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9

印度的退休生活 - 《黃金花第2大酒店》

人老矣,是否代表生命倒數中,不會再有新的作為呢?退休生活是否會變得沉悶枯燥呢?新上畫的《黃金花第2大酒店》(The Second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便由老星告訴我們,長者生活不止多采多姿,還能在愛情上與工作上找到新的人生。

《黃金花第2大酒店》承接著上集《黃金花大酒店》,內容大同小異,從英國來印度過退休生活的長者,依舊住在Marigold Hotel,他們生活各自精彩。酒店又殘又舊,但勝在有人情味,友誼濃厚,這不是五星級酒店所能仿造的。


Sonny Kapoor(Dev Patel 飾演)雄心萬丈,準備擴充酒店,夥同Muriel Donnelly(Maggie Smith飾演)遠赴美國加洲著名酒店尋求合作投資,加洲酒店派遣評核員到印度審視環境。某天,Marigold Hotel來了兩位新客人登記入住,他們分別是Guy Chambers(Richard Gere飾演)及Lavinia Beach(Tamsin Greig飾演)。Sonny以為Guy是加洲酒店派來的評核員,因此對他阿諛奉承,招待有嘉,卻冷待Lavinia。未婚妻Sunaina(Tina Desai飾演)看不過眼,指其不是,惟Sonny依然故我,對婚禮的籌備不著緊,甚至連累Sunaina在訂婚派對上出洋相。另一邊廂,Guy對Sonny媽媽Kapoor太太(Lillete Dubey飾演)一見鍾情,兒子為了生意,竟然鼓勵媽媽與他約會,令媽媽大感生氣。Guy與Lavinia這兩名新來客,究竟誰人才是真正由加洲酒店派來的評核員呢?

《黃金花第2大酒店》是典型英式愛情群戲,配上印度寶萊塢的歌舞特色,的確做到熱鬧而不胡鬧,Richard Gere的出場,無疑是全片一大亮點,可惜角色上並不突出,與印度女星Lillete Dubey配成一對也未見得合襯,擦不出火花。反而男主角Dev Patel與女主角Tina Desai非常青春合襯,是印度金童玉女,全片靠他們才使電影顯得青春活潑。尾段印度式結婚,令人眼界大開,因為香港觀眾並不熟識印度婚嫁儀式。派對上的歌舞,正是印度電影的典型場面,男女主角都跳得很好看,英國長者們受到快樂感染,也一起跳,氣氛高漲。

愛情這東西本來就是難以弄得清楚,有蜜意,有崎嶇,有圓滿,有留恨,若人生將到盡頭,還在尋尋覓覓,未有開花結果,那真是愁煞人的事。Marigold Hotel的長者住客向我們展示的,正是人生精彩的下半場,他們的感情生活不讓年輕人媲美,Evelyn Greenslade(Judi Dench飾演)與Douglas Ainslie(Bill Nighy飾演)在上一集已互生情愫,今集依然拖泥帶水,未肯表白,到了片尾,還未正式成為一對黃昏戀人。另一對男女長者雖然已同居,但女的仍風流成性,惹得男伴不滿。Madge Hardcastle(Celia Imrie飾演)一心想來印度釣金龜,她本來有兩個選擇,但最後茫然若失,電影暗示她最終選擇印度單身司機。

《黃金花第2大酒店》不會沉悶,第一集已有新鮮感,第二集老調重彈,只是延續第一集的印度風情,除了加入新角色,基本上並無特別的變化。不過,我們很難想像,長者安享晚年,竟要離鄉別井,在別的國度尋找第二人生。情況就等如香港長者,離港在印度安老,真的有人願意嗎?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或許因此,英國人對印度有種殖民的情意結吧。

《黃金花第2大酒店》可取之處,就是強調,人雖老,但爛船都有三斤釘,像戲中兩位女性長者Muriel Donnelly及Evelyn Greenslade,她們都已80歲了,但本領不差,前者有很強的酒店管理才能,簡單如沖茶技巧都有其專業要求,因而吸引了加洲酒店老闆的賞識;後者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協助公司赴孟買傾談生意。近年香港不少機構都願意重聘長者,就業情況比以前大幅增加,政府也帶頭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因此,電影對長者就業有正面的鼓勵作用。

2015/03/15

有趣的CODA家庭 - 《閃亮的歌聲》

有別於一般聾人主題電影,「歐洲電影節」選映的法國新片《閃亮的歌聲》(The Belier Family)以CODA作主題,甚麼是CODA?這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簡稱,即聾人父母的健聽子女,他們是近年才開始為社會注意的一個群體。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十六歲健聽少女Paula(Louane Emera飾演),她的父母與弟弟是聾人,手語就是他們一家四口的主要溝通方式。他們一家和睦,感情要好,Paula是家庭的重要角色,是父母弟弟與外界的溝通橋樑,每天都要替作手語和口語的翻譯,課餘時間還要協助父母管理農場,餵飼乳牛,開檔售賣芝士。一天,她在學校被音樂老師發掘其唱歌天分,遂推薦她往巴黎試音,她躍躍欲試,卻擔心家人沒有她協助,生活會造成不便。在追夢與家人之間,所形成的矛盾與壓力,使Paula左右為難,也突出了聾人群體與健聽人之間的衝突與不諒解。


導演Eric Lartigau似乎很了解聾人文化與特質,現在的聾人,不再局限於生理上的缺陷,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與溝通方式,形成了獨特的聾人文化,在電影裡,聾爸爸就是這樣說:「聾不是缺憾,是身份!」因此,電影中包含了很多聾人元素,聾人文化、手語溝通、手語歌都一一觸及。令人驚喜的是,女主角在學校演唱時,畫面音樂與歌聲漸漸消失,聾父母看著身旁觀眾感動流淚,自己卻聽不到,相當無奈,這一幕沒有聲音的畫面,是導演刻意讓觀眾對失去聽覺有更深刻的感受。聾爸爸摸著女兒的氣管位置去感受唱歌的震動,嘗試了解女兒的天分,後來女兒在巴黎試音時為家人唱出手語歌《I am flying》,都令人感動得眼濕濕,一家人的深厚感情,就在這些微妙的舉動中表露無遺。

電影沒有過分強調聾人的不幸,反而凸顯出聾人獨立自主的性格,電影聾爸爸很有本事,經營農場芝士生意,能夠自食其力,他沒有以聾為恥,反而認為是一種身份,這與近年香港社會興起的「聾人文化」不謀而合。聾爸爸夠膽參選市長,片尾還暗示當選,未知有朝一天,香港聾人會否參選區議員、立法會議員?

電影也用了數幕描寫聾人說話不會轉彎抹角的溝通風格,市長候選人與聾爸爸交手時,聾爸爸不斷用上粗言穢語「問候」對方,只是女兒翻譯時替他「修改措辭」。聾爸爸參選市長,向村民介紹政綱時,竟可以罵他們「廢柴」,完全不怕得罪。聾媽媽反對女兒赴巴黎學唱歌,竟偏激說出「女兒健聽是不幸」的妄語!雖然電影聾父母有時候不理會對方感受,難免給人一種不斯文欠禮貌的感覺,但他們卻是一對很可愛又搞笑的夫妻,扮演聾爸爸的François Damiens與聾媽媽的Karin Viard,現實中不是聾人,但他們打手語有板有眼,連模仿聾人打手語的動作表情也維妙維肖,不過,電影為何不找真正的聾人演員扮演呢?

《閃亮的歌聲》題材新穎,拍法清新,在法國凱撒獎獲得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共6項提名,可見電影得到很好的評價。電影以CODA作題材,拍出了賞心悅目又溫馨的家庭電影,女主角追夢之餘又能顧及家人感受。CODA是近年較為人注意的一個群體,《閃》片透過喜劇化處理,讓香港觀眾體會到CODA夾在健聾之間的困難與壓力,也關注他們如何在資源及支援均匱乏之下適應與生存,因此,《閃亮的歌聲》的確有助香港觀眾對CODA加深認識,也期望香港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