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

《黃金花大酒店》越老越精彩

上星期六,帶我家老媽去看《黃金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延續母親節的慶祝活動,她看得十分開心。


《黃金花大酒店》是英國電影,也是一齣長者電影,完全沒有任何老態龍鐘及生離死別的悲哀,反而處處充滿勃勃朝氣,電影中七位英國老演員的故事與經歷,精彩程度一點也不下於青年人,從他們身上找不到「人生七十古來稀」的遲暮,竟然有些如沐春風的快意,老人家始終是大細路!

電影延續了《真的戀愛了》的公式,將七位互不相關的長者拉在一起,不約而同飛往印度養老醫病,齋浦爾的黃金花大酒店便是專為長者而設的老人院,然而搞笑的是,這所由印度小子開辦的老人院,竟是雜草叢生及設施陳舊的建築物,廣告標榜退休長者的理想居所,顯然貨不對辦。我們或會奇怪,七位老人家怎麼不在英國安老,反而前往陌生國度?劇情當然找戲來做,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印度展開了新的一頁,有人適應,有人抗拒,活現了人到暮年還能活得精彩的積極人生價值觀。

《黃金花大酒店》改編英國女作家Deborah Moggach的小說《These Foolish Things》,導演約翰麥登(John Madden)處理手法相當靈活,毫不沉悶,電影還充滿異國情調,滿足到一些觀眾(尤其歐美觀眾)的獵奇心態,甚至帶有濃厚的殖民情意結,因為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電影劇情不用多加介紹,反正七位老人家在印度展開新生活的遭遇才是主要賣點。

茱迪丹慈(Judi Dench)最有台型,之前她扮演新占士邦的上司已有女強人本色,今次扮演喪偶老婦,沒有楚楚可憐的神態,反而流露出隨遇而安的態度。在印度展開新生活,更以自身經驗,教導一群印度青年人有關電話談話技巧,那段情境頗妙。

美姬史密夫(Maggie Smith)是英國桃姐,一生為一家庭幹女傭直至退休,晚年腳患要施手術,在種族歧視的心態作崇之下,不接受有色人種醫生的醫治,無奈排期輪候又長達半年,結果她迫不得已接受醫院建議,遠赴印度接受即時診治。美姬史密夫將英國人典型的尖酸刻薄性格,演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雖然晚年坎坷,性格固執不化,但她卻是眉精眼企之人,坐在輪椅上動彈不得,卻又能冷眼旁觀人生百態,結果她協助酒店老闆打理酒店,渡過倒閉危機。

電影不乏愛情描寫,刻畫十分含蓄,愛情是人類基本需求,老年人談戀愛跟青年人其實也一樣。湯韋堅信(Tom Wilkinson)飾演同性戀法官,辭退職務,返回印度尋找兒時同性愛侶,最後得償所願,含笑病逝,怪誕卻又感人。

兩位單身長者朗拿度比克(Ronald Pickup)與施妮雅艾美莉(Celia Imrie)特意到印度獵偶尋愛,尤其是男方,在高級會所邂逅一位單身白人女人,為打動佳人芳心,勤讀兩千年前便寫成的印度性愛巨著《印度愛經》之餘,還求醫改善性能力,便很惹笑荒誕。至於女方則是典型盛女,在印度想利用白人的優越感來釣金龜婿,到後來始終還是未能如願。

標萊利(Bill NIghy)與彭妮露葦頓(Penelope Wilton)這一對貌合神離的老夫婦,丈夫甚愛護太太,但太太卻不領情,到最後選擇分開各自生活,一個返回英國,一個留在印度,這段婚姻維持到晚年,竟然破裂難圓,未免悲哀,但換個角度來看,對兩夫婦是否一種解脫呢?

相對長者的含蓄愛情,印度青年兼酒店老闆Dev Patel跟女友的戀愛便可愛得多,他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敢愛敢為,崇尚婚姻自由。在廿二世紀的今天,印度依然奉行盲婚啞嫁,因此自由戀愛是相當難得的。

我愛看一些文化衝突與差異對比的故事,因為這樣才能揭露出人性上的弱點與矛盾,電影有不少對比衝突的描述,包括新與舊、老與青、東與西、喜與悲、攣與直,甚至生與死。最明顯的便是英國與印度之間的飲食文化差異,七位長者吃不慣當地食物,水土不服,頻頻如廁,便覺得很好笑。美姬史密夫更抗拒印度地道咖喱食物,只吃英國帶來的餅乾,真的可憐又好笑。這些都豐富了電影的情節,也構成了生活上的種種荒謬感。

電影有句「口頭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英文原句是「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 in the end, so, if it's not all right, it is not yet the end.」,意思是每件事情到了最後必定會好的,若仍未好,只是未到最後一刻而已,這跟中國老話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完全一樣意思,可見東西方雖然文化差異,但人生態度卻是一致的。電影這一句「口頭禪」並不深奧,值得我們反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