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8

New experience of visiting Sky 100

Sky 100 is the newest tourist spot in Hong Kong.  It is also the highest indoor observation deck where is located at 100th floor with 393 metres above sea level.  In there, the visitors can view Hong Kong's seductive scenes clearly by 360 degree.  It is undeniable that Sky 100 will be the newest landmark in Hong Kong.

Sky 100 will be opened in April 2011.
















2011/01/24

《讓子彈飛》觀後感

《讓子彈飛》在內地上映十分賣座,還廣受評論,引起不少話題,這吸引了我購票入場的意欲。


《讓子彈飛》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割據的動亂時代,講述張麻子(姜文飾演)挾持馬邦德(葛優飾演),冒充縣官赴鵝城上任,並與土霸黃四郎(周潤發飾演)明爭暗鬥,最後推翻土霸,解放鵝城。

無疑的是,《讓子彈飛》是瘋狂喜劇,情節詭異,對白精彩,笑料抵死,節奏緊湊。三位影帝各有千秋,誰也搶不了誰的鏡,三人角色與重要性十分平均,沒有了葛優的插科打諢,姜周二人鬥法便略嫌沉悶;若沒有周潤發的奸角,姜文這個盜匪便不夠突出。因此,三人的戲分是互相襯托,也構成了電影的主軸線,當中以「鴻門宴」一節最精彩,各人詞鋒銳利,針鋒相對,又滿懷鬼胎,盡顯人性陰險。

《讓子彈飛》的世界觀十分豐富,提及到莫札特,也有日本剖腹介錯,而鵝城革命更似含沙影射。有人話,《讓子彈飛》開首,八匹白馬拉列車,是暗示馬列(即共產主義代表人物馬克思與列寧),未免有些穿鑿附會了,據說「馬拉列車」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另一段暗喻得更牽強的情節是,黃四郎借刀殺害小六子(張麻子的義子)與「六四」有關。所以說,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些似是而非的政治影射與隱喻,若你對當今中國政治不太認識,不妨當一般娛樂片去看,一樣會看得開懷。

《讓子彈飛》的世界真的十分荒誕,簡直是無政府狀態,土霸猶如土皇帝,無法無天,人民敢怒不敢言,張麻子的新官上任,強調「公平」,似為鵝城帶來新希望。但是,他帶領蟻民起義推翻黃四郎,搶奪黃宅家產,這種流氓式革命在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你看看上星期突尼斯政變,總統本阿里流亡後,當地市民四出破壞,是否跟電影如出一轍?至於《讓子彈飛》的場景是碉樓,眾所周知,這是以石砌成的塔形高樓,用以觀測瞭望及防禦敵人的攻擊,但若以暗喻角度去看,碉樓其實是國家封閉保守的代名詞,因此電影結尾的革命起義反暴政,竟能與碉樓互相呼應。

情節怪誕,連《讓子彈飛》的戲名也怪,張麻子對目標開槍,手下詫異說「打不中?」,張麻子滿有自信地說:「讓子彈飛一會兒。」難道這是讓觀眾否吊一會兒癮嗎?

其他演員一點也不陌生,劉嘉玲、陳坤、馮小剛是香港觀眾熟悉的,當中以陳坤的演出最怪雞,癲頭癲腦。劉嘉玲最可憐,做了代罪羔羊,無辜送了性命,姜文還貓哭老鼠假慈悲。

《讓子彈飛》有一些小細節,觀眾未必知道,但手語使用者便看了出來。電影尾段高潮時,手下問張麻子,成功機會是多少?張麻子默不作聲,只打了「三」的手勢。到了翌日,手下再問張麻子,成功機會是多少?張麻子依然默不作聲,但卻打了「七」的手勢,這個「七」字,就是手語了。

《讓子彈飛》是否好看,完全見仁見智,戲裡其實全無好人,差不多個個都是壞蛋,但願我們的世界,不要像《讓子彈飛》那麼荒誕便好了。

2011/01/20

一間由女人開的餐廳

往外地旅遊,應該嘗試當地特色菜,體驗人家飲食文化,譬如在澳門要吃澳葡菜,在台灣當然要吃台菜了。


去年分別往台北與台中旅遊,都試到當地的新派台菜,所謂新派,其實與傳統台菜不一樣,餐廳只是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迎合不同食客的需要,那感覺就像現時香港有些餐廳將粵菜大加變化,成為別樹一格的前衛菜式。


我嘗試了台北的欣葉台菜料理與台中的伍角船板,兩間餐廳的老闆都是女性,真的不要小覷女性做生意的本事,這兩間餐廳深受食客歡迎,座無虛席,完全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最佳例子。若以餐廳特色比較,伍角船板極盡視覺震撼之能事。


關於伍角船板的名字,餐廳官方網站有一段美麗的解釋:

「一塊有著美麗紋路的船板,
上頭停留了一枚伍角舊幣,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一個地方建一棟有風格的房子,
那名字就是伍角船板。」

伍角船板標榜是「一個女人蓋的房子」,的確所言非虛,老闆娘叫謝麗香,人稱香姐。她是藝術家,沉醉於陶藝及雕塑創作,也喜受建築藝術,卻沒有受過正規建築訓練。當她有了土地後,便收集各類建築材料,興建一所藝術餐廳,室內裝潢全是木雕、水泥雕、油畫、陶塑、鐵雕等藝術品,連用餐器皿也是陶塑作品,而不是一般碗碟杯,這可苦了侍應生,因為單是一隻杯子便很重了,何況還要將盛了美食的碟子捧來捧去,不工傷才怪。


在伍角船板用餐,真的不能用平靜心情去享受美食,因為甫一進入餐廳,即被室內裝潢及擺設吸引了視線,美食頓時淪為次要。台中的伍角船板,連同地庫計算,樓高三層,中間淘空,給人寬敞的感覺,可是餐廳的設計不依常理,色調陰沉,滿佈石屎,沒有工整規則可言,就像身處在山洞裡。地庫給人的感覺更震撼,若有長者同行,必會「食不安樂」,甚至有感時日無多,因為地庫的設計簡直與陰司地府並無二致。


雖然伍角船板活像山洞又像地府,但的確突出了老闆娘的藝術品味,無論樓梯、扶手、檯椅、餐具,都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我覺得,在這裡享用晚餐,簡且衝擊視覺的感官刺激,難道毛骨悚然與食不下咽就是老闆娘期待食客體驗的效果?


據說老闆娘開餐廳的目的,僅是要表達她對建築的想法,基於現實考慮,不想讓空間擱置。上至天花,下至水池,戶外裝飾,戶內佈局,統統都是她的藝術創作。


對於自己的藝術品,且看老闆娘如何自我表述:

「獨特的建築藝術,
建築物並不是為了把人監禁在房子中而生,
藝術也不是依附於建築的裝飾品,
兩者是一氣呵成的工事,
他們像是把建築物內裡外翻,
呈現出肌理、紋飾和雕鑿的觸感建築,
這種觸感讓習慣了都會水泥模組的我們,
找回身體的觸覺。」


是否能找回身體的觸覺,則見仁見智了,至少在這餐廳帶給我全新的滋味,說實話,真的新鮮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