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3

「邊緣香港」與「萬耳長城」

香港的「邊緣」令你想起甚麼?每人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般泛指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基層市民。為了鼓勵大家關心這群邊緣人士,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零焦距義工攝影隊協辦的《邊緣‧香港》藝術攝影聯展於上週六開幕,共邀請20隊攝影隊伍參展,透過鏡頭的演繹,表達對社會發展的關注,鼓勵公眾對香港邊緣人士關心和瞭解,引發觀眾的共嗚。

















這次藝術聯展以「邊緣」為主題,並分四個不同副題,包括生活、身份、地域、職業。聾影社是參展隊伍之一,早於本年六月初,便以「邊緣」為主題舉辦季賽,社員十分積極參與,在繁榮大城市的背後,發掘了很多「邊緣」的現象,並用相機將之拍攝記錄,每幅照片都充實發映了邊緣人士掙扎求存,為每天溫飽而辛勞工作。

















《邊緣‧香港》藝術攝影聯展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主辦單位將20攝影隊伍約1000幅8R照片依生活、身份、地域、職業四個副題作分類,並設置專題區域。由於展覽場地有限,每個專題都放置一本貼滿參展照片的巨型畫冊,並以具有香港特色的布料(麻袋、紅白藍等)來製作,由公眾人士自己來翻揭欣賞。此外,主辦單位還將所有參展照片掃瞄,製作一小塊紅色紙張,並寫上拍攝隊伍名稱及照片作品題名,貼滿展版,看上去就像解籤檔那些籤文般,有點怪異。

開幕完畢,我和阜基便趕去太古城中心,協助「萬耳長城」拍攝,「萬耳長城」是一幅由一萬張耳朵照片拼貼成的大型馬賽克耳朵照片作品,藉此傳揚關懷聽障人士的訊息。

















活動進行途中,發生一段小插曲,有位年約50歲的婦人向義工查問「萬耳長城」是甚麼,義工很有耐性解釋,但她仍不斷問長問短,後來她走向我,並問為何要用閃光燈,我答稱現場環境光線不足,需要閃光燈輔助拍攝,誰知她竟指我說謊,還說我欺騙無知婦孺云云。

歷時六個小時的「萬耳長城」活動告一段落,每個義工都很落力向路過市民呼籲,結果獲得212名市民支持及讓我們拍攝耳朵,成績令人鼓舞。

2008/10/16

參觀伯大尼博物館

生日那天,偷得浮生半日閒,我們相約前往伯大尼博物館參觀。

位於薄扶林道139號的伯大尼(Béthanie),平日鮮有遊客到訪,參觀當天,只得我們二人,導賞員帶我們遊覽參觀,歷時一小時,十分輕鬆寫意。伯大尼博物館前身為修道院,於1875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興建,作為照顧患病神父的療養院,也是當時香港以至遠東第一所傳教士療養院。

1981年,政府將伯大尼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業權也曾幾度易手,現為香港演藝學院古蹟校園,目前是電影電視學院的上課地點。

我借了歐陽的10-20mm F4-5.6 EX DC HSM鏡頭拍攝,展現了伯大尼美麗的一面。


伯大尼(右望)


















伯大尼(左望)


















伯大尼(側翼)

























伯大尼(內堂走廊)

























伯大尼小教堂(Béthanie Chapel)

























伯大尼小教堂(窗畫 - 聖方濟像)

























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徽

























伯大尼博物館(前身為酒窖)


















惠康劇院(前身為八角形牛棚)


































刊於香港演藝學院網頁的伯大尼修復前後照片:
http://www.hkapa.edu/media/general/news/462_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