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1

《一屋寶貝》觀後感

弱聽人士欣賞話劇甚為不便,既非完全聽不到,但又不是完全聽到,有時聽到一些,又聽不到一些,聽得斷斷續續,看得十分辛苦。話劇不像電影,甚少提供字幕,我欣賞過的話劇寥寥可數,只得兩齣話劇有字幕提供,包括張艾嘉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因普通話對白的緣故)及鍾景輝的《相約星期二》(僅限英文字幕)。

上星期六,曾榮獲第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並三度載譽重演的音樂劇《一屋寶貝》,令我喜出望外,因為在舞台上空懸掛的投影背幕所顯示的,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字幕,而且更是中英文字幕,完全跟隨演員對白節奏而轉動,因此,《一屋寶貝》是我看得最投入的一齣話劇,劇情亦相當感人。

《一屋寶貝》改篇自韓裔日本女作家柳美里的小說《在雨和夢之後》,故事講述父親英朝陽(朱柏謙飾)遠赴台灣捕捉象徵「幸福」的大鳳蝶,卻不幸失足跌落深坑遇難,16歲女兒英小雨(溫卓妍飾)卻天天盼望父親回家。某天雨夜,家裡不斷出現靈異怪事,鬼魂騷擾小雨,幸得初相識的鄰居柳曉子(羅敏莊飾)出現驅趕,這時候她們才發現小雨父親已經返家,令小雨喜出望外。自此之後,家裡不斷有鬼魂到訪,幸好「他們」本性善良,並無惡意。16年未曾見面的生母瑪莉亞(劉雅麗飾)突然出現,欲取回小雨的撫養權,原來瑪莉亞當年是還未成名的小歌星,卻懷了小雨,為免影響事業,英朝陽負起領養責任。夾在生母與養父之間,小雨十分矛盾,但她心裡其實更想跟父親一起,無奈父女人鬼殊途。


由於《一屋寶貝》的劇本改編自日本小說,因此全劇都有十分濃厚的日本色彩,包括家庭倫理與靈異鬼怪。有趣的是,還可看出一些著名鬼電影的影子,例如《人鬼情未了》的鬼魂往生、《鬼眼》的出人意表、《午夜凶鈴》的貞子出場等。《一》雖是鬼劇,但一點也不恐怖,相反「他們」很可愛,其中以田氏一家六口最風趣生鬼,他們不幸於火災罹難,到處流浪,最後寄居於小雨家中,還懂得起床煮早餐......咪住!鬼要吃早餐嗎?原來田先生還未死,但老媽、太太、三名子女都變成遊魂,田先生深愛家人,不捨得離開「他們」,因此他寧願過著「人不似人,鬼不似鬼」的生活,也不要跟「他們」分開。這是全劇出人意表的其中一段情節,但是,畢竟人鬼殊途,正如場刊所云:「愛一個人,不應是佔據,而是學懂放手和給予自由,讓對方幸福。」田先生最後明白這道理,含淚跟家人離別,讓他們去往生,這段生離死別的場面,令我不禁掛著兩行熱淚,我感動的是田先生對家人的愛護與不捨,家裡有這個好爸爸是非常幸福的。

另一段較出人意表的是,觀眾一直以為曉子是具有陰陽眼的靈媒,能與靈界溝通,誰知道結尾,她原來也是鬼魂,痴心等待他的男友歸來。為何有些人看到鬼,有些人看不到呢?《一屋寶貝》作出了很有意思的解釋:鬼魂擁有一種能量,信念越大,能量就會越強;若信念不足,好容易就會消失。若愛一個人愛得夠深,對方便會見得到;相反若愛得淺,怎樣也看不到。因此,朝陽深愛女兒小雨,才得以相見;另一對母女,因女兒誤解母親拋棄她,所以母親一直見不到自殺身亡的女兒,直至朝陽父女與曉子開解下,兩母女才能相見,化解恩怨。這是多麼有意思的道理,人生在世,何必相恨一生?怨恨根由,本來自互不相愛,若要消除恨怨,便得互讓一步,嘗試接納。

《一屋寶貝》最有誠意之處,就是強調家庭倫理,劇裡所出現的每一個家庭,各有不同的故事與矛盾,若處理不當,積怨會加深。劇情雖然虛構,但卻值得現實社會的家庭借鏡,我們不時聽聞家庭倫理慘劇,這些不幸往往小事化大,由日積月累的磨擦引起,若為日常相處的小事而爭執,不僅影響彼此感情,更易引致不能彌補的裂痕,這是不值得的。要知道建立家庭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今生有緣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為何不能負起一些責任去維繫家庭的和諧與完整?因此,在今天開放社會裡,我們更應堅守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秉承儒家祖師爺孔子一直所重視家庭倫理關係,提倡倫理道德。

家庭的幸福,根本不需要靠大鳳蝶來維持,幸福本就存於你我心中,只要珍惜彼此之間的相處與關懷,幸福之情自然溢於言表,因此我覺得劇情有點多此一舉。或許,兩父女沒有血緣關係,男主角擔心有朝一天生母尋回女兒,基於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惟有依靠蝴蝶來維繫兩父女的感情,這是可憐又可憫,也有點同情。

《一屋寶貝》通俗淺白,題旨誠意可嘉,值得大家去看,也希望大家愛惜自己家人,和諧相處。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很喜歡你的見解,我看此劇時也幾度落淚。《一屋寶貝》裡最令人看得肉緊的,就是「情」的可貴,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若是不深刻,等如白交一場,或者就是所謂「無緣對面不相逢」。男主角因父親一路不贊成他追求音樂理想,因此多年未有相見,至他已成鬼魂,再回舊居,再遇父親,亦一度以為父親的愛,根本不足以看到他,可是父親一句「你還站在這裡做什麼,入去坐吧!」父親是見到他的,父親的關愛也是深厚的,只是以前心照不宣而已。
總括而言,很喜歡這個劇,令人回味再三,值得推介!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