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3

不會過時的男女關係 - 《紅玫瑰與白玫瑰》

看胡恩威的話劇,預了不會是有情節的「話劇」,而是男女主角「各自表述」。新作《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篇自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便是以這樣的「各自表述」形式,將三位主角佟振保、「紅玫瑰」王嬌蕊與「白玫瑰」孟煙鸝的自身故事、思想觀點、際遇經歷向觀眾娓娓道來。

原著《紅玫瑰與白玫瑰》有這樣一段的經典:「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當時張愛玲才不過24歲,卻對男女關係有這樣深切的體會。即使到了小說面世70年後的今天,「蚊子血與飯粒子」一點也不過時。


《紅玫瑰與白玫瑰》講述佟振保與「紅玫瑰」王嬌蕊與「白玫瑰」孟煙鸝之間的愛情故事。這三角關係,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佟振保的處事態度,從他的三段愛情的處理上,包括英國玫瑰、紅玫瑰、白玫瑰,顯得相當扭扭捏捏。在當時中國社會,佟振保這樣的男人,是十分優秀的,曾出洋留學,回國後在公司任職高位,在社交圈子裡是有頭有面的人物。他搭上了有夫之婦,起初有些逢場作戲之感,後來卻是真心愛上紅玫瑰,不過,偏偏在世俗的眼光及長輩的施壓之下,使這段愛情不能開花結果。佟老太安排相親下,他娶了白玫瑰,還生了孩子,本來是理想結局。可是,兩人的感情卻凍過水,最終,男的出外嫖妓,女的勾搭男人。這樣的悲劇收場,主要是佟振保未能放下中國男人的傳統思想,即父權社會下的男尊女卑,放在今日中國與香港社會,依然不會過時的,還不時發生夫妻不和的倫常慘案。

從故事表面看,很明顯,紅玫瑰是佟振保的至愛。最初他搭上她,是出於她的「交際花」形象,不必付出真感情,因此他根本未曾想過會與她長相廝守,然而,他與她真的擦出愛火花,愛得轟烈。但是,基於自己的面子、社會地位,以及她的負面形象,在當時尚未開放的舊上海,他放棄她,就是中國男人傳統思想作崇。

愛情要靠兩個人來經營,白玫瑰本來是賢良淑德,她的美是屬於文靜溫柔,與紅玫瑰的熱情開放截然不同,但根本不合佟振保的口味,他嫌她悶,漸漸也不愛了。白玫瑰雖然是佟老太看中介紹給兒子,但婆媳關係也很嚴重,氣得佟老太搬回鄉下舊居。佟振保的事業有成,但愛情卻一塌糊塗。假如,他娶了紅玫瑰,是否會愛情得意、婚姻美滿呢?天曉得!無可否認,大部分男人最容易見異思遷,最近轟動香港社會的高官貪污案,原來被告也背著妻子包養情婦,便是顯著例子,可見天下烏鴉一樣黑。

今次胡恩威將張愛玲小說搬上舞台,若不是事先閱讀原著,單靠舞台劇,情節便顯得支離破碎,胡恩威曾在訪問中說過,主角「各自表述」可突出人物的性格,「透過情節性和時間性的剝離,反倒凸顯了小說中對人性欲望的支配和角力」,是耶非耶?我修養有限,看不出來。

話劇有新鮮感的地方,在於香港、上海、台北三地演員聯合演出,正如前述,這是「各自表述」的形式,三地演員全無交流的機會。本地演員楊永德擔綱飾演男主角,今次收起了《東宮西宮》嘻笑怒罵的嘴臉,改以正經嚴肅,尚算不錯,起碼不會有「看不慣」的感覺。來自上海的尤美,飾演紅玫瑰,較台北的高若珊更突出。她的一身紅裙十分搶眼,她的歌聲不是十分動聽,但在「各自表述」的沉悶氣氛下,歌聲倒也有「醒神」的作用。至於高若珊,突然加插京劇唱腔,便來得有點突兀。

整齣話劇,若非張愛玲小說迷,肯定悶得「放蚊」。開首電台訪問兩位紅小姐與白小姐的人生態度,便略嫌冗長了,與話劇故事好像沒有關連。

2014/11/20

感人父女情結的太空科幻電影 - 《星際啟示錄》

《星際啟示錄》令我聯想到《引力邊緣》,這兩齣電影與《星球大戰》及《星空奇遇記》那種天馬行空式太空片不同,都是注重實感,又不會偏離人類知識範疇,更易令觀眾產生共鳴。

《引力邊緣》是太空船災難片,故事較為簡單,尤其現時地球四周滿佈太空站,各國不斷發射太空船及火箭進行太空研發,實感很強。反而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星際啟示錄》情節更複雜,相對《引》片,無疑更加「科幻」,因為故事內容所說的世界觀,更為宏寬深遠,帶出地球人類「何去何從」的深層次思考。

《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上映之際,剛巧最近有兩宗太空新聞,一是太空飛行試驗失敗,在地球表層爆炸焚毀;另一宗是彗星探測器飛航了十年,成功登陸目標彗星。在這樣的背景下,《星際啟示錄》的外太空飛行便顯得更為遙不可及,因為人類的太空發展仍未能實踐移居太空的構思,縱使這個構思已說了很多年。


未來的地球,受到沙塵暴的威脅,農作物失收,糧食不足,人類生存出現危機。Cooper(Matthew McConaughey飾演)原是出色的太空船駕駛員,後來改為務農,種植糧食。一天,女兒Murphy房間書架出現神秘異象,Cooper研究之下,發現是摩斯密碼及座標,他們兩人前往座標位置,竟然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秘密基地。基地負責人Professor Brand(Michael Caine飾演)要求Cooper執行太空任務,載著三位科學家,包括女兒Amelia(Anne Hathaway飾演)飛往外太空,任務有二,Plan A是尋找一處適合人類移殖的星球,Plan B是人類受精胚胎帶往外星繁殖。

女兒Murphy(Mackenzie Foy飾演)不准Cooper接受任務,但爸爸決定接受,並承諾會回來,兩人鬧翻,爸爸最後與女兒不辭而別。四個太空人駕駛太空船,穿過土星星系內的蟲洞,飛往一個名叫米勒(Miller)的星球。他們正在執行任務期間,卻迎來超級大海嘯,一位同伴不幸罹難。大空船亦因此意外而消耗不少燃料,餘下三人決定飛往曼恩(Mann),找到先他們一步來到這星球的Dr. Mann(Matt Damon飾演)。Dr. Mann表示這星球適合人類殖民,並指Professor Brand已解開重力方程式,但實情是缺乏黑洞引力奇點的數據,無法執行Plan A,所以這次太空飛行的真正目的是讓人類受精胚胎在外星繁殖,而不是拯救地球人類。

Cooper感到受騙,堅持回家。在地球那邊廂,已長大成人並成為科學家的Murphy(Jessica Chastain飾演)正努力研究重力方程式的盲點。她返回舊居書架,發現小時候的神秘異象,原來是父親Cooper在外太空次元空間,突破時間限制,隔空將訊息傳送到女兒,使她成功破解重力方程式的障礙,在外太空建立了人類太空基地,移居太空,延續人類生存。

「太空方一天,世上已百年」,《星際啟示錄》最令人感動也最好看的地方,就是Cooper與Murphy的父女情,父親出發飛往太空時,女兒才十歲,父親在外太空逗留不過數十天,返到人類世界後,女兒已是近百歲高齡。女兒還要特意「冬眠」兩年,以便見到父親,見面才不過一會兒,便要求父親離開,以免「白頭人送黑頭人」,情景令人心酸。Matthew McConaughey不愧為奧斯卡影帝,他在太空船,將歸心似箭的焦慮心情,表露無遺,他無時無刻掛念家人,看著地球傳送過來的兒女影像「家信」,情緒崩潰,痛哭流涕,無不為之鼻酸。電影中,有四段父子及父女情,除了Cooper與Murphy,尚有Cooper與父親(即Murphy爺爺,John Lithgow飾演)的父子情,則在屋前喝啤酒的閒談中顯現出來,不過著墨不多,刻劃亦不深。Cooper兒子Tom(Casey Affleck飾演)與孫子,及Professor Brand與Amelia兩父女的感情更是點到即止,全無交流。

Mackenzie Foy扮演小Murphy,很好戲,演得比大Murphy更突出,這位小童星樣貌與Anne Hathaway有幾分相像,還以為她倆扮演同一位人物,怎料原來不是。以角色比較上,Murphy比Amelia更有可塑性,更有發揮性。Anne Hathaway是好演員,上次在《孤星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演出,今次扮演女太空人,反而令人想到《引力邊緣》的Sandra Bullock,卻不及她突出。《星際啟示錄》有些場面,的確與《引力邊緣》相似,例如Cooper在太空飄浮這一幕。

《星際啟示錄》與別不同之處,並不是由男主角一人當拯救人類的大英雄,而是父女合作肩負使命,彼此緊密合作達成的。若無父親傳送密碼,女兒根本無能力破解未解的難題;若無對女兒的牽掛,父親也許失去回家的意志。因此,這是全片最好看的感情戲。

Matt Damon的客串有些意外,因為初看時差點認不出來,他呈老態了,不再是《驕陽似我》那個天才小子。他扮演的Dr. Mann,是奸角,也間接令Cooper進入次元空間。《星際啟示錄》有不少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物理學詞彙,將人類、宇宙、時間、空間的物理關係,說得好似真有其事一樣,對物理學毫不認識的觀眾,肯定看得似懂非懂。因此,在結局的處理上似通不通,Cooper捨身救Amelia,而進入黑洞次元空間,突破時空限制,將訊息傳至遠方地球的女兒那裡,這個安排便有點突兀。

《星際啟示錄》的太空特技雖然可觀,但我認為,故事重點反而是地球本身,不是太空世界。地球近乎人滿之患,科學家已開始研究外星是否適合人類移民。沙塵暴的威脅令農作物大減,使人類處於生死存亡的危險邊緣,現實中雖然無這樣誇張,但《星際啟示錄》不失為一個警世的故事,給觀眾深思反省的機會。

2014/10/27

長做長有的論政話劇 - 《東宮西宮11之搵鬼做特首》

《東宮西宮》系列真的長做長有,至今已是第11輯,與其說是話劇,倒不如說是政治肥皂劇更恰當。《東宮西宮11之搵鬼做特首》是最新出爐的一輯,食正最敏感熱門的話題,佔中毫無疑問是不會遺漏的,其他還包括本土意識的歷史重溫、廣東話的存廢爭議、西九文化發展區的停滯不前、一人一票選特首的荒謬真相。


胡恩威導演及編劇的《東宮西宮11之搵鬼做特首》,一如前作,都拿嚴肅的政治話題,嘻笑怒罵嘲諷一番,而且也是好的公民通識教育課,因為,每個話題都作出過統計與比較,深入淺出揭露了我們看不到或不知道的每宗事件背後所隱藏的真相。

政治本來是陰險的,明爭暗鬥,但有時卻充滿戲劇性。年青一代對政治冷感,但佔中運動卻引發了青年人對政治的興趣,擺脫了對政治冷漠的印象,改而代之是積極參與,相信很多人也大跌眼鏡。《東》劇便不乏年輕面孔,他們看得認真投入。

開首一幕大談八十年代盛行改編歌曲,後來商業電台推動原創的歷史,有溫故知新之感,年輕一輩或許不知道,但我從七十年走過八九十年代,仍記得那時期的改編歌曲大受歡迎,而且幾乎是情歌。更好笑的是,《東》劇提及林子祥的改編歌國際化,有俄羅斯,有伊朗,有德國,有以色列,真的不說不知。

其實《東》劇想帶出本土意識的重點,尤其現在內地旅客大量湧港,在帶來濃厚經濟收益的同時,亦加劇了本土人與內地人的矛盾,不過《東》劇並無重點探討兩地人民的不同價值觀所產生的衝突,反而將前數年受爭議的廣東話與普通話作比較,論歷史,廣東話流傳超過二千年,普通話只是滿洲人的官話,才不過三百年歷史,但卻在民國一次會議上決定了普通話的地位,成為全國主要語言。論音韻,廣東話分九音,普通話只分四音,唸起唐詩及不上廣東話呷韻。說實話,這一節內容其實並無新意,坊間亦有不少文章討論過,就連正音正字的節目也介紹過,不過《東》劇只是溫故知新,在大家已漸淡忘之際重新喚起大家記憶。

《東》劇亦有談及西九,諷刺港府提倡文化區概念至今已十多年依然是爛地一塊,落成無期。尾幕有一段長約30分鐘的總結分析,是胡恩威對現今政局的看法,值得參考。

首先,質疑催淚彈施放的理據與合法性,因為施放的決定肯定由特首批准,不能逃避責任,但最近他接受電視台專訪時指出,催淚彈是指揮官評估現場所作的決定,也不知孰是孰非。

《東》劇更建議香港借鑑紐約分區行政的方式,讓香港分區普選行政區長,管理衛生、教育、文化、康樂的管治工作,針對特殊人口需要去施政。香港需要一個完整本土研究及政策研究生態,可惜香港專上教育沒有重視本地政策的研究及培養研究人才,只屬短期性質,且多是與香港性質無關的研究。香港700萬人口,一年只培訓500個本地研究人才,導致東北發展要外判給外地機構做研究顧問工作,真諷刺。

中央表明特首要愛國愛港,但《東》劇指出「愛國」很抽象空泛,應該要有透明機制去互相討論,而不是作出不合理的標籤性批判。中央一國兩制白皮書引起社會各界很大的迴響,但內容的充實性不及蘇格蘭獨立白皮書,該書從歷史、社會、經濟、貨幣都有詳盡分析,給人民清楚認識,為公投前有清晰的了解。

尾幕很冗長,話題亦嚴肅沉悶,但不失為香港當今政局把脈,讓觀眾了解當前政治窘境,思考出路。


2014/10/13

只唱不演的舞台劇 - 《一屋寶貝》音樂廳

《一屋寶貝》載譽重演,今次演戲家族與葉詠詩的香港小交響樂團攜手合作,有關宣傳單張其實已寫明是「《一屋寶貝》音樂廳」(The Passage Beyond in Concert),但我卻仍誤會是「舞台劇」,結果與預期有落差。


雖然有些失望,但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音樂層次更豐富,較「錄音播帶」更能有觸動心靈的感覺。香港小交響樂團過去都曾與不少歌手合作演出,今次別開生面,首度與劇團合作,將舞台劇元素融入交響樂團演奏,具有新鮮感。

正如前述,原先我以為是舞台劇,自然會期待有舞台佈景與完整故事,大會堂音樂廳的舞台狹窄,大部份空間都給整個交響樂團佔據了,只剩下舞台前方給舞台劇演員演唱及走位,每個故事場景只作象徵性交代。今次《一屋寶貝》重演的特色,就是交響樂演奏,再配上舞台劇的歌曲,因此舞台劇表演就不是主要賣點。

《一屋寶貝》的賣點,就是20首動聽歌曲,此劇獲獎無數,包括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原創曲詞」。這20首歌曲貫穿整個故事,既有憂怨,又有鬼馬,風格統一。高世章作曲動聽,配合交響樂的多層次音樂,更能感染人心。岑偉宗填詞,配合整個劇情發展,恰到好處,就算該劇對白不多,單看歌詞已能作了故事交代,也能將角色的內心情感抒發出來。

演員們的歌唱也悅耳,他們穿上了西裝套裝,在Mic Stand前,七情上面地唱著,形式很似西洋歌劇只唱不演的演出,也似粵劇老倌卸下濃妝劇服,選唱折子戲一樣。交響樂的和絃配上演唱者的音韻,交融出感動觀眾心靈的力量,不少觀眾因此情感潰堤,淚眼連連。

雖然沒有舞台劇的空間感,但導演彭鎮南還能夠靈活運用舞台上的剩餘空間,故事主角英朝陽(朱栢謙飾演)與女兒小雨(溫卓妍飾演)離別在即,在歌曲《一屋寶貝》的哀愁音樂配奏下,男主角依依不捨離別,繞過指揮台穿過交響樂團,踏上後面的台架,象徵遠去,燈光慢慢消逝,營造出哀傷離別的感人場面。

今次表演形式有新鮮感,但我始終喜歡舞台劇。

2014/09/24

構思新穎的迷宮逃生電影 - 《移動迷宮》

當一群人每天周而復始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外面不穩定的世界,不聞不問,也不願冒險探知,只求生活穩定、安分守己下去。但當有人帶頭破壞這規矩,這群人便會分成兩派,一派是保守派,只求安定穩健;一群是革新派,主張突破求變。兩派人意見不同,衝突自然發生,誰也說服不了誰,結果一拍兩散。這不是與香港目前政制改革的困局十分相似嗎?電影《移動迷宮》不期然讓我將兩者聯想起來,當然,電影本身並無對香港作任何諷喻,反而強調了文明與原始、自由與約束、個體權益與集體思維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嚴重衝突。


《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改編自美國作家James Dashner一本暢銷的同名小說,內容講述一群少男,被神秘組織困於森林空地,他們的記憶慘遭洗去,僅記得自己名字。森林空地四周是銅牆鐵壁的迷宮,每天都在移動變化,使這群少男逃不出去,更甚者,迷宮裡有恐怖怪物「夜煞」,被螫傷後必死無疑,使他們不敢冒逃走,有些少年被困在迷宮中央的森林空地竟長達三年。每隔30天,電梯會送來新的少年,每隔兩週則會送上衣物、食物與其他物資,以供生活所需,他們自生自滅,形成一個社群。某一天,一個名叫Thomas(Dylan O'Brien飾演)的少年被送進來,但他不願像籠中雀失去自由,決定參與「跑手」,與Minho(Lee Ki Hong飾演)進入迷宮尋找出路,他們憑夜煞體內的儀器引導,找到線索。翌日,電梯突然送來了一個少女Teresa(Kaya Scodelario飾演),她是森林空地的第一個少女,而且迷宮開始發生變化,入黑後迷宮沒有如常關上閘門,他們還受到夜煞襲擊,死傷慘重,當中Gally(Will Poulter飾演)將矛頭指向Thomas,認為他帶來厄運。Thomas、Minho、Teresa等人決定逃走,依照前一天尋得的線索,擺脫夜煞,最終找到出口,他們驚訝發現,原來他們秘密組織的研究實驗品。

《移動迷宮》構思新穎,導演Wes Ball做到娛樂性豐富,在迷宮跑來跑去,又弄出異獸追襲,好像食鬼遊戲,的確很過癮,然而,劇情其實十分單調,故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逃出生天」,迷宮的幕後黑手,以及時空背景,均未作詳細交代,似完未完,相信還有續集。每個角色性格看似鮮明,然而始終樣板化,男主角Thomas照例英勇聰明、身手敏捷,好似沒有人性弱點,使角色塑造上較少深入的人性刻劃,反而Gally的「奸角」就突出一些,他妒忌Thomas,視為眼中釘,想跟大家逃亡,又想苟安,心理上的掙扎比其他角色更立體。《移動迷宮》少男被困的情節,頗似《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同樣是求生,同樣是沒有成人引導下建立一個脆弱的文明體系,《蒼蠅王》的人性刻劃便深刻得多,幼小心靈在惡劣環境下,竟誘發內心殘忍的一面。相較之下,《移動迷宮》的少男似溫純的動物園籠裡的動物,電影純粹是追求感官刺激,為娛樂而炮製驚悚,根本不需要觀眾多動腦筋的。

話雖如此,《移動迷宮》還是有值得談論之處,片中有不少情景可作不同解讀,甚至可作不同的投射。迷宮的環境,就如同辦公室一樣,一個打工仔在一間公司工作多年,安穩慣了,對外面競爭的警覺性降低,不及新出道的大學生,最終削弱了自己職場的求生本能,Gally就像老員工,不思進取,只求準時出糧;Thomas是初生之犢,敢於冒險嘗試,甚至不依章法出牌,是令管理層頭痛的一群。

Newt(Thomas Brodie-Sangster飾演)本來是領袖,但夜煞通宵來襲後,人心思變,紛紛推舉了保守的Gally當新領袖,現實中最常見莫過於選舉,例如英國首相與美國總統大選,Newt就像英國工黨或美國民主黨,Gally則是英國保守黨或美國共和黨,他們的仕途往往靠人民投票所左右。

在迷宮之中的森林空地,一班少年人建立了有秩序的文明體系,各有不同分工,宛如小政府。他們的住所相當原始落後,與迷宮銅牆鐵壁,形成了雞蛋與石牆的強烈對比,這情況在現實之中比比皆是,在香港社會,弱勢社群在地產霸權威迫之下,只能喘息殘存,小店更幾乎絕跡。在國際社會,強國以先進武器攻打實力差幾皮的弱國,與夜煞夜襲一幕有異曲同工之妙。

《移動迷宮》使我有些感慨,美國荷李活製作了不少青春電影,往往改編自青年讀者所歡迎的流行通俗小說,叫好又叫座,特技也出神入化。香港電影的特技不及人家不用多說,連以少男少女為主角的電影,我只記得《狂舞派》,香港青春電影的製作少得可憐,不要拿美國比較,就連亞洲鄰國的日本與台灣也有所不及,真的可惜。

2014/08/26

別開生面的愛情電影 - 《她消失以後》、《離開他以後》

在夏日國際電影節率先看了兩齣美國新片 - 《她消失以後》與《離開他以後》,這是別出心裁的愛情故事片,不是因為電影對愛情有甚麼精闢見解,而是在結構上採用了男方與女方兩個不同角度與觀點去看整個故事,同一件事情雙方有不同的見解,同一場合雙方有不同的處理手法,甚至丈夫與太太兩人之間在對方眼中又有不同觀感,因此,這齣電影是以「男女大不同」式兩性關係來包裝的愛情故事。


話說丈夫Conor(James McAvoy飾演)與太太Eleanor(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愛兒不幸夭折,兩夫婦很傷心,太太抑鬱逃避現實,甚至一度跳海自殺。後來太太提出分居,兩夫婦各自生活,互不干涉對方生活,希望雙方冷靜過後,能重拾感覺,到時再和好一起。

導演Ned Benson將Conor夫婦愛兒夭折後的經歷拍出兩個版本,《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主要以丈夫的角度及思想,拍出失去愛兒之後的生活變化。太太失蹤之後,丈夫不斷打探她的下落,更一度跟蹤太太。他不斷自責,不了解太太的需要,未能在其困難期間助其一把。女下屬挑逗他發生了一夜情之後,他更難受得愧對太太。沒有太太的日子裡,Conor生活起了變化,雖然酒吧生意一落千丈最終倒閉,但他與父親難得促膝長談,兩父子關係卻因此和好起來,修補了雙方裂痕,最後更協助父親打理餐廳生意。

《她消失以後》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丈夫對愛妻的情深一片,但《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卻看到太太怎樣逃避現實,不敢鼓起勇氣面對,甚至想了結自己生命。《離開他以後》以Eleanor喪兒後的痛苦經歷為主線,她躲回娘家,逃避丈夫,家人對她糟透了的處境甚為擔心,作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更替女兒安排心理輔導,反遭女兒發脾氣對待。Eleanor重回校園,修讀「自我認識」的科目,但始終未能解開自己心結。最後經女教授鼓勵下,她決定重回巴黎大學完成婚前未完的畢業論文。

毫無疑問,Conor與Eleanor這對夫妻是互相深愛對方,只不過失去愛兒對夫婦倆打擊很大,令他們之間出現一根刺。要拔掉這根刺,就得面對解決,而不是逃避不理。Conor對太太的深情最令人動容,他深愛太太,願與她共同面對,唯獨是Eleanor,走不出哀傷的陰霾,由始至終都不願去面對,也不聽家人的勸說,甚至跟妹妹去夜店狂歡又搭上俊男,也未能替她解脫心中悲傷。直到她看到父母恩愛跳舞,又看到丈夫倦透睡倒,一臉憐愛,兩人為亡兒懷緬一番,將心結解開。兩夫婦攜手面對,才能夠將痛苦得到釋放。

從Conor與Eleanor的故事中看到,至親離世對一個人可以造成很大的打擊,搞不好還會患上抑鬱症。現實中,這類例子也不少,要克服哀傷,除了親友開解之外,尋求專業輔導也是有效紓緩途徑,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像Eleanor尋求自殺解決了。導演Ned Benson將兩人感情與喪子的哀傷情緒,刻劃得細緻動人,男主角James McAvoy與女主角Jessica Chastain也演得好。男主角的演技尤其出色,太太「失蹤」之後,他對太太的關愛,並無因此褪色;他對愛侶的牽掛,已寫在他的臉上;他的淚水湧出眼眶,肯定俘虜了觀眾的憐憫。James本身並不英俊,但他演得相當入微,成功奠立痴情漢子的形象。

愛情片一般都離不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公式,但《她消失以後》與《離開他以後》的結局處理手法與別不同,時空似乎沒有說明兩人究竟分開多久,在哀怨音樂的伴奏下,Conor獨自一人散步,Eleanor在身後跟隨,兩人在公園裡情深對望(《她消失以後》並沒有兩人對望的鏡頭),電影就這樣結束,留下了一個空白給觀眾想像。這兩齣電影,可以分開看,可以只看其中一齣,也可以兩齣一併看,無論怎麼看,都不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這種處理手法並不多見,不由得佩服導演的創意,在芸芸愛情片種之中,導演提供了全新的嘗試,增加了新鮮感,不失為愛情電影的新經典。

2014/08/21

兩個自己同時出現卻被另一個自己侵佔空間 - 《盜面尊師》

單看《盜面尊師》的名字,還以為是類似《奪面雙雄》的題材,但原來是「雙面人」的故事,兩個樣子身材一模一樣的男人同時存在,性格行為卻完全相反,不由得想到鄭少秋早年電視劇集《雙面人》,都是描述兩個長相一樣但性格迥異的男子交換身分後的故事。

《盜面尊師》(The Double)根據俄羅斯著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同名小說改編,描述小職員Simon James(Jesse Eisenberg 飾演)生活刻板,努力工作卻得不到老闆讚賞,暗戀女同事Hannah(Mia Wasikowska飾演)卻又未能鼓起勇氣表白。某天,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James Simon(Jesse Eisenberg 分飾),為人圓滑,深得公司同事歡迎,工作也受老闆賞識,還俘虜了Hannah的心。兩個男人,長相一樣,一個怕醜膽小(Simon),一個開放大膽(James),Simon的生存空間不斷被James霸佔,迫得Simon作出報復。


網上資料介紹《盜面尊師》是一齣英國黑色喜劇,但綜觀整套電影,一點喜劇感都欠奉,或許我看不懂英式幽默吧。《盜面尊師》調子暗沉,毫不賞心悅目,全片故事都在晚上進行,沒有白天,一絲陽光也見不到,即使大廈公寓及辦公室,都是幽暗的,僅僅派對舞廳是光亮一點。在這樣半明半暗的環境下,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Simon的生活不如意,每天上班都給黑人保安欺負,在公司又未能爭取良好工作表現,上司時常對他不滿呼喝,遇上心儀女同事又不敢表白,如此種種挫敗,相信你我每一人都有深刻共鳴,電影的確反映到現實的不滿。Simon的工作環境,每個員工都循規蹈矩,非常刻板苦悶,整個辦公室活像囚室,是現實環境把個人壓迫得沒有喘息的空間。

James的出現,有兩層意義,他做人非常圓滑,也深懂人情世故,所以在辦公室深受同事歡迎,即使他搶去了Simon的功勞,當作自己的付出,上司也深信不疑,這就是現實中,圓滑的人往往比不擅交際的人更懂得向上爬,找到生存空間。James完全是Simon原有性格與渴望的另一種投射,正如《The Double》的原名,即是「雙重人格」,James的行徑,其實滿足到Simon所不能做到的缺陷。James在辦公室的際遇,可對比Simon的遭遇。James搞上Hannah,對比Simon每晚透過望遠鏡偷窺心儀女神的滿足感,更來得諷刺。可憐的Simon,眼巴巴看著女神思念的不是自己,卻又是「自己」,他忍痛親手將她交到另一個自己懷抱裡,那種矛盾、痛苦、掙扎,把他推了一個絕望的境地,扭曲了原來的人格,最後更設計報復另一個「自己」。

James出現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個人與體制的抗衡,那個囚室一般的辦公室,鮮見同事之間歡樂笑聲,下屬服從上司,甚至有「緊控室」監察辦公室,不難令人想起鐵幕國家的極權統治。Simon在這體制下並沒有個人自由,反之,James卻能帶來一股新氣象,這不是就是西方崇尚的自由嗎?

Richard Ayoade導演的《盜面尊師》,是一齣非常黑色的電影,這不止意識方面,全片沒有日間,只有夜晚,員工不是白天上班,而是輪夜班,返工搭火車時車廂空無一人,氣氛相當陰森,就連每個人物角色都古古怪怪,陰陽怪氣。

《社交網絡》男主角Jesse Eisenberg今次一人分飾兩角,挑戰演技,一個是怕醜仔,一個是花弗男,兩個極端的性格都掌握得好,不會流於表面化。電影的高潮是Simon設計殺死James,究竟Simon與James是否兩個獨立個體?還是James是Simon的另一個自己?因為他們兩人有共同反應,一個流血,另一個也在相同的身體部位流血,因此「謀殺」是靠自己來消滅自己,完全不用親自動手,Simon跳下數層樓大難不死,但James在單位內,根本沒有空間卸去衝力,變相撞擊地下重創斃命。這個謀殺場面雖然不合情理與邏輯,但構思卻是巧妙。

電影的尾段頗有說教意味,Simon跳樓自殺不遂,送上救護車後,上校說他很特別,他回應稱「I like to think I'm pretty unique」!即使平平無奇的小人物,都有其獨特之處,所以,自己要好好認識自己,發揮自己長處,才會顯現自己的不平凡。

2014/07/23

「法國五月」節目的觀後感

「法國五月」是香港每年五月份的法國文化藝術的重點活動,早前有幸獲得展能團體提供贈票,讓我欣賞了兩場法國藝術節目,很精彩。

卡密爾.波戴爾 - "L'Immédiat" 世界巡迴「新馬劇」,事前沒有看過節目資料,對「新馬劇」毫無頭緒,看過後真的大開眼界。卡密爾.波戴爾毫無疑問是一個鬼才,將雜技、馬戲、默劇、動作共溶一爐,創出了別開生面的「新馬劇」。


台上佈置以家居為主,給觀眾熟悉更易投入,第一幕演員出場,好似沒有骨頭般撐不起身體,無論男女,動作都十分自然,仿似漏氣的氣球,在台上看似輕而易舉,但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超高難度的肢體動作。第二幕更是全劇高潮,演員們就在家中衣櫃檯子床上作出泰山式翻騰跳躍,又穿梭遊走暢通無阻,觀眾看得大樂,小朋友更是嘻嘻哈哈笑不停,不敢想像會否在家裡有樣學樣。

台上佈置物品眾多,演員將之堆砌起來,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有紋有路,只是演出過後,肯定要花功夫執拾一番。「新馬劇」毫無疑問是充滿喜劇感的雜技表演,調子深沉的舞台,呈現了末日世界悲劇感覺,櫃子檯子東歪西倒,莫不令人聯想起地震災難的情景,荒誕之餘,也可反思我們面對現實之中種種混亂,應如何應對。「新馬劇」的笑聲背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面對人生的不如意與不安穩,我們是否可以像台上演員泰然處之?

另一齣由地中海尼斯歌劇院芭蕾舞團擔綱的《馬可孛羅》,則充滿了異色情調,馬可孛羅周遊列國,從西方走到東方,最後與忽必烈相遇,他們兩人分別代表著東方與西方,兩方的文化矛盾與融合,都一一呈現出來。

《馬可孛羅》改編自伊他路 · 卡爾維諾原著小說《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故事主要情節以芭蕾舞表達,我未讀過小說,不知道改編與原著有多大出入。對於芭蕾舞門外漢的我說,《馬可孛羅》雖然抽象,但情節約莫可猜到一二。不過到了下半場,馬可索羅與忽必烈的心靈交流,更是抽象難明了。

2014/07/18

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 《看見台灣》

台灣,是香港人熱門度假勝地,地點近便又旅費廉宜,我最難忘數年前在清境度假,整個山頭一片歐洲Feel,空氣清新,風景怡人,的確是遠離煩囂的避世選擇。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微妙,數千年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大自然提供了無限珍貴資源,使人類能夠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可是,《看見台灣》赤裸裸指出了人類是何等貪婪,為了生存,為了私利,竟然不珍惜土地資源,採挖不斷,弄得台灣傷痕累累。電影帶我們看清楚清境這地方,當地人盲目開發,將原本美好山頭挖得面目全非,發展商似乎還未醒覺,歐式度假屋一間接一間蓋起來,旅遊建設與周遭環境不協調,有朝一天,最終或會抽盡地下水,導致山崩泥塌的嚴重災難。那一刻,猶如當頭捧喝,台灣的慘不目睹的現實,不就是香港今天的窘境嗎?這讓我想到政府近期要動用郊野公園土地來建屋的荒謬。


侯孝賢監製、齊柏林導演、吳念真旁述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全片92分鐘以空中飛翔方式俯瞰整個台灣,給我們用一個非一般的角度去看台灣,去看一些在陸地上看不到的景象。影片一開始,便被台灣的群山震撼了,山勢巍峨,連綿起伏,或摺疊,或堆積,或鋪雪,姿態各異,別具韻味。

鏡頭再一轉,山頂上的湖泊,森林裡的樹叢,平原上的稻田,海岸邊的浪花,都美得令人屏息靜氣。高空下的幽谷,汪洋上的扒艇,琵鷺拍的濺水,陽光下的波濤,風吹過的稻草,台灣人的笑容,都是那麼的可愛。

電影配樂由《賽德克‧巴萊》的何國杰所譜,激昂悠揚的旋律,由布拉格愛樂樂團演奏出來,感動著觀眾心靈,那一刻,我有些妒忌台灣人,有這麼美麗的家園。

《看見台灣》的重點就在「看見」,原來我們所「看見」的台灣,並不是完全看見,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齊柏林駕直昇機帶我們翱翔天際,從高空看台灣,才知道台灣還有很多看不見的美景。但是,這個「看見」語帶相關,不僅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麗,也讓我們看見台灣的醜陋,吳念真用帶有磁性的口吻告訴我們:「這樣的角度與高度,你才可以真正的去理解台灣,理解她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台灣》製作出色,全片高空拍攝,花費不菲,它不止是一齣旅遊紀錄片那麼簡單,背後帶出了鮮為人知的無情現實,值得發人深省的反思。《看見台灣》用了幾近三分二的篇幅去看台灣的病情,不少病癥其實可以避免,但人類的自私自利,美麗的家園已變得千瘡百孔。清境的過度開發暗藏山崩的危機,熱門觀日勝地阿里山,沼平車站廣場的背後竟然是大幅滑坡。城市發展、工廠擴張、煙囪廢氣所排出的污水,血淋淋的經過河道流出大海,更是觸目驚心;污水流出大海,與清轍海水形成涇渭分明的「陰陽海」;花東的天然海岸線竟要靠水泥消波塊護岸;一條條的礙眼水管就像怪獸觸鬚,貪婪地吸啜著地下水;馬路冷酷無情地把山頭劃花了;電塔就像鋼鐵樹一棵一棵插在綠田上;旅館的天線電線劃破天空,佈置得凌亂不堪....種種情景都是人類造成的崩壞,這是何等諷刺。這時候的配樂,激昂澎湃卻又哀怨,比任何千言萬語更能深深觸動人的心靈,為台灣的創傷而傷感。

我們到台灣享受旅遊,吃喝玩樂,殊不知竟然要靠沉重的經濟代價來換取,這些代價影響著後代。吳念真不慍不火反問觀眾:「在每次災難後,人們怨天,怨地,怨政府,那自己呢?」那一刻,我為自己在清境度假助長當地經濟卻間接成為潛在山崩危機的「幫兇」,產生了罪疚感。人為破壞,政府固然有很大的責任,因為管理不善,監督不足,但人類自律還是很重要。台灣本來有不同品種的植被,對鞏固泥土避免崩塌有很大作用,但台灣人為了搖錢的檳榔樹,大幅斬伐,也為種得味道甘香的茶葉,不惜在山頭開採種植,這些行為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惜付上代價,政府若加以管制舉措可能被指阻人發達。當不幸發生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和大地震導致山泥傾瀉的時候,人民的劣根性便會祼露出來,只會怨天,只會怨地,只會怨政府,但就從來不會怨自己。

齊導不惜工本拍出《看見台灣》,就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他深愛自己家園,對於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自然深感痛絕。雖然紀錄片對台灣「醜」的一面並無掩飾,但也沒有深入探討箇中原因與後果,觀眾在讚嘆台灣美麗的同時,也「看見」台灣的醜陋,讓觀眾自己作出反省,這不是說教,卻比說教更能有效點醒觀眾。不過,觀眾看過後一般多會善忘,還不是依舊嘻嘻哈哈吃喝玩樂,台灣的傷口很快拋諸腦後。

最後一幕,齊導邀請了台灣原住民子女所組成的布農族原聲童聲合唱團,登上台灣最高山 - 玉山,齊齊唱歌,美妙歌聲響徹整座山頭,也響徹整個台灣的天空,洗滌台灣人心靈。少年人揮舞青天白日滿天紅小國旗,流露了對家園的熱愛,對國家的歸屬,對未來的期盼。

《看見台灣》著實令人感動,香港有高空拍攝的照片集,但卻少有鳥瞰香港的紀錄片,未知何時才有《看見香港》面世,相信這比「家愛香港」的宣傳活動,更能讓香港人對自己家園有更深厚的歸屬感。

2014/05/28

初夏贛遊記

五月初夏,我與一群好友組團往江西旅行,嘻嘻哈哈的難忘旅程,為人生回憶加添開心的片段。

近來,「江西風景獨好」幾個紅色大字常常掛在香港地鐵站的廣告燈箱,非常搶眼,一幅又一幅大海報,將一處又一處美麗風景展示,吸住了乘客的眼球,我們也不例外,所以今次旅行目的地便定在江西,齊齊去「考察」江西風景是否真的獨好。


江西省內有不少旅遊景點,山水風光有盧山、三清山,人文風光有景德鎮、婺源,加上美味的贛菜,令我們對短短五天的旅程充滿期待。出發當天,天公不造美,整天在下雨,我們取道深圳往南昌,天雨就一直在陪伴著我們,難道貴人出門真的招風雨嗎?很奇妙,天主恩典是何等豐盛,待我們不薄,除了首天天降甘霖,餘下四天都讓可愛太陽陪伴我們,我們的笑聲也因此響得更動聽。


雨水滴滴的下個不停,卻無阻我們登上滕王閣的興緻,多得唐太宗的弟弟興建了這麼宏偉的建築物,讓我們可以在頂樓360度欣賞南昌市中心的景色。贛江兩岸靠八一大橋貫連著,似遠卻又很近,連遠處的摩天輪也看到了。摩天輪是反映城市繁榮程度的指標,有摩天輪的地方,必定興旺熱鬧,也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不過,南昌之星始終不是倫敦眼,雖然座落在贛江海傍,但距離市中心頗遠,兩岸景物未夠璀璨,稍顯失色。香港快將有摩天輪,還座落在中環添馬海傍,迷人的維港夜景將會一一盡收眼底,肯定增加了吸引力。


江西風景獨好嗎?我認為未必是「獨好」,但無可否認,江西有很多名勝,盧山更是名勝中的名勝。廬山是中國名山,以「雄」、「奇」、「險」、「秀」聞名,古代近代都有不少歷史名人在山上留下足跡,為盧山寫過不少名詩,畫過不少名畫,蘇東坡說過「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將盧山形容得像仙境一樣,令遊人憧憬嚮往。


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盧山的山水畫多不勝數,由於畫紙多是長方形,構圖也得局限在這長方形框框內,使得我們有個錯覺,以為盧山高聳入雲,奇峰羅列形成起伏連綿的山勢,巍峨雄偉,水墨畫的清秀更給人「山靈水秀」的感覺,因此讓我們對盧山充滿期待。當旅遊巴進入九江郊區,路牌指示已進入盧山範圍,我環顧四周,哪裡有高聳入雲的奇山?到了盧山入口的遊客中心,看著眼前大山,真的是「盧山真面目」嗎?沒有水墨畫的靈秀美,山勢也很普通,現實與期望存有很大的落差。


外表這樣普通的大山,究竟怎樣吸引到白居易、蘇東坡等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登山呢?上世紀國共內戰,美國派特使調停,居然也要走進山中開會,更讓我對盧山好奇。


旅遊巴穿過叢林裡蜿蜒曲折的道路,左轉右彎的急速讓人有點暈眩,不消一會,視野豁然開朗,整個蔚藍天際展現眼前,群山背後竟蘊藏著另一番天地,一幢幢洋屋散佈在山頭各處,鮮紅色屋頂格外搶眼,別有一番風味。毛主席的故居也在其中,西式房子倚著鄱陽湖旁,環境清幽恬靜,是休閒渡假的好地方,毛主席真懂享受人生。


然而,我還是懷疑,這是盧山嗎?感覺上似日月潭多於山嶽。遊過花徑,穿過懸崖棧道,在山上居高臨下,俯瞰山腳小鎮,景色普通得很。


這時,我想起了中學課文《我看大明湖》,文章說《老殘遊記》的讀者遊覽大明湖後,「感到失望或幻滅」,認為劉鶚誇大。作者梁容若辯護說「大明湖也跟廬山一樣,要認識它的其面目,須要站的高一點兒遠一點兒。」果真給梁女士說中了,我慕著盧山響噹噹的名氣遊覽盧山,看的只是盧山的一部分,那真的有些失望。


要欣賞盧山的美,必須選擇適當的季節不可,冬季、雨季、春季、霧季都令盧山展現仙境般的美態,更能凸顯盧山「山靈人傑」的文化底蘊。我們今次登上盧山,天氣良好,陽光普照,反而令盧山的真面目過度祼露,不及披上薄紗的朦朧美,這是何等奇怪啊。要一窺盧山之美,恐怕非要住上一年半載不可,才能領略盧山晴雨晝夜的奧秘。古時文人雅士遊盧山,是一步一步登上山的,沿途慢慢欣賞盧山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哪像我們現代人「快餐」式觀光,只花了一天而已。


距離盧山不遠處,有座三清山,名氣雖未及盧山,但花崗岩體抗蝕力弱,鬼斧與神工的雕琢下,一座又一座精美的大自然藝術品巍立在山峰上,非常壯觀,觀賞性大過盧山,兩者都是世界地質遺產。與盧山一樣,要看三清山仙靈秀氣,冬季、雨季、春季、霧季都是理想季節。


三清山以奇岩怪石見稱,水墨畫的線條更能將之凸顯出來。我們身在海拔1800多米的懸崖棧道上,就被尖削奇峰吸引著,當中以「巨蟒出山」為最。


「巨蟒出山」正面看是「擎天一柱」,側面看則宛如眼鏡蛇出洞,我覺得這條花崗岩柱似眼鏡蛇甚於蟒蛇。「巨蟒出山」是堅硬核心石,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節理部分越來越弱,不難想像,「巨蟒出山」的倒塌是遲早的事情,不過那是數百年以後才會發生。



婺源號稱中國最美的鄉村,我們到訪當天,由於遲了入村,導遊只給我們45分鐘觀光時間,這如何能夠慢慢體驗這個鄉村的鄉土人情?婺源李坑村,是李姓人家聚居的村落,一條小溪,貫穿整村,是李坑村民的生活命脈,洗衣洗魚都要依賴這小溪。


小溪不長,清徹見底,每隔十步距離便有木橋或石拱橋連接兩岸。遊走此間,真有穿越明清時代的錯覺,一間又一間的徽派村屋,依著小溪兩旁整齊並列,全都是做小生意的商戶。


也許時近傍晚,遊人不多,村落沒有喧嘩吵鬧,小朋友玩耍的純真笑聲,便成了動聽的音樂。相比上海周庄四通八達的河道,李坑村的規模便小巧得多,話雖如此,要一一領略李坑村的明清風韻,45分鐘也真的太少了,起碼要逗留半天,在溪旁坐下,喝著清茶,細聽小溪流水,這才是人生樂事。


婺源與盧山一樣,都要選擇合適的季節才能欣賞到婺源的美態,據說每年三月,油菜花開,才是婺源最美的季節。


江西地質特別,其出產的高嶺瓷土,更造就了景德鎮「瓷都」的美譽,盛行一千多年,至今不衰。我們參觀了官窰與古窰,瓷器精美,但卻十分昂貴,整套碗碟動輒要二千多元,令人咋舌。


買不起瓷器,卻可使用瓷具進膳,我們在江西便享用了六種不同風味的贛菜,既有九江魚宴,又有農村風味。江西位處內陸,雨水充足,氣候濕潤,因此贛人喜濃辣口味,幾乎每一道贛菜少不了辣椒。我們吃的未算正宗贛菜,只是廉宜的團體餐,除了魚菜,其他都是「炒粒粒」,只是配料不同而已,將肉類、瓜類、豆類切粒,加點辣椒粒,炒成一碟便成「贛菜」了。

走馬看花的旅行,很難感受一個地方的魅力,若要看清楚,體驗更多,便得在這地方生活一段日子。梁容若在《我看大明湖》這樣說:「我在湖邊作客,住過整整三年,我玩味過它的春夏秋冬,我領略過它的晴雨晝夜,理解的越深,越覺到它的可愛可親。」梁女士都要花上三年春夏秋冬才能了解大明湖,我們也一樣,到外地旅行,兩三日的光陰是不足以讓我們對她有透徹了解,因此,我們去旅行,不要抱著從書本電視介紹所得來的期望,便不會那麼容易失望,既來之,則安之,旅行也會樂趣得多。

2014/05/20

人工智能的災難 - 《超越潛能》

看完《超越潛能》,給我的感覺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今世代的科技研發,一日千里,背後涉及的道德談論,亦爭議不停。人類享用科技對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應思考是否過度依賴科技,反令與生俱來的生存技巧也慢慢生疏,甚至消失,對人類發展究竟是利是弊,值得大家反思。


《超越潛能》(Transcendence)講述Dr. Will Caster(Johnny Depp飾演)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權威,他的野心不止改善人類醫學上或生活上的難題那麼簡單,他更想改變世界,甚至像神一樣創造世界。然而,一個極端組織反對這種科技,他們擔心有朝一天人類被人工智能控制,失去自由,於是採用恐怖襲擊手段進行暗殺行動。Dr. Will Caster傷重命危之際,太太Evelyn(Rebecca Hall飾演)因為對其夫的愛,竟為其夫的人腦掃瞄成電子訊息,希望保留其夫的思想,留存「靈魂」。她的驚人舉動得到成功,還選了偏僻小鎮作為基地,讓其夫「人工智能」與世界各地連線,形成龐大的資訊庫,甚至透過納米科技的細胞複製技術,將人類與萬物復原重生,瞎子復明,爛物變新,枯葉轉茂。可是,委身於電腦的「Dr. Will Caster」漸漸強大,竟有控制世界的支配慾,還有起死回生的控制權力,他太太與生前的合作夥伴都看到事情到了愈發不可收拾的田地,終與FBI探員及反對「Dr. Will Caster」的地下組織聯手對付,制止一場人類災難。

《超越潛能》以人工智能開發為主線,引發正反兩派的爭議,支持的一方認為人工智能科技能做到人類幹不到的事情,甚至能扭轉自然物理定律,造福人類。反對的一方則擔心人工智能科技不可收拾,若不加以制止,人類最終被科技控制,後果不堪設想。Dr. Will Caster肉身已死,但思想卻超越死亡,借「體」重生,這完全是現代「長生不老」的新方式。如果人類能將愛因斯坦或高錕的思想儲存在人工智能,保存他們的高級智慧,或許能發現出更多人類未知的科學新領域,但問題是,這些智慧並不是個人,不屬於人類,而是電腦人工智能以既定程式邏輯去運算與發展,它沒有個人主觀情緒,它只是感情冷冰冰的「生命體」。像電影Dr. Will Caster,思想與人工智能結合,迅速與世界連線接軌,自我意識極度膨脹,成為一個「造物主」,也是「恐怖怪物」的誕生。

人類對人工智能科技的研究樂此不疲,《超越潛能》的世界雖然虛構誇張,但卻有可能在現實發生。隨著科技越來越先進,人類的野心也進一步擴大,也漸漸超越了道德枷鎖,若像電影的人工智能有起死回生的技術,相信地球全人類為之瘋狂,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引誘,同時,所引發的道德爭議,相信較1996年複製羊多莉更為激烈。這種對科技的崇拜與瘋狂,加速了人類不可一世的自大,人類若以「創造者」自居,自封為神,這種心態肯定為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最恐怖是人工智能無孔不入,連人類都成為它的工具,將人類連線後竟可操縱他的思想與行為,情形與「鬼上身」無異。人工智能「Dr. Will Caster」與耶穌最大不同之處,是前者「醫治」人類是需要代價,若失去連線,便「故態復萌」,瞎子重新失明!因此,一群由Max Waters(Paul Bettany飾演)、Joseph Tagger(Morgan Freeman飾演)為首的科學家,與FBI探員Agent Buchanan(Cillian Murphy飾演)及反科技組織首領(Kate Mara飾演)聯手對付人工智能,他們就代表了制衡科技過度擴張的一方,以免到了不可收拾的田地。

作為科幻片,《超越潛能》的題材並不算新鮮,也似曾相識,其實過去電視、電影都有類似的構思,例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經典動畫片《磁力鐵甲人》,裡面一位博士,便是保留其思想,以Dr. Will Caster的電腦形態生存;《大鐵人17號》的「智慧」,更是人工智能不受控制所產生的變種恐怖機械怪物。九十年代經典科幻電影《未來戰士2》,那雙纖滅者機械手臂,原本是人類的善意念頭,卻成為故事未來機械人軍團統治人類世界的禍因。還記得《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世界嗎?人類被科技怪物統治著,成為供應養分的「能源」,情況與《超越潛能》大同小異。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其中一部《觸不到的她》,題材與《超越潛能》相近,但程度不同,前者是溫馨小品,人工智能並無越軌,後者則嚴重得多,不止越軌,還建立基地,招兵買馬,因當地人民受惠於人工智能「Dr. Will Caster」的「肌肉復元」能力,就像耶穌施神蹟治百病,自願來投為數不少,還甘心被人工智能「Dr. Will Caster」利用及支配,使得他們成為沒有自己思想的工具,為其賣命。

換另一個角度,《超越潛能》也可以說是靈魂片種(即鬼片)的變奏版本,Jack Paglen編寫的劇本不算緊湊懸疑,但勝在能啟發觀眾反思科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至於導演Wally Pfister的處理手法,並無緊張刺激的場面,就連尾聲的對決,也只是點到即止,不會以大決戰來炮製感官刺激,這反而是《超越潛能》的優點,讓觀眾集中,一邊看一邊反思。此外,相對其他科幻片,《超越潛能》是「文藝片」,Evelyn對其夫的愛情,逝水長流,雖然透過科技來延續丈夫的思想,但已不是他本人,而是「電腦」。Rebecca Hall演得出色,好過Johnny Depp,今次他的演出普通,不及《魔盜王》的積克船長那麼生鬼癲放。

電影結尾,太太與電腦丈夫同歸於盡,他倆生前居所的花園裡,一朵太陽花盛開,滴下的水珠,是他們兩人永恆的愛情,可是,水珠滴進泥土裡,詭異的事情發生,為故事留下了伏筆,象徵了人工智能的科技並不會消滅,展現了驚人頑強的生命力,令人不寒而懍。

2014/04/17

香港一夜消失了的奇幻電影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坐上了通宵小巴,穿出了獅子山隧道,進入了另一世界,所有生物與汽車都消失了,與外界失去聯絡,這樣的情境真的嚇人,如果是你,會怎樣面對?

陳果執導的港產新片《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The Midnight After),便是這樣的故事,集驚懍、懸疑、心理、科幻、暴力、幽默於一身,弄出了「香港一夜消失」的疑雲,有人更說電影含有政治隱喻,加上馬航失蹤事件舉世關注,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吸引性與追看性。


改篇自Pizza的同名網絡小說,故事說凌晨二點幾,一架由旺角開往大埔的公共小巴(即紅Van),穿入獅子山隧道後,所有車輛、居民都神秘消失了,如入無人之境,氣氛詭異。車上十七人滯留在大埔,有乘客無緣無故死亡,最後剩下九人,期間出現神秘的面具人,令他們惶恐。更離奇的是,精通電腦的四眼青年(徐天佑飾演)破解了摩斯密碼,得出「I am trapped」的線索,而金髮青年阿池(黃又南飾演)在家收到女友打來電話,發現竟身處四年後的2018年,引起穿越未來時空的疑雲。他們為求自救,決定根據有關線索,一行九人駕著紅Van,駛往大帽山。

Pizza的小說創作勝在天馬行空,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故事而言,其實不算新鮮,因為美國電視劇已有不少同類題材,最經典莫過於《The X Files》、《Lost》,但在香港,這種題材卻甚少見於電影之中,《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難得陳果將失控世界的奇想,拍得反斗好玩,好在又沒有脫離現實,反而加強了香港本土實感,除了五光十色的繁華鬧市,也多了市井小人物,說話夾雜粗言穢語,又說得流利,讓觀眾感到親切感。嚴格來說,《那》片枝線太多,無人之城的異域已夠詭異,還要有不知名病毒的侵襲,又有神秘面具人,又有福島輻射疑雲,又有邪惡女鬼,真的目不暇給,幸好故事不算複雜,故弄玄虛但不必動腦筋,只管看下去便行,劇情合理與否並不重要,陳果做到流暢自然,將眾多元素炒埋一碟又絲毫沒有雜亂感。

《那》片的主要場景是茶餐廳,眾人困在餐廳內又不敢外出,每人各懷鬼胎,彼此提防,這班偶爾聚在一起的陌生人,互不認識,但是面對人生困境,與其作繭自困,倒不如集思廣益,共同想辦法突出重圍,因此他們不得不合作,要互相依靠。放眼現在香港社會,其實都有類似局面,2017/18年雙普選目前正在諮詢中,泛民與中央、健制派不咬弦,在政改立場互不讓步,連泛民之間亦出現鬼打鬼的場面,在這樣的困境中,泛民要放下身段,同舟共濟,才能凝聚力量,爭取無篩選的雙普選。電影與現實,竟出奇地相似。有人說,《那》片含有政治隱喻,那是「有則有,無則無」的觀點角度問題,電影提到大家進入了2018年的時空,各人想知道誰人做了特首,然而在這位新特首管治下的香港,一夜之間消失了,就似作出了一個隱晦的暗示,讓觀眾會心微笑。七百萬香港人一眨眼變得只剩下不足十人,已是無政府狀態,那麼,正如戲中任達華所說,他們就是社會,也就是法律,因此金毛青年犯下強姦罪,任達華便煽動各人執行私刑,為他們的「社會」伸張正義,若將這一幕引伸到今天社會,其實很危險,因為當權者發動言論煽動群眾推翻法律制裁,甚至一人說了算數,沒有經過法律嚴格審議,那麼就是人治了,在這個國度下生活的人民是悲慘的。

《那》片是群戲,角色眾多卻又性格鮮明,青年演員黃又南、文詠珊、徐天佑演出不俗,但不及老戲角突出,任達華、惠英紅、林雪佔戲頗重,當中以林雪的小巴司機最惹笑。李璨琛佔戲不多,其吸毒者造型勝在搶鏡。其他角色以Jan Curious較突出,突然唱起David Bowie的名曲《Space Oddity》,無厘頭之餘卻又唱得好聽,令觀眾留下印象,無獨有偶,今年初上映的賓史迪拿《發夢王大歷險》也有此曲。

電影開首,凌晨時分,旺角街頭依然攘來熙往。這簡單序幕已將香港不夜城的特點充分表現出來,順帶一提,片頭的處理很好看,將演員一一介紹出來,這種劇集式的片頭近年已很少見到。紅Van不止是公共交通咁簡單,更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那》片不是第一次擔任電影「主角」,但肯定是發揮得最有魔幻狂想的一部,片頭開車往大埔一幕別出心栽,陳果將紅Van拍得像跑車般衝刺,背景快速過帶,將「亡命飛車」的特色處理得甚有漫畫化。這架紅Van似中了魔咒,幾乎每個乘客上車後,都沒有好下場,首先吵架的情侶,中途下車卻在進入獅隧前遭遇車禍身亡,後來下車的四個中大男生亦懷疑遭病毒入侵相繼身亡,勾起了沙士的惡夢回憶,其他乘客受到姦殺、火燒、酷刑致死,下場悲慘,最後只剩下九個生還者,他們命運如何?是生是死,還得看下一集。

其實《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最令人感到好奇之處,在於那個無人的大埔,幾乎整套電影都沒有車輛及路人,感覺似特技效果但又不像,導演真有本事拍出空城來。電影也有一些特技效果,譬如片尾的翻車場面,可惜有些失真,始終及不上荷李活的超級特技。好在電影情節離奇,是港產片近年少見的題材,至少不再局限於警匪及情色的類型。

2014/04/08

令人熱血沸騰的棒球電影 - 《KANO》

運動勵志電影,荷李活拍過不少,但華人電影似乎少見,台灣魏德聖新作《KANO》將上世紀1931年台灣嘉義農民子弟所組成的捧球隊遠征日本的歷史搬上大銀幕,三個小時的電影完全沒有冗長感,反而帶領觀眾進入激昂高漲的情緒,熱血沸騰又盪氣迥腸的雄心壯志,真是久違了的感覺。

電影整個故事很豐富,結構也很嚴謹,全劇共分三幕,第一幕是日本教練執教嘉農隊,第二幕是邁向全台比賽,第三幕是遠征日本。這種故事發展模式是運動勵志電影比較常見,也是寂寂無名勇闖冠軍的傳統故事,然而,魏德聖監製編劇與馬志翔導演的《KANO》確實與別不同,而且電影還是真人真事改編,有根有據,不是異想天開的。


劇情說1929年日治時期的台灣嘉義,一所中學(嘉義農林學校)的棒球隊從未贏過一場比賽,老師濱田次箕邀請近藤兵太郎執教。近藤一直渴望能打進日本甲子園參與棒球頂級賽事,無奈人生失意,攜妻帶女遠走台灣,這天在河邊梳洗,見到嘉農學生打棒球,重燃他再進甲子園的渴望。近藤的訓練嚴格,要求學生圍繞嘉義市跑兩圈,同時高喊「甲子園」。一年的訓練後,嘉農隊脫胎換骨,奪下了全台灣棒球比賽的冠軍,打破了長期被台灣北部學校壟斷的局面。再一年後,即1931年,嘉農隊歷史性地擠身進入甲子園參賽,結果以三勝一負飲恨。但是,憑著隊長吳明捷(曹佑寧飾演)的刁鑽發球,以及全隊上下的拼搏精神,成功俘虜了在座觀賽的球迷,喊出了「英雄戰場,天下嘉農」的口號,即使輸了比賽,卻像贏了冠軍,足以向嘉義鄉老交代,衣錦還鄉。

魏德聖今次只監不導,交由馬志翔執導,他原是演員,在《賽德克‧巴萊》一片中擔任配角,今次以36歲之齡執導演筒,難得地將《KANO》拍得流暢爽快,散發青春活力,相信魏德聖有助其一臂之力。電影採用倒敘、順敘手法,還互相穿插交替運用,絲毫沒有混亂之感。最特別的是,電影透過嘉農手下敗將錠者博美,1944年隨軍到了台灣嘉義,尋訪嘉義農林學校的棒球練習場地,再倒敘1929年開始順敘說故事。電影有多場比賽場面,最激昂人心又最精彩的,要數甲子園的比賽,在佐藤直紀的配樂襯托下,確實感染著觀眾的情緒,牽引著全劇節奏。馬志翔將每一場比賽都設計得別具特色,每個鏡頭又不會重複沉悶,就像嘉農晉身甲子園首圈賽事,對決北海道札幌商‎棒球隊,便以投手錠者博美的角度觀察嘉農隊,他有自知之明,深知技不如人,毅然放棄比賽,後來更成為嘉農的頭號粉絲,這種借助第三者的手法使主隊給人更立體及具說服力,也是其他運動勵志電影比較少見。

電影的座右銘是「不要想著贏, 要想不能輸」,誠然,我們人生總是想著要贏,在求學、工作、事業等各個不同階段的範疇裡,處處計較著得失,處處想著要勝人一籌,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甚至忽略了,在輸與贏之間的過程,才是最寶貴,最值得珍惜。因此,嘉農隊邁向甲子園的奪標夢時,那一段努力奮鬥的過程,才是最動人的,也是人生經驗中最寶貴的。除了比賽,電影描寫教練與球員之間的情誼很感人,嘉農隊每次出賽,無論贏了還是輸了,都先跑往教練跟前哭起來,這情景令人動容,年輕演員演得真切,毫不造作。永瀨正敏也演得好,明明也感動得想流淚,但就是要忍著不動聲色,也要維持教練的尊嚴,對徒弟訓話一番,這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

近藤兵太郎是《KANO》的靈魂人物,永瀨正敏被魏德聖與馬志翔選中演出,確實是不二之選,如果沒有他,《KANO》肯定失色。永瀨正敏是小泉今日子的前夫,是日本知名演員,從影已三十年,今次在《KANO》的表現成熟穩健,既然好爸爸好丈夫又是好教練,威嚴之中又流露出慈愛(看他在決賽前夕替球員蓋好被子),惹人好感。曹佑寧等一眾年輕演員,原是棒球運動員,首次拍戲絲毫沒有造作之感,演出自然,真情流露。要數最意外的一角,肯定是大澤隆夫,這位《仁醫》男主角,在《KANO》客串嘉南大圳的工程師。

棒球是台灣國球,也稱野球,自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五十年間,從日本傳入,並全台流行起來。電影主角嘉農捧球隊本來是默默無聞的,訓練場地也只是爛地一塊,然而,在教練悉心栽培下,卻孕育出一隊優秀的棒球隊,這種拼勁與堅毅,與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嘉義本來是農業產區,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身為農民子弟,自然有一股克苦耐勞的持久力,相信這就是嘉農隊創造奇蹟的原因。此外,教練亦知人善任,他熟知球員的長處短處,安排擔任球隊不同的角色,近藤在電影裡這樣說:「漢人打擊強,蕃人(即原居民)跑得快,日本人擅長防守」。第三,近藤的訓練方法亦特別,著令球員跑步鍛鍊體能,同時要不斷叫喊「甲子園」,為甚麼呢?電影借濱田老師之口用木瓜鐵釘作解釋,木瓜之所以能又肥又大,全因樹根塞下鐵釘,令該棵木瓜樹能產生危機感,因而促使木瓜生長。同理,時常高喊「甲子園」,無形中使球員潛移默化,視甲子園為終極目標。近藤他有本事令球隊中三方族人融和,組成雞尾酒球隊,發揮到球隊的最大力量,成就了嘉農的光輝,創造了台灣的歷史。反觀今天,種族融合受到考驗,無論中港矛盾,還是台灣兩岸,及藍綠之間,時常發生磨擦,總不能和平共處,兩岸三地更需要一個像近藤教練的政治領袖。

毫無疑問,《KANO》是一部激勵人心的正面電影,能正向啟發觀眾。然而吊詭的是,電影大講日語對白,僅有少量台語(或國語),就連華人之間的溝通也用日語,我還以為在看日本電影,因為主要角色都是日本演員(永瀨正敏、大澤隆夫),只有幕後才是台灣電影製作團隊。不難看出,《KANO》流露了對日本的崇拜與熱愛,從球隊靈魂人物,以至嘉南大圳的建設,甚至左鄰右里都和睦相處,在在強調了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民生活欣欣向榮,暗示了當今統治者的不濟。《KANO》的本土意識濃厚,電影透過嘉農的成就,來加強國民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正正是香港電影一向欠奉的,從英國殖民統治到現在回歸近二十年,絲毫沒有像《KANO》般的自豪,以城市為榮,香港始終是機會主義、經濟掛帥的城市。

上世紀烽煙四起的戰亂年代,的確孕育出不少運動健將,值得改編為電影,除了《KANO》,大陸前數年拍過描述劉長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的運動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反觀香港欠缺運動電影,《少林足球》不算,那不是真人真事,《狂舞派》也不算,那是街舞,不是運動。香港的足球歷史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很輝煌,一代球王李惠堂的傳奇故事,應該不下於嘉農隊吧,怎麼香港電影人不考慮呢?

曾幾何時,台灣電影是悶藝的代名詞,但近數年,台灣電影鹹魚翻生,十分賣座,最主要是電影人十分瞭解電影市場的需要,加上靈活多變的題材與手法,成功拍出了《聽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逆光飛翔》等青春勵志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比較之下,香港電影好像還未找到方向,不是性,就是警,希望將來香港電影也有《KANO》。

究竟,《KANO》算不算華語片呢?

2014/04/04

女童性侵案懸疑探案電視劇 - 《迷湖劫》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選看了《迷湖劫 上集/下集》,初時還以為是電影鉅製,要分兩晚播映,後來才知道《迷湖劫》是迷你電視劇集(共六集),一次過在戲院播放,現場大銀幕的觀感與在家看電視不同,視像與音響效果一流。

《迷湖劫》(Top of the Lake)是澳洲、紐西蘭、英國聯合製作的懸疑偵探電視劇集,全片在紐西蘭皇后鎮拍攝,大自然風景怡人,綠野青蔥寧靜,巍峨山勢起伏,湖水浮起薄霧,猶如仙境似的世外桃源,然而美麗的背後,竟蘊藏著黑暗醜惡,還揭露出連串出人意表的秘密,令人不安。


由導演Jane Campion與Garth Davis聯合執導的《迷湖劫》,講述一名12歲少女Tui因姦成孕,專門處理兒童問題的女探員Robin Griffin(Elisabeth Moss飾演)奉召從悉尼趕來調查。後來Tui失蹤,Robin發現Tui父親Matt Mitcham(Peter Mullan飾演)有嫌疑,卻苦無證據,另方面,Robin非常擔心快將臨盆的Tui仍未尋回,處境危險。調查期間,還發生數宗命案,Robin覺得有可疑,追查之下,一些蛛絲馬跡竟引出了多個秘密,卻互有關聯,加上個人悲慘過去,使Robin陷入複雜混亂的危險境地,幾乎不能自拔,幸得前度男友Johnno Mitcham(Thomas M. Wright)相助,才能成功破案。

《迷湖劫》的節奏,就像紐西蘭的寧靜又醉人的湖光山色,十分緩慢,但劇情發展下去,卻充滿險惡,秘密越揭越多,連女主角也牽連其中。失蹤女童Tui被Robin盤問經手人是誰,Tui不肯說出,只寫下「No one」,令事件耐人尋味,後來女童失蹤,「No one」便成為關鍵線索。編劇寫出了引人追看下去的意欲,幾乎每一集都有新的發展,不過,當所有謎底揭開,便會覺得案情巧合得難以置信。失蹤女童Tui肚裡的孩子,最「主要」的經手人是父親Matt,這是畸形亂倫,不過影片沒有交代華裔女童與白人父親是否養父女。Matt是大毒販,與兒子們製造及販賣毒品。另方面,Matt似乎生下了不少私生兒女,Johnno是其一,就連Robin自己也是,這對情侶竟然弄出了同父異母兄妹戀的疑雲。Robin在15歲的時候,慘遭輪姦,因此對Tui的遭遇感同身受,這也解釋到為何她對這案件特別重視。警官上司Al Parker(David Wenham)外表斯文正直,但他與毒販Matt有往來,已令人起疑,在六集裡都未見他有何不妥之處,到了最後半小時,才揭曉他竟然是戀童癖!

《迷湖劫》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內外不一,美麗背後總有意想不到的醜惡。皇后鎮美麗風景的背後,竟然暗藏毒販製毒工場。警官Parker正直背後,竟然有變態的戀童傾向。Robin鍥而不捨的查案精神,原來源於悲慘的往事。Johnno看似清白,原來留有案底。每一人,每件事,從來不是完美的,總有一絲污點。女導演Jane Campion以特有的女性角度,將探案故事拍出了新鮮感,每個角色都斯斯文文,不會過份暴力血腥,也不像男性偵探片那麼火爆奇情。Jane Campion與Garth Davis的處理稍為慢條斯理,對每個角色的心理刻劃尤見細微,女主角Elisabeth Moss演得好,她揮不掉往年慘痛經歷的陰影,那種痛苦伴隨著她。2014年,Elisabeth分別在Golden Globe Award及Satellite Award,憑《迷湖劫》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她在劇中的造型打扮,使我想起了Gillian Anderson,你們記得是誰嗎?《X檔案》女主角是也,劇中名字叫Dana Scully。

一般來說,發生女童性侵案件,應有相關的兒童保護組織跟進,但整齣戲最莫名其妙,就是婦女庇謢組織,似秘密教派,以數個貨櫃在湖邊搭建,成為婦女尋求庇護的樂園。這個庇護所的話事人GJ(Holly Hunter飾演)有點神秘,好像擁有預知能力般,總能對每一個到訪的客人指點迷津,整齣劇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非她莫屬。最後她拖著行李匣,越過金黃色田野離開,也令人摸不著頭腦,故事說她要往北歐,不見任何車子接載,難道步行往機場?她的一頭花白長髮,十分搶眼。

《迷湖劫》令觀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相信就是紐西蘭的大自然風光,劇集從不吝嗇地大量展示,女主角的房子也中產優雅,身處石屎森林的香港人,又怎會不羨慕呢?

2014/04/02

以巴政治的臥底電影 - 《聖戰無間行》

「無間道」及線人題材,常見於中外警匪片,港產片尤其拍得濫了,但若放在政治及國家之間恩怨情仇的層面上,線人故事便顯得驚心動魄,夾在兩個政權之間,關係更形複雜、糾纏不清,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的《聖戰無間行》就是這樣的電影。


《聖戰無間行》是2013年製作的以色列電影,電影英文名稱是《Bethlehem》,即伯利恆,是巴勒斯坦西岸地區的城市,與以色列耶路撒冷相距僅10公里,也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時常爆發衝突的其中一座城市,局勢緊張混亂。主角Sanfur(Shadi Mar’i飾演)是17歲巴勒斯坦少年,兩年以來替以色列情報機構擔任線人,專門提供巴勒斯坦的情報,他與機構探員Razi(Tsahi Halevi飾演)的關係非常密切,情同父子。某天,Razi與同僚執行任務,擊斃了恐怖分子Ibrahim(Hisham Suliman飾演),原來他是Sanfur的親兄長。這次以色列任務觸發了巴勒斯坦人的怒火,游擊隊頭目Badawi(Hitham Omari飾演)決定要報復,Sanfur有感被Razi出賣,憤而向Badawi提出參與報復行動。Badawi發現Sanfur暗中替Razi辦事,以Sanfur的父親要脅,迫他去殺死Razi,他感到左右為難,到了耶路撒冷約見Razi,求對方帶他去以色列,但反被勸返回巴勒斯坦,Sanfur忍無可忍,扳動手槍射殺Razi。

以巴兩國的紛爭無日無之,生活在這混亂國度的人民,只能在惶恐中度日,從電影可看到幾乎每一個巴勒斯坦男人都持著機動長槍傍身,隨時響應反抗軍的號召,抵抗他們的敵人。Sanfur的處境,正正反映巴勒斯坦人的兩難局面,誰不希望擁有和平的生活呢?基於歷史文化宗教的因素,以巴兩國一直以來都無法和平共存,人民始終是受難者、兩國衝突下的犧牲品。Sanfur在這環境下,往往被動地受他人擺佈,根本無法掌握自己命運,作出人生的抉擇。他的哥哥是恐怖分子,也是以色列的通輯目標,連累自己受盡朋輩的無情嘲笑,在不堪受激之下竟然玩上「擋子彈」的膽量試探遊戲,由此可見Sanfur優柔寡斷的個性。若非受到Razi的保護,擔任線人,恐怕他早已死於非命。

《聖戰無間行》在2013年威尼斯影展中榮獲最佳電影獎項,在以色列本土也囊括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五個大獎。電影上半段略嫌沉悶,隨著恐佈分子被狙擊,才開始進入戲肉,到後來Sanfur處於人生交叉點之下,才是整齣戲的高潮。我認為以色列導演Yuval Adler在電影處理得最好的是以色列情報員與巴勒斯坦少年之間的友誼,Razi處處保護這少年,維護他的尊嚴,使其不致被同僚欺侮,也因為這少年,使Razi不時與上司吵嘴。兩人之間,全靠V仔(好像Motorola牌子)保持聯繫,V仔可說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智能手機泛濫的年代裡,還能看到V仔的傳統電話,真有說不出的懷念,也反映以巴兩國的落後(電影似沒有交代年代背景)。雖然Razi待Sanfur如己出,連自己親兒也少見,但這個關係是危險,並不是純真友誼,雙方都為了國家利益而交易,也要付出沉重代價,Sanfur間接害死了親兄,Razi也賠上自己的生命。

《聖戰無間行》故事或許不是全部真實,卻有助我們認識新聞以外的以巴世界。耶穌向來強調「彼此相愛」,但諷刺的是,在這個耶穌誕生之地,猶大人竟然互相殘殺多年,導致以巴衝突至今仍然和解無望。

2014/03/31

父子破冰喜劇 - 《脫皮爸爸》

初聽「脫皮爸爸」一字,再加上海報男主角的花臉,還以為這是指「頑皮反斗爸爸」,這即是說,我以為《脫皮爸爸》是一齣反斗鬼馬的胡鬧喜劇,但原來,《脫皮爸爸》是一齣溫情感人的家庭倫理喜劇。所謂「脫皮」,原來真的是「金蟬脫殼」與「破繭而出」的昆蟲變態過程。


故事主人翁鈴木卓也是「三失」男人 - 失業、失婚、失母,自母親喪禮後,他要照顧患上腦退化症(即認知障礙症、老人痴呆症)的老父鈴木卓二朗,兩人父子關係一直欠佳。某一晚,父親突然發生了「脫皮」的奇異過程,返老還童,每一天脫皮都年輕十歲,由八十歲老頭子,脫皮變得六十歲,五十歲,四十歲,三十歲,到最後二十歲。在這個「脫皮」過程中,兒子有機會重新認識父親,由代溝到了解,最終令頹廢的兒子振作起來,不再吊兒朗當,逃避現實,還找到工作,向自己目標進發。

二度載譽重演的《脫皮爸爸》(Shed Skin),保留編劇佃典彥的原著精神,沒有將劇情作本土化的改編。卓二郎與卓也兩父子的關係冷淡,與日本傳統父權社會不無關係,一般男性往往含蓄,不善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只透過行動來間接表達自己的關懷。這情況不限日本,就算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是如此,這是男性天生的特質,不同女性善於表達感情。鈴木兩父子的代溝嚴重,雖然流著同一血脈,但卻形同陌路。兩人都鍾愛飛機,但對飛機卻有迥然不同感受,爸爸年輕時服過兵股,對飛機非常有感情,因此起飛對他本人有正面的人生態度,但兒子卻相反,因為遭遇「三失」的撩倒挫折,對人生存有相當負面悲觀的情緒,所以飛機對他而言,是墮落。因此,父親要借助「脫皮」的神奇魔法才能挽救兒子,使其得到重生,擺脫「墜落男」的枷鎖,啟發自己的人生意義,重新生活。

父子之間的代溝,源於彼此不了解,古今中外描述父子情的電視電影屢見不鮮,1993年港產電影《新難兄難弟》,梁朝偉被捲進時空返回五十年代,遇見年輕老父梁家輝,便讓兒子重新認識父親,成功破冰。《脫皮爸爸》卻與眾不同,日本編劇佃典彥構思出「脫皮」的騎呢變形,讓兒子重新認識他的父親,與六個不同階段的父親對話,竟能尋回了兩人之間的共同回憶與連繫。這種劇情安排雖然誇張失實,但在舞台上卻又能起到聊齋式的魔幻效果,兒子不止重逢六個爸爸,年輕媽媽還也神奇現身,煮了一鍋冷烏冬,讓兒子與六個爸爸大快朵頤,他們不時吵吵鬧鬧,好像七兄弟,其實他們是兩父子呢。吃飽後還一起大唱日文主題曲《昂首前行》,溫馨感人,這一幕不止是全劇高潮,也是最好看的。

六個不同年齡層的爸爸,分由六位演員飾演,每個年齡層的爸爸都各有特色(可不能說各有性格,因為根本是同一人),八十歲爸爸的腦退化症相信最受觀眾共鳴,因為長者患上腦退化症非常普遍,且有增加趨勢。周志輝將腦退化症徵狀演得似模似樣,最好笑是吃香蕉要點蘸豉油。孫力民是六十歲爸爸,當時太太還在生,兒子又未撩倒,對父親而言卻是最幸福的階段。高翰文是五十歲爸爸,正值更年期,與兒子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變化。潘燦良是四十歲爸爸,正值人生壯年,性格也比較吊兒郎當,與媳婦及兒子情婦相處不錯,甚至能開解她們,最好笑他所脫的軀殼遺留在公廁,需要兒子去到處尋回。由於兩人年紀接近,反而容易溝通到,使兒子對父親的想法更能體會。另一段有趣的地方,六個爸爸圍坐吃烏冬,潘燦良猛落五味粉,不斷添加,但高翰文責罵他不要再吃,這是因為「年輕不惜身,老來周身病」,令人忍俊不禁。林沛濂是三十歲爸爸,個性較為風流,即使有太太,還夠膽與喪禮服務公司的女職員偷情。凌文龍是二十歲爸爸,剛服完兵役,與太太情投意合,對國家有濃厚歸屬感,性格也忠厚老實。

六位演員扮演六個爸爸,當年長的脫皮後,便要躺下扮「軀殼」,那一動不動的「演出」,很考耐性,其中高翰文更高難度,手腳扭曲躺下「等」一幕,約二十分鐘,如同無知覺一般。要令觀眾拍掌叫好,就是扮演兒子的辛偉強,開首講述他外出跑步回家,要吃五隻生雞蛋加牛奶補充體力,到了劇尾,又要再吃五隻生雞蛋加牛奶,即一個演出已生吞十隻生雞蛋,若十場計,即共吞一百隻生雞蛋?不可能吧,我覺得這「雞蛋」並不是真雞蛋,應是橙汁之類的代替品,你們認為呢?這一頭一尾,是反映鈴木卓也人生轉變的對比,首尾呼應。最後一提,凌文龍的赤裸演出,幾乎挑戰三級尺度。

六個爸爸的戲份平均,在兒子潦倒之際穿插,到最後大集合,絲毫沒有混亂之感,導演司徒慧焯做到豐富感人,平衡有序,他曾憑此劇獲得最佳導演獎(喜劇╱鬧劇)獎。《脫皮爸爸》的舞台佈景設計雖然不是富麗堂皇,但卻能表現出日本平民房子的裝潢,廚房廁所房間客廳一目了然,最後舞台從中分開,露出零式戰機,這個設計與鈴木兩父子對飛機的愛好吻合,難怪上一次首演時,獲得第二十一屆香港舞台劇最佳舞台設計。

《脫皮爸爸》的父子情懷,令人要珍惜,以免「子欲養而親不在」,後悔莫及。日文主題曲的歌詞完全表達到《脫皮爸爸》的精神,歌詞節錄如下:

將幸福放在雲端
將幸福放在天際
昂首向前行
努力不讓淚水掉下來

2014/03/22

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這個片名,跟美國電影原名《August: Osage County》不同,很明顯來自英國經典名片《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的「借用」,單看片名,還以為是黑色喜劇,但原來是家庭群戲,一家人吵吵鬧鬧營造了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張力,不是和諧開心的電影。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改編自Tracy Letts創作的同名舞台劇,全片以Meryl Streep及Julia Roberts的對手戲為亮點,故事發生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一個鄉鎮,老婦Violet(Meryl Streep飾演)的丈夫Beverly失蹤,及後被發現溺斃,長女Barbara(Julia Roberts飾演)一家、二女、幼女、Violet妹妹一家趕來奔喪。一家人難得聚首一起,共享解穢酒晚餐,但Violet卻發瘋似的,與家人吵架,長女按捺不住,與母親打起上來。原來Violet患上口腔癌,長期服用大量抗癌藥物,使原本性格已尖酸刻薄的性格,更為乞人憎,長女Barbara 的性格也是火爆,兩母女相處簡直是火星撞地球。Barbara自己家庭也不愉快,丈夫Bill(Ewan McGregor飾演)戀上小三,導致婚姻破裂,彼此分居。女兒14歲,性格反叛不羈,更勾搭未來姨丈,Barbara憤而掌摑女兒,丈夫埋怨妻子,即帶女兒離開。

Violet的二女Ivy戀上三度離婚商人,因未婚夫勾搭姊姊的女兒遭印弟安女傭撞破,兩人一怒之下離開。幼女Karen與表弟Little Charles(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相戀,原來二人竟是親姊弟,是爸爸搭上小姨所生。Karen受到打擊,也傷心離開。連Barbara也受不住母親的臭脾氣,行李也不執拾便離開。難得一家人聚首,最終不歡而散,只剩下印第安女傭Johnna陪伴在側。

一家本有難念的經,每人的性格與際遇不同,每人都有自己的困難與困擾,家之所以成家,就是每位家庭成員都能團結一致,互相扶持,彼此關懷,彼此相愛,而不是事無大小小都吵吵鬧鬧,弄到雞犬不寧。看Weston一家人,關係弄得很僵,一家之主Beverly酗酒,太太Violet藥物上癮,長女Barbara性格率直,與丈夫Bill的關係若即若離,二女Ivy傻大姐性格,幼女Karen斯文討好,但有誰想到她竟與親弟Little Charles談戀愛?這一家人各有各心事,卻又不能彼此坦誠傾訴,各人之間隱藏著無形的引線,任何一件小事均足以引爆,形成連串的衝突,影響彼此的感情。因此,當Violet與三個女兒夏夜長談,把酒談心,是四母女難得一次的感情交流,可惜太短暫,翌日又故態復萌。

Tracy Letts創作的家庭群戲《一個葬禮四個失禮》與法國莫里哀的《豆泥戰爭》有些相似,都是無風起浪的吵架戲,將人性的陰暗面都徹底顯露出來,讓觀眾反思人際關係的溝通與撲熄衝突的處理。平實而論,John Wells執導的《一個葬禮四個失禮》,似一齣婆媽迷你電視劇多過電影,因改篇自同名舞台劇,文戲甚多,略嫌沉悶,若放在舞台劇,反而較能使各場景集中起來,形成緊湊的戲劇效果。最吸引觀眾的,無疑是兩大影后鬥戲,當中以Meryl Streep比較好劇,她的角色因病而啪丸成癮,瘋瘋癲癲卻又頭腦清醒,牙尖嘴利得勢不曉人,這種乞人憎的性格被她演得活靈活現,她失落奧斯卡影后始終可惜。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不算大製作,可能George Clooney有份參與監製,邀得不少明星參與,除了兩大影后,Ewan McGregor是久違了,近年已鮮見他的電影,他今次刻意留鬍子,讓42歲的他看起來年長一點,與Julia Roberts合演夫妻,始終不算登對。另一個較有名氣的是Benedict Cumberbatch,早年在電視《新福爾摩斯》已為人注意,電影演出也不少,今次扮演性格害羞的表弟,倒也惹人好感,本來他跟表姊在這個家比較「正常」,誰料兩人竟然是同父異母的姊弟關係,這個情節對港人來說是熟口熟面,港產電視電影常有這爛橋段,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段譽與眾女子的「兄妹」疑雲更是經典。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最適宜一家人去看,從中自我反思家人之間相處的態度與關係,若像Weston一家這樣吵吵鬧鬧,發生困難卻不尋求諒解及辦法,這個家怎能維持下去?遲早肯定會像Weston一家各散東西!

2014/03/06

揭露華爾街陰暗面 - 《華爾街狼人》

我對華爾街大鱷那副貪得無厭的嘴臉,一向憎厭,靠小市民的血汗淺來填滿投資公司高層的荷包,即使「金融海嘯」發生後,他們的紅利依然高達百萬美元,連美國總統年薪也及不上。看過馬田史高西斯及里安納度狄卡比奧聯合監製的《華爾街狼人》之後,更對華爾街無甚好感。不過,華爾街不止是最重要的美國經濟命脈,更牽引著全球經濟動向,其重要性真的沒有其他國家金融市場能夠並駕齊驅。


《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不是雅俗共賞的奧斯卡金像獎候選電影,充斥著大量祼女、性愛、毒品的場面,非常荒淫無度。劇情主要圍繞股壇傳奇人物Jordan Belfort(Leonardo DiCaprio飾演)在華爾街的發跡史,他初出茅蘆後,受到上司Mark Hanna(Matthew McConaughey飾演)的賞識與教導,使他平步青雲,由接線生升到股票經紀,然而不幸地遇上股災,失去工作。Jordan得到太太鼓勵,往長島一所股票投資公司任職,他把華爾街工作的經驗派上用場,憑他三寸不爆之舌,成功說服客人投資新股與仙股。後來Jordan認識了Donnie Azoff(Jonah Hill 飾演),與他合組投資公司,由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還返回華爾街,成為著名的投資公司,而Jordan的股票推銷手段又狠又辣,甚至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被冠以「華爾街狼人」的稱號。Jordan年紀輕輕已賺到盤滿砵滿,花不完的錢使他任意揮霍,沉迷在荒淫無度的性愛,公然在辦公室與下屬搞起性派對,也旁若無人地狂吸可卡因與啪丸仔,自甘墮落。飽暖思淫慾,Jordan生活富有之後,竟背著髮妻鬼混,勾搭小三。當這位小三成為正印之後,Jordan沒有修心養性,反而變本加厲,甚至與小三的六旬阿姨搭上了。由於Jordan太招搖,又用了洗黑錢等不正當手段,結果「吸引」到FBI的注意,最終被捕入獄。

貪,是人性醜惡的其中一個根源,貪念驟生,無厭下去,越易迷失,Jordan的經歷,正是無止境的貪念,泥足深陷,最終陷入不能自拔的惡果,換來的是妻離子散和身陷囹圄的代價。《華爾街狼人》以Jordan的真人真事改編,導演Martin Scorsese拍得淺白通俗,老實說,性愛與吸毒的場面多得使整齣電影顯得更粗俗,雖然可以解讀導演此舉的目的,是將Jordan的荒唐生活赤裸裸地呈現給觀眾,從金錢易賺之後帶來的壓力,導致精神上的空虛感,反思人生如此虛度光陰是否值得,相信有些人真的會羨慕Jordan的豪華生活,但是金錢並不能滿足自己的空虛心靈,何況Jordan是靠「損人利己」來達到自私目的,當金錢來得容易的時候,人便不會珍惜賺錢的辛苦,反而自暴自棄,因此,Jordan的下場是值得借鑑,也要警惕金錢反過來操控人性的危險。

Martin Scorsese年過七十,執導的《華爾街狼人》一點也不老,相反顯得很有活力。他採用Direct Cut,使Jordan的故事節奏發展得更為爽快,然而,他將電影剪成三個小時,便顯得冗長了,有些段落其實可以省減的,譬如主角危險駕駛那一幕便是。導演也採用了比較黑色幽默的手法說故事,也大量加插倒敘鏡頭,舉一例,主角Leonardo DiCaprio要避開FBI的偷聽,特意前往距家二公里外的俱樂部借用公眾電話,由於事前吃了數顆藥效較遲才發作的丸仔,偏偏在公眾電話接聽的要緊關頭的時候才發揮藥效,也因服用過量,導致腦麻痺,他趕緊駕車「緩慢地平安返家」,到了翌日,警察上門拘捕他,因他涉嫌危險駕駛,跟著鏡頭一轉,他駕車如何「緩慢地平安返家」,那是藥物影響他的意識,令他以為平安駕駛,現實卻是橫衝直撞,險過剃頭,這一段的幽默,拍出了啪丸仔的嚴重後果,含有警戒意義,但正如前述,這一幕有些多餘,可有可無。

至於Leonardo DiCaprio的演出,無異是全片的亮點,幾乎是個人表演,沒有他擔綱的話,《華爾街狼人》肯定失色得多。影片有趣之處,就是配上大量Leonardo的自白與旁白,頗為抵死詼諧,不過他扮演蠶食股民血汗錢的華爾街大鱷,總算似模似樣,但不夠陰險,或許受限於他的外型吧。由於「華爾街狼人」是一個浮誇奢侈的人,主角自然用上浮誇的演繹,雖然算不上過火,但也未算他從影以來最佳演出。Leonardo DiCaprio演得很落力,還不惜在鏡頭前赤祼,當與《騙海豪情》的Christian Bale相比,Leonardo便算不上突出了。

肥仔配角Jonah Hill比較生鬼,生吞小金魚也不知真假,相當嚇人。這個角色並不討好,他扮演主角的生意拍檔,但卻是一名損友,若非他給主角啪丸仔,主角也不會從此染上毒癮。Matthew McConaughey出場不多,反而他傳授主角的「入行三招」,則十分抵死,看主角十分受落,這已暗示了「三招」不止為主角在華爾街平步青雲,也間接地為主角日後「滿盤皆落索」的悲慘下場埋下了伏筆。Matthew在《華爾街狼人》的演出不算特別,反而他在另一奧斯卡候選電影《續命英雄》扮演愛滋病人,有更大發揮,還奪得影帝獎呢。另一個比較易看漏眼的是法國黑白默片《星光夢裡人》影帝Jean Dujardin,他扮演瑞士銀行經理,受託管理主角的大量「洗黑錢」存款。Jean表情嚴肅,但卻有喜劇感,當主角存款被凍結後,他開心得很風騷,美女還送上門來,同一時間,Leonardo為了取回存在瑞士銀行的存款,竟不理太太阿姨之死訊,不惜挺而走險在怒海中與惡劣風浪搏鬥,最終翻艇遇難,雖然執回命仔,但他的落難窘態與Jean的意氣風發,構成悲與喜的大對比。《華爾街狼人》還有很多演員大有來頭,但我不認識,因此這裡不談了。

《華爾街狼人》的世界充斥著爾虞我詐、自私自利、勾心鬥角的險暗面,一切以金錢掛帥,人在江湖,肯定身不由己。數年前雷曼風波,華爾街股票經紀的大鱷形象已大大插水,人人敬而遠之,就算「佔領華爾街」示威都未能為華爾街畸形生態糾正。風暴過後,華爾街依然牽動著全球金融經濟命脈。

2014/02/17

騙人騙己騙感情 - 《騙海豪情》

大衛奧羅素(David O. Russell)執導的電影我未曾看過,去年頭上映的《失戀自作業》也未看過,該片使女主角珍妮花羅倫斯成為奧斯卡歷來第二年輕影后。她主演《饑餓遊戲》系列很賣座,我也未看過,因此她在《騙海豪情》的出現,我認不出她,只覺得她角色比較「癲癲地」,很搶鏡。

《騙海豪情》是否好看,我認為視乎觀眾口味,這齣電影美國色彩濃厚,口水多過茶,故事結構亦有點鬆散,開首介紹基斯頓比爾與愛美雅當絲出場,採用倒敘方式交代他倆背景很特別,有影評人說借用馬田史高西斯早年作品的處理手法,我未看過因此也無從比較。

《騙海豪情》標榜為喜劇,但我看不出任何喜劇元素,或者該片挾著奧斯卡10項提名的名牌效應,的確吸引到觀眾入場。全片離不開「騙」字,幾乎每個角色都有「騙性」,影片一開始,是男主角在整理頭髮,他本是禿頭,利用後半頭顱的長髮來遮掩前半頭顱的禿頭,還要姿整地用膠水黏好,這一幕已為全片的「騙」揭開了序幕。女主角的騙更高超,竟能模仿英式口音,連FBI幹探也被騙倒。其實FBI幹探自己也要靠騙來捉拿受賄疑犯,就連市長與主角太太都在騙,前者涉貪,後者在欺騙自己的感情,因此我對《騙海豪情》的觀感是「麻麻地」,不知道幾時真幾時假。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改篇自美國七十年代末發生的阿拉伯騙局,Irving Rosenfeld(Christian Bale飾演)是一位職業騙徒,與Sydney Prosser(Amy Adams飾演)邂逅後,拍檔行騙,騙得不少錢財。他們上得山多終遇虎,被FBI幹探Richie DiMaso(Bradley Cooper飾演)捉個正著。但Richie並無將他們繩之於法,反而與他們合作,利用他們精湛的騙術,佈局緝拿貪官污吏,混入新澤西州市長Carmine Polito(Jeremy Renner飾演)的圈子,蒐集國會議員的貪污受賄犯罪證據。然而Irving與Sydney的戀情卻因Irving的髮妻Rosalyn Rosenfeld(Jennifer Lawrence 飾演)而破裂,Rosalyn亦差點搞垮了Irving等三人對市長搜證的部署,幾乎失敗收場。

正如前述,《騙海豪情》口水多過茶,幾乎跟不上戲情節奏與發展,再者,對該戲的故事背景未掌握清楚,亦會影響追看下去的意欲。故事結構雖然有些鬆散,但結局卻出人意表,原本是「甕中捉鱉」的佈局,最後弄翻了如意算盤,最大輸家是FBI。Irving知道市長涉貪的目的都是為了城市建設(當比照內地貪污,這個美國市長相對高尚得多了),良心發現,主動和盤托出真相,可見主角騙徒性格並不壞。因此,每個角色有「騙性」,但本性不壞,他們為了生存,別無選擇地行騙。整齣影片裡,沒有一個是大奸大惡的角色,就連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飾演)客串意裔梟雄,也沒有惡相,不過他的出場雖然只得幾分鐘,卻頗有「戲勢」,連基斯頓比爾等人差點被識穿,導演安排的那個冒充「阿拉伯酋長」也真會開玩笑。羅拔迪尼路的客串與《發夢王大歷險》的辛潘都有異同功之妙,就是他們都是老戲骨,出場僅數分鐘已有壓場的戲味。

「蝙蝠俠」基斯頓比爾今次不惜犧牲色相,增磅演出,昔日雄糾糾的身型,卻在《騙海豪情》變了禿頭大肥佬,更不下兩次祼露他的「成果」。今次形象可說是180度大變化,這樣的一個禿頭肥佬,卻深得女主角的垂青,套用她的解釋,他「有股氣場,和他的自信,很吸引」她,堪稱奇事也。女主角愛美雅當絲樣子漂亮,但表情卻很苦,好像她的人生從來不愜意,尤其她的「三面」(即名媛、英式口音婦人、美式口音的自己)更是真假難分。她在戲中的性感衣著也是讓觀眾聚焦的,幾乎每個場合都要酥胸半露,大開中門,難道這是行騙的技倆,讓水魚自願上釣?

無疑地,畢列谷巴與珍妮花羅倫斯的演出更為突出注目,畢列谷巴行事作風乖張,為達目的真可以不擇手段。珍妮花羅倫斯雖淪為配角,但不乏令人難忘的演出,像其中一幕她一邊大唱Paul McCartney的《Live and let die》一邊做家務,已令人拍案叫絕,這一幕戲就是讓她宣洩對丈夫的不滿。

《騙海豪情》的故事,與2002年上畫的《捉智雙雄》類似,都是FBI與騙徒合作偵案,來換取騙徒免獄自由。無獨有偶,與《騙》片同期上畫的,還有馬田史高西斯執導、里安勒度迪卡比奧主演的《華爾街狼人》,又是講行騙的電影。有趣的是,這三齣電影的時代背景分別是六十年代(捉智雙雄)、七十年代(騙海豪情)、八十年代(華爾街狼人),足可構成了美國「行騙案」的歷史,2008年發生的雷曼風暴,更是史上最嚴重、為禍甚廣的「騙案」呢。

2014/01/08

宮崎駿的收山作 - 《風起了》

宮崎駿宣稱退休的收山作《風起了》,沒有過去作品的魔幻狂想,也沒有天馬行空,更沒有童真歡樂,留下的卻是令人感到唏噓的回憶,對飛行夢想的堅持,以及愛人離去的傷感。


《風起了》改篇自堀辰雄的自傳式小說,記敘零式戰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生平事跡,這是宮崎駿的突破,更有濃厚的歷史背景,是過往作品中少見。劇情說上世紀20年代,堀越二郎夢想設計媲美德國的日本國產飛機,大學畢業後加入三菱航空,還派往德國與歐洲觀摩外國航空技術。他邂逅了一位漂亮女孩,可是她身患絕症,但堀越二郎依然娶她為妻。經過多次失敗,堀越二郎終於成功研製出零式戰機。

相比過去名作如《風之谷》、《天空之城》、《千與千尋》,今次《風起了》顯得相當沉重,儘管宮崎駿已輕描淡寫,但仍擺脫不了歷史的包袱。電影重現了關東大地震、大蕭條的歷史,片中的報紙標題亦提及「上海事變」,即是「一二八事變」,這場1932年在上海爆發的衝突,也是揭開日本侵華歷史的序幕。眾所周知,宮崎駿主張反戰的,從《風之谷》、《天空之城》、《飛天紅豬俠》、《哈爾移動城堡》中,不時透露出反戰主張,但《風起了》這方面的意識便顯得曖昧,因為零式戰機在日本侵略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位置,名副其實是殺人機器。

宮崎駿只聚焦在堀越二郎的前半生,故事節奏雖然平淡,但漂亮清新的風景畫面,配上久石讓的音樂,給人一種平靜心靈的安撫感覺。主角堀越二郎與太太菜穗子的愛情,平淡如水,他們的初遇、重逢、相戀、結婚,就像電影裡的「風」一樣,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菜穗子為了撫平對愛郎的思念,竟不顧自己健康,也要拖著病體千里迢迢返回他身邊。菜穗子不是傳統日本女性,她敢於追求自己愛情,她對愛情的執著,是治療自己不癒之症的最佳止痛藥,也是堀越二郎夢想事業上的最大動力。《風起了》與宮崎駿以往作品的愛情觀並無分別,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那麼完美,那麼真摰,即使菜穗子的離開,像微風般輕輕吹過了,沒有離別的傷感,這是宮崎駿的一貫手法,貫徹其真善美的愛情觀。

以發明家故事為主幹的電影,通常會講述他的發明如何造福人類或者震驚世界,但《風起了》卻不同了,只講到堀越二郎成功研發零式戰機後便結束整個故事。宮崎駿意識到《風起了》題材具敏感性,在他的飛行熱愛與反戰思想之間,作出了一個平衡,全片刻意淡化歷史傷痕,省略戰爭烽火連天的大場面,不過仍然隱約感到風起雲湧的壓迫感。在芸芸3D熱潮下,宮崎駿的動畫仍維持2D,實屬難得,而且,畫功之精細絕不下於仿真度高的3D動畫技術,也給人一種久違了的清新感覺。最特別的是關東大地震的設計,用上了略帶誇張、類似皮影戲的表達手法,將大地震的破壞性呈現出來,加上震後災民逃生,烏天黑地的人間煉獄情景,具有震撼性。

故事鋪排方面,為免氣氛悶人,宮崎駿特意將時空縮窄拉近,令故事更簡潔,也因為時空縮窄拉近得有些急,一轉眼已由少年變青年,再眨眼已由邂逅轉結婚。好在宮崎駿的功力深厚,即使拉近時空距離,節奏依然保持緩慢,給人慢條斯理的感覺。宮崎駿的電影一向不乏飛機翱翔天際、穿越雲間的精彩場面,飛機在《風起了》更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甚至很仔細地解釋飛機結構,給觀眾上了一堂「飛機結構原理」的課。或許,《風起了》是有歷史背景的動畫,飛行場面要接近現實,不能太誇張,所以視覺刺激性也及不上《風之谷》、《天空之城》。宮崎駿電影例必有魔幻場面,《風起了》也不例外,堀越二郎便不時與意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在夢中見面,彼此建立出亦師亦友的情誼,卡普羅尼不斷鼓勵堀越二郎,尊下了他成功研發零式戰機的基礎。

從《風之谷》到《風起了》的三十年間,宮崎駿直接執導的動畫電影寥寥可數,每隔四五年才有一部新作,名副其實慢功出細貨,惟他的每一套電影都如此發人深省,令人細味電影的餘韻。宮崎駿的動畫,陪著我長大,《風起了》可能是最後一部動畫電影,頓感惘然若失,依依不捨。

2014/01/02

法國同志愛情新經典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愛情故事之所以刻骨銘心,從情竇初開、拍拖相戀、纏綿性愛、熱戀冷卻、傷心分手、別後重逢,到孤苦伶仃,這種經典愛情故事的發展路線,往往如此蕩氣迴腸,令觀眾留下情緒難以平伏,勾起了解動心靈的浪漫回憶,就算事隔多年,觀眾依然會記得《人鬼情未了》、《甜蜜蜜》等經典。

若愛情元素不變,僅將故事角色稍改一下,變為女性與女性的感情線,又會如何?法國電影《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便描寫兩個女同志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一點也不下於男女之愛。


剛在康城影展榮獲金棕櫚獎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英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法名:La vie d’Adèle : chapitre 1 2),劇情講述少女Adèle(Adèle Exarchopoulos飾演)是一名高中二年級學生,情竇初開,與一名高中三年級男生邂逅。但某一天在街上過馬路時,卻被一個染了一頭藍髮的女大學生Emma(Léa Seydoux飾演)深深吸引著,不能自拔,不斷在心裡泛起陣陣漣漪,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Adèle與男友歡好後,完全得不到性愛快感,她始終忘不了Emma。她進入基吧,找到Emma,並與她交朋友,後來更發展成為戀人。然而,Adèle與Emma在性向態度上、價值觀念、工作上始終不同,兩人當初的激情,慢慢失去了新鮮感,漸漸流於平淡,最終分手收場。

由Abdellatif Kechiche導演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片長三小時,共分三個段落,前段是Adèle與Emma的邂逅,中段是熱戀,尾段是分手。導演將Adèle發現自己性向的取態,有相當細膩的描寫,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臉部大特寫,很深刻地刻劃Adèle與Emma之間由濃轉淡的感情變化。Adèle邂逅Emma,活現出少女情懷總是詩的浪漫遐想,當她看著藍髮Emma,躍躍欲試又欲拒還迎的神態,Adèle Exarchopoulos演得自然又恰到好處。兩位女主角的感情戲,含蓄卻又爽快,情感真切動人,毫不造作,演得絲絲入扣。

電影最矚目的,莫過於片中五段性愛場面,其大膽與震撼程度,超過了李安的《色戒》。性愛本來就是愛情的一部份,導演對性愛場面的處理,大膽得令人瞠目結舌,兩個女人對性愛的渴求與激烈,跟Adèle與初戀男友的初試雲雨情作了一個十分明顯的對比。首先,Adèle對Emma一見鍾情,即使她們並不認識,即使當時Adèle已有男友,但她不由自主地將幻想藍髮女子作自慰對象,其性向已開始露出倪端。後來,她為了確定自己的性向,毅然跟男友做愛,可是得不到應有的魚水之歡,感到悶悶不樂。之後三場跟Emma的做愛,卻令Adèle享受到前所未有之歡愉,兩人也如魚得水。導演更刻意將該場戲,拍得迫真,大膽露骨,合共更長達15分鐘,這種處理手法,使Adèle與Emma的感情基礎更為穩定,更為銘心刻骨,也為Adèle後來一個人的時候,對Emma如此念念不忘有了更合理的解釋。

另一個較受爭議之處,就是電影對同性戀的取態,並無十分明確的立場,表面上《接》片是同志電影,但在同性婚姻已合法化的法國裡,電影觀點卻是偏向保守,這可從Adèle與Emma對戀情公開程度看得出來。Emma一開始已是女同志,她的家人與朋友都十分清楚;反而是主角Adèle,取態十分曖昧,她帶Emma回家見父母,只訛稱是指導哲學科的補習老師,可見Adèle不敢對父母坦白。另一幕,Adèle的同學們有恐同症,她們見到Adèle與Emma一起,便不屑起來,甚至交惡,可見主流社會並未完全接受同性戀。就算有一場戲,講及Adèle與Emma參與同性平權遊行,都是點到即止,並未作深入探討。

電影以藍色作主題,並不限於Emma的一頭藍髮及藍色牛仔衣著,若細心留意,全片充滿很多藍色主調,室內佈置、人物衣著、日用物品都有藍色,就連Adèle在大海浮臥,陽光反射下,海水也是一片藍色。當兩人感情變淡後,藍色也漸漸淡出,連Emma也藍髮還原。到電影結尾,Adèle以一身深海藍連身裙,來祝賀舊愛的畫展,這個孤獨的藍色,與電影開首的藍色吸引力,形成色調上的對比。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是風格之作,沒有大時代背景,講的是大城市裡的小人物故事,卻又有具爭議性。電影長達三個小時,未免太長了,真考驗觀眾耐性,但換另一個角度看,慢吞吞的節奏,讓愛情慢慢發芽,帶出了細水長流的動人效果。電影改篇漫畫,法文原名是《Adèle的半生:第一、二章》,故事似乎未完,電影結尾提及到紐約,看來會是第三、四章的預示吧。

2014/01/01

幻想無謂,行動實際 - 《發夢王大歷險》

人人都愛發白日夢,每天營營役役地工作、生活,腦袋裡卻幻想著有非凡成就、過另一種生活。然而,白日做夢適可而止,若像Walter Mitty般,無時無刻都在幻想著,將現實與幻想頻密地交替著,那真會嚴重干擾自己生活,甚至患上如同妄想症之類的精神病。


賓史迪拿(Ben Stiller)自導自演的《發夢王大歷險》(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改篇自美國作家James Thurber於1939年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說,原著主人翁Walter Mitty是一名懼內的已婚男人,幻想著自己是海軍中校、外科醫生、神槍手、空軍上校。《發夢王大歷險》只借用愛發白日夢的Walter Mitty,全新創作與原著不同的故事。劇情說Walter Mitty喜歡一個女同事,但沒信心跟她攀談,時常幻想著一些英雄救美的非凡事情。Walter在《Life》雜誌擔任底片管理經理,一直盡忠職守,工作16年以來從未丟失底片,可是好景不常,雜誌被財團收購,面臨裁員,Walter也難逃厄運。當準備最後一期《Life》的時候,Walter發現雜誌合約攝影師指定的菲林底片遺失了,他懷疑攝影師忘記寄來雜誌社。可是,攝影師行跡飄忽,又沒有聯絡方法,Walter基於工作責任感,以及想幹一件非凡、值得一提的事情,決定坐言起行,飛往格陵蘭與冰島尋找攝影師,最後在阿富汗找到他。攝影師告訴Walter,雜誌封面底片,竟然在....(這裡不便透露了,讀者自己看看吧)。

雖然《發夢王大歷險》跟原著小說一樣,都是藉Walter Mitty來諷刺時常發白日夢的人,但在故事內容方面,小說與電影截然不同,前者的Walter沒有出息,又怕老婆,只會發白日夢來逃避現實;後者的Walter,原與小說主角並無分別,他是平凡小職員,不敢對心儀女同事示愛,名副其實一名宅男,又經常「遊魂」,但他對工作的熱誠與責任感,促使他決定出外闖蕩一番。賓史迪拿一向擅演小人物,《發》片也不例外,今次的演繹與過往誇張惹笑不同,還將Walter Mitty提升到令人尊敬的層次,惹人好感。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於1939年面世,1947年首度拍成電影,由Danny Kaye主演,隔了66年,才再次被賓史迪拿翻拍。與Danny Kaye一樣,賓的角色都是任職雜誌社,但劇情已不同。其實,賓史迪拿只是借Walter Mitty發白日夢的特色,來全新創作故事,好在注重生活實感,不會與時代脫節。電影一開場,便是網上交友,這是近十年來大行其道的網上社交方式。不過,男主角的弱點是適應不到社會節奏,他還在使用V仔電話,連他的工作竟然是菲林底片管理,菲林不是早已淘汰嗎?同一間雜誌社,女同事已使用電腦及智能手機,這個科技上的落差顯得賓史迪拿相當古板老土。這還不止,神秘攝影師的相機,竟然是F3!(電影刻意刪了牌子,但熟知相機的朋友都知道是哪一個品牌。)若有留意時事的朋友,都知道冰島火山於2010年爆發,當時癱瘓歐洲航空交通,電影描述這件大事,進一步凸顯男主角的老土,與時代是如何格格不入。不過,就算老土,都有厲害的一面,原來賓史迪拿是滑板高手,他在冰島便大展身手,路上滑翔那一場戲便十分好看。電影所謂「歷險」,其實很普通,格陵蘭與冰島之歷險不算艱難,反而阿富汗及喜瑪拉雅山之歷險,便不是人人都應付得到。

賓史迪拿今次演出,多了平實感覺,他將暗戀女同事的心態,拿捏得恰到好處,跟以往誇張演繹手法大為不同。飾演攝影師Sean O'Connell的辛潘(Sean Penn)佔戲較少,出場只得十多分鐘,但卻在全劇有重要作用,男主角進行大歷險全因他。辛潘渾身是戲,對白也很精警,當他在喜瑪拉雅山山脊靜待野生花豹的出現,準備拍攝出色的生態照片,但目標出現後,辛潘卻停止獵攝,反而用眼睛去看,去感受,而不是透過相機鏡頭去「看」。對熟悉攝影的朋友來說,辛潘的行為值得反省,譬如到了他國旅遊時,遇見美景便匆忙舉起照相機拍攝,根本沒有放低相機去欣賞及感受,這局限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視野也狹窄了。

其他演員未見突出,女主角姬絲汀慧(Kristen Wiig)平平無奇,與男主角的感情交流僅限片面,不夠深入。奧斯卡影后莎莉麥蓮(Shirley Maclaine)飾演男主角慈母,佔戲不多,比較搶鏡是她焗製的香橙蛋糕,到了喜瑪拉雅山,全靠這蛋糕才通行無阻。Kathryn Hahn扮演男主角姊姊,則生動鬼馬。Adam Scott飾演收購老闆,衰得賤格,賓史迪拿在升降機內跟他大打出手,便大快人心,我們打工仔,誰沒有受過上司的欺負?賓史迪拿替我們出氣了。

《發夢王大歷險》對我們每一個人有共鳴,因為我們都會發白日夢,每當現實生活不如意,或者不能成事的時候,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便一一實踐了。幻想歸幻想,現實總要面對,《發夢王大歷險》題旨最可取之處,就是鼓勵人們與其作無謂白日夢,倒不如積極行動,坐言起行,實踐夢想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