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7

有趣的扭計骰

小時候玩扭計骰,總是不能完成,結果放棄不玩了。

近年風水輪流轉,竟然古老當時興,扭計骰又大行其道,不少年青人都一骰在手左扭右扭。

今天我從好友Kenneth太太的網誌裡看到一個有趣的介紹,只要將相片上載到「Rubik's Cube」,便能成為扭計骰的圖案,更有趣的是,她也是從我朋友Tracy的網誌裡看到的。

各位朋友,你們也試試看,有關網址如下:
http://www.dumpr.net/rubik.php





2008/09/15

大坑舞火龍

大坑舞火龍(Fire Dragon Dance)於每年農歷八月十四至十六日舉行,即中秋節迎月、賞月、追月三晚,這項具有128年歷史的民間傳統盛事,聞名中外,吸引不少遊客參與。此外,主辦單位舉辦的攝影比賽,更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帶備全副攝影器材來拍攝。

關於大坑舞火龍的起源,著名保育工作者何耀生先生在其著作《香港風俗及節令文化》有一段十分詳盡的介紹,以前大坑一帶聚居不少客家農民,大多以務農和打獵為生,生活十分簡樸。1880年發生的一場瘟疫,導致死人無數,後來村民獲菩薩報夢,只需在中秋節前後三天舞動火龍繞村巡遊,燃燒炮竹,便能驅除瘟疫。傳說歸傳說,用比較科學的說法,長壽香含有硫磺成份,並具有消毒殺菌作用,相信當時的瘟疫因此被消滅。

根據資料,火龍全長420英尺,從頭到尾由34節組成,並以麻纜作主幹,再以珍珠草包紮而成。龍頭重達數十公斤,插上二支強力的電筒,宛如龍眼,加上薄身鋼片製成的龍牙,栩栩如生,全身插滿長壽香,舞動起來時火花四濺,至於二棵大龍珠,則用沙田柚插滿長壽香製成。

我第一次拍攝大坑舞火龍,今晚天氣火滾,汗流浹背,極不好受。晚上七時許,已見很多人依著欄杆等候,很難找到空位,有些人帶備攝影用的鋁梯,有些人則臨急生智,找來一些膠椅或站在高物上,爭取最佳的攝影角度。或許在酷熱天氣下等候多時,易使人煩燥,我爭取在人與人之間的空位拍攝,都被某男子用身擋架,毫不禮讓,甚至相機被他輕微推撞下,不慎碰到旁邊另一男子的額頭,幸好沒有弄痛對方。

大坑舞火龍拍攝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攝影技術,一是環境所限,街道狹窄且人多,沒有記者證的朋友,則要在欄杆及擁擠人群中爭取有利的拍攝空間;二是時間因素,大坑舞火龍在晚上8時30分舉行,天色已黑,需要運用高感光度(ISO)來拍攝;三是構圖,火龍舞動時不會停下來讓你拍個夠的,因此拍攝時要快速,最好調較連環拍攝。因此,沒有人能第一次拍攝便能拍出佳作,我也不例外,拍了70多幅全都不理想,惟有下年再努力吧。

2008/09/14

赤柱的中秋

今晚中秋節,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人月兩團圓。

雖名中秋,但秋意欠奉,都怪「森垃克」颱風,讓我們渡過13年來最酷熱的中秋節。

舉頭望望明月,皎潔渾圓無比;球面陰影清晰,宛如嫦娥起舞;添上一絲薄紗,散發一層光輝。

皓月當空,映照大地,到處是歡樂笑聲,而且越夜越熱鬧。






































酒井法子扮師奶

才不過37歲的酒井法子竟然扮起師奶來了,娘味十足!

小丸子卡通大受歡迎,日本富士電視台兩度攝製真人版,逢週六晚6時正,無線電視便會播出《小丸子上電視》,是真人扮演的第二代版本。這輯電視片集裡,要數最具名氣的,非酒井法子無屬。

酒子法子(Sakai Noriko)樣子甜美,出道以來一直深受影迷歌迷鍾愛,更是不少男性的暗戀對象。可惜歲月催人,現齡三十有七的法子,扮起持家有道的家庭主婦,未免有點趣怪,或許小丸子電視劇以小朋友為對象,選角也不用嚴謹吧。















《小丸子上電視》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瑣事,與晚晚家嘈屋閉的人氣劇集《家好月圓》相比,更覺清新。家庭倫理劇集本應如此,奈何太平凡的,觀眾便不愛看;幾乎家破人亡的,觀眾便樂此不疲,更可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說回酒井法子,大家可從以下照片作一對照,真的不同了。


















(圖片來源:日本富士電視台官方網站)

2008/09/13

福仔與阜基接受《明報》專訪

上週五晚,《明報》女記者夥同男攝影記者到訪香港中心,訪問福仔與阜基。這次專訪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安排,本是為了宣傳機構四十週年重點活動之一的「聾健共融全港攝影比賽」,但記者似乎對聾人攝影師更感興趣,好奇他們怎樣拿起相機拍照。



















今天,《明報》A22版刊登了他倆的專訪,首先映入眼廉便是那個趣怪的姿勢,其實那是手語,福仔的手語是「單鏡反光機」,而阜基則是「構圖」。記者撰文中肯,依實而寫,只是有些材料經她篩選後被刪掉了,季賽採訪部分以及攝影記者在香港中心大量拍攝的照片,竟然一幅也沒有被採用及刊登!沒法啦,記者有編輯的最後決定權,被訪者無權過問的,對嗎?

有關報章訪問內容,可點擊以下標題:

他們用相片填補聲音 失聰攝影發燒友 國際比賽奪冠
導師:照片是最好的教材

龍脊遠足

今早,我約了華哥與鄒先生前往龍脊(Dragon's Back),為稍後舉行的秋季遠足作一次路線試行,我們合作籌劃遠足活動多年,今趟還是首次選擇港島區的遠足徑。是日天晴乾燥,氣溫32度,十分炎熱,由於受到正在吹襲台灣的颱風「森垃克」氣流影響,天空積聚一些污染物持續不散,煙霞彌漫,一片灰濛濛。





「龍脊」一名,來自打爛埕頂山至雲枕山之間一段蜿蜒起伏的山脊小徑,宛如龍的背脊,因而得名。雖然遠離市區,但前往龍脊的交通十分方便,只需在筲箕灣巴士總站乘搭前往石澳的9號巴士或小巴,在港島徑第八段(土地灣至大浪灣)入口處下車便可,因此,龍脊於2004年被《時代周刊》選為亞洲最佳的城市遠足路線。

龍脊景色怡人,與西貢相媲美,左眺大潭灣,右望石澳及大浪灣,能夠飽覽美景,登山再苦也是值得的。行走龍脊是挑戰體力的考驗,因山路高低起伏,沿途沒有樹蔭,頗費氣力;之後轉入林蔭大道,枝葉婆娑,山溪處處,平坦易行。

龍脊一帶屬於粗面質凝灰岩(條紋班雜岩),石澳則是花崗岩,這兩處地質估計於白堊紀時期形成,即大約1億3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在土地灣登上龍脊途中,便會發現很多大小不一的乳白色結晶礦物,那是石英,屬變質岩的一種,可作飾物、磨料及玻璃等工業原料。只要細心觀察,便可發現不少有趣的地質現象,為甚麼石頭呈紅色?原來石頭都會生鏽,因為內含鐵質,經氧化後便呈紅色。為甚麼有些石頭有一條明顯的白線?那是石英脈入侵。


我們由土地灣出發,直至馬塘坳為止,共需二小時,可惜煙霞使能見度下降,未能拍出美麗的照片,希望稍後遠足活動舉行時,天色會好轉吧。






2008/09/11

《Mamma Mia!》電影觀後感

由著名奧斯卡金像影帝Tom Hanks執導的《Mamma Mia!》,電影中文名稱為《媽媽咪呀!》,Mamma Mia是意大利文,意思是我的媽媽。電影改篇自同名的百老匯音樂劇,原著由英國劇作家Catherine Johnson創作,並於1999年4月6日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首演。《Mamma Mia!》名稱來自著名瑞典老牌樂隊ABBA的名曲,這支歌曲流行一時,並於1975年榮登流行曲排行榜的冠軍。


電影版本相信跟足音樂劇原著,改動不多,劇情本身其實頗兒戲無聊,幸好電影全部在希臘島嶼拍攝,海水蔚藍清澈,風景秀麗怡人,加上ABBA的歌曲如《I Have A Dream》、《Honey, Honey》、《Money, Money, Money》、《Mamma Mia》、《Chiquitita》、《Dancing Queen》、《I Do, I Do, I Do, I Do, I Do》、《The Winner Takes It All》、《SOS》、《Gimme! Gimme! Gimme! (A Man After Midnight) 》等,無論視覺抑或聽覺效果上,都提供了極佳的享受。

劇情講述單親媽媽Donna(Meryl Streep飾演)在希臘小島經營旅館,並獨力養大女兒Sophie(Amanda Seyfried飾演),兩母女相依為命,而Donna從來不向女兒談及任何父親的事。亭亭玉立的Sophie快要跟未婚夫Sky(Dominic Cooper飾演)結婚,一直以來她從不知道生父是誰,也希望他能陪她走過紅地毯出嫁。她偷看母親Donna的日記,發現母親曾經有三個情人,因此她冒母親名義發函邀請這三位素未謀面的男士,並推測當中一人必是其生父。Sophie投信的一幕,便唱出《I Have A Dream》,聲音甜美。

這三位男士分別是建築師Sam(Pierce Brosnan飾演)、銀行職員Harry(Colin Firth飾演)及旅遊作家Bill(Stellan Skarsgard飾演),他們曾跟Donna有過一段感情,也都認為自己有可能是Sophie的親生父親。Donna一直都不肯講出真相,沒有跟女兒坦白說出誰是生父,這使Sophie陷入迷惘中,最後決定由母親送她出嫁。

由於未婚夫Sky並不急於結婚,一直都想外闖,在結婚宣誓的一刻,Sophie臨時變卦,決定不結婚,順從未婚夫的意願。眾人大感意外,Donna更顯得不知所措,這時候Sam挺身而出,當眾向Donna求婚,並向她表白,過去21年來他都深愛著她,當年他曾短暫離開,回來後卻發現她已隨另一情夫離開,不知所終。無奈家命難違,Sam要跟另一女子結婚,並育有二名兒子,及後夫婦彼此性格不合,最終離婚收場。電影的結局真的出人意表,隨著《I Do, I Do, I Do, I Do, I Do》的歌曲,Donna終於答允下嫁,這場本是女兒的婚禮,卻變成母親的婚禮,至於生父是誰,雖未明言,但此刻已是不言而喻了。

《Mamma Mia!》是向中年演員致敬的電影,Meryl Streep、Pierce Brosnan等演員佔戲甚多,是電影中的主要台柱,他們雖然年過半百,但仍充滿活力,又唱又跳,絕不遜於年輕演員。演員方面,Pierce Brosnan老了,已不復James Bond的風流倜儻,肚腩顯現。Meryl Streep年紀不輕,縐紋也多,飾演女兒的Amanda Seyfried則年輕漂亮,嬌小玲瓏,惹人好感,兩母女很合襯。要數最搶鏡的,我認為飾演Rosie的Julie Walters及飾演Tanya的Christine Baranski當之無愧,她們在戲中是Donna的金蘭姊妹,是典型嫁不出及婚姻觸礁的小人物,最終都喜劇收場,分別覓得如意郎君。

眾演員並非唱家班出身,但他們在戲裡大展歌喉,唱得不俗,我最欣賞便是主角Meryl Streep獨唱的《The Winner Takes It All》,當時劇情講述她要趕往教堂送女兒出嫁,途中Pierce Brosnan攔截,欲向她求證女兒的生父是否自己,於是Meryl Streep便以《The Winner Takes It All》唱出她心情,盡獻歌喉,真的聽出耳油。順帶一提,《Mamma Mia!》大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十分流行的貓王皮禮士利式懷舊舞蹈,結尾還讓主角們舒展渾身解數,穿著喇叭褲大跳特跳,Pierce Brosnan的扮相最令人忍俊不禁。

《Mamma Mia!》是一齣輕鬆小品喜劇,就像飯後甜品,令人看得開心。

2008/09/09

大仲馬的《三劍客》

讀完小仲馬的《茶花女》後,便借了大仲馬的《三劍客》來看,我花了三個星期才看完。《三劍客》是大仲馬的名著,寫於1844年,法文原名是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譯作《三個火槍手》,主要講述小說主角達太安(D'Artagnan)及三個火槍手(亞瑟斯、頗圖斯、亞拉米)的英雄故事。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由於跟兒子同名同姓,因此一般人稱父親為大仲馬,兒子為小仲馬。雖然父子倆的作品風格大相逕庭,但文學成就均為後世所稱頌。大仲馬曾進入Abbe Gregoire's就讀,不到二年便輟學,之後跟Adolphe de Leuven合作撰寫劇本,從此踏上戲劇創作之路。大仲馬自學成才,小說和戲劇作品多達300部。由於大仲馬的祖母是海地黑奴,故他擁有黑人血統,黑白混血兒的身份,使他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2002年,法國總統希拉克宣布,將大仲馬棺槨移靈到巴黎先賢祠,與法國大文豪雨果為鄰。

大仲馬在小說序言中解釋了《三劍客》誕生的經過,當初他為了編纂一部關於路易十四世的歷史,在皇家圖書館看到一本《達太安先生回憶錄》,書本敘述達太安初次謁見國王火槍侍衛隊隊長特雷維爾先生(Treville),在候客廳遇到三位年輕人,他們效力的正是達太安想光榮加入的那支顯赫侍衛隊。這三位年輕人的名字分別是亞瑟斯(Athos)、頗圖斯(Porthos)和亞拉米(Aramis),大仲馬對他們感到好奇,不斷尋找史料,再加入虛構情節,一代鉅著便這樣完成了。

《三劍客》的故事背景,主要以一樁宮廷密謀及拉荷謝爾圍城戰為骨幹,其中穿插很多豐富的枝節,場景變化頻頻,使故事緊湊不已。拉荷謝爾圍城戰是路易十三世(Louis XIII)在位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拉荷謝爾(La Rochelle)是法國西部大西洋海岸港口城市,對岸便是英倫島嶼,這件英法衝突的領軍人物分別是英國首相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及法國紅衣主教李卻立(Richelieu),表面上為了宗教糾紛,實際上卻為了一個女人 - 路易十三世的皇后安妮(The Queen Anne d'Autriche)。自古有言道:紅顏禍水,安妮皇后是一位蔽月羞花的大美人,沒有擾亂政局的野心,奈何卻有愛慕者為了她而棄天下蒼生於不顧,小說中的英國白金漢公爵便是明顯的例子。

1625年,十七世紀中葉的法國局勢不安,人心惶惶,外患包括領主之間的衝突、西班牙的宣戰;而內亂包括盜匪、乞丐、胡格諾新教徒、惡狼和悍僕為患,以及國王跟紅衣主教的相爭。小說主角達太安是典型的加斯尼科人(Gascon),有著棕褐色的長臉,高挺的顴骨,顎部肌肉發達。他拿著父親給他的三件禮物,包括15埃居(Crown,法國古代錢幣)、一匹貝安(Beaunes)矮種馬及致特雷維爾先生的一封推薦信,便踏上旅途,前往巴黎謀職。

達太安投靠火槍手侍衛隊長特雷維爾先生,先加入成為禁衛隊,後如願成為火槍手,他跟三劍客不打不相識,還成為關係密切的好朋友。身為三劍客之首的亞瑟斯儀表堂堂,天資聰穎,行事謹慎冷靜,為人沉默寡言,他本是拉費爾伯爵,由於跟米萊狄的婚姻,使他隱姓埋名,後來成為火槍手。亞拉米是一位準神職人員,他為了報仇而勤練劍法,並加入成為火槍手,他一心想侍奉上帝,奈何跟情人塵緣未了。頗圖斯則是頗具喜劇感的角色,他十分健談,但貪慕虛榮,愛以華麗服飾來突出自己,後來跟法官遺孀結婚。

這四個好朋友幾乎形影不離,他們甚至為了保護安妮皇后的名譽,而跟紅衣主教對抗。紅衣主教李卻立是法國宰相,權傾朝野,他藉著國王路易十三對其的倚重,挑撥國王與皇后的關係,幸好被達太安等人粉碎了。紅衣主教李卻立從不掩飾其野心,多次借機削弱國王權威,以圖獨攬大權,在拉荷謝爾圍城戰中便顯露其軍事指揮能力。

達太安的劍術如何厲害?且聽小說對他的描述,在一場跟紅衣主教的侍衛隊朱薩克(Claude de Jussac)的決鬥中,達太安爭強好勝,不斷變換招式和位置,身手十分靈活,忽縱忽跳,又不按章法使劍,使對手難以招架,最終被達太安刺傷。

小說中最搶鏡的人物便是溫特夫人米萊狄(Milday de Winter),她原是法國人,可說出一口流利英語,其英文名字Milday是My lady的變形。米萊狄是小說的大反派,也是全書最顯著的奸角,紅衣主教李卻立雖然陰險,但卻高明地不顯露出來,他的大部份陰謀均由米萊狄執行。米萊狄風情萬種,能言善語,演戲是她的強項,足以令她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殊榮。外表雖然漂亮,實則蛇蠍心腸,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為人亦心狠手辣,亦善於迷惑男人,不少男人亦栽在手她手裡,包括達太安和亞瑟斯。米萊狄懂得化險為夷,英國的溫特爵士(De Winter)收到達太安的通風報訊,得悉米萊狄受紅衣主教的委派,前往英國暗殺白金漢公爵。溫特爵士捉拿了米萊狄,將她囚禁,便任命手下費爾頓(Falton)看守她,他本是虔誠的清教徒,誰知鐵石心腸的他,竟受到米萊的媚惑,最終令費爾頓放走米萊迪,並刺殺白金漢公爵。這樣的一個女人,真是最毒婦人心,連紅衣主教都對怕其三分。

關於愛情方面,劍客主角屬於「多情風流」類型,亞瑟斯、頗圖斯、亞拉米還好一些,只專一於一個對象,反而達太安到處流情,明知初戀情人班納希厄太太下落不明,或許身陷險境,但自從見了米萊狄後,竟然對其傾心,還跟她度春宵,完全忘記了當初接近米萊狄的真正目的(查探班納希厄太太的下落)。這還不止,連米萊狄的丫環凱蒂也愛上了達太安,法國人這副風流德性真的表露無遺。

《三劍客》既是法國的武俠小說,也是歷史小說,跟金庸武俠小說相似,都是以歷史作為故事背景,部份小說人物在歷史上亦真有其人。《三劍客》十分現實,達太安等人時刻都要為生活要惆悵,未能三餐溫飽,但他們堅守原則,不作有違道德事情,更不會為五斗米而折腰。金庸的武俠人物便不同了,他們哪裡擔心生活費?

大仲馬將其深厚的編劇技巧,套用在小說裡,使每個章節之間緊緊相扣,高潮迭起,在嚴肅的氣氛下亦不忘加插幽默笑料,大收喜劇效果。大仲馬擁有豐富的歷史、神話、聖經、地理知識,因此書中便大量運用這些素材來作借喻,他提及的歷史人物包括古羅馬將軍龐培(Pompey, 106-48 B.C.)、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 287-212 B.C.)、法國詩人Vincent Voiture(1598-1648)等,古希臘神話人物阿基里斯、Hippolytus、Nestor及童話人物格列佛(Gulliver)等,都被作者形容小說人物的性格與行為,當然聖經的經典人物更是少不了,包括所羅門王(Solomon)、參孫(Samson)、撒母耳(Saul)等,此外,作者亦提及很多法國地名,包括Partizan、Tours、Rhe、Calais、Bayonne等。

《三劍客》流行了超逾一百多年,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在法國更是家喻戶曉。未曾看過大仲馬小說的朋友,總會先看《三劍客》,而小說亦多次被改編為電視電影及卡通片,由此可知這本名著的流行程度。

評相的重要性

評相一直是我的弱項,習影多年,還是未能改善不懂評相的毛病。懂得評相,才懂得拍照,也能拍出優異相片。照片從來不是隨便按下快門那麼簡單,無論單鏡反光相機,抑或自動數碼相機,按快門前都必須經過思考。

攝影是一門視覺藝術,有其一套美學觀念與價值,一張照片的好壞,往住取決於攝影師想表達甚麼訊息,構圖鋪排與氣氛營造僅屬次要,換句話說,訊息是靈魂,構圖是身體,氣氛是衣服。

Dennis Lai在《攝影雜誌》256期撰文表示,成功的攝影師舉起相機拍照前,已預料到自己在拍甚麼及拍到甚麼。照片是一個媒介,照片的內容其實就是要表達攝影師所思所想,但很多時候,大部分照片總讓人產生滿肚疑問,Dennis更批評,這是攝影師製造空間讓觀賞者去思考。

Dennis認為有些相片不需用文字來表述,當中以新聞攝影尤為明顯,話雖如此,照片還是要讓觀賞者看到攝影師究竟拍了些甚麼。教授攝影評論學的蕭嘉輝則認為,香港的攝影師多數不喜歡在照片上加序言,這與明信片並無分別。所以,他鼓勵學習攝影的朋友,多發表,多寫作,多舉辦展覽,多尋找新題材,這樣才能磨練自己的攝影技術,並提升對事物的敏感度和看事物的透徹度(參看《攝影雜誌》256期92頁)。

無論如何,學懂評相,便懂得分析照片的優劣,趣味性也大大增加。

2008/09/07

殘奧開幕令人感動的一刻

京奧開幕已一個月,
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華麗畫面,
至今仍在腦海一角留下深深的印記。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濃縮成三小時精華,
一點一滴在世界各地灌溉。

殘奧規模不及京奧,
但其永不言棄的精神,
激發起殘疾健兒們的豪情壯志,
他們不甘被現實作無情的摧殘,
要以其自強不息的毅力,
征服殘疾障礙,
頑強鬥志絕不亞於京奧健兒。

這一夜,
隨著煙花在鳥巢上空爆放,
八萬觀眾齊聲歡呼倒數,
四年一度的殘奧盛事正式揭開序幕。

千多名的身穿彩服的卡通玩偶跑入場內,
彷彿一道七色彩虹帶來無比歡樂。
四千名殘疾健兒在響徹掌聲裡徐徐進場,
享受著主角的榮耀,
那一刻興奮激動不已。









四川小女孩李月,
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腿,
但她沒有被擊倒,
她從未放棄過跳芭蕾舞的夢想,
她忍著斷肢的痛苦,
咬緊牙關苦練。

這一夜,
在燦爛的星空下,
無數光柱投射在輪椅上的她。
一身白紗芭蕾舞裙的小公主,
在《波萊羅舞曲》的伴奏下,
翩翩起舞,
優雅無比。

主旋律不斷重複著,
小鼓聲慢慢推向高潮,
這裡沒有原曲的亢奮瘋狂,
激昂的熱情,
使舞蹈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隨著曲終數下擊鈸聲,
只見英俊的芭蕾王子舉起小公主,
這一刻,
她向世界展示了生命的頌歌,
實現了童話的夢想。
她,感染了他人,
流下了熱淚,
生命,本來就是如此美麗的。

盲人的歌聲琴聲,
聾人的手語舞蹈,
一幕一幕感動著全世界;
武術小子活潑的舞蹈,
近千雙手織成的海鳥,
不分你我,
共同和夢一起飛翔。

聖火點燃的一刻,
體現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奧運精神,
殘奧健兒們,加油啊!


(圖片來源:新華社官方網站)

2008/09/06

北角街頭的「萬耳長城」照片收集活動

上週六,天晴炎熱,陽光猛烈,我們義工在北角港運城對開街頭暴曬三小時,僅收集不足40個耳朵照片,反應十分冷淡。原先估計今天與上週六沒多大分別,出乎意料地,我們收集了154個耳朵照片。

我們曾考慮取消今次活動,但是活動早已向外公佈,假如取消的話,豈不是讓專程到來支持的有心人撲空?吸取了上週六的經驗,鄒先生借了帳篷,以免受日曬雨淋之苦。紅白二色的帳篷擺在路邊格外奪目,吸引了街坊與途人細看究竟,阿贊與阿強二人落力宣傳,不疾不徐又充滿耐性地向街坊與途人講解活動性質與目的,因此得到大家支持,讓我們拍攝耳朵。其實天氣因素也不容忽視,幸好今次天陰,途人也走得慢些,至少不會暴曬在如烤爐般的炎陽下。

願意拍攝耳朵的途人中,家庭組合較多,其次是長者,年青人較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他們也樂意「露耳」。由於活動要求參加者提供姓名及聯絡電話以作抽獎用途,加上僅我一人負責拍攝,使帳篷外聚集了很多人等候,我們應接不暇,最後發現多達9幅耳朵照片不知屬於誰人。經一事,長一智,我們需要完善拍攝及登記流程,以免產生混亂。

拍照方面,在天陰環境下,我將白平衡設定為自動,但效果不理想,照片偏藍。陰影與陰天的白平衡卻使照片偏黃,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嘗試調較白光管白平衡,效果竟然滿意。即是說,當時環境只需要4100K色溫便足夠,6500K或以上易造成偏黃現象,看來我需要多些鑽研白平衡的使用,在拍攝之前調較好正確的白平衡,以免使照片效果大打折扣。

下一次耳朵照片收集活動,將在十月中旬及十一月尾舉行,地點可能是太古城商場及銅鑼灣行人專用區。

以人物為主題的季賽

本年度第二次攝影季賽,於今晚舉行了,聾影社邀請了資深攝影師梁波先生、王貴光先生,連同歐陽導師擔任評審,並就社員參賽照片作出嚴格的審評,最終順利選出五位優勝者,分別是福仔(冠軍及第五名)、仲文(亞季二軍)及剛剛加入聾影社的KC哥(第四名)。

是次季賽主題是人物,可以是模特兒造像,也可以是以人為主的照片。「人物」題材廣泛,「人像」則指刻劃人的形體或相貌的作品,二者是不同意思,可是今次卻發生了小風波。為了宣傳,我曾於8月22日電郵給各位社員,稱季賽主題是「人像」,事後阿青與福仔提醒我,主題應為「人物(包括人像與人物)」,因此我在8月28日發出電郵糾正錯誤,並聲明「為免社員混淆,特此說明,若對大家造成不便,請接受我的致歉」。但是,錯誤真是一發難收,一字之差卻謬以千里,有社員由於「主題混淆」而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並不斷向我埋怨,為此我向對方鞠躬不下十次,仍未能平息對方不滿。

題外話說多了,言歸正傳,福仔真不愧為國際冠軍,他在2月22日汕頭「賽大豬」民間活動拍回來的一幅「小孩與豬頭對望」照片,贏得評審歡心,並幾乎滿分(以15分為滿分,三位嘉賓合共給予14分)。至於仲文也毫不示弱,憑一幅在內地鄉郊拍攝的「溫馨理髮」照片,獲得亞軍。

今次我選出了三幅造像照片參賽,可惜未能承接上一次季賽的「氣勢」,僅僅憑港姐王君馨造像照片,獲得第8名。首7名的照片全是以人物為主,也可以這樣講,以「造像」為題材的照片,我已是第一名了,哈哈,我是否十分阿Q?











季賽完後,緊接而來便是聾健共融全港攝影比賽,歐陽導師就比賽主題作了一個簡單的說明。他認為,以形式來說,聾健共融是很難在外表上看出來,但卻可透過聾人與健聽人的合作,例如義務工作、運動、溝通分享等活動來表現「聾健共融」的一面。

若就表現方式來說,可以是手語,也可以用筆寫在紙上,或者透過不同動作讓健聽人明白,而健聽人也可以用誇張的口型與表情,或筆寫等來作出回應。

「聾健共融全港攝影比賽」將於10月31日截止參加,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