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雞蛋仔

早前因雞蛋仔伯伯鬧得滿城風雨,使雞蛋仔(或稱雞蛋餅)聲名大噪。雞蛋仔是香港人喜愛的街頭小食之一,至今已超過60多年歷史。雞蛋仔之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那份金黃色的蛋香,外脆內軟的口感十足。

在港島東,有兩間雞蛋仔店舖受到市民街坊歡迎,時常大排長龍輪購,一間是北角的琴行街,另一間是西灣河太安樓。前者售價較貴,現時每底15元,但生意越做越旺,在尖沙咀、將軍澳及屯門都設有分店。後者本來是很普通的店舖,但經過一位出名鬧人惡死的飲食節目主持介紹之後,真的客似雲來,店主做到手軟,每底售價10元,有一天我經過這裡,也要試食一番。


西灣河的雞蛋仔的確做到外脆內軟,但是蛋味不夠,也聞不到蛋香,看不出好吃在哪裡,是否言過其實?不過,這雞蛋仔適合不愛甜的人士享用,因為糖份不多,淡淡的,太甜便不好吃了。

製作雞蛋仔十分簡單,只需準備一些材料,包括100克麵粉、1茶匙發粉、25克生粉、100克砂糖、125毫升清水、2隻雞蛋、60毫升淡奶 。

首先將麵粉、發粉及生粉篩勻,這是製作蛋糕麵包必須的步驟,因為麵粉有雜質或粗粒,若不篩掉,蛋糕麵包便不會鬆化軟滑。然後,將雞蛋及砂糖打起,逐步加入清水及淡奶攪拌。跟著,將篩好的麵粉、發粉及生粉逐步倒入蛋漿,慢慢攪拌,不要起粒。

雞蛋仔模具一般有兩種,一是火烤,另一是電爐,現在大多數是採用電爐,西灣河的店舖也如是。首先,在雞蛋仔模具掃上一層牛油,然後把蛋漿注入至七八分滿,將模兩邊夾緊,搖勻反轉,3-4分鐘後便熟透。

雞蛋仔雖是傳統小食,但歷久不衰,至今仍大受市民歡迎,只要肯認真製作及花一點心思創新,例如朱古力口味雞蛋仔,不失為一項商機,說不定可為你賺取第一桶金。

2011/04/27

《3D森美海底歷險》海底壯觀迫真

復活節假期去看了《3D森美海底歷險》(Sammy's Adventure's: The Secret Passage 3D),此片的驚險娛樂性明顯及不上《奇鸚嘉年華》(Rio),但論電影主題帶出的信息,則勝過《奇鸚嘉年華》。


《3D森美海底歷險》是歐洲製作的英語動畫電影,去年八月在歐洲上映,但延至今年復活節才在香港上映,無論上映戲院及場次,都令人感到此片受到冷待,顯著不及同期上映的《復活反斗王》。

《3D森美海底歷險》劇情其實很簡單,老海龜森美回憶其不平凡的一生,小時候破蛋而出後的遭遇,如何踏上成長旅程,旅途中認識了好友阿威與女友莎莉,還有八爪魚保羅、老貓毛神神、徐娘海龜羅拉。

影片講述海龜森美出世已是驚途險阻,破殼奔向海洋途中更被海鷗啄去,幸好森美幸運,趁兩鳥相撞而逃出鷗口,還因此認識一生摯愛。

森美目光遠大,要環遊全世界,既去到北冰洋,也游到亞馬遜河。途中不乏驚險場面,既遇到海洋惡霸,例如大白鯊、食人魚、大蟒蛇,也碰到人類製造的巨無霸,例如貨輪、運河水閘。

我覺得《3D森美海底歷險》是充滿誠意之作,適合一家大小觀看,影片帶出了正面的訊息,從海龜森美眼中去看世界,對人類破壞大自然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一幕講述油輪觸礁漏油污染海底,令人想起美國墨西哥灣的生態災難,情景也像日本福島核洩漏。另一幕也看到人類垃圾真的無處不在,膠袋為禍自不用說,森美與莎莉失散後,北上途中找到廢棄雪櫃安身,看到此情此景,我們有沒有反思自己其實是垃圾製造者?既要破壞大自然,取之所需,又要保育大自然,護其所缺,這是何等諷刺?

人類是地球主宰,但不代表要控制動物的自由,其中一幕講述森美被環保人士救起,竟然安排與徐娘海龜羅拉一起,希望兩者進行交配。這情況令我想起近日熊貓交配鬧劇,住在台北的熊貓團團與圓圓,以及香港的盈盈與樂樂,自小玩在一起,是否就代表了將來必定結成夫妻及生兒育女?這是否人類強迫動物的婚姻自由?壓根兒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筵」的封建思想。

《3D森美海底歷險》的生態保育意識濃厚,海龜森美的龜殼被漆上「和平」的標籤,除了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利與尊嚴外,也恰巧地喚醒世人關注核危機,因為這個標籤原本就是1958年由Gerald Holtom設計的核裁軍運動標籤,後來才演變成為「和平主義」的標籤。

《3D森美海底歷險》的畫功一流,一點也不比荷里活遜色,尤其是海底世界,配上3D技術,簡直如臨其境,仿真度很高。若跟《海底奇兵》比較,我覺得《3D森美海底歷險》的海底世界更勝一籌。至於動物造型,此片沒有荷里活Pixar系列那麼cult化,或許因此才引不起觀眾注意及受到歡迎吧。

總括來說,《3D森美海底歷險》是值得推介的動畫電影。

圖片來源:電影海報

2011/04/13

「愛‧女孩」攝影比賽落選作品

早前參加某慈善機構主辦的「愛‧女孩」攝影比賽,可惜不入三甲。

這攝影比賽旨在喚醒世人關注及爭取女孩在全球多個地區都要得到公平的待遇,比賽的評分準則包括 (a) 主題相關程度(30%);(b) 表達信息(20%);(c) 創意(20%);(d) 攝影技巧(15%);及 (e) 構圖(15%),而評審團由一班專業人士、學者及社會名人所組成,獨欠攝影專家。

我選了以下一幅照片參賽,早前Facebook投票,也得到多位朋友投票支持,在此向大家致謝。


我曾跟老友分析照片失敗的原因,他認為照片是一幅普通的旅遊照片,如果採用大頭相,加上女孩憂愁的面容,感染力及貧窮感覺便十分強烈,必能打入三甲。

雖然我同意老友的意見,但我亦有自己的觀點,照片是前年我在柬埔寨旅行時拍攝的,當時在首都金邊某著名寺廟門外,見到一名女孩赤著腳,頭卻頂著大竹盤,向遊客售賣各式零食。

如果這女孩生活在香港,一定很開心跟同齡朋友玩耍及開心上學,但在柬埔寨,卻要為一日三餐的生計而工作,年幼的她,小小身體,竟然頂著比她身體還大的竹盤,真擔心她頭部受創,後患無窮。

從這幅照片所見,這女孩面帶笑容,天真可愛,給人開心的感覺,仿彿也能將快樂感染他人。我採用全身照的構圖,能讓觀眾看到現場環境,以及小小身體支撐大竹盤的荒謬感。

畢竟,評審一幅照片的好壞有時十分主觀,四十多幅參賽作品爭三個勝出名額,談何容易?公開組冠軍照片採用黑白大頭的構圖,從女孩眼眸裡,仿彿看出她的控訴:能給我一個讀書機會嗎?

亞軍照片也是採用大頭構圖;至於季軍照片,則是一名背著厚重書包的女孩在荒地走過,普通之極,但帶出了「路途雖然漫長,從不放棄求學機會」的正面訊息,相較之下,我照片的訊息便大大減弱了。

2011/04/12

口吃者的勵志片 - 《皇上無話兒》

Colin Firth在《皇上無話兒》中憑口吃國王一角贏得Oscar最佳男主角,他將口吃那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窘態演得入木三分,演技十分出色,獲獎完全實至名歸。

電影上映了四個星期,差不多落畫前一星期,我才匆匆趕往欣賞,觀眾入座不多,看得舒服。說實話,《皇上無話兒》這齣英國出品的電影完全是「口水多過茶」,沒有高潮起伏,沒有動作驚險,沒有緊湊劇情,電影的節奏就像英國般慢吞吞,慢條斯理的。話雖如此,但我還是佩服《皇上無話兒》的編劇,拿King George VI的口吃來借題改編,那個治療的過程,就成為了口吃症病患者的勵志作。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劇情並不複雜,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揭開戰幔,這時候King George V(Michael Gambon飾)駕崩,長子King Edward VIII(Guy Pearce飾)繼位,可是他戀上了美國的失婚婦人Wallis Simpson(Eve Best飾),決定「不愛江山愛美人」,退出王位,使身為第二繼承人的Prince Albert, Duke of York繼任為國王,也就是現在英女王Elizabeth的父親King George VI。

可是,King George VI的口吃毛病一直困擾著他,多方訪尋名醫也治不好,最後他太太Queen Elizabeth(Helena Bonham Carter飾)找到一位澳洲藉的言語治療師Lionel Logue(Geoffrey Rush飾),經過一段時間治療訓練,King George VI最終克服語言障礙,順利發表了一場鼓舞國民的著名戰時演說。

說穿了,《皇上無話兒》其實是典型的拜師學藝片,King George VI與Lionel Logue是片中的靈魂人物,對手戲相當多,他們不止是醫生病人的關係,更是知心好友,King George VI的治療過程其實相當痛苦,但Lionel Logue很有耐性地幫助他,對他不離不棄,還陪他一同發表演說,他們的亦醫亦友的關係,令人感動。

我們面對群眾說話,必會口窒窒,甚至腳震震,也是我們常稱的「怯場」,這是可以訓練的。我不知真實的口吃是怎樣,但從《皇上無話兒》一片中,King George VI的口吃似乎心理因素居多,當他面對正式演講(無論面對群眾還是廣播),便會「食螺絲」,有話總是說不出,但當他面對自己親人,卻能如常說話,因此Lionel Logue著他戴著Headphone聽著音樂來朗讀一段書本課文,竟能說得流暢,由此可見,口吃跟患者性格與自身成長經歷有莫大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還得靠患者本身的意志去克服。

演員方面,每一個角色都是歷史上真實人物,無論Queen Elizabeth、Winston Churchill(片中還未出任英國首相)、Elizabeth與Margaret公主兩姊妹、美國失婚婦人Wallis Simpson等,造型都跟真實人物似到十足。眾多角色中,始終都是Colin Firth扮演的King George VI最突出,相信口吃病患者會視他為偶像,鼓勵自己面對疾病的勇氣與決心,具有正面作用。

英文原名《The King's Speech》的Speech是雙關語,既解作演講,亦解作說話能力,可是香港片名《皇上無話兒》卻顯得不倫不類,這個「話兒」讓人聯想到鹹濕內容,也不知是否片商開的玩笑。反而內地與台灣譯得較好,內地《國王的演講》是直譯英文原名,台灣則叫《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不過,無論哪一個中文片名,就是沒有英文原名那種雙關語的巧妙。

2011/04/11

《奇鸚嘉年華》好玩好笑

上星期六去看了《奇鸚嘉年華》(Rio),這是一齣老少咸宜的合家歡3D動畫片,奇怪地入座率不高,難道與影片內容簡單及欠新鮮有關?或許3D票價貴得離譜吧,我看的竟要95元一張戲票!正因為這是一級影片,當天所見,不少家長都帶同年幼仔女來欣賞,他們看得很開心呢。


《奇鸚嘉年華》的確簡單,將巴西嘉年華、千里相親、英雄救片等元素合而為一,加上美式笑料,構成了歡樂連場的開心笑片。影片無論動物與人類角色都忠奸分明,很樣板化,但這不重要,因為影片的市場定位根本就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

劇情講述原本在巴西出世的一隻瀕臨絕種的藍金剛鸚鵡咘嚕仔(Blu),自幼被虜到美國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的Moose Lake,幸獲得愛心少女Linda發現並悉心照顧,使牠快樂地長大。可是在城市生活太久,竟然失去了鸚鵡應有的本能 – 飛翔,但Blu從不引為憾事。直至一天,有位鳥類學家找上門,指出Blu是稀有品種的斯皮克斯金剛鸚鵡(Spix's Macaw),他希望能讓牠跟另一隻雌性同種鸚鵡相親配種。

女主人同意,當大家抵達巴西大城市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後,卻發生一連串驚險逃亡的奇遇。Blu與雌鳥Jewel甫一見面,即被雀鳥走私犯虜走,幸兩鳥聰明機智,懂得尋求逃亡機會,就算再次失手就擒,都能逢凶化吉。逃亡過程中,牠們幸運遇到好心雀鳥Rafael(巨嘴鳥Toucan)、Pedro(冠紅蠟嘴鸚Red-crested Cardinal)、Nico(金絲雀Canary)、Luiz(老虎狗)的幫忙,最後在巴西盛大嘉年華的壓軸高潮,Blu為救心上鳥Jewel而克服心理障礙,終能展翅高飛。

《奇鸚嘉年華》劇情雖然簡單,但勝在驚險場面高潮迭起,毫不悶場。影片背景是巴西,當然不乏大量勁歌熱舞的場面,為配合巴西嘉年華,眾雀鳥施展渾身解數,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那些扭股動作,跳得似模似樣。

剛才提及,影片角色雖然樣板化,但每隻雀鳥勝在性格鮮明,Blu這主角克服飛行心理障礙,顯得戰戰競競,往往臨飛一刻卻縮沙,現實中你我誰不是這樣子?Jewel性格有些高傲,Rafael怕老婆。奸角Nigel奸得陰險,但竟然是我們熟識的小葵花鳳頭鸚鵡(Yellow-crested Cockatoo),真難想像原本可愛趣緻的小葵花鳳頭鸚鵡,卻被處理成如此陰險恐怖。幸好Luiz沒有像以前影片般將老虎狗繪成大奸大惡,反而十分趣怪溫馴呢。

《奇鸚嘉年華》的巴西風景,繪畫得美侖美奐,優美怡人,就算貧民窟也繪得迫真及具有實感,Blue Sky的畫功十分出色,完全不比Pixar及Dream Work遜色。最難忘是Linda駕電單車在貧民窟穿梭的場面,乍看還以為在看真人影片。

影片結尾壓軸高潮,走私犯駕飛機逃走及機艙內決鬥這兩場戲的處理,都讓我想到Nicolas Cage的《驚天動地》及Harrison Ford《空軍一號》的經典場面。

《奇鸚嘉年華》比較可取的是,向觀眾帶出關注野生動物的信息,不要為一己私慾而不斷爭購鸚鵡,反而要保護牠們的生存環境未受破壞。我記得《海底奇兵》的反效果是小丑魚大受歡迎,竟然被爭相購買當作寵物魚。

最後一提的是,《奇鸚嘉年華》好update,因為片中馬騮竟然懂得玩iPhone!

圖片來源:電影海報

2011/04/10

何謂企業家精神?

想住好啲?Oh, my G.O.D.!

去過「住好啲G.O.D.」的朋友都知道,這不止是傢俬專門店,還是一間著重生活品味的店舖,而且還會找到很多舊東西,懷舊味道濃厚。

上星期四晚,香港理工大學的企業經管人才發展中心舉辦了「何謂企業家精神 – 一個潮流先鋒的創業和創意故事」工作坊,邀請了「住好啲」創辦人楊志超先生分享他的創業經過,以及如何運用創意來創業。


今時今日,在香港搞生意要突圍而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賺到第一桶金,完全要洞悉市場脈搏,否則,只會注定失敗收場。

從楊先生的創業經過,印證了個人性格跟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住好啲」的產品設計之所以古靈精怪,全因他的洋化性格,喜作新鮮大膽的嘗試。

楊先生自小喜歡繪畫,曾考慮以藝術為將來事業,但藝術不是一門有保障的工作,未必能糊口,於是他選擇了建築,既可滿足他的繪畫天份,又能保障生活。14歲那一年,楊先生去了英國入讀寄宿學校,由於同學朋輩都是英國人,沒有其他中國人,因而感染了洋化的性格,為他將來事業尊下了基礎。

創立「住好啲」,楊先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品牌的定位。傳統上,本地傢俬公司多從外國進口產品,他認為這樣難以建立具有香港特色的品牌,所謂香港特色,就是讓本地人與外國人的覺得有趣的平凡事物。他留意到,香港有出色的設計師,又有人才去創造及生產,加上鄰近的深圳與內地都設有廠房,為何不自己設計呢?反而要向外引進人家的產品?

創業之初,楊先生要想一個本地特色的名字,讓香港人都知道這是本地貨及給予支持,像Giordano這間時裝店名,雖然是本地貨,但給人感覺卻不是香港感覺,甚至會錯覺以為是歐洲牌子,因此他認為名字與品牌(Brand)有密切關係。

要讓人家對香港牌子留下深刻的感覺與image,首先要了解香港是怎樣的的城市,由於過去的英國殖民統治,留下了不少歐式建築與文化,加上本身的中式傳統,形式了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融合。再者,香港保留了不少舊建築與舊事物,與現代的新穎潮流事物,形式強烈對比,這些便是香港的獨色,下圖便概括了香港新式舊式與東方西方之間的特點:


「住好啲」這個品牌,便有著濃厚香港特色,不僅保留了廣東話的神韻,還利用諧音創造了英文名稱「G.O.D.」,是God嗎?當然不是,而是Goods of Desire。

「住好啲」的設計靈感來自舊物,楊先生認為,產品要保留Old,亦要Update,讓新一代更易接受,因此「住好啲」的產品設計,便有著濃厚懷舊味道,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舊東西,注入新的元素,成為新潮事物。


「住好啲」的設計大受歡迎,還因此吸引一些企業來尋求合作,像奇華、Microsoft、Starbucks等。「住好啲」的產品設計真的別出心裁,如何令奇華月餅突圍而出,竟然從「八月十五」獲得靈感,而且這些靈感元素又互有關連,設計出來的月餅真的令人會心微笑。


又例如Delay No More,這是粗口諧音,轉成英文後竟然有另一層意思,這種「以舊帶新」的創新設計,真的為「住好啲」帶來不少商機。那麼,我們用「以舊帶新」的模式來創業又可行嗎?「住好啲」老闆坦言,未必成功,換言之,我們要創業的話,還得靠「食腦」,絕不可跟風。


講座到了尾聲,在場的學生與參加者就「住好啲」的成功經驗來總結甚麼是企業家精神,主要以下幾點:

1. 潮流的把握;
2. 捕捉市場脈搏;
3. 創意;
4. 堅持目標與夢想;
5. 不怕失敗,勇於嘗試;
6. 打不死的精神(整唔死你,反令你更加強壯);
7. 幽默感;及
8. 肯聽不同意見。

企業經管人才發展中心亦總結甚麼是企業家精神,主要是Achiever(成功者),主要達到以下幾點便能成為Achiever:

Adventurous Spirit(冒險精神)
Creativity(創意)
Hard-work(努力不懈,全情投入)
Innovation(創新)
Ethics(道德)
Vision(使命感)
Eagerness(積極進取)
Responsiveness to Market Opportunities(掌握機會,回應市場需要)

今次參加這講座,我自己也有點莫名奇妙,收到宣傳單張便立即登記報名。無論將來是否創業,楊先生的分享的確給了一些值得我們參考的經驗,我也要想一想如何發揮創意了。

2011/04/07

我在展能節獲得雙季軍

繼十一年前獲得雙季軍後,我再次在香港展能節獲得雙季軍。

在Facebook有留意我動向的朋友,都知道我早前在香港展能節獲取獎項,今次我首度參加攝影比賽項目,面對眾多攝影高手,竟能得到評審垂青,實有賴幸運之神眷顧。論實力,自問不及去屆冠軍及今屆冠軍,作品不是過於普通,便是顯得複雜;論技術,自問仍有很多改善空間,一幅照片的內涵完全看出攝影師到底有多少斤兩。雖然今次分別在創意攝影的「室內」及「戶外」兩個比賽項目都獲得季軍,但我不敢自滿,要知道天下之大,傑出的攝影師多不勝數,我只不過在一個小小的殘疾界別內獲獎而已,若我能在所有人士都能均衡參與的比賽內獲得季軍,這才是我個人實力的肯定。


香港展能節(Hong Kong Abilympics)是每四年一屆的「殘疾人士技能奧運會」,由香港復康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今年已是第八屆,參賽者主要來自復康界各種不同殘疾類別的人士,他們克服自己的殘障,做到健全人士一樣的技能,彰顯他們的工作能力與才華,使他們平等參與和真正融入社會。

進行創意攝影(戶外)比賽期間,有一位視障朋友很努力地去拍照,在選相的過程中,他將照片放大100% size,然後再用自己的放大鏡細看照片的細節,他看得很吃力,即使拍出來的照片大多是朦朧不清,但他沒有放棄比賽,這一份不計輸贏的毅力與付出,完全值得我敬佩。

我參加過三屆展能節,但攝影比賽卻是首次參加,巧合的是,十一年前的第五屆展能節,我首度參加英文與中文的文書處理比賽,雖然技遜一籌,但還是奪取了季軍獎牌,令我感到意外。可是到了第六屆展能節,我再度參加中、英文文書處理比賽,由於電腦故障,影響比賽狀態,結果兩手空空,落敗而回。究竟歷史會否重演呢?到了下一次第九屆展能節,我會否再度飲恨呢?


關於第八屆香港展能節頒獎禮盛況,可看以下照片:

http://www.deaf.org.hk/documents/newsletter/2011/0411/0411_5.php?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height=540&width=720


至於我的比賽作品,詳見下圖:
 

2011/04/06

鳳園生態拍攝日記

攝影課程已近尾聲,最後一次戶外攝影實習,導師帶領我們前往鳳園拍攝蝴蝶。

春天已到,到處花開,但蝴蝶可能冬眠未醒,不太活躍,難得我們遠道而來,竟然只得數隻來迎接,未免有點過份了。

鳳園這個地方,跟其他新界鄉村並無顯著特別,但卻是香港少數有最多蝴蝶品種的地區之一,有記錄的超過120種,與城門水塘相若,僅次於大埔滘及嘉道理農場,由此可見,大埔區是全港最多蝴蝶品種的地區。

鳳園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村莊被左右兩山環抱著,從風水學來講,這是「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寶地」,而且山形似鳳凰,因而改名為「鳳園村」。隨著農業式微,政府大力發展大埔新市鎮,導致很多原居民棄耕他遷。

鳳園的河谷地形,使植物多樣化,加上從前的果園及耕種活動,吸引大量蝴蝶在此棲息。從地理、生物、人文的角度來看,鳳園均擁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因此早於1980年,鳳園已被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一般而言,蝴蝶最常出沒的地方,多數是樹林較陰暗的植物叢中,以及草地、廢棄農田等空曠地方。

以下是我在鳳園拍攝的生態記錄:

2011/04/05

「打」雀英雄傳

紅棉盛放,花香四飄,只見頭戴黑色冠羽的小雀飛來,停留在梢頭,時而四處張望,時而引吭高歌,時而鬆毛鬆翼,時而啄食槳果。

紅綿綻放,也吸引各路英雄齊集,擺起腳架,托起大炮,長短不一,只要打到雀便是好炮(見註)。

這天晴朗,一小時的等候,肯飛來為各路英雄好漢擔任模特兒的雀鳥,多是香港常見的留鳥,除了前述的紅耳鵯,還有眼戴白帶的白頭鵯、鮮綠玲瓏的相思雀(暗綠繡眼鳥)、戴著繞頸皮草的黑領椋鳥,最後出場的便是前額長有潮髮的八哥。

註:大炮者,長焦距鏡頭也,一般都是100mm至800mm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