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參加了油麻地文物徑導賞團,跟隨導賞員走進油麻地的心臟地帶,目睹這老區的歷史演變、社會變遷、社區發展、行業興衰、民生潮流,真的有不勝唏噓之感慨。上海街一帶,幾乎是七層樓高的唐樓,碩果僅存的戰前建築便格外顯得觸目,那時候建築技術落後,要靠粗大的花崗石騎樓柱支撐著,夾在「年輕」建築群之中,它就像持著拐杖、駝著背、要旁人扶持、風燭殘年的老人。
如果上海街讓你有時光倒流的感覺,那麼幾乎直插入雲的朗豪坊便將你硬生生拉回現實,也令人驚訝時代的步伐走得如此急促。曾幾何時,上海街是九龍最繁榮的喧嘩鬧市,途人摩肩接踵,熙來攘往,隨著不斷填海的規劃發展,上海街已漸漸被彌敦道取代,顯得黯然無色,繁華不再。
在上海街的傳統老店,紮根至今超過半世紀,縱然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威脅,可幸大多老店舖都是自置物業,尚能苟延殘喘,在消失邊緣之中徘徊。只不過有些傳統行業日漸式微,敵不過潮流大勢所趨,就算是家族生意,下一代不願擔當掌門人,拒絕繼承,老店的消失其實只是遲早的事。
往新加坡旅行的朋友,總愛在當地的百年老店馮滿記蓆莊購買藤蓆及藥油,但原來香港也有分店,位於上海街的馮滿記繡莊開業也將近百年歷史,除了馬辰蓆及藥油,也兼賣刺繡和裙褂,時移勢易,現代男女結婚多穿婚紗,傳統裙褂已沒有多少人租用了。
林伯是馮滿記的掌門人,他是東主的親戚,戰後開始協助打理店舖,歲月滄桑,一轉眼便已做了六十多年。林伯一邊拿著沒有點燃的煙枝,一邊溫柔地撫摸貓兒背脊,輕描淡寫跟我們細說往事,他的疏稀白髮見證了掌舵店舖的大半生歲月,眯成一線的大眼袋見盡了人世間的情事,如今八十多歲高齡依然退而不休,繼續守著這間百年老店。
昔日水上人家買金保值,跟現在銀行儲蓄買股票一樣,旁邊一間的傳統金飾老店,便見證了行業的興衰。胡和盛金店在1892年開業,第一任老闆是前任東華三院總理胡寬,現在已是第二代,然而掌門人跟伙記都已是白髮斑斑的古稀老翁了。
昔日還未填海,上海街是當時油麻地避風塘水上人的落腳點,那時候流行買金保值,因此金店玉店在上海街一帶成行成市,高峰期多達三十間,跟現在彌敦道的新型金飾店一樣。然而,現代人學識高了,懂得在銀行儲蓄,甚至炒買股票保值,傳統金飾店也買少見少,也漸漸被新型金飾店取代。除了金店,玉器也是當時水上人用來保值的貴重物品,只要走進油麻地玉器市場逛一逛,看一看,不難想像當時玉器販賣之興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