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從《那些年》憶起我的那些年

九把刀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收旺場,成為本年度最賣座的華語片之一,也是台灣電影最威水的一次。難得的是,九把刀前作是《愛到底之三聲有幸》,僅屬短片,今次第一次執導長片《那些年》,便爆冷叫好叫座,令不少人大跌眼鏡。


《那些年》其實是十分普通的通俗喜劇,只不過是九把刀本人的半自傳式故事,正正由於故事講述九十年代青春歲月,那是互聯網才剛開始、手機上網還未普及的年代,對現在30歲後的朋友來講,容易產生深刻的共鳴,對片中的中學生活有濃厚親切感,也勾起了難忘的回憶,哪怕是平淡還是燦爛,總之就是我們曾經歷過的青春歲月。

我的那些年,是1984年至1989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及六四事件之間的五年。那些年的中學生活,我不是風頭躉,沒有優異的成績,運動也不出色,既不是包尾,也不是前茅,僅在中下游位置徘徊,在老師眼中是毫不起眼的一個中學生。那些年,我不喜歡理髮,時常髮長遮耳,衣著也不入時。而我的同學,喜作前衛潮流打扮,那些年,髮型流行Gel頭,但學校禁止用定型水,他們便隨身攜帶梳子,不時將左邊頭髮往後刷,右邊頭髮則在前額留海,那是當時潮流髮型,男女如是。

校方嚴厲禁止學生吸煙,偏偏有些學生男孩子較為反叛,總愛點一支香煙,耍帥地吞雲吐霧,以為這是有型,或許受到當時影視明星的影響吧。那時候,校方時常突擊搜查學生的衣服,有些同學在校褸內私藏煙包,但卻瞞不過風紀及訓導老師。順帶一提,似乎訓導老師總愛擺出一副威嚴面孔,很少見他們有隨和笑容,我見了也怕怕。

那些年的讀書氣氛不算激烈,或許我的中學是Band 3吧,最厲害便是蘇啟文學兄,常在校內獲獎,會考考獲4A,算是學校的威水史了。至於班內,陳澤輝時常考獲第一名,被冠以「神童輝」的稱號。我的成績不優異,最威水的一次,便是憑中史科考取班內第二名,因而獲選為代表參加校內班際中史問答比賽。自問中史興趣濃厚,有關知識亦不差,若用文字作答,肯定三甲,可惜問答比賽講求快而準,而我又不良於聽,反應遲鈍,加上經驗不足,落敗是預料中事。

回歸後,香港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教師學生都疲於奔命,無所適從。可幸那些年的教育制度十分簡單,除了校內考試,我只經歷兩場重要的全港性考試,一是中三評核試,二是中學會考,這兩個考試現在已成為歷史了。

青春往事總離不開戀愛,我雖沒有談戀愛,但卻有暗戀對象。那些年,陳佩詩不是大美人,但標緻甜美的樣子,吸引了不少男生愛慕,她身邊不乏裙下之臣,但可惜名花有主。我對陳小姐沒有任何感覺,反而在一次場合,乍見她便驚為天人,她跟我同級不同班,自那時起,我便開始注意她,她名叫何少蕙。幸運地,到了中四班,我與她成為了同班同學,不過我是怕醜男生,不擅辭令,也苦無機會跟她打開話閘子,有一次,她見我手錶有趣,竟拿起來戴在手裡,已讓我樂上一整天呢。可惜,中學畢業後便各奔前程,直至三年後才在地鐵偶遇,只知她在尖沙咀某酒店任職,之後便無緣再見了。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仿如倒卷帶般,讓我重溫往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那些年」。

「那些年」這三個字,就是我們青春歲月的代名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