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8

聾影社跟小學生交流

小朋友平時甚少接觸聽障人士,他們如何相處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聾影社應荔枝角天主教小學的邀請,分別於3月24日及4月7日下午出席二場工作坊,主要向小學生講解怎樣跟聽障人士相處與溝通,並會跟他們分享社員作品。

這群小學生是學校義工團成員,在學校安排下,曾跟視障人士及智障人士相處,旨在希望讓他們學習關心他人,培養助人的責任感。今年學校選擇了聽障人士為服務對象,透過網頁知道了聾影社,並作出邀請。

3月24日,我邀請了好友蘭姐一同出席工作坊,我還安排一個簡單的遊戲讓小學生熱身,遊戲靈感來自《獎門人》電視遊戲節目,目的是讓遊戲者體驗聽障人士聽不到的無聲世界。遊戲玩法十分簡單,需要三人參與,他們所站的位置呈一直線,中間的一人負責猜估,站在背後的一位則負責用雙手掩蓋中間一位的耳朵,以防入聲,至於另一位則站在前面,並面向中間一位說話,譬如:「你今天吃了飯沒有?」、「你幾時下課?」,被掩蓋雙耳的中間一位需要依言說出來。

或許負責掩蓋耳朵的同學力度不夠,中間的同學完全聽到聲音,也反映同學的聽覺十分健康,少許聲音也能聽到。對聽障人士來說,無論是否掩蓋雙耳,都是聽不到聲音,他們只能觀察說話者的唇型來幫助接收訊息,但並非所有說話都能從唇型看出來。

一般而言,聽障人士可分為弱聽人士及極度嚴重失聰人士,跟弱聽人士交談時,要注意自己說話時的面部表情及唇型,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也不用刻意緩慢或誇張嘴型,說話聲浪也不要過大或過小,並要有耐性的態度。

極度嚴重失聽人士只能對飛機或重型車輛這類高分貝的聲音有反應,稍低便聽不到了,因此,手語是聽障人士其中一項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溝通工具。蘭姐當天便花了大半小時教導基本手語,小學生顯得興致盎然,專心學習,還即時活學活用跟同學嬉戲,學校老師嚴正地告誡一番,因為手語是聽障人士的溝通工具,而不是用來嬉戲玩樂,這是不尊重聽障人士的表現。

4月7日,我約同基、華、標三位社員出席第二節工作坊,主要讓小學生接觸聽障人士,跟他們溝通,他們大多用紙筆發問,問題離不開「你幾多歲?」、「家裡有多少人?」、「你住在哪裡?」之類的基本資料。現場所見,我發現小學生不太懂得發問,譬如有位小妹妹問阿基在哪裡工作,對方答曰政府,她便沒有再問下去了,若她能深入一點,必會問出很多有趣的事情來。總括而言,這三位社員頗受小學生歡迎,大家也毫不害羞地踴躍發問。

經過二次工作坊,小學將於4月18日安排一次戶外活動,藉著戶外攝影的機會,讓聾影社社員教導小朋友攝影技術,增加興趣,同時又可彼此交流與相處,一舉兩得。我覺得這次工作坊十分有意義,不僅讓小學生加深認識聽障人士,教育他們學習怎樣跟聽障人士相處,更可消除對聽障人士的一般誤解。

只要學會尊重與包容,才會明白到「聾健共融」的社會意義。


我向小學生講解跟聽障人士溝通時要注意的地方:



















蘭姐教授基本手語:



















三位社員跟小學生溝通:


































小學生跟社員溝通後,便派出代表介紹一下社員:













































阿標介紹他的作品,他說為了拍到青馬大橋夜景,曾爬上高處向下拍攝,還要從下午等到黃昏,當時他用的是菲林單鏡反光相機。同系列的另一幅作品,曾被一位洋人以高價向他購買:



















阿基介紹他的作品,當時在中環街頭,遇到一宗意外,從警方電單車的倒後鏡看到圍觀看熱鬧的人群,而電單車的前面停泊了一輛救護車,這幅相片將當時景況完全反映出來:



















4月18日,小學生在學校安排下,將會到黃竹坑香港教會聖神修院作戶外拍攝活動,阿華熟悉該處,便趁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










沒有留言: