒服。雖然每款小點份量細小,但十一件糕點下肚,其實已很飽,因此進場前最好留空肚子,晚餐也大可不吃。
半島酒店有衣著品味的嚴格要求,穿沙灘鞋膠拖鞋及短褲者一律被拒入進,以免與上流餐廳格格不入,有意一試英式下午茶的朋友請注意了。
2011/11/21
一部講述中國建築的演變歷程 - 《中國建築一百年》
或許每晚常看胡恩威主持《我要做特首2》,加上我家老媽從未看過話劇,因此我們一家便專程欣賞由他導演的《中國建築一百年》。
是晚首演,座無虛席,觀眾層面廣泛,既有年青人,也有銀髮族,可見胡恩威的號召力。可是,這齣話劇題材冷門,不是大喜大笑、大哭大悲的通俗話劇,累得家母「釣魚」。
《中國建築一百年》講的是兩對不同年代的夫婦,一是梁思成與林徽因,另一是潘石屹與張欣,前者是文人學者,為清華大學創立營建系(即建築系),而後者是投機的地產開發商,創立SOHO中國,以「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為營銷概念,其經營的地產商業王國賺得盤滿缽滿,自2003年起連續名列全中國地產商的三甲之內,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房地產行業領袖。
這話劇其實沒有實際故事內容,只是將兩對夫婦的生平以編年方式介紹給觀眾,但兩對夫婦所代表的分別是理想與投機,在中國建築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值得觀眾深思。
上半部講述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總裁張欣成立公司的經過,及如何打造地產商業王國,對白用上大量建築術語,令我似懂非懂;下半部回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身為建築學者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主張保留傳統建築,古為今用,與潘張夫婦主張破舊立新,構成浪漫無私與現實自私的強烈對比,也反映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巨大轉變。
不難看出,胡恩威製作這齣話劇,並不打算讓觀眾嘻哈一番,身為建築師的他,對當今中國的建築發展感到痛心,藉著此劇將他對中國建築的觀點與批判告訴觀眾。因此,劇終最後一幕,講北京古城牆被推倒,梁思成抱著石頭痛哭,是諷刺當今中國建築的畸形發展。再加上片頭羅列古今名人對建築的看法,以及中間過場時所播放的崔建《一無所有》,真的當頭棒喝。
全劇只得兩位演員:楊永德、高若珊,兩人分演兩對夫婦。楊永德飾演潘石屹,演技浮誇,但當扮演梁思成,則溫文爾雅,完全判若兩人。高若珊是台灣人,飾演張欣及林徽因,扮演現代女強人不太似,反而扮演上世紀的女性,身穿小鳳仙裝,更顯其楚楚秀質。她的普通話說得動聽,不像一般台灣人的口音,原來她曾參演林奕華的2010年《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當時張艾嘉是焦點,自然忽略不起眼的高若珊,今次她擔大旗,自然令人刮目相看。
若你不認識誰是梁思成與林徽因,那麼提起梁啟超與徐志摩,你必定知道是誰,因為兩者關係十分密切,梁啟超是梁思成的父親,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前度情人,話劇還特意加插徐志摩的小插曲,在沉悶中泛起了漣漪,令觀眾精神一振。
剛才提到,片頭羅列古今名人對建築的看法,現節錄其中給大家看看:
中國建築學者梁思成:「建築是合用、堅固、美。」
日本當代建築師伊東豐雄:「建築是社會的濾鏡。」
美國建築大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沒有建築就不會有文明的靈魂。」
華裔當代建築大師貝聿銘:「建築是務實的藝術形式。」
法國詩人兼政治家雨果Victor Hugo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人類偉大的思想都寫在石頭上。」
莊臣:「建築是研究如何浪費空間的藝術。」
費德羅:「建築是時代轉化為空間的意志。」
卡普爾:「建築是政治。」
圖片來源:宣傳單張
是晚首演,座無虛席,觀眾層面廣泛,既有年青人,也有銀髮族,可見胡恩威的號召力。可是,這齣話劇題材冷門,不是大喜大笑、大哭大悲的通俗話劇,累得家母「釣魚」。
《中國建築一百年》講的是兩對不同年代的夫婦,一是梁思成與林徽因,另一是潘石屹與張欣,前者是文人學者,為清華大學創立營建系(即建築系),而後者是投機的地產開發商,創立SOHO中國,以「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為營銷概念,其經營的地產商業王國賺得盤滿缽滿,自2003年起連續名列全中國地產商的三甲之內,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中國房地產行業領袖。
這話劇其實沒有實際故事內容,只是將兩對夫婦的生平以編年方式介紹給觀眾,但兩對夫婦所代表的分別是理想與投機,在中國建築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值得觀眾深思。
上半部講述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總裁張欣成立公司的經過,及如何打造地產商業王國,對白用上大量建築術語,令我似懂非懂;下半部回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身為建築學者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主張保留傳統建築,古為今用,與潘張夫婦主張破舊立新,構成浪漫無私與現實自私的強烈對比,也反映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巨大轉變。
不難看出,胡恩威製作這齣話劇,並不打算讓觀眾嘻哈一番,身為建築師的他,對當今中國的建築發展感到痛心,藉著此劇將他對中國建築的觀點與批判告訴觀眾。因此,劇終最後一幕,講北京古城牆被推倒,梁思成抱著石頭痛哭,是諷刺當今中國建築的畸形發展。再加上片頭羅列古今名人對建築的看法,以及中間過場時所播放的崔建《一無所有》,真的當頭棒喝。
全劇只得兩位演員:楊永德、高若珊,兩人分演兩對夫婦。楊永德飾演潘石屹,演技浮誇,但當扮演梁思成,則溫文爾雅,完全判若兩人。高若珊是台灣人,飾演張欣及林徽因,扮演現代女強人不太似,反而扮演上世紀的女性,身穿小鳳仙裝,更顯其楚楚秀質。她的普通話說得動聽,不像一般台灣人的口音,原來她曾參演林奕華的2010年《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當時張艾嘉是焦點,自然忽略不起眼的高若珊,今次她擔大旗,自然令人刮目相看。
若你不認識誰是梁思成與林徽因,那麼提起梁啟超與徐志摩,你必定知道是誰,因為兩者關係十分密切,梁啟超是梁思成的父親,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前度情人,話劇還特意加插徐志摩的小插曲,在沉悶中泛起了漣漪,令觀眾精神一振。
剛才提到,片頭羅列古今名人對建築的看法,現節錄其中給大家看看:
中國建築學者梁思成:「建築是合用、堅固、美。」
日本當代建築師伊東豐雄:「建築是社會的濾鏡。」
美國建築大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沒有建築就不會有文明的靈魂。」
華裔當代建築大師貝聿銘:「建築是務實的藝術形式。」
法國詩人兼政治家雨果Victor Hugo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人類偉大的思想都寫在石頭上。」
莊臣:「建築是研究如何浪費空間的藝術。」
費德羅:「建築是時代轉化為空間的意志。」
卡普爾:「建築是政治。」
圖片來源:宣傳單張
2011/11/18
深秋隨想
看著月曆,才「驚覺」現在是深秋季節,香港早已沒有秋意的感覺。
猶記得三十年前,我還是小學生,每逢中秋節過後,便得穿上白色薄冷外套。那時候還未更換冬季校服,一身短袖短褲,一陣秋風吹來,冷得瑟瑟縮縮。
因此,每踏入九月份,我便意識到秋天來臨。但是,忘了從何年開始,秋天遲遲不來,延遲至十月份、十一月份。近十年,秋天幾乎消失了,香港天氣的冬夏轉換模式,變得十分「乾淨俐落」,話冷便冷,話熱便熱,沒有了「循序漸進」的過程。
讀中學時的夏天,冷氣機還未普及,縱使上課時汗流浹背,學校也從不安裝冷氣機,只靠天花吊扇朗朗作響地轉動,微風從窗外緩緩地吹進來。今時今日大熱天時,不少中學生都要身穿藍色冷背心返學,構成香港街頭上獨特的人文風景,令人嘖嘖稱奇。
有人話,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而全球暖化的原因,卻是人類造成的惡果。
近二百年,科技發展迅速,人類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但有得必有失,地球資源的消耗也大幅增加,以媒及石油為例,這些能源本來是經過漫長的數億年,由動物屍骸埋在地層下,經過連串高壓碳化作用演變而成的,卻能在短短二百年間被人類過度開採,預料不出百年,便會被消耗殆盡。
然而,這些天然燃料改善我們生活的同時,卻又製造大量污染物,甚至弄穿臭氧層,紫外線毫無阻隔地直射地球,威脅人類健康。
如此一個「改善生活,危害健康」的開採過程,對人類究竟是福?還是禍?真的是一個大諷刺。
香港沒有了秋天,其實是一個驚示訊號,提醒我們地球病了。
猶記得三十年前,我還是小學生,每逢中秋節過後,便得穿上白色薄冷外套。那時候還未更換冬季校服,一身短袖短褲,一陣秋風吹來,冷得瑟瑟縮縮。
因此,每踏入九月份,我便意識到秋天來臨。但是,忘了從何年開始,秋天遲遲不來,延遲至十月份、十一月份。近十年,秋天幾乎消失了,香港天氣的冬夏轉換模式,變得十分「乾淨俐落」,話冷便冷,話熱便熱,沒有了「循序漸進」的過程。
讀中學時的夏天,冷氣機還未普及,縱使上課時汗流浹背,學校也從不安裝冷氣機,只靠天花吊扇朗朗作響地轉動,微風從窗外緩緩地吹進來。今時今日大熱天時,不少中學生都要身穿藍色冷背心返學,構成香港街頭上獨特的人文風景,令人嘖嘖稱奇。
有人話,這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而全球暖化的原因,卻是人類造成的惡果。
近二百年,科技發展迅速,人類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但有得必有失,地球資源的消耗也大幅增加,以媒及石油為例,這些能源本來是經過漫長的數億年,由動物屍骸埋在地層下,經過連串高壓碳化作用演變而成的,卻能在短短二百年間被人類過度開採,預料不出百年,便會被消耗殆盡。
然而,這些天然燃料改善我們生活的同時,卻又製造大量污染物,甚至弄穿臭氧層,紫外線毫無阻隔地直射地球,威脅人類健康。
如此一個「改善生活,危害健康」的開採過程,對人類究竟是福?還是禍?真的是一個大諷刺。
香港沒有了秋天,其實是一個驚示訊號,提醒我們地球病了。
2011/11/15
從《那些年》憶起我的那些年
九把刀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收旺場,成為本年度最賣座的華語片之一,也是台灣電影最威水的一次。難得的是,九把刀前作是《愛到底之三聲有幸》,僅屬短片,今次第一次執導長片《那些年》,便爆冷叫好叫座,令不少人大跌眼鏡。
《那些年》其實是十分普通的通俗喜劇,只不過是九把刀本人的半自傳式故事,正正由於故事講述九十年代青春歲月,那是互聯網才剛開始、手機上網還未普及的年代,對現在30歲後的朋友來講,容易產生深刻的共鳴,對片中的中學生活有濃厚親切感,也勾起了難忘的回憶,哪怕是平淡還是燦爛,總之就是我們曾經歷過的青春歲月。
我的那些年,是1984年至1989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及六四事件之間的五年。那些年的中學生活,我不是風頭躉,沒有優異的成績,運動也不出色,既不是包尾,也不是前茅,僅在中下游位置徘徊,在老師眼中是毫不起眼的一個中學生。那些年,我不喜歡理髮,時常髮長遮耳,衣著也不入時。而我的同學,喜作前衛潮流打扮,那些年,髮型流行Gel頭,但學校禁止用定型水,他們便隨身攜帶梳子,不時將左邊頭髮往後刷,右邊頭髮則在前額留海,那是當時潮流髮型,男女如是。
校方嚴厲禁止學生吸煙,偏偏有些學生男孩子較為反叛,總愛點一支香煙,耍帥地吞雲吐霧,以為這是有型,或許受到當時影視明星的影響吧。那時候,校方時常突擊搜查學生的衣服,有些同學在校褸內私藏煙包,但卻瞞不過風紀及訓導老師。順帶一提,似乎訓導老師總愛擺出一副威嚴面孔,很少見他們有隨和笑容,我見了也怕怕。
那些年的讀書氣氛不算激烈,或許我的中學是Band 3吧,最厲害便是蘇啟文學兄,常在校內獲獎,會考考獲4A,算是學校的威水史了。至於班內,陳澤輝時常考獲第一名,被冠以「神童輝」的稱號。我的成績不優異,最威水的一次,便是憑中史科考取班內第二名,因而獲選為代表參加校內班際中史問答比賽。自問中史興趣濃厚,有關知識亦不差,若用文字作答,肯定三甲,可惜問答比賽講求快而準,而我又不良於聽,反應遲鈍,加上經驗不足,落敗是預料中事。
回歸後,香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師學生都疲於奔命,無所適從。可幸那些年的教育制度十分簡單,除了校內考試,我只經歷兩場重要的全港性考試,一是中三評核試,二是中學會考,這兩個考試現在已成為歷史了。
青春往事總離不開戀愛,我雖沒有談戀愛,但卻有暗戀對象。那些年,陳佩詩不是大美人,但標緻甜美的樣子,吸引了不少男生愛慕,她身邊不乏裙下之臣,但可惜名花有主。我對陳小姐沒有任何感覺,反而在一次場合,乍見她便驚為天人,她跟我同級不同班,自那時起,我便開始注意她,她名叫何少蕙。幸運地,到了中四班,我與她成為了同班同學,不過我是怕醜男生,不擅辭令,也苦無機會跟她打開話閘子,有一次,她見我手錶有趣,竟拿起來戴在手裡,已讓我樂上一整天呢。可惜,中學畢業後便各奔前程,直至三年後才在地鐵偶遇,只知她在尖沙咀某酒店任職,之後便無緣再見了。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仿如倒卷帶般,讓我重溫往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那些年」。
「那些年」這三個字,就是我們青春歲月的代名詞。
《那些年》其實是十分普通的通俗喜劇,只不過是九把刀本人的半自傳式故事,正正由於故事講述九十年代青春歲月,那是互聯網才剛開始、手機上網還未普及的年代,對現在30歲後的朋友來講,容易產生深刻的共鳴,對片中的中學生活有濃厚親切感,也勾起了難忘的回憶,哪怕是平淡還是燦爛,總之就是我們曾經歷過的青春歲月。
我的那些年,是1984年至1989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及六四事件之間的五年。那些年的中學生活,我不是風頭躉,沒有優異的成績,運動也不出色,既不是包尾,也不是前茅,僅在中下游位置徘徊,在老師眼中是毫不起眼的一個中學生。那些年,我不喜歡理髮,時常髮長遮耳,衣著也不入時。而我的同學,喜作前衛潮流打扮,那些年,髮型流行Gel頭,但學校禁止用定型水,他們便隨身攜帶梳子,不時將左邊頭髮往後刷,右邊頭髮則在前額留海,那是當時潮流髮型,男女如是。
校方嚴厲禁止學生吸煙,偏偏有些學生男孩子較為反叛,總愛點一支香煙,耍帥地吞雲吐霧,以為這是有型,或許受到當時影視明星的影響吧。那時候,校方時常突擊搜查學生的衣服,有些同學在校褸內私藏煙包,但卻瞞不過風紀及訓導老師。順帶一提,似乎訓導老師總愛擺出一副威嚴面孔,很少見他們有隨和笑容,我見了也怕怕。
那些年的讀書氣氛不算激烈,或許我的中學是Band 3吧,最厲害便是蘇啟文學兄,常在校內獲獎,會考考獲4A,算是學校的威水史了。至於班內,陳澤輝時常考獲第一名,被冠以「神童輝」的稱號。我的成績不優異,最威水的一次,便是憑中史科考取班內第二名,因而獲選為代表參加校內班際中史問答比賽。自問中史興趣濃厚,有關知識亦不差,若用文字作答,肯定三甲,可惜問答比賽講求快而準,而我又不良於聽,反應遲鈍,加上經驗不足,落敗是預料中事。
回歸後,香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師學生都疲於奔命,無所適從。可幸那些年的教育制度十分簡單,除了校內考試,我只經歷兩場重要的全港性考試,一是中三評核試,二是中學會考,這兩個考試現在已成為歷史了。
青春往事總離不開戀愛,我雖沒有談戀愛,但卻有暗戀對象。那些年,陳佩詩不是大美人,但標緻甜美的樣子,吸引了不少男生愛慕,她身邊不乏裙下之臣,但可惜名花有主。我對陳小姐沒有任何感覺,反而在一次場合,乍見她便驚為天人,她跟我同級不同班,自那時起,我便開始注意她,她名叫何少蕙。幸運地,到了中四班,我與她成為了同班同學,不過我是怕醜男生,不擅辭令,也苦無機會跟她打開話閘子,有一次,她見我手錶有趣,竟拿起來戴在手裡,已讓我樂上一整天呢。可惜,中學畢業後便各奔前程,直至三年後才在地鐵偶遇,只知她在尖沙咀某酒店任職,之後便無緣再見了。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仿如倒卷帶般,讓我重溫往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那些年」。
「那些年」這三個字,就是我們青春歲月的代名詞。
2011/11/09
再談中華白海豚
第一次出海近距離觀賞中華白海豚,雖然在快艇停留的五分鐘期間,僅僅看到一條滿身灰色的白海豚穿越海面,但足以令船上遊客興奮莫名,就像明星出場時引得Fans拍掌尖叫一樣。
一剎那興奮過後,我不得不反思,究竟我們的觀賞行為,對中華白海豚,是滋擾?還是親近?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Sousa chinensis,主要棲身於鹹淡水交界海域,在珠三角河口多見其影縱。在香港,牠多在大嶼山西北、大澳、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出沒,因此,這造就了大澳的旅遊商機,出海觀光已是遊客的指定項目,更是大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但是,快艇在海面不停穿梭,其震耳欲聾的引擎聲,對聽覺靈敏的中華白海豚來說,是一種嚴重滋擾,也阻礙其跟同類溝通,甚至易作錯誤判斷,使其游向快艇而招致損傷,嚴重的更可引致擱淺死亡。
當天所見,海面都幾繁忙,前方及左方遠處各有一艘巨型遠洋貨輪在航行中,其所發出的超聲波訊號,對中華白海豚或會造成迷失,成為致命傷。
右方遠處設有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地盤,雖然有關當局一再強調施工會顧及周邊環境,但一旦動工,無論大型還是小型工程,對海洋生態總有不可設想的破壞力與負面影響。
情況就如同一棵松樹,若不郁動它,松樹必會健康成長;若挖土將之拔出來再埋土,松樹表面上還健在,但會否傷及樹根及樹身,阻礙其生長呢?甚至乎,挖土可能截斷地下水源,影響營養吸收。
同理,當年玫瑰園工程還未展開,大嶼山西北一帶海域荒涼原始又不受污染,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不受影響。可是,隨著赤臘角機場及東涌新市鎮的興建,大批污泥濁水流出大海,已開始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基建完成後,環境並不會自動復原,因為大量人口遷入,人類污染物不斷排放大海,當中包含惡菌與重金屬,這些東西不僅污染海洋,還被食物鏈吸收,中華白海豚覓食後,後果自然不難想像。
人類一向以主宰者自居,支配整個地球,為滿足其生存的奢侈需要,人類已毫不節制地伐木填海,進一步侵吞地球資源。每個國家與城市,永遠有毫無止境的慾望,為了追求高GDP與經濟增長,不斷開採開發開拓,大肆建設,完全罔顧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以及大自然的珍貴價值。
身處快艇中,伴著歡呼聲,遊客靜待中華白海豚再次浮出海面。眼望四周海洋,牠們還是否在結伴游戈嬉戲?我們還會否給予牠們一點喘息的空間?
一剎那興奮過後,我不得不反思,究竟我們的觀賞行為,對中華白海豚,是滋擾?還是親近?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Sousa chinensis,主要棲身於鹹淡水交界海域,在珠三角河口多見其影縱。在香港,牠多在大嶼山西北、大澳、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出沒,因此,這造就了大澳的旅遊商機,出海觀光已是遊客的指定項目,更是大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但是,快艇在海面不停穿梭,其震耳欲聾的引擎聲,對聽覺靈敏的中華白海豚來說,是一種嚴重滋擾,也阻礙其跟同類溝通,甚至易作錯誤判斷,使其游向快艇而招致損傷,嚴重的更可引致擱淺死亡。
當天所見,海面都幾繁忙,前方及左方遠處各有一艘巨型遠洋貨輪在航行中,其所發出的超聲波訊號,對中華白海豚或會造成迷失,成為致命傷。
右方遠處設有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地盤,雖然有關當局一再強調施工會顧及周邊環境,但一旦動工,無論大型還是小型工程,對海洋生態總有不可設想的破壞力與負面影響。
情況就如同一棵松樹,若不郁動它,松樹必會健康成長;若挖土將之拔出來再埋土,松樹表面上還健在,但會否傷及樹根及樹身,阻礙其生長呢?甚至乎,挖土可能截斷地下水源,影響營養吸收。
同理,當年玫瑰園工程還未展開,大嶼山西北一帶海域荒涼原始又不受污染,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不受影響。可是,隨著赤臘角機場及東涌新市鎮的興建,大批污泥濁水流出大海,已開始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基建完成後,環境並不會自動復原,因為大量人口遷入,人類污染物不斷排放大海,當中包含惡菌與重金屬,這些東西不僅污染海洋,還被食物鏈吸收,中華白海豚覓食後,後果自然不難想像。
人類一向以主宰者自居,支配整個地球,為滿足其生存的奢侈需要,人類已毫不節制地伐木填海,進一步侵吞地球資源。每個國家與城市,永遠有毫無止境的慾望,為了追求高GDP與經濟增長,不斷開採開發開拓,大肆建設,完全罔顧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以及大自然的珍貴價值。
身處快艇中,伴著歡呼聲,遊客靜待中華白海豚再次浮出海面。眼望四周海洋,牠們還是否在結伴游戈嬉戲?我們還會否給予牠們一點喘息的空間?
2011/11/08
再訪大澳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上班、返學、吃飯總是匆匆而為 ,久而久之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因此放鬆身體,調節心情便十分重要,可幸香港還有一個讓自己步伐減慢的地方,身處其中,煩惱可暫時放下,心靈也得以洗滌,這樣的地方,便是大澳。
大澳本是漁民聚居地,後來發展成小社區,村內大多是退休長者,年輕人已搬出市區謀生。大澳發展緩慢,與市區大興土木的步伐不一致,正因如此,大澳才能保留了山靈水秀的優美環境,讓我們體驗棚屋漁村文化,又能親親大自然,是值得我們珍惜與愛護的。
難得放假,天朗氣清,我們一家前往大澳走一走。
坐艇遊覽是參觀大澳棚屋的最受歡迎方式之一,快艇在河涌穿梭,然後便直出避風塘,在大海奔馳逐浪,不一會便來到將軍石對開海面,船家關掉引擎,靜觀海面,突然一條灰色的物體甫出水面再下潛,終於,看到了生平第一次見的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國寶,也是回歸的吉祥物,主要在北大嶼山、大澳、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出沒。
可是,近年香港基建大肆發展,赤臘角機場的興建已影響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現在陸續上馬的還包括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跑道,加上遠洋貨輪,使一處原是寧靜的大海,變得污染嘈吵,嚴重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漁業式微後,坐艇遊覽已是大澳漁民經濟收入的來源,可是,快艇頻頻奔馳,對中華白海豚造成嚴重滋擾,近年白海豚數目銳減已是明證,如何在旅遊與保育之間作出平衡,真是有關當局頭痛的大題目。
記得多年前,香港爭取到少年寺在大澳開辦少林武術文化中心,還以為因此可將武術推廣,吸引港人報名習武,強身健體,兩年前還看到一兩名武僧習武,豈料今天重臨,一個人影都無,如同荒廢一般,難道香港人僅屬三分鐘熱度,熱鬧過後便歸於平淡嗎?看來,有關當局要認真反思一下,如何藉武術推廣來促進大澳經濟與旅遊,今後再構思甚麼振興旅遊經濟的新項目時,三思而後行,不要好大喜功,浪費資源。
搖頭嘆息過後,還是要飽肚的,途徑財叔的茶果店,適逢茶果新鮮出爐,吃了一鹹一甜茶果,皮薄饀多,熱騰騰拿在手裡,好不滿足。我認為,茶果是大澳的經典小食,誇張點講句,來到大澳不吃茶果,不算來過大澳。
大澳好吃小食怎會只得茶果一款呢?在大澳街市街,有一檔蘭姐砵仔糕,其中一款是芝麻砵仔糕,相當特別,黑色的砵仔糕,內裡有些白芝麻點綴,咬下去滿口芝麻香,滑而少甜。
在吉慶街,也有不少小食店,突然聞到魷魚香,原來有位老伯正在燒魷魚,吸引不少食客,這位老伯十分友善,燒魷魚像耍雜技,見他全神貫注,卻原來對鏡頭很敏感,一見我舉機拍攝便展露笑容,好不親切。
雖然大澳漁業式微,不少漁民年紀已老,但他們仍不忘老本,在街市附近,不少年老漁販售賣新鮮海產,只見她們膚色一身黝黑,是出海捕魚歲月裡日積月累的見證,如今退休,三五知己聚首賣魚閒話家常,生活似乎十分寫意。
就這樣,閒閒逛逛,飲飲食食,品嚐茶果,看看白海豚,穿梭棚屋巷子,優哉悠哉,便消磨一個下午。
大澳本是漁民聚居地,後來發展成小社區,村內大多是退休長者,年輕人已搬出市區謀生。大澳發展緩慢,與市區大興土木的步伐不一致,正因如此,大澳才能保留了山靈水秀的優美環境,讓我們體驗棚屋漁村文化,又能親親大自然,是值得我們珍惜與愛護的。
難得放假,天朗氣清,我們一家前往大澳走一走。
坐艇遊覽是參觀大澳棚屋的最受歡迎方式之一,快艇在河涌穿梭,然後便直出避風塘,在大海奔馳逐浪,不一會便來到將軍石對開海面,船家關掉引擎,靜觀海面,突然一條灰色的物體甫出水面再下潛,終於,看到了生平第一次見的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國寶,也是回歸的吉祥物,主要在北大嶼山、大澳、龍鼓洲海岸公園一帶水域出沒。
可是,近年香港基建大肆發展,赤臘角機場的興建已影響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現在陸續上馬的還包括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跑道,加上遠洋貨輪,使一處原是寧靜的大海,變得污染嘈吵,嚴重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漁業式微後,坐艇遊覽已是大澳漁民經濟收入的來源,可是,快艇頻頻奔馳,對中華白海豚造成嚴重滋擾,近年白海豚數目銳減已是明證,如何在旅遊與保育之間作出平衡,真是有關當局頭痛的大題目。
記得多年前,香港爭取到少年寺在大澳開辦少林武術文化中心,還以為因此可將武術推廣,吸引港人報名習武,強身健體,兩年前還看到一兩名武僧習武,豈料今天重臨,一個人影都無,如同荒廢一般,難道香港人僅屬三分鐘熱度,熱鬧過後便歸於平淡嗎?看來,有關當局要認真反思一下,如何藉武術推廣來促進大澳經濟與旅遊,今後再構思甚麼振興旅遊經濟的新項目時,三思而後行,不要好大喜功,浪費資源。
搖頭嘆息過後,還是要飽肚的,途徑財叔的茶果店,適逢茶果新鮮出爐,吃了一鹹一甜茶果,皮薄饀多,熱騰騰拿在手裡,好不滿足。我認為,茶果是大澳的經典小食,誇張點講句,來到大澳不吃茶果,不算來過大澳。
大澳好吃小食怎會只得茶果一款呢?在大澳街市街,有一檔蘭姐砵仔糕,其中一款是芝麻砵仔糕,相當特別,黑色的砵仔糕,內裡有些白芝麻點綴,咬下去滿口芝麻香,滑而少甜。
在吉慶街,也有不少小食店,突然聞到魷魚香,原來有位老伯正在燒魷魚,吸引不少食客,這位老伯十分友善,燒魷魚像耍雜技,見他全神貫注,卻原來對鏡頭很敏感,一見我舉機拍攝便展露笑容,好不親切。
雖然大澳漁業式微,不少漁民年紀已老,但他們仍不忘老本,在街市附近,不少年老漁販售賣新鮮海產,只見她們膚色一身黝黑,是出海捕魚歲月裡日積月累的見證,如今退休,三五知己聚首賣魚閒話家常,生活似乎十分寫意。
就這樣,閒閒逛逛,飲飲食食,品嚐茶果,看看白海豚,穿梭棚屋巷子,優哉悠哉,便消磨一個下午。
2011/11/07
瑞士汁雞翼
太平館餐廳是老牌西餐廳,自1860年開業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該餐廳以瑞士汁及葡國雞馳名,享譽中外,一直不乏捧場客,每晚餐廳門外都有很多食客輪候入座。
上星期六晚,我們一家在這餐廳吃晚飯,點了瑞士汁雞翼、瑞士汁肉片炒河、焗葡國雞等美食。
美食送來之前,先欣賞這餐廳的裝潢,餐廳雖然重新裝修過,仍不失老式餐廳的韻味,坐在其中如置身六十年代。侍應是全男班,打著煲呔,多是長者,最年輕都已中年了。侍應待我們坐下,便遞上了清茶及熱騰騰的白毛巾,這真是久違了的服務,現在連中式茶樓已沒有供應熱毛巾給客人抹手,真想不到竟在這餐廳「重現」。
餐牌食物選擇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雞翼、豬脾、鹹牛脷、意粉、焗飯,款式十分簡單,但是瑞士汁享負盛名,已是食客必點的招牌菜。據餐廳介紹,瑞士汁其實是甜豉油,清末民初時期,有外國人來品嚐雞翼後讚不絕口,說:「Sweet!」但侍應卻不諳英語,向人請教後以為是「Swiss」,推斷那位外國人讚雞翼味道近似瑞士風味,因此餐廳便將這款菜式定為「瑞士汁雞翼」。
好了,美食來了,先來一款龍皇海鮮湯配餐包,這碗橙色濃湯裡,有帶子與蝦仁,吃起來新鮮帶爽,充滿濃郁鮮味,只是稍為鹹了點。
到了瑞士汁肉片炒河,老實說,賣相並不吸引,與普通茶餐廳的肉片炒河差不多,不過全靠瑞士醬汁,使一碟原本油膩的河粉,吃起來一點也不覺肥膩,反而甜甜地有點開胃。
煙肉炒雜菜只是一般,青青淡淡的,但配上濃味的肉片河粉,反而配搭得宜。
最後出場的便是招牌菜 - 瑞士汁雞翼,幾乎是每桌必叫的例牌菜,雞翼肉質十分嫩滑,完全分不清是雪藏還是新鮮雞翼,配上甜甜地的瑞士汁,真可以一口氣吃足三隻。
吃了那麼多,其實已無空間再容得下餐廳的招牌甜品 - 招牌梳夫厘,我見鄰桌很多客人點了,焗得很大,內裡是發脹的蛋白,真想一試,惟有下一次有機會再吃吧。反而,套餐附送的小甜點,卻令我懷念,現在西餅店很少見到了,這款花餅的忌廉是牛油製成,略帶鹹味,加上懷舊裝飾,別具風味。
這餐飯真的不便宜,埋單要五百多元,即使如此,餐廳依然客似雲來,連洋人也來捧場,可見百年老牌餐廳的魅力。
上星期六晚,我們一家在這餐廳吃晚飯,點了瑞士汁雞翼、瑞士汁肉片炒河、焗葡國雞等美食。
美食送來之前,先欣賞這餐廳的裝潢,餐廳雖然重新裝修過,仍不失老式餐廳的韻味,坐在其中如置身六十年代。侍應是全男班,打著煲呔,多是長者,最年輕都已中年了。侍應待我們坐下,便遞上了清茶及熱騰騰的白毛巾,這真是久違了的服務,現在連中式茶樓已沒有供應熱毛巾給客人抹手,真想不到竟在這餐廳「重現」。
餐牌食物選擇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雞翼、豬脾、鹹牛脷、意粉、焗飯,款式十分簡單,但是瑞士汁享負盛名,已是食客必點的招牌菜。據餐廳介紹,瑞士汁其實是甜豉油,清末民初時期,有外國人來品嚐雞翼後讚不絕口,說:「Sweet!」但侍應卻不諳英語,向人請教後以為是「Swiss」,推斷那位外國人讚雞翼味道近似瑞士風味,因此餐廳便將這款菜式定為「瑞士汁雞翼」。
好了,美食來了,先來一款龍皇海鮮湯配餐包,這碗橙色濃湯裡,有帶子與蝦仁,吃起來新鮮帶爽,充滿濃郁鮮味,只是稍為鹹了點。
到了瑞士汁肉片炒河,老實說,賣相並不吸引,與普通茶餐廳的肉片炒河差不多,不過全靠瑞士醬汁,使一碟原本油膩的河粉,吃起來一點也不覺肥膩,反而甜甜地有點開胃。
煙肉炒雜菜只是一般,青青淡淡的,但配上濃味的肉片河粉,反而配搭得宜。
最後出場的便是招牌菜 - 瑞士汁雞翼,幾乎是每桌必叫的例牌菜,雞翼肉質十分嫩滑,完全分不清是雪藏還是新鮮雞翼,配上甜甜地的瑞士汁,真可以一口氣吃足三隻。
吃了那麼多,其實已無空間再容得下餐廳的招牌甜品 - 招牌梳夫厘,我見鄰桌很多客人點了,焗得很大,內裡是發脹的蛋白,真想一試,惟有下一次有機會再吃吧。反而,套餐附送的小甜點,卻令我懷念,現在西餅店很少見到了,這款花餅的忌廉是牛油製成,略帶鹹味,加上懷舊裝飾,別具風味。
這餐飯真的不便宜,埋單要五百多元,即使如此,餐廳依然客似雲來,連洋人也來捧場,可見百年老牌餐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