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8

為理想去到盡 - 《狂舞派》

若非電影贏盡口碑,我未必入場看《狂舞派》,電影果然名不虛傳,難得地拍出了港產片近年少見的青春,同時充滿了鼓舞與活力,值得捧場。

一向覺得港產片的青春比較造作,往往要靠有知名度的年青偶像派歌手或演員擔綱演出,有時候他們已近30歲,但卻要扮少年十五二十時,難免超齡了,而且,港產青春片題材狹窄,不是古惑仔,便是低俗劇。反而,台灣的青春片勝在親切,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全片主角都很青春,除了陳妍希超齡,幸好她當時知名度不高,樣貌清純年輕,完全沒有造作之感,難怪《那》片深受香港觀眾歡迎,成為香港最賣座的華語片,對香港製片人來說,無疑打了一巴,大不是味兒。


《狂舞派》(The Way We Dance)講述女主角阿花(顏卓靈飾演)擁有街舞Hip Hop的天份,獲大學取錄後,便加入跳舞隊BombA,她在一次校園表演憑著出色的舞蹈使她贏得「超新星」的美譽,更吸引了三個男人的注意,分別是BombA靚仔隊長Dave(楊樂文飾)、太極學會會長柒良(蔡瀚億飾)、Rooftoppers隊長Stormy(Tommy Guns飾)。為了準備舞林大會,BombA研究新舞招,阿花示範了仿似蟹步的新舞式,惹來情敵Rebecca(范穎兒飾)與隊友嘲笑,憤而離隊。太極柒良邀請她加入太極學會,阿花本對這個扮相騎呢的會長毫無好感,但相處之後便發現他樂於助人,深得長者街坊歡迎,因此漸漸愛上他,也獲他傳授太極拳,從中獲得啟發,將拳招融入Hip Hop內,成為新舞招。BombA面臨解散,Dave勸服阿花歸隊,阿良呷醋,意外弄傷阿花右腳。阿花為自己不能跳舞而意志深沉,這時候,Stormy現身,問她「So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 ?」,阿花省悟,決定重新振作,在舞林比賽迎戰勁敵Rooftoppers。

《狂舞派》故事本身比較公式化,荷李活早已有大量這類跳舞題材,拍得濫了,反而港產電影鮮見同類題材,而且香港觀眾往往媚外(包括我在內),因此《狂舞派》初初上映缺乏支持。但是,導演兼編劇黃修平誠意可嘉,確實拍出了港產片近年難得一見的青春活力,全片散發出久違了的澎湃熱情,感染著觀眾熱血沸騰,細胞也因強勁節拍而舞動起來。於是,口碑廣傳,票房已證明了《狂舞派》的成功。

年青人有本錢去追求夢想,只要肯努力過,付出過,無論成功與失敗,也對得起自己。近年有不少電影都以追夢為題,美國片有《勝利人生》,台灣片有《逆光飛翔》,這兩齣電影與《狂舞派》都有不少共通之處,跌倒了也要懂得站起來,這才是最重要,電影之所以令人感動,就是有此激勵人心的正面作用。阿花斷了腳,以為跳舞事業從此斷送,Stormy一句「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的說話,不但有驚醒阿花的鼓勵作用,也在觀眾頭上敲了一下,我們不妨反思自己在追求人生目標上,去到幾盡?這個電影金句,已不斷在我的耳際迥響。

飾演Stormy的Tommy Guns,本身真是傷殘人士,失去右腿,但殘而不廢,他鼓勵阿花的時候,不惜當面脫掉義肢,那場戲真的很震撼。沒有了一腿,依然可以靈活跳舞;我們失去了聽覺,根本無資格自怨自艾,之所以覺得人生失敗,是因為我們還未去盡。殘而不廢,Stormy給大家作出了很好的示範,對受到挫折的朋友,是一個絕佳的勉勵。

街舞與太極,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運動,一個超快,一個超慢,一個新潮,一個傳統,黃修平將兩者融合,不倫不類,不及周星馳將少林功夫與足球兩種運動結合得豐富好玩。話雖如此,將太極融入街舞運動,無疑是大膽嘗試,創意又有趣,而且黃修平將電影處理得動感十足,充滿武俠化,Rooftoppers成員在工廠天台走廊穿梭翻騰,便十分凌厲,也很好看。

演員方面,顏卓靈及蔡翰億比較突出,演技自然,惹人好感。楊樂文與范穎兒則稍遜,但都有型漂亮。Tommy Guns很冷酷,又中又英的對白,使他更添神秘感。助陣的演員不少,最突出是黃貫中,今次放下了Rock友形象,扮演精通太極拳的懲教人員,一新耳目。比較意外是葉蘊儀的客串,當年是美少女,如今卻是肥師奶,女主角的媽媽,變化真大。

《狂舞派》是誠意之作,活現了永不言敗的香港精神,導演為了這齣電影,完全去到好盡,拍出了難得一見的青春活力,起碼讓我們知道,香港電影不是只有低俗、臥底、警匪、功夫等片種。

2013/09/15

中大50周年校慶紀念作 -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50周年校慶話劇《教授》,難得地不落俗套,強調大學生應有多方面思考,同時也關注大學教育產業化的問題,讓觀眾對本港教育制度有一個很好的反思。


《教授》(The Professor)講述Lucretia在高級程度會考失分,未能入讀心儀的BBA,改而求其次選修哲學。為了爭取高分GPA,約見教授追究論文功課只得B+的原因。在大學裡,Lucretia認識了法律系二年級的Jeremy,他帶她參觀教授的思辯教室,看見辯論隊員雄辯滔滔,正反雙方的思辨方式,令她獲得啓發。有一天,Jeremy涉嫌參與社運被捕,Jeremy母親與教授雖是兩姊弟,但卻在Jeremy惹上官非一事產生嚴重分歧,母親認為Jeremy應該指證同伴脫身,但教授則認為不應違背公義,令Jeremy陷於兩難,也使教授一向致力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備受質疑。

陳焯威導演、莊梅岩編劇的《教授》,中大色彩十分濃厚,皆因這兩位幕後都是中大人,連舞台設計與人物角色,都滲透出濃厚的中大味道。作為50周年校慶的紀念作,《教授》沒有老套地重溫錢穆、牟宗三與唐君毅當代儒者創校的辛酸往事,亦沒有像電影《玻璃之城》般講述港大火紅年代,反而借近年學運社運屢遭警方打擊與拘捕的社會議題,帶出兩個不同的思辨方式,形成兩個對壘陣營,一方要維護社會公義,另一方則傾向建制秩序,導致兩方觀點產生矛盾與衝突,劇中教授與Jeremy媽媽就是衝突兩方的代表人物。

《教授》另一特色是借大學辯論來調刺當今大學教育制度的弊端,大學原本是培育學生有獨立思考的好地方,可是近年來大學教育產業化,每個莘莘學子爭相選報熱門科目,為的是有利於將來就業,就像Lucretia選擇BBA的目的,因此,大學已漸漸變質成為職業訓練場。今年,大學還多了一個憂慮,就是大學中學化,大學生還有無獨立批判性思考的心理質素,頓成疑問。

《教授》以大學教育作主題是近年少見,更難得的這是香港原創話劇,莊梅岩不愧是出色的編劇,將多幕大學戲處理得毫不沉悶,教育制度與批判思考本來深奧難明,但經過編劇精簡之後,變得淺白易懂,趣味盎然。大學辯論隊辯論專上教育制度的一場戲很精彩,正反兩方各自提出論點反辯,編劇借此機會對當今教育制度的窘境作出反諷與控訴,讓觀眾了解,辯論戲劇化好看過時事辯論,起碼不會那麼乏味。

演員方面,四位主角演技出色,台柱潘燦良不用多說,教授一角似為他度身訂造,他的出現是全劇一大亮點。飾演Lucretia與Jeremy的兩位新人郭靜雯、歐陽駿入行日子尚短,但毫不怯場,惹人好感。至於陳煦莉,將惡媽媽演得入木三分,只是她年紀並不老,扮媽媽其實未夠「資格」,若由羅冠蘭飾演會更好。

公民抗命是香港近年燙手山芋,人人都在討論社會核心價值,這需要有獨立的批判性思考,來維護社會公義,否則,我們的城市會慢慢變成「應聲蟲」社會,若最終連我們的自由也逐塊逐塊被噬去,到時大家悔之已晚了。

2013/09/10

嘮嘮叨叨的夫妻戲 - 《情約半生》

《Before》系列第三部《情約半生》(Before Midnight)終於開畫,為期待已久的忠實影迷帶來久旱逢甘露的慰藉。


《情約半生》是《情留半天》和《 日落巴黎》的延續篇,難得的是電影鐵三角:導演Richard Linklater、男主角Ethan Hawke、女主角Julie Delpy,從1995年《Before》系列首部《情留半天》開始,每隔九年便聚首一堂,到《情約半生》已差不多二十年了。觀眾看著男女主角由二十多歲的金童玉女,到三十歲的壯年,到四十歲的中年,就像與朋友一同成長,格外親切。

《情約半生》劇情很簡單,Jesse與Celine邂逅多年,終於成為夫婦。電影主要講述兩夫婦在希臘度假的一天生活,包括上午陪同兒子到機場返回芝加哥、中午在朋友家聚餐、下午在鄉間散步、晚上在酒店留宿,然而,夫婦卻無端吵起架來,兩人各持己見,互不讓步,一發不可收拾。在瀕臨分手邊緣的時候,Jesse主動與Celine和好,化解了一場婚姻危機。

《情約半生》的特色,就是簡單,幾乎沒有劇情,全靠男女主角之間的冗長對話來串連全劇,感覺上較似偷窺別人夫婦談話一般。對白內容東拉西扯,都是圍繞著夫妻間生活上的瑣碎事情,但卻從兩人對話中,將兩性關係的分歧與矛盾凸顯出來。就算Jesse與Celine兩人對生活上觀點與看法存有分歧,其實都很正常,可以包容與接納,平心靜氣討論。可是,他們兩人似乎忘記了「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定律,在酒店親熱時,卻因為女方接聽電話,惹起男方不滿,反脣相譏,令女方大為光火,大怒離開,這一段火花成為了全片中的高潮。

《Before》系列奠下了愛情電影的經典,這對美國男與法國女互生情愫,觀眾早已認定兩人是天生一對,卻因未能一起而感到難過與可惜。到了《情約半生》,Jesse與Celine經過前兩集的兜兜轉轉之後,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還以為他們「從此幸福美滿,快樂一起」,但兩人卻在溝通過程之中,出現不少磨擦,甚至有中年危機,他們外表早已不是昔日金童玉女,男的不修邊幅,女的身型發福,完全沒有多餘「快樂美滿結局」的浪漫遐想。

在鄉間散步的時候,Celine問丈夫若是現在此刻才相識,他還會看得上她嗎?由此可見人到中年後,對外表愈顯重視,也比較在意老態的漸漸呈現。兩人在婚姻上,也似乎有信心危機,他們曾談論往後50多年還能否一起,甚至在育兒、工作、居住的問題上產生齟齬,這些段落都十分現實,打破了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必會白頭到老的浪漫傳統,給觀眾帶來兩性關係上的一個重要反思。在朋友聚餐的一場戲,有老中青三代人,大家互相談論各自生活態度,以及與愛人相處心得,就像總括了男女主角過去、現在、將來的情路發展。

李察連利加導演兼編劇的《情約半天》,其實比較適合以話劇形式演出,因為電影在一天之內如此絮叨不休地說話,甚至是超過十多分鐘長鏡直落地說話,真正考驗觀眾耐性。幸好伊芬鶴基與茱麗蝶兒演出十分自然,兩人溝通就好像平常談話一般,沒有劇本照讀的感覺,角色也像度身訂造,完全演回自己。未知電影會否有下一次九年之約?屆時男女主角已五十歲,是踏入黃昏的更年期。若以今集兩人溝通上的磨擦來推斷,不敢想像下一集兩人關係發展到甚麼地步。

順帶一提,香港中文片名似乎將「情約」兩字用得太濫,別無新意,你還分得出《情約今生》、《情約一天》、《情約半生》嗎?這三片完全沒有關連,但中文名稱卻製造了混淆的錯覺。反而《Before》系列英文原名《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更簡單直接而富有韻味,如果還有下一集,不知會是Before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