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文化都是舊香港歷史的重要部份,無奈舊式建築與老店都敵不過經濟發展,而且逐漸消失,不久將來,這些百年老店可能完全消失於時代巨輪之中,日後我們可能只在歷史書藉、舊電視片段或香港歷史博物館回憶。我對舊香港事物有濃厚興趣,上週六參加了「文化葫蘆」舉辦的「上海街文化之旅」,加深認識了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老舖。
上海街在1887年建成,是當時香港主要的營商地帶,加上臨近油麻地避風塘,更是不少水上人上岸購物熱門所在。隨著彌敦道的發展及填海擴展,從前熱鬧喧囂的上海街,發展慢了下來,反而因此保留了不少逾半世紀的老舖,走入上海街,猶如時光倒流,返回半世紀前的舊香港。「上海街文化之旅」由攝影師吳文正(Simon)負責導賞,參加者先在油麻地舊中式酒樓集合,20年代開業的得如酒樓是老字號,隨著灣仔龍門大酒樓結業,這類舊式傳統酒樓還能經營下去嗎?應否重新裝修配合現代的經營模式,才得以維持生意?這是值得探討的文化題材。
從前的上海街店舖,招牌要經專人在外牆刻出來,跟現代的大型懸掛招牌相映成趣 。
現時上海街多是戰後唐樓,很多店舖都是商住兩用,由於地下舖位租金昂貴,有些更索性租用樓上舖經營,這間新東亞理髮公司便是其中一間,梁老闆在十多年前頂手這間理髮店,由樓梯燈箱到店內裝潢,都保留了60年代的風味,今非昔比,生意已不及從前。
60年代開業的成昌錶行,創店老闆吳漢輝已七十多歲,至今仍守著店舖,賣的多是舊式手錶,例如樂都錶、山度士、精工錶。
上海街多是這些舊式戰後唐樓,轉角彎位多是呈圓形,那是當年政府強制要求,目的是通風與採光,不像如今屏風樓與摩天樓宇那樣無王管。
何太的利和秤店已有半世紀歷史,售賣各式秤具,有金秤、百子千孫尺、魚秤、藥材秤,每個秤具通常會以坤甸木或者牛骨製成,要把秤骨由四方磨至圓形,這手工藝已日漸式微,漸由電子磅取代。
30年代開業的新洪興,由陳氏兄弟經營,至今已是第三代,主要售賣佛具及承做佛像翻新工程,而雕木及貼金箔的手藝則師承其父親。
上海街曾興極一時,各式老舖至今仍在經營,香港經濟邁向繁榮,它們是功不可抹。
陳枝記老刀莊屹立上海街已八十多年,是不少飲食集團的御用刀莊。
戰前唐樓多由騎樓柱支撐,後來混凝土建築技術進步,便沒有這些騎樓柱廊。
這間店舖特別之處,在於同一店號,卻分開兩間互不相干的店舖,為了區分,一邊是南舖,另一邊是北舖。
圖中老伯賣的菜種,用來洗頭,是最原始及環保的方法。
上海街有不少佛像店舖,這是其中一間,圖中店員正在雕刻。
糧食雜貨舖已買少見少,這是傳統老店舖,一般中式香料可此找到。
馮滿記的總店位於新加坡,香港是分店,林伯打理店舖已62年,除了賣藥油,也賣中式裙掛及床具,很多年輕人未聽過嗎辰籐蓆,那是從前沒有冷氣機年代的涼快床具。
胡和盛老金行在1892年開業,當時老闆叫胡寬,傳至第二代才現在老闆張泉海接手。以前上海街的金行多達40間,現在僅存4間,連隔鄰的梁華生金行也剛結業了。
德生大押看似平平無奇,卻是上海街保存得最好的戰前唐樓,頂層掛著「1940」數字,其樓齡已是不言而喻了。
文具店也有老店,相信你會難以置信,在1938年開業的興華行,便是當中表表者,現在老闆陳褔祥已是第二代了。
最能突顯三代同堂的老店,非鏡明玻璃莫屬,這是典型前舖後居的店舖,由1927年開業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一家四十多人,每逢年三十晚,便在店舖吃團年飯。
導賞員吳文正(Simon)本身是攝影師,擅於捕捉一些逐漸消逝的基層市民生活點滴,從他的照片作品中可看到攝影師跟攝影對象所建立的情誼,也反映每一代守著老舖的堅毅決心,也是維繫家族感情的重要寄托。
上海街是香港的老街,可是不少昔日街坊遷離,生意每況愈下,老店實在難以經營下去,一間一間不斷消失。碩果僅存的老店是老香港活歷史,老店的存在已不是為生意,而是對昔日濃厚人情的一份執著,就像牛下街坊情一樣,是不能替代的。
2 則留言:
你說得很對,在上海街可以看到紛陳的舊式器具以及濃濃的人情味,那些超過半世紀,甚或上百年的老店,都是一代傳一代,店內由老闆以至員工,就如同一家人,講的都是一世的情份。舊事舊物可能不及現代的快速方便,但卻多了一份做人做事的細膩關顧,以及對手藝作業臻美的執著。只望總是匆匆忙忙的香港人,可以留一點時間,慢下來細味這份獨有的香港情懷。
WS
好多兒時老店都已經拆卸, 現在只有幾間剩下.
Leo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