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0

火影紅花鳳凰木

相信大家也留意到,最近大街小巷有樹木開花開得一片火辣艷紅,好不奪目。

這棵樹木,名叫鳳凰木,遍樹紅花猶如一把紅傘,鎖人眼球。遠看觀之,更覺樹上火焰衝天,難怪這種樹有個「火焰樹」的別名,台灣詩人葉榮鐘寫得好,他說:「漫說石榴紅似火,鳳凰氣燄欲焚天。」


踏入春天,不少樹木爭相開花鬥麗,偏偏鳳凰木慢條斯理,當紅棉樹、台灣相思等樹木花兒凋謝了,鳳凰木的花兒才來慢慢揭開花苞,大展鴻圖,爭艷策略上果然高明。

香港喬木種類繁多,不是開花季節的時候,棵棵樹木樣子真的差不多,全靠花朵獨特,才能認出哪些是紅棉樹,哪些是台灣相思。鳳凰木也一樣,若不是現在開花,你哪裡能分辨出來?

鳳凰木樹型優雅,婀娜多姿,伸出的樹幹,綻放紅如鮮血的花朵,就像一夜之間換了紅衣裳,令人讚嘆不絕。若說紅棉樹是英雄代表,那麼紅花怒放的鳳凰木就是女中豪傑,柔弱中顯英氣。

香港人羨慕日本櫻花,櫻花雨下倍添浪漫,但一片火紅的鳳凰木其實也不遑多讓,相對櫻花的嬌柔,鳳凰木更顯得不屈不撓,是香港人的典型性格。

或許有人會說,為何不在整條街巷種植鳳凰木,當花期一到,滿街火紅,那才好看,一點也不下於櫻花滿天的美麗。

不過,不妨換個角度看,不同樹木有不同的美麗,自春天開始,各樣花種爭相見人,開完紅棉花,便開相思花,現在輪到鳳凰木,下一個便是紫荊花,這樣輪流綻放才好看。

樹木品種多元化,正正貫徹香港種族融合的特色,也是香港的可愛之處。

2012/05/28

韋史密夫回勇之作 - 《黑超特警組3》

《黑超特警組》第一集自1997年推出後十分賣座,作為外星人科幻片,雖然比較騎呢另類,還大搞核突嘔心場面,但憑著韋史密夫(Will Smith)與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這兩位影星的詼諧演出,一黑一白、一青一老、鬼馬與古板的有趣組合,便擦出了火花,加上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古怪劇情,更令觀眾受落,成為荷李活賣座片之一。

到了十年前的第二集,相信你跟我也一樣,對劇情已無甚印象了。事隔十年,來到第三集,《黑超特警組3》(Men in Black 3),還有甚麼新內容新構思呢?


進戲院前,心裡一直疑惑著,然而,沒有抱著太大期望,電影卻帶來了意外的驚喜,雖然電影題材內容一如前兩集,但卻玩出時光倒流與懷舊趣味,更揭露孖寶主角之一韋史密夫(黑超特警J)的身世之謎,這方面編劇艾頓高安應記一功。

《黑超特警組3》主要講述黑超特警JK執行任務時,K突然消失世上,原來大壞蛋Boris The Animal為報斷臂之仇,竟然回到1969年殺掉KJ得知真相後,也趕回1969年阻止,並跟當年29歲的K拍檔,合力對付壞蛋,更間接地使J得知身世真相。

《黑超特警組3》的橋段其實熟口熟面,毫不新鮮,但導演巴利索納菲爾德總算做到娛樂性豐富,一浪緊接一浪,沒有冷場,觀眾笑聲此起彼落。首先要講的便是時空倒流,《黑超特警組3》的時空故事設計顯著不及《回到未來2》精彩與複雜,尤其是干擾時空後的前因後果,《黑超特警組3》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例如,K被害已40年,J還能加入黑超特警組並且一幹已17年嗎?不過,聽古不要駁古,只要好看便行了。

1969年的美國,經濟正在陷入衰退,但當時美國政府首度發射太空船「阿波羅11號」登月,為國民對未來帶來了憧憬與希望。電影安排韋史密夫返回1969年,似為現在死氣沉沉的不景氣,帶有鼓勵性的意義。「阿波羅11號」登月倒數發射一刻,正是黑超特警孖寶與兩個不同時代的Boris The Animal生死決戰時刻,他們四人在火箭發射架穿梭追逐,互相混戰,十分精彩緊湊,場面也有震撼效果,因為印象中很少電影以火箭發射場地作為正邪對決的擂台。

要數預料之外的,便是韋史密夫獲悉自己身世之謎,還見到親父,他父親是一名軍官,可惜兩父子還未相認,父親已英勇殉職。韋史密夫演技出色,當他目睹親父逝世及當時還是小孩的自己現身一幕,頓時淚光閃爍,那一刻情景動人。然而,這裡不合理之處也值得一提,既然身處火箭發射場的禁區,約五歲大的J,何以能在此出現?算了,還是那一句,聽古不要駁古。

第一集《黑超特警組》,韋史密夫未夠三十歲,到了第三集,樣子依然,但卻多了一份成熟穩重的感覺。湯美李鍾斯則老了,縐紋多了,眼蓋也垂了下來,可見歲月摧人。今集多了新演員,佐斯布連(Josh Brolin)扮演湯美李鍾斯的年輕版,兩人樣子其實不像,但扮起來竟有幾分相似。英國女星愛瑪湯遜(Emma Thompson)久違了,她是大配角,無甚突出表現。

反而大反派Boris The Animal夠突出,造型有點似六十年代駕駛老爺電單車那種美國嬉皮士的模樣,他的一雙太陽墨鏡置入面孔及那副張牙列齒,滑稽之餘帶有幾分恐怖,他的出場更具有先聲奪人的爆炸效果。跟第一集的反派一樣,Boris The Animal原來也是外星怪物匿藏在人類臭皮囊,手掌內有核突嘔心的乾坤,奇妙的是,由頭到尾都看不清扮演Boris The Animal的演員樣貌,上網翻看資料,原來此君名叫Jemaine Clement

另一位較為突出的角色,便是Michael Stuhlbarg,他扮演具有預言能力的外星人,說話快如輪轉,衣著騎呢,然而他卻是解救地球危難的功臣之一,另一功臣便是佐斯布連。

《黑超特警組3》的3D效果出色,多個動作場面的特技設計更具有立體突出的效果,要數三個令我深刻的場面,我會選 (1) 月球監獄; (2) 帝國大廈;及 (3) 火箭發射台。不得不提韋史密夫及佐斯布連所駕駛的那款大圓圈電單車,設計富有超時代感覺,在繁忙馬路中左穿右插十分過癮。

你還記得黑超特警辦完任務後,總要出動那款消除記憶捧嗎?只要戴上黑超,一按捧鈕便能消除途人記憶。如果世上真有這發明,助我們消除不愉快的回憶,免得傷心一世,你說多好,對否?更妙的是,佐斯布連的消除記憶捧,竟然要靠充電器啟動一會才能運作,十分有趣。

最後一提,《黑超特警組3》有侮辱華人的嫌疑,話說韋史密夫及湯美李鍾斯往唐人街一唐人餐館查案,餐館有不少奇珍異獸,似在暗諷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甚麼也吃進口裡。據說中國方面要求,電影在內地上映前,必須刪掉這段情節。

《黑超特警組》系列是騎呢另類、古靈精怪的科幻片,使男主角韋史密夫大紅大紫,在影壇上穩坐一線小生席位。韋史密夫唱歌出身,早年在電視處境喜劇《茶煲表哥》的演出大受歡迎,後來參演《重案夢幻組》開始受人注意,不過他令觀眾更加認識的,相信便是《天煞 - 地球反擊戰》這齣大美國主義的電影,到了《黑超特警組》,更奠定第一線男主角的地位。近年韋史密夫在影壇沉寂了,《黑超特警組3》是他回勇之作。

2012/05/27

下雨天的隨想

香港天氣潮濕雨水多,踏入初夏,天氣還是相當悶人,蔚藍天空經常被烏雲掩蓋,曬日光浴也變得奢侈起來。

颱風襲港,強風暴雨,是香港夏天的特色;風雲變幻,出其不意,更是老天爺的脾氣。上午出門傾盆大雨,到下午卻陽光滿照;上午出門晴空萬里,下午卻風雲變色,你說老天爺的臭脾氣誰能摸得準?


記得中四那一年,本來約了同學郊遊,但前一天大雨滂沱,一直到夜晚還沒有停止跡象,作為搞手的我,決定取消郊遊。誰料到了翌天,藍天白雲,陽光普照,那一刻真的哭笑不得,到了今天,媽媽時常以此來取笑我。

這說明人類很難勝天,也難測天,惟有依靠天文台的科學預測,但有時人類很情緒化,尤其在打風季節,風力強弱的預測往往成為市民對天文台批評投訴的火頭,真難為了天文台工作人員。

你還記得前數年的長命雨嗎?大約五六年前,香港受到低壓槽影響,馬拉松式下了差不多60個小時,由星期四下到星期六,長命得很。

二十年前的中學會考,我準備往女拔萃中學試場參加會計學原理科的考試,大雨如注下過不停,當時尚未有黑雨紅雨黃雨的警戒訊號,既然不是颱風訊號,考生便要準時報到。但雨下得真大,不幸地中學試場大停電,房間黑暗,考官便安排考生在走廊應考,那情境相信沒多少人經歷過。

我看著風景,雨點滴滴答答打在欄杆上,就這樣伴著我渡過三個小時的考試。更不幸,當時鬧肚子起來,既要應呼試題,又要忍著肚痛,這經歷十分深刻,即使過了二十年,至今仍然難忘。
 
回到眼前,雨依然下個不停,擔傘的日子並不好過,心情也隨烏天暗下來,這時候,藍天竟然變得矜貴,你能告訴我藍天幾時來嗎?

2012/05/25

從英女皇登基鑽禧談起

明珠台晚上播放特輯《女皇鑽禧》,單看片名,我還以為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登基已有75年,原來不是,從1952年登基至今,剛好60年。「鑽禧」一詞,有時指60年紀念,有時指75年紀念,真易混淆。

論在位最長的現代君主,英女皇不及泰王蒲美蓬,他自1946年登基至今已66年了。但若論名氣,英女皇肯定是全世界都識,她的孫兒威廉王子更長時間吸引全球人民的注意,試問有多少個會說得出泰國皇帝的名字?恐怕大家只識女首相英祿吧。

對香港人來講,英女皇甚有親切感,因為回歸前,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很多政府部門或機構的名稱必有「皇家」字樣,在郵政局的當眼位置,更會見到「英女皇」對你含蓄微笑著,情形就像在內地構關看到毛主席肖像一樣。八達通還未流行的時候,我們時常攜帶「英女皇頭」硬幣外出,即使到了回歸後的今天,「英女皇頭」依然不時在市面流通。每年六月份,必有三天慶祝英女皇壽辰的公眾假期,這是我們打工仔的暑假。港島區不少街道與大廈都帶有濃厚英國殖民色彩,例如英皇道、伊利莎伯大廈等。對運動界來說,參加英聯邦運動會更是體壇大事,與其他殖民地國家運動員較量。

英女皇曾經兩次訪問香港,最近一次已是1986年了,你還記得「這是我家是我的鄉,是民族世界岸!是我的心,是我的窗,是東方的新路向!」這句歌詞嗎?這首由香港群星大合唱的歌曲,名叫《這是我家》,由顧嘉輝作曲,倫永亮編曲,黃霑填詞,特意在當時英女皇訪港的大匯演場合上,唱給英女皇聽的,我至今還記得這首歌。

說回君主在位的年期,這是很有趣的統計,中國歷代君王之中,在位最長的便是康熙大帝,在龍位坐了61年之久,康熙一生勤政愛民,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好皇帝。至於最長壽的乾隆皇帝,在位年期與英女皇一樣,年紀應該跟英女皇差不多,但他只做了60年皇帝,僅次於他的爺爺康熙大帝,皆因乾隆避諱,不願比先皇坐得更久,所以退位讓給嘉慶帝,並自封為太上皇。


至於漢武帝與唐太宗這兩位漢人皇帝,前者在位54年,後者只是22年,都及不上滿人皇帝。外國歷史上,亦有不少位居超過60年的皇帝,奧匈帝國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庸碌無能,居然做了68年皇帝。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王,在位也長達66年。在位50年的皇帝,計有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柬埔寨國王安贊、希臘國王喬治一世。

女人做皇帝在歷史上始終是少數,英女皇與她先祖維多利亞女皇都是英國較著名的女皇帝,尤其後者,更具野心與霸氣,不斷派兵征服世界各地。埃及妖后克婁巴特拉最具傳奇性,容貌是否國色天香,一直存在爭議。中國的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這個女人荒誕不經,雖未致民不聊生,但已弄得敗壞朝綱。慈禧太后更是有實無名的女皇帝,全因她才使中國陷入列強瓜分的百年亂局。

英女皇做了60年皇帝,登基時的美女,轉眼間已是銀髮老婦,她的兒子查理斯王子都60多歲了,奇怪英女皇至今仍沒有退位的意思。我們打工仔一般的退休年齡是65歲,英女皇現已是86歲了,因此她給人的感覺是戀棧權位,權力使人腐化,我們不知道英女皇心裡怎麼想,但無可否認,英女皇依然深受英國人民愛戴。

2012/05/24

幾許風雨的上海街老店

當彌敦道不斷引進金行錶行等大型連鎖店,老店小商戶慘無立足空間的時候,上海街的時空反而凝結了,傳統老店與殘舊建築難得地保存了下來,身處其中,就似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舊香港,「淘汰」這兩個字在這裡似乎沒有起到作用。


這天參加了油麻地文物徑導賞團,跟隨導賞員走進油麻地的心臟地帶,目睹這老區的歷史演變、社會變遷、社區發展、行業興衰、民生潮流,真的有不勝唏噓之感慨。上海街一帶,幾乎是七層樓高的唐樓,碩果僅存的戰前建築便格外顯得觸目,那時候建築技術落後,要靠粗大的花崗石騎樓柱支撐著,夾在「年輕」建築群之中,它就像持著拐杖、駝著背、要旁人扶持、風燭殘年的老人。


如果上海街讓你有時光倒流的感覺,那麼幾乎直插入雲的朗豪坊便將你硬生生拉回現實,也令人驚訝時代的步伐走得如此急促。曾幾何時,上海街是九龍最繁榮的喧嘩鬧市,途人摩肩接踵,熙來攘往,隨著不斷填海的規劃發展,上海街已漸漸被彌敦道取代,顯得黯然無色,繁華不再。

在上海街的傳統老店,紮根至今超過半世紀,縱然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威脅,可幸大多老店舖都是自置物業,尚能苟延殘喘,在消失邊緣之中徘徊。只不過有些傳統行業日漸式微,敵不過潮流大勢所趨,就算是家族生意,下一代不願擔當掌門人,拒絕繼承,老店的消失其實只是遲早的事。

往新加坡旅行的朋友,總愛在當地的百年老店馮滿記蓆莊購買藤蓆藥油,但原來香港也有分店,位於上海街的馮滿記繡莊開業也將近百年歷史,除了馬辰蓆及藥油,也兼賣刺繡和裙褂,時移勢易,現代男女結婚多穿婚紗,傳統裙褂已沒有多少人租用了。


林伯是馮滿記的掌門人,他是東主的親戚戰後開始協助打理店舖,歲月滄桑,轉眼便已六十多年。林伯一邊拿著沒有點燃的煙枝,一邊溫柔地撫摸貓兒背脊,輕描淡寫跟我們細說往事,他的疏稀白髮見證了掌舵店舖的大半生歲月,眯成一線的大眼袋見盡了人世間的情事,如今八十多歲高齡依然退而不休,繼續守著這間百年老店。

昔日水上人家買金保值,跟現在銀行儲蓄買股票一樣,旁邊一間的傳統金飾老店,便見證了行業的興衰。胡和盛金店在1892年開業,第一任老闆是前任東華三院總理胡寬,現在已是第二代,然而掌門人跟伙記都已是白髮斑斑的古稀老翁了。


昔日還未填海,上海街是當時油麻地避風塘水上人的落腳點,那時候流行買金保值,因此金店玉店在上海街一帶成行成市,高峰期多達三十間,跟現在彌敦道的新型金飾店一樣。然而,現代人學識高了,懂得在銀行儲蓄,甚至炒買股票保值,傳統金飾店也買少見少,也漸漸被新型金飾店取代。除了金店,玉器也是當時水上人用來保值的貴重物品,只要走進油麻地玉器市場逛一逛,看一看,不難想像當時玉器販賣之興盛。


在時代巨輪的踐踏下,傳統老店已漸漸煙沒,老店獨有的人情味,也漸漸被冷漠所取代,當你發現人與人之間漠不關心的時候,益發覺得老店的珍貴可愛。我們的城市,未來會變得怎樣呢?

2012/05/21

《黃金花大酒店》越老越精彩

上星期六,帶我家老媽去看《黃金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延續母親節的慶祝活動,她看得十分開心。


《黃金花大酒店》是英國電影,也是一齣長者電影,完全沒有任何老態龍鐘及生離死別的悲哀,反而處處充滿勃勃朝氣,電影中七位英國老演員的故事與經歷,精彩程度一點也不下於青年人,從他們身上找不到「人生七十古來稀」的遲暮,竟然有些如沐春風的快意,老人家始終是大細路!

電影延續了《真的戀愛了》的公式,將七位互不相關的長者拉在一起,不約而同飛往印度養老醫病,齋浦爾的黃金花大酒店便是專為長者而設的老人院,然而搞笑的是,這所由印度小子開辦的老人院,竟是雜草叢生及設施陳舊的建築物,廣告標榜退休長者的理想居所,顯然貨不對辦。我們或會奇怪,七位老人家怎麼不在英國安老,反而前往陌生國度?劇情當然找戲來做,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印度展開了新的一頁,有人適應,有人抗拒,活現了人到暮年還能活得精彩的積極人生價值觀。

《黃金花大酒店》改編英國女作家Deborah Moggach的小說《These Foolish Things》,導演約翰麥登(John Madden)處理手法相當靈活,毫不沉悶,電影還充滿異國情調,滿足到一些觀眾(尤其歐美觀眾)的獵奇心態,甚至帶有濃厚的殖民情意結,因為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電影劇情不用多加介紹,反正七位老人家在印度展開新生活的遭遇才是主要賣點。

茱迪丹慈(Judi Dench)最有台型,之前她扮演新占士邦的上司已有女強人本色,今次扮演喪偶老婦,沒有楚楚可憐的神態,反而流露出隨遇而安的態度。在印度展開新生活,更以自身經驗,教導一群印度青年人有關電話談話技巧,那段情境頗妙。

美姬史密夫(Maggie Smith)是英國桃姐,一生為一家庭幹女傭直至退休,晚年腳患要施手術,在種族歧視的心態作崇之下,不接受有色人種醫生的醫治,無奈排期輪候又長達半年,結果她迫不得已接受醫院建議,遠赴印度接受即時診治。美姬史密夫將英國人典型的尖酸刻薄性格,演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雖然晚年坎坷,性格固執不化,但她卻是眉精眼企之人,坐在輪椅上動彈不得,卻又能冷眼旁觀人生百態,結果她協助酒店老闆打理酒店,渡過倒閉危機。

電影不乏愛情描寫,刻畫十分含蓄,愛情是人類基本需求,老年人談戀愛跟青年人其實也一樣。湯韋堅信(Tom Wilkinson)飾演同性戀法官,辭退職務,返回印度尋找兒時同性愛侶,最後得償所願,含笑病逝,怪誕卻又感人。

兩位單身長者朗拿度比克(Ronald Pickup)與施妮雅艾美莉(Celia Imrie)特意到印度獵偶尋愛,尤其是男方,在高級會所邂逅一位單身白人女人,為打動佳人芳心,勤讀兩千年前便寫成的印度性愛巨著《印度愛經》之餘,還求醫改善性能力,便很惹笑荒誕。至於女方則是典型盛女,在印度想利用白人的優越感來釣金龜婿,到後來始終還是未能如願。

標萊利(Bill NIghy)與彭妮露葦頓(Penelope Wilton)這一對貌合神離的老夫婦,丈夫甚愛護太太,但太太卻不領情,到最後選擇分開各自生活,一個返回英國,一個留在印度,這段婚姻維持到晚年,竟然破裂難圓,未免悲哀,但換個角度來看,對兩夫婦是否一種解脫呢?

相對長者的含蓄愛情,印度青年兼酒店老闆Dev Patel跟女友的戀愛便可愛得多,他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敢愛敢為,崇尚婚姻自由。在廿二世紀的今天,印度依然奉行盲婚啞嫁,因此自由戀愛是相當難得的。

我愛看一些文化衝突與差異對比的故事,因為這樣才能揭露出人性上的弱點與矛盾,電影有不少對比衝突的描述,包括新與舊、老與青、東與西、喜與悲、攣與直,甚至生與死。最明顯的便是英國與印度之間的飲食文化差異,七位長者吃不慣當地食物,水土不服,頻頻如廁,便覺得很好笑。美姬史密夫更抗拒印度地道咖喱食物,只吃英國帶來的餅乾,真的可憐又好笑。這些都豐富了電影的情節,也構成了生活上的種種荒謬感。

電影有句「口頭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英文原句是「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 in the end, so, if it's not all right, it is not yet the end.」,意思是每件事情到了最後必定會好的,若仍未好,只是未到最後一刻而已,這跟中國老話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完全一樣意思,可見東西方雖然文化差異,但人生態度卻是一致的。電影這一句「口頭禪」並不深奧,值得我們反思。

2012/05/20

尋求藝術創作上的突破

第五屆香港國際藝術展一連四天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這次展覽雲集了亞洲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畫廊、收藏家等,展示了當代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展覽的最後一天,約同老友前往參觀,展覽作品果然創作新穎,別出心裁,使我們大開眼界,一新耳目。


展覽場地廣闊,要將所有藝術作品一一細看,恐怕四天也看不完,與其匆匆一瞥,倒不如選擇性地欣賞。很明顯,大部份藝術品都不是傳統的單一媒介,譬如雕塑、繪畫、陶瓷,而是採用多媒介作混合式展示,將二項或以上的元素混合起來,以求達到綜合性的藝術表現。

藝術品所表達的主旨與題材廣泛多元化,也十分納雜,但我看得出,藝術多數離不開生活的,不少作品表達了扭曲人性的心理刻畫,或者對現世感到極端不滿,充滿了主觀的意識型態。


除了具體展示,有相當多藝術品是採用抽象方式展現,說來慚愧,我跟老友道行未夠高,睜大雙眼看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還是看不出所以然來。

但毋庸置疑,我們發現,若以攝影或照片作單一藝術媒介的話,肯定不能超越前人成就,又不能作出深度啟發,使我們目前處於藝術創作上的困境,所以,這次展覽確實產生了程度不一的衝擊波,刺激我們的創作思維,增加創作上的靈感,滋潤藝術上的乾涸。


我不知老友有何感想,但自己卻是躍躍欲試,希望將來的個人作品以攝影為主要基礎,再配合其他諸如數碼繪圖、融合傳統畫藝等不同媒介,作出藝術上的突破,尋求創作上的嘗試,創出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家拭目以待吧。

2012/05/19

我的湘西旅程 (9) - 再說長沙

你知道中博會是甚麼嗎?若不留意中國商業貿易新聞,真不知道這是甚麼。


中博會全名是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為商界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商業貿易平台,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昨日中央電視台便報導了第七屆中博會在長沙舉行,為隆重其事,大會還在湘江上演煙花匯演。


本來這只是普通的經濟新聞,但吸引我的注意,便是因為「長沙」。上月份,我們一班朋友一行十六人浩浩蕩蕩往湖南旅行,在長沙市逗留了一天。


長沙是昔日歷史名城,今日中部地區的經濟重鎮,作為湖南省的省會,長沙的城市建設規模十分現代化,雖然不能跟香港與上海作比較,但與其他內地大城市其實都是伯仲之間。長沙的城市規劃,與內地姊妹城市千篇一律,沒有明顯的地標,沒有獨特的風景,身在其中,根本不知是何處。


長沙處處沙塵滾滾,藍天下添上一層黃紗,在片片朦朧中,看不清長沙的美麗,也看不到長沙的內涵。


湘江是長沙的主要河流,就像香港的維多利亞海港一樣,她是一座城市的命脈,一座城市的靈魂。湘江沒有香港維港的華麗包裝,只有淡淡的樸素,河水靜靜地流過長沙,數艘貨船徐徐而過,年青的毛主席在江中,傲視著,守護著。


歷史的洪流,雖然掩蓋了昔日的燦爛,但三千多年的累積,使長沙蘊含了大量人文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精髓。在紅楓遍佈的愛晚亭,散發出簡單寧靜的閒逸感覺,亭內的墨寶,仿似重現毛主席親筆揮墨的情境;在湘江河畔,望著漫漫江水,昔日杜甫在江中泊舟鬱鬱病逝,不免唏噓。


要欣賞長沙的風光,感受長沙的內涵,並非像旅遊般匆匆停留便能一一體會的,下一次有機會的話,我要慢慢細看她的璀璨,領略她的文化。

2012/05/14

古銅與雪白

請看一看圖片,令你聯想到甚麼?


大廈外牆的平面廣告,與路過停下的巴士車身廣告,相映成趣,一黑一白構成有趣的對比,這也是現代女士最看重的兩大目標,既要擁有美好身段,也要有美白肌膚。

先說大型衣著廣告,雖然泳衣是賣點,但巴西模特兒伊莎貝莉芳塔娜的一身古銅色反而更為注目,在一般人眼中,古銅色肌膚已成為炎炎夏日的健康象徵。

上星期五法新社報導,瑞典癌症病患互助團體撰文批評某時裝店的泳衣廣告,鼓吹古銅色皮膚,原因是很多瑞典人死於皮膚癌,人數比車禍喪生還要多。

大家也知道,過度曝曬是罹患皮膚癌的主因,現時大部份臭氧層穿了洞,無法有效阻擋紫外光,皮膚吸收後,表皮深層便會受到損害,從而發生病變,滋生細胞癌。這款泳衣廣告,就容易產生誤會,以為在沙灘就是要曬出這樣的膚色來,難怪惹得有關團體痛批,最後迫得時裝店要向公眾致歉。

另一方面,美白肌膚亦成為大眾潮流,擁有美麗白皙的肌膚是不少女士的夢想,她們不惜花費巨資購買美容產品,美容產業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無論皮膚是古銅色抑或雪白,我們發現,這都是一些公司為求刺激公眾的購買意欲所進行的市場營銷手段,他們懂得捕捉群眾的心理,建立了一套所謂的社會價值,大家耳濡目染之下,有關訊息便慢慢發酵膨脹,令不少愛美女士趨之若鶩。更甚者,便是找來影視明星擔任代言人,吸引公眾爭相模仿。

過去社會一直強調內在美,氣質與涵養十分重要,但現在健康漂亮的標準與價值觀念已出現偏差,女士所追求的,不是內在美,不是內外兼備,而是純粹的外在美了,這已是難以逆轉的社會新趨勢。

2012/05/12

母親節雜談

明天是母親節,趁機會說一說古今中外有關母親的故事。

母親節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赫拉致敬而設的,而今時今日的母親節,則是1872年由一位美國女性茱麗雅所提出的,後來1907年,住在費城的安娜說服了母親所屬的教會,在母親的忌日,即五月份第二個星期日,舉辦母親節慶祝活動,自此流傳至今。

翻開歷史,你會發現古今中外有不少描寫或歌頌母親的作品,要數全球最著名的母親,非聖母瑪利亞莫屬,痛失愛兒的心情,相信大家不難明白。

至於我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深入民心,她為愛兒前途作出搬家的決定,與現代港媽完全一致,因此,孟母堪稱現代港媽的的祖師奶奶。除了孟母,《列女傳》卷一《母儀傳》也記錄了中國歷史上其他母親的故事,這本古書對女性歌功頌德,影響後世很大。

唐詩《遊子吟》更是無人不識,「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短短數句,已將母親關懷兒女之情寫得表露無遺。

已故梵文大師季羨林,不下一次在散文中提及他的母親,且看看《母與子》及《喜鵲窩》兩篇,每當憶及亡母便淚水盈眶,更視為「終天之恨」,可見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如何深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一篇《母親》,描寫作者在母親臨終前未能見其最後一面,因而引以為憾,文章流露出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情感真摯,十分感人。

若說身體力行滿足母親的願望,黑龍江老伯王一民可說模範,他踏著三輪車,載著99歲媽媽旅行,從中國東北端的塔河出發,往南走到海南島,再返回青島為止,前後花了900天的時間,書本《和媽媽一起度過的900天旅行》便是記錄這個故事。

肥媽的《媽媽 I Love You》及Beyond的《真的愛你》是母親節的主題曲,歌詞真摯感人,是逢節必唱的金曲,至今無出其右。關於母親的影視也不少,《桃姐》是近期具口碑又賣座的電影,雖然是主僕情誼,但男主角對女主角關懷備至,孝順之情不下於親母,因此,《桃姐》是另類母親電影。


至於我的媽媽,雖然她只是一名平凡女性,但我認為她的成就卻是最非凡最偉大的,地位完全無人能及的。十月懷胎之苦不用說,含辛茹苦把我養大,還處處關心我的生活健康,除了自己母親,還有誰會如此不計回報的無私付出呢?我完全感受到媽媽對我的關懷,縱使有時生活上有磨擦,但始終都是一家人,不快事情過後便忘,不會記在心上,一家人依然開開心心生活共處。若有今生來世,我還是要從媽媽的肚皮裡鑽出來,因此趁著母親節,我祝願媽媽身體健康,開開心心,也對你說一句:「媽媽,I Love You」。

2012/05/11

旅遊的樂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是老生常談,雖然讀萬卷書能讓你廣知天下事,畢竟不如行出萬里路去親身體驗一番,所以,香港人每年都捨得花巨費往外旅遊。

旅遊是人生快事,而且不限方式,完全悉隨尊便,愛怎樣便怎樣。有些人往外渡假,只留在陽光海灘便足夠,他們只想清淨心靈,鬆馳身心。有些人喜愛吃喝玩樂,找尋刺激。但大多數人都愛增廣見聞,體驗風土人情。


旅遊不限時間,長短不一,若想以最短時間見盡最多,「趕鴨仔」便是最佳選擇,當然,參加旅行團只能聽從導遊安排,完全失去自主權,因此,近年越來越多香港人選擇自助旅遊,自己設計行程。

旅遊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文化差異,言語不通更是預料中事,有時更會帶來出乎預料的驚喜。若世界都是同一種語言,文化拉近了,就像香港與澳門一樣,那還有何樂趣可言?記得以前參加歐洲旅行團,前往威尼斯,適逢二月份嘉年華會,民間情緒高漲,有個黑皮膚青年竟然high到用雪花罐噴到處亂噴,這不是所有人都歡喜的,我的照相機便不幸「遭殃」,當然雖然不滿,但事後回味,竟然充滿樂趣,為平凡旅程中帶來一絲又一絲難忘的回憶。


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旅遊的其中一種樂趣,說回剛才談及的歐洲旅行團,當時有一對團友父子不習慣歐洲食物,竟然要自攜日本杯麵充饑。旅遊,是一種生活的體驗,感受其他種族的文化習俗,這才是「行萬里路」的精髓。

往人家地方旅遊,便要尊重人家的文化,切忌高聲喧嘩,橫行霸道,這不止失禮自己,更對自己國家形象造成損害。只不過,以前歐洲人富有又歧視,看不起黃皮膚民族,但今天世界輪流轉,歐洲各國債務纏身,竟淪落到要對黃皮膚民族低聲下氣,阿諛奉承,難怪黃皮膚民族在人家國度裡,是如何趾高氣揚了。


旅遊,要注意人身安全,世界各國安全程度不一,在治安不足的國度裡,更要不時保持警覺,若因此失掉生命,並不值得。旅遊不是用生命來換取的,因此,若真的要選擇前往治安較差或發展落後的國家,便要考慮清楚,謹慎行事,還得向自己負責,更要向親友負責,避免落得人財兩失的悲慘下場。


旅遊,是開心的,充滿樂趣的,出外看一看,總好過做井底之蛙。當看過了,比較過了,體驗過了,你才會醒覺到,自己國家的文化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優異的,整個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縱使各國之間的文化有差異,只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增進了解,求同存異,減少衝突,世界才會和平的。

2012/05/10

我的湘西旅程 (8) - 在湖南五天的所見所聞

旅行最大的樂趣,除了欣賞外地風光之外,便是體驗當地人民的生活文化,也看到兩地人民的文化差異。香港人往內地旅行,最受不了便是內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以現在的公德標準來看,內地倒像停留在三十年前,還未能與時並進。

不要隨地吐痰是公民應有的責任,內地同胞的性格倒真爽快,總愛率性而為,不知守法的重要,因此,在內地旅行,尤其人多擠迫之處,便要小心留時隨時「飛劍」來襲。


蹲俯是內地同胞的特色,香港名店門外常見他們在地上蹲俯,在內地更不足為怪,或許,他們體內的農民基因作崇,自然而然便蹲下來了。他們拍照也很有趣,在鳳凰古城,便見到不少男人坦露上半身,裸露大肚皮還未夠,還要露出奶子來,好像要展示自己是如何豐衣足食,真是千奇百趣。


在張家界風景區,有一標語令人雞皮疙瘩,「遊客是親人,我們心連心」,還以為內地同胞待我們如親兄弟般,當苗族服飾打扮的少女埋身跟你拍完照後,便問你索取費用,這時候才明白甚麼叫做「遊客是親人,我們心連心」了,原來我們要奉獻啊。


曾聽說過內地不少地方政府的辦公大樓美侖美奐,從張家界返回長沙的途中,我便見到一座與當地格格不入的建築物,像美國白宮似的圓拱頂,十分突出,原來這是張家界市政府所在地。能造出這樣的建築,地方政府應該很富有了,既然財政充裕,不知道官員有沒有將公帑用得其所,投資在當地教育與民生事業上?


湖南大街小巷,不時會見到「學習雷鋒精神」的標語,雷鋒是湖南人,曾參加治水工程及礦山建設,22歲的時候,不幸車禍身亡,自此被中共政府選為「模範人物」。在道德觀念崩壞的現世下,要求人人都有雷鋒的精神與品格,未免有點痴心妄想了,因此,我們要忍耐,也要教育,希望透過耳濡目染,使他們不學而能,那麼道德價值觀的重整,指日可待了。


令我感到欣慰的,便是在長沙市中心,遇到一群富有活力朝氣的青年志願者(即義工)不怕天熱日曬,也不辭勞苦地向途人募捐,籌得善款將用在幫助山區的學童,資助他們讀書求學。兩個少女見我路過,也走來向我勸捐,不斷游說,雖然心裡有一點戒心,但我還是響應善舉,支持一下,並跟她們合照留念,事後她們電郵致謝,還向我報告了善款去向。


這群就讀湖南師範大學的大學生,雖然籌募的善款僅六千多元人民幣,但最重要的是,「包裹雖小,愛心無價」,我從她們身上,彷彿看到雷鋒的影子,我深深相信,她們就是社會的明日楝樑,國家的未來希望。


遇到這群青年朋友,就是我在湘西旅程中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