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舞醉情傻三十年》-「傷健共融一家親」中國舞蹈匯演

傷健藝術團是失聽、弱聽與健聽人士所組成,以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為主,積極推廣「傷健共融」的精神,使傷殘及健全人士彼此關懷互信,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

鄒文輝老師推廣中國舞蹈一直不遺餘力,並積極推動殘疾人士參與藝術,今年適逢其入行三十年,為隆重其事,鄒老師展開《舞醉情傻三十年》系列的中國舞蹈藝術義工服務計劃,傷健藝術團也參與其中,目前正在綵排練習二首手語歌舞,將於5月2日公開表演,有關表演詳情如下:


節目名稱:《舞醉情傻三十年》-「傷健共融一家親」中國舞蹈匯演
主辦機構: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中國舞蹈藝術義工團
表演日期:2009年5月2日
演出時間:上午10時30分、下午2時30分(每節長達3小時)
演出地點:大埔文娛中心演奏廳
門票價錢:$30
票務機構:城市電腦售票網
開售日期:2009年4月2日












2009/04/22

春日郊遊樂

上週日(4月19日)舉行「春日郊遊樂」活動,可惜天公不造美,原來適逢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難怪雨水一直下過不停。




最狼狽的是,雨水時大時小,時停時降,時晴時雨,參加者時常拿著雨傘,或在涼亭及村屋簷下避雨。Michael倒有先見之明,早於二個月前設計遠足行程時,他便稱四月天氣炎熱,不適宜遠足,因此改為鄉郊輕鬆遊。若我們堅持遠足,在這個下雨天,恐怕大為頭痛。













位於大埔的泰亨鄉,是文姓族人的村落,他們都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人,不過嚴格來說,他們不算文天祥的直屬後裔,而是同姓堂弟文天瑞的直屬後裔,因躲避戰亂而逃難到此定居。文天瑞有三子,分別散居於大埔泰亨鄉、元朗屏山及新田,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













在文山公園作景點介紹時,有位參加者要求我唸出《正氣歌》,正感為難,忽靈機一觸,舉臂疾呼:「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中國人不可被人欺負」,引得一些會員一同振臂和應。真的好險,總不成坦白說我不知道,只好借《過零丁洋》的尾句來濫竽充數算了,其實《正氣歌》是這樣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乃文天祥於1283年在牢獄中寫成的,詩歌大義凜然,連元世祖也被感動,成為不朽名作。

另一景點是百年連理樹,本是二棵細葉榕樹,但卻互相扭著生長,形如纏綿的愛侶摟抱,樹下有一小廟,供奉著和合二仙,傳說和合二仙是兄弟,相親相愛,成仙後掌管凡間婚姻大事,多年來廣受情侶及夫婦前來拜祭。我重臨這裡,不得不鞠躬參拜,因為早於年初六,在這裡拍攝時相機發生故障,朋友說這是侵犯了神聖的結果,不過帶隊當天,不少參加者都拿著相機對廟宇拍照,難道當時我運氣欠佳?(參看「泰亨郊遊」網誌)















Micahel喜歡大自然,酷愛尋幽探勝,多年累積的遠足經驗,擔任遠足領隊綽綽有餘,只是他的帶領方法仍停留在「到此一遊」的舊觀念。今非昔比,舉辦郊遊遠足活動,應加入導賞元素,帶領參加者到某景點,略作介紹,讓他們對此地有所認識。不過,導賞應該點到即止,深入淺出,切忌長篇大論,因為參加者是聽障會員,有時手語翻譯很難表達出來,譬如「客家圍村」、「抗元英雄文天祥」等,他們可能連文天祥的名字也沒有聽過,知名度反而及不上在泰亨鄉出生的大明星劉德華。














其實「到此一遊」的旅行方式,參加者早已習慣了,每到訪一處景點,稍作參觀後,便跟三五知己圍在一起「談」個不休(打手語)。他們從不過問所到之處是甚麼地方,上水松柏塱的名字十分陌生,位於哪裡連你我都不知道,有位參加者甚至問我為何停下來,介紹甚麼,我反問對方:「你知否現在身處何地?」對方當然不知啦,我便叫對方留心聽我導賞。試想想,如果大家去北京旅行,領隊及導遊都不作景點介紹的話,這種「到此一遊」的旅行有何趣味?

然而,擔任聾人服務的義工,學習手語是十分重要,否則大家只會雞同鴨講,有些義工只是扯開嗓子,輔以一些似是而非的手勢,聾人又怎會明白呢?我做義工已很久了,但手語卻沒有隨之進步,所以不少聾人也奇怪為何我手語如此不濟,真難為情啊!

總結今次「春日郊遊樂」活動,參加者反應熱烈,從報名迅速滿額便可見一斑,大家對行程及膳食的安排也很滿意,工作人員感到鼓舞。如果不是天氣欠佳,活動可值九十分呢(不敢自滿給予滿分,單是我自己便大有改善空間)。

2009/04/21

姬聲雅士隱形的翅膀慈善音樂會

最動聽的聲音,並不是通過管弦敲擊而來,而是人類最原始的聲音。

去年三月,經她的推介,去看了姬聲雅士音樂會,這是無伴奏演唱,沒有任何樂器,只以人聲製造的音樂來伴奏。無伴奏演唱在外國流行已久,但香港則以姬聲雅士創出先河。(參看本網誌去年發表的「姬聲雅士」文章)

姬聲雅士演繹的多是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和時代流行曲,最近向高難度挑戰,竟然扮起鴨來!他們稍後在一場音樂會上,首度將俄羅斯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天鵝之舞》演繹。在早前拍攝的MV裡,他們便「刮刮刮刮刮骨刮掘瓜瓜瓜瓜」地鴨叫,十分趣怪。(欣賞《天鵝之舞》MV)

作為香港無伴奏演唱的鼻祖,姬聲雅士對慈善工作一向不遺餘力,並首次跟慈福行動合作,舉辦一場《姬聲雅士隱形的翅膀慈善音樂會》。今天收到慈福行動張小姐的網誌留言,希望在我的網誌裡宣傳《姬聲雅士隱形的翅膀慈善音樂會》,籌得的善款將用作支持慈福行動貴州的扶貧工作,幫助山區村民改善生活。

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內地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人民富了起來,但仍有不少地方十分貧窮,尤其是山區及大西北地帶,貧富懸殊的情況仍然嚴重。要脫貧,便得要改善生活環境,以及著重教育工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

姬聲雅士隱形的翅膀慈善音樂會》的詳情如下:

日期:2009年6月2日
時間:晚上8時至9時30分
地點:葵青劇院票價﹕$180、$150、$100(學生8折優惠)

門票將於5月2日起在各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會發售。

2009/04/19

聾影社跟荔天小學交流活動

昨天下午,聾影社社員及默言社義工一行九人,前往黃竹坑聖神修院會合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師生們,展開「聾健共融工作坊」的戶外拍攝活動,藉此讓小學生學習跟聽障人士相處,而聽障社員則教導他們攝影。



















天公不造美,整個下午雨下不停,但小學生對攝影的興趣十分濃厚,欣喜雀躍又乖巧聽話,深得聽障社員們的喜愛,紛紛毫不吝嗇地將攝影技巧傾囊相授,因此即使活動冒雨進行,仍不減大家的熱情。



















接待聾影社及荔天小學一行人的,就是聖神修院殷灝峰修士,據他介紹,聖神修院是香港天主教的大學,主體建築物於1930年建成,採用中國傳統四合院的設計,並揉合了意大利的建築藝術,形成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築特色。後來由於當時經濟不景導致資金短缺,暫停施工,直至1954年及1964年,分別建成新教堂及東翼建築,才形成今日的規模。















































殷修士去年才入學,需要花上七年時間才讀畢,他的笑容令我想起理工同學,恰合地他們的英文名也是Timothy。
























































































活動後大夥兒前往海怡半島享用下午茶,小學生們吃得津津有味,而社員們亦趁機檢視他們的作品,並作出改善建議。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公益少年團一向熱心公益,師生熱烈參與,並屢獲獎項。今次交流活動別具意義,主要培養小學生「扶助老弱傷殘,熱心社會事務」的無私精神,然而更重要的,讓他們學習怎樣跟聽障人士相處,不要以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只要嘗試接納他們,包容他們,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

關於聾影社與小學的工作坊,詳情可閱「聾影社跟小學生交流」網誌。

2009/04/14

鵝眼看世界

這一天,
天朗氣清,
兩隻天鵝結伴遊山玩水,
游向一處形如樹枝丫叉的小島。

這一天,恰巧是人類甚麼復活的紀念日,
到處人頭湧湧,
吵聲不斷。
岸邊棚屋炊煙裊裊,
一碟一碟的香味撲鼻,
垂涎欲滴。
原來碟上捧著的是海上被虜的海魚,
牠們慘遭清蒸,
連蝦蟹扇貝的海產同胞們無一倖免,
可憐啊!
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過度捕獲魚類海產,
使牠們面臨絕種危機,
人類可曾反省?
































旁邊泥灘一片,
海水不斷拍岸,
蟹兒在泥土裡翻弄著,
鑽出來迅即橫行,
天鵝看得有趣。
很多人類在此捉魚捉蟹,
完全騷擾牠們生活作息,
試想一下,
若人類生活被外來生物如此撥弄著,
他們會如何反應?
強忍?反抗?無奈?
























兩隻天鵝稍作停留,
尾巴便左搖右擺地沿長一條長長的石屎路前進,
但人類實在多得水洩不通,
天鵝只得在不斷移動的腳林裡左閃右避。
腳林裡有一些毛茸茸的四肢穿插其中,
人類真有愛心,
對待狗隻猶如自己孩兒,
照顧得無微不至。
天鵝步行之間,
忽見牧羊犬小姐一臉腼腆,
主人拉著牠也不肯走,
原來牠要「便便」,
眾人目不轉睛注視著,
牠感到難為情。
狗隻也真奇怪,
走一小步便小便,
跨一大步便大解,
看來牠想留下氣味,
以證到此一遊。

兩隻天鵝走不多久,
便到了一處海灘,
水清沙幼,
弄潮兒不算多,
人類也真奇怪,
頭髮有黑色,
也有金色、棕色,
為甚麼沒有藍色與綠色?
遠處有三枝煙囪,
形如人類拜祭用的三柱香,
果真大煞風景,
人類總愛如此破壞大自然。

















山上遊人如鯽,
倒是有趣奇景。
天氣酷熱,
人類走得大汗淋漓,
巴不得在山上的觀景亭大休,
猛啃冰條解渴。
狗兒被人類寵慣了,
生存本能仿似已消失了,
只懂攤在地上伸出舌頭不斷喘氣,
主人在旁甚為心痛。














































天氣如此酷熱,
連兩隻天鵝也頂不住了,
只得在山腳下一座種滿各式香草的園莊小休。
這裡風景怡人,
香氣四溢,
令鵝心神舒暢,
再嘆一杯有機凍花茶,
疲累頓消,
一陣涼風,
好比冷氣機。
兩個人類大男孩,
甘願放棄理想職業,
下鄉轉行做農夫,
開設「香草原」,
種植有機香草。
園中一隻大肥貓十分高竇,
遊人總愛對牠拍照,
摸背掃尾,
牠都毫不領情,
愛理不理,
一副大少爺的脾氣,
真有性格,
難怪牠是「香草原」的明星。





































































早已聽聞這裡有一座轉來轉去的東西,
兩隻天鵝慕名而往,
牠們沿著一條左彎右曲的「S」形道路上山,
沿途有不少遊人下山,
天色漸暗,
還未抵達山頂。
正在喘氣間,
一座龐然巨物驟然出現眼前,
只見它的三隻長手臂緩慢地轉來轉去,
它好像不覺累,
但瞪著它的鵝眼早已看得累了。

















登上旁邊山丘的觀景亭,
與這座團團轉巨物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據說它的動作透過風力作用來發電,
造福人類。
其實人類嬌生慣養,
處處都依賴電力,
殊不知生產電力的代價便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石化燃料發電更導致全球升溫,
地球危在旦夕,
風力發電只是較為環保的產電方式,
但遠水不能救近火,
人類需要坐言起行,
盡量減少浪費電源,
節省能源,
我們所處的地球才會繼續生生不息,
才不會加速惡化,
否則,人類後代必會遭受惡果,
我們鵝類也會遭殃啊!

















日落西山,
夜幕低垂,
兩隻天鵝「醫肚」後,
便離開小島歸家去。

南丫島,再見!

2009/04/13

牛下熱

牛頭角下邨於1967年入伙,至今已四十多年歷史,是本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公屋。由於公屋殘舊,房委會決定清拆重建,近日便吸引了很多市民到訪拍照留念,懷舊一番,這股熱潮被稱為「牛下熱」。

舊建築物,就像身邊隨身用品般毫不起眼,就算每天經過,也不會抬起頭來多看一眼。終有一天,這些平凡不過的舊建築物面臨消失,我們才會醒覺起來,才會留心細看她的輪廓,一柱一樑猶如貴重寶物,仿似看少一眼,便會悔之莫及。舊建築之珍貴,來自她的人和事,像牛頭角下邨之清拆,等如推掉了建立多年的街坊鄰里情誼,遠親不如近鄰,他日一散,不知何日再聚。

早於2003年,聾影社正在籌備《同Go同Boat同Snapshot》攝影展覽,依了某友人女友的建議,大夥兒前往牛頭角下邨拍攝,希望保留一些珍貴的影像,留待後人緬懷。

以下便是我的攝影作品:


































2009/04/08

聾影社跟小學生交流

小朋友平時甚少接觸聽障人士,他們如何相處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聾影社應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邀請,分別於3月24日及4月7日下午出席二場工作坊,主要向小學生講解怎樣跟聽障人士相處與溝通,並會跟他們分享社員作品。

這群小學生是學校義工團成員,在學校安排下,曾跟視障人士及智障人士相處,旨在希望讓他們學習關心他人,培養助人的責任感。今年學校選擇了聽障人士為服務對象,透過網頁知道了聾影社,並作出邀請。

3月24日,我邀請了好友蘭姐一同出席工作坊,我還安排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小學生熱身,遊戲靈感來自《獎門人》電視遊戲節目,目的是讓遊戲者體驗聽障人士聽不到的無聲世界。遊戲玩法十分簡單,需要三人參與,他們所站的位置呈一直線,中間的一人負責猜估,站在背後的一位則負責用雙手掩蓋中間一位的耳朵,以防入聲,至於另一位則站在前面,並面向中間一位說話,譬如:「你今天吃了飯沒有?」、「你幾時下課?」,被掩蓋雙耳的中間一位需要依言說出來。

或許負責掩蓋耳朵的同學力度不夠,中間的同學完全聽到聲音,也反映同學的聽覺十分健康,少許聲音也能聽到。對聽障人士來說,無論是否掩蓋雙耳,都是聽不到聲音,他們只能觀察說話者的唇型來幫助接收訊息,但並非所有說話都能從唇型看出來。

一般而言,聽障人士可分為弱聽人士及極度嚴重失聰人士,跟弱聽人士交談時,要注意自己說話時的面部表情及唇型,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也不用刻意緩慢或誇張嘴型,說話聲浪也不要過大或過小,並要有耐性的態度。

極度嚴重失聽人士只能對飛機或重型車輛這類高分貝的聲音有反應,稍低便聽不到了,因此,手語是聽障人士其中一項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溝通工具。蘭姐當天便花了大半小時教導基本手語,小學生顯得興致盎然,專心學習,還即時活學活用跟同學嬉戲,學校老師嚴正地告誡一番,因為手語是聽障人士的溝通工具,而不是用來嬉戲玩樂,這是不尊重聽障人士的表現。

4月7日,我約同基、華、標三位社員出席第二節工作坊,主要讓小學生接觸聽障人士,跟他們溝通,他們大多用紙筆發問,問題離不開「你幾多歲?」、「家裡有多少人?」、「你住在哪裡?」之類的基本資料。現場所見,我發現小學生不太懂得發問,譬如有位小妹妹問阿基在哪裡工作,對方答曰政府,她便沒有再問下去了,若她能深入一點,必會問出很多有趣的事情來。總括而言,這三位社員頗受小學生歡迎,大家也毫不害羞地踴躍發問。

經過二次工作坊,小學將於4月18日安排一次戶外活動,藉著戶外攝影的機會,讓聾影社社員教導小朋友攝影技術,增加興趣,同時又可彼此交流與相處,一舉兩得。我覺得這次工作坊十分有意義,不僅讓小學生加深認識聽障人士,教育他們學習怎樣跟聽障人士相處,更可消除對聽障人士的一般誤解。

只要學會尊重與包容,才會明白到「聾健共融」的社會意義。


我向小學生講解跟聽障人士溝通時要注意的地方:



















蘭姐教授基本手語:



















三位社員跟小學生溝通:


































小學生跟社員溝通後,便派出代表介紹一下社員:













































阿標介紹他的作品,他說為了拍到青馬大橋夜景,曾爬上高處向下拍攝,還要從下午等到黃昏,當時他用的是菲林單鏡反光相機。同系列的另一幅作品,曾被一位洋人以高價向他購買:



















阿基介紹他的作品,當時在中環街頭,遇到一宗意外,從警方電單車的倒後鏡看到圍觀看熱鬧的人群,而電單車的前面停泊了一輛救護車,這幅相片將當時景況完全反映出來:



















4月18日,小學生在學校安排下,將會到黃竹坑香港教會聖神修院作戶外拍攝活動,阿華熟悉該處,便趁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