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1

舒伯特:鋼琴五重奏《鱒魚》

週三晚,甫一下班便趕去尖沙咀香港太空館出席「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講座,這晚音樂導賞的題目是「舒伯特:鋼琴五重奏《鱒魚》 - 是一魚多吃還是川劇『變臉』?」。

雖然舒伯特名氣不及莫札特及貝多芬,但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是奧地利人,出生於一個貧苦的音樂家庭,父親及兄長均能彈奏鋼琴及大小提琴,所以舒伯特在九歲的時候,已懂得彈奏樂器和聲樂。舒伯特十分崇拜貝多芬,無獨有偶,貝多芬逝世翌年,即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也離世了,享年31歲,生前作了超過1000首樂曲,被譽為「歌曲之王」。

舒伯特個性不羈,他擅長將文字詩意化作音樂演繹出來,所以其音樂作品大多節奏輕快活潑,這晚講座選播的音樂是便舒伯特繪炙人口的名曲《鱒魚》。

變奏曲(Variations)由一個簡單的主題,透過各種變奏技巧,將樂曲的節奏、旋律、和聲與伴奏變得多姿多采,層次豐富。變奏曲分為四種類型,包括裝飾變奏、自由變奏、固定旋律變奏及固定低音變奏。五重奏(Quintet)也是變奏曲之一,舒伯特的《鱒魚》便用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及鋼琴來演繹,這使音量加厚,音色擴闊,層次豐富。

《鱒魚》改篇自德國詩人歌德(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作品,內容描寫一群鱒魚原本在清澈的溪水生活,但被一位狡猾的漁夫將溪水翻滾,使其混濁,鱒魚受驚而迷失了方向,終被漁夫捕獲。詩人透過鱒魚的故事,表達對自由的嚮往。舒伯特便依據原作的內容作鋪排,只以一個簡單的主題,再分別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及鋼琴加以變奏,尤其中段,透過低音提琴及大提琴,將鱒魚在翻滾的泥水中掙扎情景,活靈活現,令聽眾感受到鱒魚扭動的動感及水花四濺的效果,猶如置身現場一樣。

「混水摸魚」的故事也有一層現實意義,人生能否在逆境時隨遇而安、處變不驚,往往取決個人性格及處事的態度,正是「順境勿驕,逆境不餒」,不要像鱒魚那樣盲摸摸不辨方向,最終慘劇收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你是很勤力的人呢,上星期才欣賞完講座,旋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了。《鱒魚》最精彩的第四節,雖然曲式簡單,只是重覆主旋律,但是透過變奏,將原本單調的音樂變化出不同的情味,是一很活潑的曲子。

我想變奏曲既可「一魚多吃」,又可「川劇變臉」,視乎創作人對主旋律到底用了多少裝飾技巧而已。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